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扩大内需的措施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扩大内需论文

国外扩大内需的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启示论文,措施论文,国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已从供给约束型的短缺经济转变为需求约束型的过剩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国内需求疲软不振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1 )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RPI)自1997年10月份以来已持续下降了26 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自1998年4月份以来已连续20个月呈负增长态势1999年1至11月份两者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 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自1995 年以来持续放缓,1995年至1998年分别为12.7%,12%,10.8%和6.8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幅为9.6%),而1999年1 至10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89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6%,加上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66%。(3)199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幅度逐月下滑,1至10月份的增长速度比第一季度的增长速度下降了15.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的增长速度下降了8.1百分点,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增幅大幅度下降(见图1)。(4)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1998年全年出口几乎呈零增长的局面,1999年上半年为负增长,直到1999年7 月份受周边国家经济强力反弹和我国采取综合运用出口信贷、退税等多种措施才恢复增长。

图1 1999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率

注:此数据不包括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且为自年初累计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中经数据

由此看来,当前我国国内需求处于相当严重的疲软状态,扩大内需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大课题。所谓扩大内需,主要是指扩大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世界大国,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没有国内需求的强大支持,不注意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就缺乏坚定的基础,不可能持续发展。而且,也只有坚持扩大内需,才能把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1998年起我国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措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自从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整体不太景气,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亚洲经济危机以后。为此,不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的措施,并于1999年下半年起开始走上经济复苏的道路。这些措施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外扩大内需的主要措施

(一)增加财政支出,扩大公共投资

日本政府于1998年下半年编制了一项以扩大公共投资为主要目的的补充预算,其中用于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总额达6.8万亿日元,1999 年—2000年度的预算中又有近十亿日元的公共工程建设费用。而菲律宾增加的财政支出主要投资于农业和住房。至2004年,菲律宾政府将向农业部门投资1220亿比索(1 美元合约40 比索)来推动农业现代化, 投资2000亿比索建造90万套左右的低成本住房来刺激房地产市场和带动相关行业的生产。德国政府为了发挥财政支出对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90年代以来,在扩大公共工程支出方面有较大的举措。

(二)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减免税收

日本政府为了减轻个人的负担,增加其可支配收入,1998年先后两次实施总额为4万亿日元的个人所得税和住民税减税措施, 两种税合计的最高税率从65%降至50%;同时为了鼓励消费者购买住房,实施购买住房可享受减免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所借的贷款还款可作为减免所得税的对象。另外,企业法人税的最高实际税率分三年由46.36%减至40.8%,降幅大12%,而且中小企业还可享受额外的减免优惠。泰国政府除了将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分别减少2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外,还免除年收入低于5万铢(1美元约合37铢)的劳动者的个人所得税和年经营额在60万—120万铢之间的企业1.5%的增值税。此外,泰国政府还大幅下调了汽油税和电费。德国90%以上的财政收入来源于税收,为了使德国经济尽快摆脱衰退的困境,德国一改以往奉行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实行慎重的扩张性财政政策。1992年着手降低所得税税率和调整税收规模与结构,除了大幅度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超过10%)外,还提高免征所得税的基数。与此同时,德国政府还适当开征了一些新税种,如矿物油税、天然气和电等费税,以缓解因税收减免造成的巨大财政赤字压力。

(三)倡导个人消费信贷,促进消费

消费信贷,其实质是适度的超前消费,用明天的钱来圆今天的梦。工业化国家消费信代起步较早,英国17世纪20年代就已有了消费信贷。据统计,大约85%的英国工薪阶层以往房抵押贷款的方式买房。自1998年下半年起,英国经济开始衰退,房地产业受到冲击。为此,1999年上半年英国先后6次下调利率来刺激住房消费。 菲律宾政府为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银行放贷,让更多的资金进入消费领域。比如央行多次调低银行贷款利率,对商业银行在央行超过规定数额的存款支付低于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9%), 促使银行解决更多资金用于放贷。央行还把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降低了5 个百分点(从17%降至12%),从而使更多资金流向市场。从目前的情况看,菲律宾放松银根的政策在个人消费领域已取得初步成效,1999年上半年,其个人消费总额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5%。泰国政府则是发行460亿铢的债券,通过国家住宅银行以30年期分期付款的方式发放给消费者,同时住宅银行也以同样条件发放住宅贷款210亿铢。 美国的消费信用体系是最发达的,不仅其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的主体很多,而且提供不同类型的消费信贷,涉及居民日常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重要的是美国除了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的多种结构主体外,还有个人资信评估机构和抵押贷款担保机构,如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FHA)、 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VA)等政府担保机构,以保证消费信贷机构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使他们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四)扶植中小企业,扩大就业

印尼是亚洲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其全国人口中大部分是农民、渔民和小业主,中小企业不仅占多数,而且能够吸收90%以上的劳动力。因此,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印尼政府优先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于1998年10月拨款10.8亿盾(约14.6亿美元),帮助中小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年息大大低于政府银行的年息。1999年年初的新年度预算案中有6292亿盾和1754亿盾资金分别用于扶持小型企业和小商人,并且还有1.33万亿盾给予资本和技术上的扶持。而韩国在1997年之前共有240 万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8.3%,其就业人口约占制造业的70%。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的中小企业接连不断破产,为此,韩国政府除了在税制上给予优惠之外,还对创业7 年以内的企业提供建立设施和保持企业运转的定额低息贷款,简化小企业的各种批准手续。此外,还大力提倡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风险企业”。日本政府则是推出“特别信用保证制度”,使中小企业资金缺乏问题得以缓解,失业率上降。在德国,99%是中小企业,而且最近几年新的就业岗位几乎全部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因此,德国政府实施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计划,为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企业提供资助;同时还加大对教育、科研和培训的投资,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技术熟练的劳动者,资助那些参与培训者,若其日后自行独立开业,则政府提供的借款可免于归还。德国政府希望籍以上措施来对付传统工业结构性生产过剩所造成的失业问题。

以上是一些国家在扩大内需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而且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各国经济1999年已普遍好转,经济增长超过预期。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措施外,一些国家还采取了其他措施来扩大内需,如日本政府1999年向未满15周岁的少年儿童和领取福利养老金的老年人发放商品券,促使个人消费升温。韩国政府则实施了《国民基本生活保障法》,将资助对象从54万人增加到194万人。 韩国政府已放宽限制、提供实物或现金等形式向低收入者提供包括日常生活、居住、医疗、教育、分娩、死亡等几方面的资助,从而促进大众消费继续保持适度增长。

三、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一些政府在扩大内需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其经验,对我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有所启示。

(一)扩大投资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应与带动社会投资的措施结合起来

1999年我国投资状况一直不妙,自年初开始就一路下滑,八、九两个月竟连续负增长,这是近10年来绝无仅有的现象。新开工项目和项目平均投资额都较上减少。今后几个月情况仍不乐观。虽然1998年下半年的投资基数高,造成1999年增长的基数太大,但更主要的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投资没能有效地带动民间投资,投资乘数效应递减,我国投资乘数已人1992年2.05885下降至1998年的0.67076,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显著减少。因此,我国政府应借鉴外国政府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注意扶持市场主体,并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从根本上激发社会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以扩大全社会的投资规模,尤其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主要可采取: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开拓投资领域的问题,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其余领域都应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在税收、土地使用、企业开办、进出口等方面,取消一切不利于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建立类似于日本的“特别信用保证制度”,进一步落实人民银行关于做好信贷服务的《指导意见》以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在股票上市方面,民营企业应享有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机会;简化项目审批程序,给予税收上的减免优惠以及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其发展给予投资方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人员培训、司法等服务,大力协助民间投资者解决信息管道不通畅等影响民间投资积极性的具体问题。

(二)增加就业岗位,为扩大内需奠定基础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公报,1998年全国在职职工中,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比上年减少约1500万人。保守估计,1998年我国城镇实际失业人口(指登记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失业人员三部分之和)在1540万—1600万人之间,实际失业率在8%左右, 比登记失业率(为3.1%)高出1部之多;乡镇企业就业人数比上年减少1700万人;两者合计3200万—3300万人,已超过欧盟各国失业人数总和(1700万人)。失业率增加,导致人们的收入预期减少,这是消费旺不起来的原因之一。结合国外创造就业的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私人企业和个体经济;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发展知识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就业门槛低的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投资于劳动密集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工业,有效吸收大量非熟练劳动力,为贫困地区创造就业。

(三)开拓农村市场,刺激消费

农村市场也是当前启动消费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农村有8.68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近70%,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而且是一个正在由穷变富的群体。农村人均消费水平的微略增长,汇集起来就是个庞大的消费数字。为此,政府应在这一方面加大政策力度。根据农户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的特点,我们应采用生产资料市场与生活资料市场同时启动的运作取向。首先要调整工业品结构和农产品结构,根据农民对工业品的需求提供简单易操作、质量可靠、价格合理、有良好的售后服务保障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农业经纪人,走订单农业的道路,让农民的产品能及时出手变现,增加收入,形成生产到消费的良性循环。稳步发展乡镇企业,努力开辟农民增收新领域与新渠道。其次严格税费管理,坚决取缔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的问题,减少农民负担,确实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再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水、电、路、通讯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家电在农村的销售。

(四)健全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体系

消费信贷的引入有利于解决当前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有利于平滑未来的经济波动。但是,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规模极小,除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之外,主要是我国的消费信用体系不发达,参与消费信贷的主体少,而银行又害怕贷款风险,手续烦琐,居民贷款难。因此,我国应借鉴美国等个人消费信贷发展较快的国家,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制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个人破产制度等,形成一个规范的信用消费市场。此外,政府还应建立消费信贷抵押、质押、担保资产的管理机构,购买金融机构的低押贷款债权,或将抵押贷款债券化,并鼓励现有的保险公司、各种基金进入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从而最终形成多层次的健全的消费信贷体系。

(五)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占人口总数20%的居民拥有总收入的80%,这种收入结构导致了社会储蓄倾向较高,在社会保障支出预期上升的情况下,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不断下降。因此,政府应推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利用财政支出和税收调整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居民购买力。首先运用减税与增税来提高居民预期收入,即减征个人所得税和开征遗产税等。其次转变财政援助对象,大幅度提高失业人员和城镇贫困人口补助金标准。把对国有亏损企业的政府财政援助转向援助下岗失业者,对下岗人员实行转移支付、再就业培训。据国家统计局对十个省(区、市)的5 千户城镇居民家庭的调查显示,到1999年11月上旬,城镇居民家庭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储蓄、投资及手存现金分别占68.1%、17.3%、2.9 %和11.7%,说明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可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再次加快建立建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居民的不安定感,使居民在适应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形成预期消费。居民对未来的理性预期必然增强即期消费的欲望。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关系到居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是扩大居民即期消费的根本保障,也是使民众对未来转变为乐观预期的关键所在。

标签:;  ;  ;  ;  ;  ;  ;  ;  

国外扩大内需的措施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扩大内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