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分析论文_董胜利

身份证号:46000419901025XXXX 海南海口 570100

摘要: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混凝土施工材料的应用更加广泛,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为了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性,施工单位需要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对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

一、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温度裂缝

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在内外温差较大的情况下,混凝土内部会扩张,使工程建筑表面出现裂缝,混凝土施工温度裂缝大小有所不同。为了规避裂缝问题,技术人员在搅拌混凝土时,可以加入适量缓凝剂,减缓水泥的水化速度,减少水化热,减少混凝土的温度裂缝;另外,还可以在混凝土中加入少量钢筋和纤维,提高混凝土构建的抗变形能力,减少温度裂缝;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可以使用液压活塞式混凝土泵,降低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浇筑温度,缓解温度裂缝问题。

2、沉陷裂缝

沉陷裂缝主要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均匀、土质松软以及回填土不密实、浸水出现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并且,在模板刚度不满足要求、模板支撑间距过大、底部松动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沉陷裂缝,尤其在冬季,土体中含有冻土层,支撑在冻土中的模板在冻土化冻后会出现不均匀沉降,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问题。通常情况下,沉陷裂缝的主要形式是深进裂缝、贯穿性裂缝,裂缝的走向和沉陷关系比较密切,一般和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大的沉陷裂缝会出现错位,裂缝宽度一般和沉降量呈正比关系。但是,裂缝宽度不易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在地基变形稳定后,沉陷裂缝也会不断稳定。

3、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约7d。造成干缩裂缝的主要原因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导致变形不同。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利用收缩量小的水泥和粉煤灰水泥,合理控制水灰配比,预防干缩裂缝问题。

4、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主要是混凝土刚凝结时,受天气,如大风和高温的影响导致混凝土表层水分流失,混凝土体积收缩,造成建筑表面龟裂。

二、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

1、混凝土的基本配制技术

混凝土的基本配置通常包含混凝土的材料准备、配合比与搅拌等过程。

1.1混凝土材料准备

(1)水泥。由于混凝土原材料类型较多,必须在混凝土配备过程中根据各种材料的使用需求,科学进行各种材料的选用。水泥是混凝土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在水泥的选用上,要做好水泥规格、性能等的比较,尤其是选用稳定性较好的水泥,做好强度适配检验,必要情况下使用一定量的外加剂。

(2)粗细骨料。在材料的准备过程中,在粗骨料的选用上,要保证其粒径满足以下需求:粒径要在混凝土构件整体厚度的0.75倍以内;并要在实心板厚度的1/3以内,粗骨料粒径在4mm以内。

(3)水。应选用标准饮用水。

1.2配合比

表1配料数量允许偏差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直接决定着混凝土的性能,因此,相关施工人员要根据工程原材料的检测标准、设计图纸中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来确定混凝土的相关参数,不断在试验过程中,实现配合比的设计与优化。当确定最佳的混凝土配合比之后,要做好混凝土的强度性能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来判定其强度标准是否能够达到工程的质量要求。在配合比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凭借经验进行设计,避免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等对其造成不利影响。在配合比设计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控制各种材料的用量,各种材料用量偏差见表1。

1.3搅拌

混凝土配制过程中,搅拌也是关键环节。在搅拌机的选择过程中,要根据混凝土的性质来加以选择,如果是塑性混凝土,需使用自落式搅拌机,而如果是轻骨料与干硬性混凝土,应选用强制式搅拌机。对不同的搅拌机而言,其搅拌时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见表2。

表2混凝土最短搅拌时间

在搅拌方式的选择上,需结合搅拌机的型号、容量等加以确定。一般情况下,投放方式如下。

(1)一次投料法。在搅拌机内部一次性直接投入搅拌机可以容纳的原材料。

(2)二次投料法。应用此种投料方式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减少混凝土中水泥的使用量,有效节约混凝土施工的成本。

(3)两次加水法。将粗骨料投放于搅拌机内,加入总水量的0.7倍,搅拌15s以后投放水泥,继续进行30s的搅拌,一次性搅拌剩下的水,随后维持1min左右的搅拌时间。

2、混凝土浇筑准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混凝土浇筑是混凝土技术应用中的一个关键施工工序,在浇筑之前,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1)结合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成型设备、成型工艺、配筋情况等,确定混凝土的浇筑工艺。在浇筑开始之前,为保障后期浇筑的规范性,必须要对相关施工人员的岗位职责权限等加以科学划分。

(2)结合浇筑的具体要求,准备好后期施工中所需的机械设备,比如振捣棒等。

(3)检查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等,保证模板、支架、钢筋等的数量与质量等都符合工程要求,方能开始浇筑作业。浇筑开始之前,及时清理模板与钢筋,做好模板缝隙的处理。如果混凝土是地基上的浇筑作业,需提前清理地基的淤泥与杂物,做好排水设施的规划与布置。

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其关键技术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浇筑过程中,要保持浇筑的规范性,避免混凝土拌合料出现分层与离析等现象。在混凝土卸料的高度需要控制在2m以下。竖向混凝土结构拌合物浇筑过程中,其高度需要控制在3m以内,在浇筑过程中,要结合工程的具体要求,配合串筒、溜管等下料浇筑方式。

(2)如果是竖向结构的混凝土浇筑,为保障浇筑的整体质量,在浇筑之前,需要在混凝土结构底部填充厚5~10cm的水泥砂浆。在浇筑的过程中,需结合浇筑的高度等要求,做好混凝土水灰比、坍落度等的控制,必要情况下要对混凝土配合比等加以调整与优化。

(3)在混凝土的振捣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实时观测模板、支架、钢筋等的具体情况,避免出现变形、位移等情况,一旦出现这些问题,要立即停止混凝土的浇筑,并对相关的位移与变形等情况加以必要的修正以后,方可继续开始混凝土的浇筑作业。

(4)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柱与墙体连接位置,梁、板的浇筑过程中,如果浇筑控制不当,极易出现混凝土裂缝,因此,在浇筑过程中,需要首先进行柱与墙壁的浇筑,当浇筑结束1h以后,再次进行浇筑,这种浇筑作业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5)梁、板浇筑要保持连续性与同步性,如果梁的高度在1m以上,往往选用单独浇筑的方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做好混凝土浇筑工作,加强对混凝土浇筑准备工作到养护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需要从质量、安全、进度等各个角度进行分析,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控制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裂缝问题,施工技术人员需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提高混凝土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1]蒙修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9,26(1):153,155.

[2]陈飞.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9(24):128–129.

[3]刘瑜.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分析[J].低碳世界,2019,9(6):154–155.

论文作者:董胜利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分析论文_董胜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