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人群HIV检测结果多样性研究论文_向金菊

(永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南永顺 416700)

摘要:目的 研究在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检测结果多样性,对无偿献血的安全性做出参考。方法 选取在2017年6月-2018年2月期间参与志愿献血的2400名无偿献血志愿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调查无偿献血志愿者的人口学特征,分析导致HIV检测阳性结果的危险因素,及分析HIV检测阳性结果的人口学特征。结果 研究发现在参与研究的2400名无偿献血志愿者中,检出HIV阳性人数为18人,占比7.5%,其中A型血4人,B型血5人,AB型血3人,O型血6人,男性11人,女性7人,年龄最小者为25岁,年龄最大者为56岁,平均年龄为(33.78±3.50)岁,为初次献血的人数为14人,重复献血者为4人。根据统计学分析,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常住地(农村及城乡结合部)、职业(无固定职业者),献血次数(重复献血者)、有输血经历、有边缘性行为者是导致献血人群HIV检测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近年来的无偿献血人群中,拥有较高的HIV检测阳性率,同时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常住地位置、职业固定度、献血次数、有接受输血、有无边缘性行为都是HIV检测阳性的危险因素,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创造安全的献血环境。

关键词:无偿献血;艾滋病;HIV;多样性;

自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逐步实行无偿献血,为临床用血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了卫生事业的发展[1]。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增大,临床用血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医疗机构临床用血供给时有紧缺[2]。实践中,保证血液临床应用有主要三个因素,首先一定的无偿献血比率,我国无偿献血率实现了连续20年的连续增长,居于全球领先位置,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3]。其次,血液检测安全性提升,在无偿献血中,血液制品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保证血液的安全性是保证临床医疗的前提,特别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检测是重中之重[4]。最后,临床对无偿献血的血制品的合理应用,我国是献血人数最多、无偿献血量最高的国家,如何应用好血液制品,是最关键的环节。安全献血,保证献血安全,是保证人民群众医疗安全的核心。本次研究在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检测结果的多样性,分析导致HIV检测阳性的危险因素,为无偿献血的安全性做出参考。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2月在我市献血中及各献血站进行无偿献血的志愿者2400例,具备大样本统计学分析需求。纳入标准:(1)参加研究的志愿者均参与无偿献血。(2)志愿者在知情的情况下自愿参与研究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本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审查。排除标准:(1)对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存在质疑性,不愿参加研究的患者。(2)患者由于自身身体状况不能进行研究的。(3)填写的调查问卷不能使用的。

1.2问卷设计

1.2.1自行设计志愿者一般情况问卷:包括人口学特征与情况,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献血次数,有无输血经历及边缘性性行为。

1.2.2统计调查相应月份的HIV阳性人数及概率。

1.2.3统计分析发现HIV阳性人口的包括人口学特征与行为情况,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行为情况包括献血次数,有无输血经历及边缘性性行为。

1.3调查方法

在志愿者献血当天,发放相应调查问卷给志愿者,对志愿者采用同一方式无诱导问答的客观方法进行填写,对有阅读障碍的或文化程度较低的照顾者采用询问的方法进行填写,共回收2400例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20.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 )表示,计数资料(%)表示。两组资料都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2结果

2.1对比无偿献血志愿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

2.2调查相应月份的HIV阳性人数及概率 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志愿献血的国家政策及加强宣传我国志愿献血的队伍不断壮大,人们走进献血车或献血站参与志愿献血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是由于志愿献血可以保证献血整体人群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群众对献血诸多好处的科学认识,对支援帮助他人的意识的不断增长,一支固定献血的队伍也逐渐培养起来[5]。因为在献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血液的安全检测,特别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检测,本文针对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检测结果多样性做了相应研究。

本文通过测定献血站和献血车所研究志愿者,研究发现在参与研究的2400名无偿献血志愿者中,检出HIV阳性人数为18人,占比0.75%,高于全国的普通水平。其中A型血4人,B型血5人,AB型血3人,O型血6人,无明显差异。男性11人,女性7人,年龄最小者为25岁,年龄最大者为56岁,平均年龄为(33.78±3.50)岁,为初次献血的人数为14人,重复献血者为4人。同时通过对HIV阳性人群一般资料的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常住地位置、职业固定度、献血次数、有接受输血、有无边缘性行为都是HIV检测阳性的危险因素。

总之,志愿者的一些行为因素可导致感染HIV的概率上升,有关部门采取干预措施非常重要,对降低无偿献血中的HIV阳性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陆华湘,朱宇佳,吴兴华,等.广西部分地区老年男性镖客商业性行为特征及HIV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1):31-34.

[2]王成,杨立刚,杨斌,等.外来务工人员梅毒和HIV抗体检测及相关知识和行为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l6(l2):1104-l105.

[3]王浩,张娜,薛付忠,等.山东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空间流行特征[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53(2):81-86.

[4]刘聪,许骏,刘普林,等.2008-2011年武汉市某艾滋病项目实施情况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5,28(1):45-47.

[5]韩英.苏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梅毒和HIV感染情况及预防知识的调查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3,22(11):37-39.

论文作者:向金菊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4

标签:;  ;  ;  ;  ;  ;  ;  ;  

无偿献血人群HIV检测结果多样性研究论文_向金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