论彝族传统生活理想_彝族论文

论彝族传统生活理想_彝族论文

彝族传统人生理想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彝族论文,传统论文,理想论文,人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理想不仅是个人体现自身人格,实现自身价值的动力,而且也是一个民族形成共同的凝聚力和走向繁荣富强的基础,因此个人需要理想,民族也同样需要理想,一个没有伟大理想的民族是注定要灭亡的。理想的内涵非常丰富,大体包括人生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政治理想几个方面。本文仅论述传统的彝族人生理想。顾名思义,人生理想是指人们对人生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设计,它体现着人们的人生观、幸福观、生死观等内容。同时人们的人生理想也和他们的社会理想、道德理想、政治理想密切相关,因为人生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制度,道德观念和政治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人们的人生理想上看出他们的社会理想、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的基本内容。

彝族传统人生理想是彝族人民的重要精神寄托,反映了彝族人民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同时也是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

一、彝族传统人生理想的内容

1、希望战胜自然,克服自然灾害。 这是原始社会时期彝族人民的人生理想。人类社会一开始就面临两大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远比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重要,因而那时的人生矛盾主要是自然威力与人的有限力量的矛盾。在各种天灾人祸和生老病死面前,彝族先民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觉得冥冥之中有神灵和鬼魂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因而把人生理想寄托于“全知全能”的神灵英雄,希望借助这些神灵战胜自然,克服自然灾害,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凉山彝文经典《勒俄特依》用大量篇幅描绘神灵英雄们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壮举。在这里,彝族先民以原始思维和神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生理想的绚丽图景。《勒俄特依》描绘彝族先民的生存空间是白天有六个太阳,晚上有七个月亮,并且“蛇粗如田坎,蛤蟆大如石堆,苍蝇大如斑鸠,蚂蚁大如兔子,蚱蜢大如骟牛。”〔1〕后来英雄支格阿鲁射掉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 只留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并且将庞大凶猛的动物制服,缩小成现在的形状,人类才过上幸福安全的生活。由于人类在自然力面前显得异常脆弱和渺小,彝族先民便把战胜自然、改造现实的理想寄托在这些超自然的神灵英雄身上,支格阿鲁、斯惹底领、惹底硕夫等神话和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精神偶像,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在彝族上古神话中,英雄人物往往都是半人半神的偶像,他们身上既有人的特点,又具有凡人难以企及的神性。彝族先民构筑的神话世界是现实世界的理想化,那些全知全能的神灵英雄实际上就是彝族人民心中企盼的人格理想。尽管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彝族先民的理性给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都是极其有限的,但彝族先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想从未息灭,相反,现实环境越恶劣,彝族先民对自然的征服欲也就越加强烈,同样道理,人们越是感到自身的生命力量的短暂有限,也就越加超越这种短暂和有限,而超越的方式就是构筑一个高于现实的理想世界,从而使人的创造欲和人格得到展现,亦即使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在理想世界中得到展现和确证。

2、祈求平安,幻想永生。如果说前面我们所说的希望战胜自然, 克服自然灾害的人生理想主要体现了彝族人对自然界异己力量的挑战和超越,使人们在理想世界中进一步驾驭自然力,确证自己的内在本质力量的话,那么彝族人民祈求平安、幻想永生的人生理想则主要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短暂无常的自身生命的超越。在科学文化极不发达,医疗保健极为有限的古代彝族社会,人们对疾病和死亡这类生命现象的解释是非常幼稚和朴素的,近代意义上的实验科学还没有萌芽,科技文明的曙光尚未升起,因而人们只能以种种神秘主义的观念去解释生命现象,最终让各种各样臆想的神灵鬼怪占领了本该属于医学事业的领域。显而易见,由于彝族人对自身生命缺乏科学的认识,对现实生活中频繁出现的疾病、死亡和灾祸只能用宿命论的观点去解释,他们为世界和生命的短暂无常和茫然无知而深感不安,急迫需要一种精神寄托和理想超越。于是趋乐避苦,祈求平安和幻想永生就成了人们的一种基本的人生理想。人们企图通过构筑宁静平安和长生久视的理想世界来缩短与现实的差距。

彝族人追求平安幸福的人生理想在彝族的姓名文化和宗教祭祀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凉出彝族的名字中以幸福平安之意命名的很普遍,如男性名字中的“木撒”、“阿撒”、“撒千”、“撒坡”、“万撒”,女性名字中的“撒乐”、“撒且”、“撒歪”等等。这里的“撒”字具有幸福平安之意,是彝族人对人生幸福的一种寄托和向往。

彝族人对小孩的命名除了喜欢用带有“撒”音节的名字命名外,还普遍流行起丑名的习俗。许多家庭由于生活条件和卫生保健条件差,孩子经常夭折,而彝族人却把这归因于鬼魂作崇,于是给孩子起脏名和丑名以避邪。如人们喜欢给孩子取“肯且”、“巫且”、“杂野”、“野解”、“挖苦”这类名字。彝族人认为这些名字能起到驱鬼避邪,保佑孩子平安幸福的神奇作用。彝族人把语言符号和姓名作为灵物来崇拜,把它作为禳灾祝福的一种手段,表达了彝族先民对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祖先崇拜是彝族原始宗教的核心。彝族人的日常生活和宗教祭祀活动都离不开对自己祖先的祈祷和崇拜,人们通过向祖先神灵祈祷和献斋,与祖先对话,交流思想感情,寻找精神归宿。在彝族人的观念中,祖先的灵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与子孙后代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祖灵既能赐福于子孙,也能降祸于子孙,所以子孙后代都千方百计祭祀讨好祖灵,向祖灵祈求平安,禳灾除难。按照巴英阿依的研究,彝族祖灵包含着游灵、家灵、族灵三重内涵,并相应的形成丧祭、安灵祭以及送灵祭三大祖灵信仰的献祭仪式。巴英阿依指出:“在取向入世,强调今生的彝族传统观念意识中,彝人对祖界的编织,对祖灵的认知,一方面反映了彝人对于死后生命续存信念,另一方面也潜存着彝人对今世相安昌盛、后人生存繁衍的永恒希冀和执著追求。”〔2 〕祖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折光反射,彝人是依据现实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想像和构筑祖灵世界的,彝人对祖灵的信仰表达了彝人的人生理想和希望。因此彝人描绘的祖地是一片幸福光明的景象,是对充满贫穷、苦难和斗争的古代彝人生活世界的放大和理想化。

彝族人的永生幻想是建立在他们对死亡的认识基础上的。当彝族先民还无法揭开死亡的科学之谜时,只得以直观和烂漫的幻想解释死亡,认为人类曾经长生不死,死亡是后来才产生的。《物始纪略》、《尼苏夺节》、《查诗拉书》等彝文古籍生动描绘了远古人类的长生久视之乐和死亡起源。这类神话在世界各民族中都广为流传,弗雷泽称它是“人类早期试图探索自身在地球上微弱而短暂的存在这一伟大奥秘的例证。”〔3〕彝族先民在生存环境恶劣, 几乎谈不上医疗保健的状态下寿命自然很短,连续不断的死亡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生存愿望和探索生命的精神。彝族先民从诸如月亮的盈亏、蛇的蜕皮、龟的长寿等自然现象中得到启迪,幻想人类也能像某些动物那样蜕皮长生。彝族先民描绘的远古人类的长生久视,实际上是“托古言志”,是彝族先民对死亡恐惧的超越和对生命理想的希冀。

3、追求自由平等和人生价值。当彝族人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人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广大彝族人民处于被统治被奴役的地位,于是渴望砸碎枷锁,追求自由平等和人生价值便成为广大群众的人生理想。这种人生理想的意识在原始社会已初步萌芽,但只有在广大群众遭受奴役,人身自由被剥夺的阶级社会才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由于彝族地区长期处于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桎梏之中,彝族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主要表现为争取人身自由、婚姻自由和政治平等。彝族人民的自由平等观念一直保持着古代朴素民主思想的形态。彝族人民争取人身自由和政治平等的伟大理想不仅体现在史诗、叙事诗和民间故事中,而且在历次起义浪潮和革命暴动中得到了深刻实践。在凉山彝族群众中,歌颂自由,反抗压迫的谚语俯拾皆是,如“宁为自己的自由喝水,不按主子的意愿喝酒。”“主子可以管我们的身,管不了我们的心。 ”〔4〕通观彝族的民间叙事长诗,可以说追求自由平等和爱情幸福是其共同的主题。凉山彝族广为传唱的叙事长诗《妈妈的女儿》、《阿依阿芝》、《么表妹》唱出了广大彝族妇女对男女不平等的抗议,表达了他们对包办买卖婚姻的强烈不满和对人身自由和幸福的渴望。云南撒尼人的抒情长诗《逃到楠密去》、《牧羊人史郎若》、《阿诗玛》,热情歌颂了彝族青年男女反抗压迫和追求自由平等的坚定信念。彝族人民的平等思想也在经典文献中随处可见。以调和等级关系,实现人际和谐为思想主旨的伦理学经典《玛牧特依》也提出了穷富平等、贵贱平等的理想。“世上的人,不要看重土司,不要歧视百姓,土司是人类,百姓也是人类。”〔5〕《玛牧特依》提出的平等观念只是一种道德理想, 根本没有废除等级制度和实现人身平等与政治平等的新思想的启蒙。但它至少承认了土司和百姓在道义上的平等,教导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的疾苦。

历史上,彝族人民为争取自由平等而进行了血与火的斗争,反映了彝族人民向往光明,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在凉山广为流传的阿依冲品的故事也是彝族人民争取人身自由和政治平等的生动的历史事例。传说阿依冲品因不肯将有名的双舌羊送给土司而身陷囹圄。他在狱中和土司展开了机智勇敢的斗争,巧妙地将情报装在羊蹄子里面传送到家人手中,起义大军按照阿依冲品传递的情报乘虚打进土司衙门,推翻了土司的统治,阿依冲品通过血与火的斗争从土司那里夺回了自由和平等。凉山彝族人民为争取自由平等进行的这些大大小小的斗争以大江大浪般的历史洪流,汇集成1914年的拉库起义,汇集成1956年惊天动地的民主改革,摧毁了奴隶制度的千年堡垒。云南的李文学起义,则是彝族人民为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而举行的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不仅在彝族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上影响深远,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彝族人民不仅追求自由平等,而且积极探索人生真谛,追求人生价值。凉山彝族爱情表诗《么表妹》就是一首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和新的人生理想的颂歌。长诗的男女主人公不满足于现实,不合俗流,极力冲破旧制度和传统价值观的人性桎梏,标榜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和个性自由。这种叛逆传统,向往新生活的精神应该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革命,它动摇了传统社会的价值根基,预示着新世纪和新人的到来。

4、追求德行合一的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通常是指人们的人格榜样,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在个体人格上的体现。因此人格理想也是人们尽力追求的人生的最高理想,我们可以从人们追求什么样的人格理想上看出人们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理想。彝族人民的人格理想是成为德行合一的君子。君子彝语称为“苏牧”,是彝族传统社会中具有很高道德修养、言行一致的人,类似于中国古代儒者心目中的“君子”。

那么,在彝族人的理想中,一个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成为君子呢?具体而言,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必须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遵守礼义,懂得文明礼貌,必须具有维护家支利益和济世救人,博施济众的仁厚之心;必须具备重义轻利,安贫乐道,大公无私的品格;必须具有鄙薄清谈,力行实践,善于反省自己过错的精神,等等。彝族的人格理想并不单纯以坐而论道,修身养性为目的,而是力戒空疏,崇尚德行合一、知行合一和德智合一的人格范式。彝族谚语说,小人言而不行,君子行而不言。在彝族人看来,德与行是彼此融合,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德就是品格修养、道德认知和理性信仰,行就是道德修养和理性信仰的进一步实践和提升。德是行的基础和准备,行是德的实践和确证。

彝族的理想人格体现了道义原则和理性原则。在彝族人心目中,理想人格必须具有尊重他人,济世救人的崇高品格,这就是人类的道义原则。彝族谚语说“君子所到之处解纠纷,贤者所到之处断案子。”又说“君子救济别人,小人损害别人。”〔6〕这里的“君子”、 “贤者”彝语称为“苏牧”、“德古”,就是彝族理想人格的体现者。他们胸怀济世救人之心,以调解纠纷、维护正义、扶贫济困为己任,不为金钱名利所动,是古代彝族社会的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真善美和道义的追求,彝族人的理性原则即肯定人的主体认知能力,肯定人的道德信仰和道德践履是建立在个体自觉的理性判断之上。彝族的传统人格理想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每个人的理性能判断是非、善恶,只要每个人在身体力行中发掘自然本性,提高人的理性认识,就能使人自觉为善,达到理想人格境界。

彝族的人格理想肯定人的道义原则和理性原则,肯定人的德行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实践锻炼而成的。彝族谚语说“君子可学,财富不可学,勇气可学,武力不可学,贤者可学,冤家不可学。”〔7 〕只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发掘人人心中的道义原则和理性原则,就能实现理想人格。可见,彝族的这种人格理想不是佛教虚无缥缈的佛性,也不是中国传统儒家高不可攀的圣人,而是现实生活中德行合一、言行一致的仁人贤士。

二、彝族传统人生理想的实现途径

在彝族人的传统观念中,人生理想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哪些呢?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彝族人生理想的深层内涵,进一步领悟彝族传统文化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彝族传统人生理想的实现途径可分为宗教的和世俗的两条路向。前者即把人生理想寄托于祖先的荫庇,通过祈祷和祭祀希望祖先神灵赐福给人们,帮助人们实现人生理想。后者即肯定现实的人生奋斗,相信凭借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劳动作斗争实现人生理想。实际上,在彝族先民的观念世界中,宗教的途径和世俗的途径都是密不可分的,互为补充的。人们认为只有既依赖于祖灵的保佑,又依靠人类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才能实现人生理想。现试就宗教的和世俗的两条途径分别作简要论述。

1、宗教途径。此一途径虽带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 但亦不乏其深刻性,它是彝族先民对变动不居的生命过程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思索的结果。彝族人在思考世界的本原和人生的本原的同时,也苦苦思考人生幸福的本原和归宿。彝族人把人生的理想寄托于祖先神灵的保佑就是这种思考的结果。在云南、贵州的许多神话和哲学著作中,广泛记载着古圣先贤对人生福禄和人生理想的哲理探讨。贵州彝族的哲学名著《宇宙人文论》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人生理想和福禄的起源,认为物质和生命都由清浊二气和五行八卦运动变化而来,清浊二气的交荡运动和五行八卦的运行才孕育了生命,从而也才有了人生的理想和福禄。《宇宙人文论》也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劳动创造对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意义。

彝族古代先哲对人生理想和福禄的这种本体论证明,归根结蒂是为人生理想提供理论依据和终极关怀。既然彝族人认为人生理想和福禄来源于天,而天在彝族的传统观念中是祖先灵魂的乐园,那么彝族人将人生理想的实现寄托于天命自然,寄托于祖先灵魂的保佑也就理所当然了。彝族人很重视祭天和祭祖,而这两者的最终目的也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向上天和祖灵祈求福禄,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彝族历史文献《赊窒榷濮》记载,彝族六祖举行祭天祭祖后分支迁徒,从此繁荣昌盛,迅速发展壮大。“牲酒祭天地,天地佑我昌。牲酒祭祖妣,不忘养育恩。笃慕把话讲:‘举斋将分支,分支得兴旺。’祖先好六男,尊从笃慕言,六祖分三支,从此各昌盛。”〔8 〕云南路南彝族举行社祭时唱的祭歌《普兹楠兹》唱道:“立好祖灵后,来把祖先祭,祖把牲畜护,牲畜得兴旺;祖把庄稼护,粮食堆满屋。子孙在世间,祖宗来保护。”〔9〕

2、世俗的途径。 彝族人对人生理想的实现途径的理解是从两个角度来证明的:宗教的途径是从本体论上确立人生理想的地位,得出人生理想和福禄来源天天,来源于祖灵保佑的结论。世俗的途径是从实践论上确立人生理想的地位,得出人类智慧和生产劳动创造理想和幸福的结论。彝族人一方面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现实的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生理想的主要途径,而另一方面,当人们在实践中遭受挫折,或遇到人生灾难时,又把人生理想归之于命运之神和祖灵。如果说宗教的途径是彝族人努力探寻世界和人生本原,试图解开短暂无常的命运和福禄之谜的话,那么世俗的途径反映了彝族人对感性的物质世界和劳动成果的肯定。彝族人民正是从直观的物质世界和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中切身感受到了劳动实践是实现人生理想的主要条件,因而随着彝族人民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宗教的影响越来越弱化,而世俗的影响越来越强烈。

彝族人民的许多传统歌谣和民间故事、文献典籍热情歌颂了人民群众对生产劳动的热爱和为实现人生理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鞭挞了好逸恶劳和不求进取的消极思想。在彝族谚语里还有不少否定鬼神和宗教活动的无神论思想。“鬼神出于毕摩口,妖魔来自苏尼嘴。”“遇事问吉凶,自己找烦恼;毕摩常送鬼,也要害怕死。”〔10〕在《么表妹》、《牧羊人史郎若》、《逃到楠密去》等脍炙人口的彝族爱情长诗中,彝族人民更是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歌颂了男女主人公不信命运,不信鬼神,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实现人生理想的崇高精神。

三、彝族传统人生理想的现代价值

彝族的人生理想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彝族社会中,彝族传统人生理想是彝族人民立身处世,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价值基石和人生动力。毫无疑问,它在维系彝族传统社会人际关系,促进彝族文明进步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没有理想凝聚力的民族是不可能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彝族在极为艰难的历史条件下能够顽强生存和发展壮大,并保持了数千年生生不息的优秀文化,这与彝族人民具有坚强的理想凝聚力是分不开的。在彝族传统人生理想的熏陶下,千百年来彝族群众中涌现了不少杰出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宗教家和文学艺术家。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建立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和吸纳新文化的基础上的。传统文化不只是过去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古董,而是一种渗透进整个民族心灵,并贯注于民族的现实实践活动的历史链条。当然,随着社会时代的变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容会被淘汰,有些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可能中断。但历史是人们自己选择的,只要人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传统和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就不会是一具僵尸,而是成为新的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当前,彝族社会正处于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转型的伟大历史时代,面对现代化浪潮和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彝族文化走向何处去的问题已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思考。我们只有立足于彝族地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土壤,正确估计和审视彝族传统文化,批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并广纳博采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才能为彝族文化走向现代化开创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那么,就本文的论题而言,彝族传统人生理想在当代彝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中有没有可供借鉴的价值呢?回答是肯定的。当代彝族人在建立自己的现代化工农业体系和文化体系的过程中不能没有理想的凝聚力。彝族传统人生理想中包含着彝族先民几千来年积极探索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智慧结晶和优秀传统。当然,彝族传统人生理想中的某些内容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被淘汰。如彝族人把人生理想的实现寄托于祖灵保佑,幻想永生不死等显然是愚昧和虚妄的,我们必须予以揭露和批判。而彝族传统人生理想中追求自由平等,积极探索人生价值和塑造德行合一的理想人格等内容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我们只要加以改造,就可以为社会主义的人生理想提供养料。彝族传统人生理想中体现出来的道义原则和理性原则尤其对现代人生理想富于启迪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应该体现竞争原则、效益原则,而且应该体现公平原则、道义原则和理性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义原则和理性原是对彝族古代原始的道义原则和理性原则的超越和发展。

注释:

〔1〕冯元慰整理本《勒俄特依》第50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 年版

〔2〕巴莫阿依《彝族祖灵信仰研究》第59页, 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8月版。

〔3〕(英国)弗雷泽《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第28页, 李新萍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10月版。

〔4〕〔10〕马学良主编《彝族文化史》第548页、546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5〕〔6〕〔7〕译自罗家修整理本《玛牧特依》第111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6月版。

〔8〕《赊窒榷濮》第31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9〕《普兹楠兹》第95,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标签:;  ;  ;  ;  ;  ;  ;  

论彝族传统生活理想_彝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