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21世纪书刊印刷的技术变革_印刷工艺论文

想象21世纪书刊印刷的技术变革_印刷工艺论文

面向21世纪书刊印刷技术改造畅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改造论文,书刊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书刊印刷业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技术改造,发端于80年代初期的“出书难、印书难、买书难”的文化背景下。当时,国家经贸委印刷技术协调小组立足现实,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的16字书刊印刷业发展指导方针。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书刊印刷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出版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印刷业的差距。

今天,在我们即将迈入21世纪之际,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主要特征的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更加倚重于科学技术,更加倚重于知识。知识的生产与消费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知识的学习与创新已成为当今人类生活的一项基本活动。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书刊印刷业如何抓住机遇,寻求发展;如何在未来世纪的前20年中,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业界在技术改造过程中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于印前投入的思考

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传输、存贮和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印前领域的技术更新换代方面体现得最为显著和充分。我们记忆犹新的照相制版、电子分色、整页拼版几乎成为明日黄花,代之而起的电脑制版日渐普及,计算机直接制版乃至数字印刷正扑面而来。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印前投入必须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1.印前加工从印刷厂向客户及广告公司转移已成趋势。这是因为:其一,印前加工的进入成本相对降低。印前处理设备主要由计算机构成,而计算机行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价格相对越来越低。同时,随着电脑制版的普及,图像、图形处理软件、组版软件,甚至RIP 也变得廉价起来。其二,印前加工进入的技术壁垒已不十分坚固。在电子分色、整页拼版时代,印前处理使用的是非常专业的软件技术。一般来讲,没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很难成为行家里手。现在则不同,印前处理软件的兼容性、开放性和标准化使社会公众掌握它成为易事。其三,印前加工的客户主要是出版社、杂志社、广告公司,由于其本身拥有市场,投资印前领域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也更有利于控制制作周期。

2.就印前处理来说,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生产模式已然落后于时代发展。相反,在高科技支持下的较低投入也能得到较高回报。印前处理具有鲜明的知识经济特征。这一点已被众多的所谓“个人工作室”成功的经营实践所证明。

3.整体创意水平的高低,即创新能力的大小将成为能否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印前处理已不是简单的图像复制,设计与制作一体化已成为基本的印前生产模式。缺乏创意能力的印前制版公司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的图像加工工作,并且十分被动地屈从于市场。一些印刷企业的印前部门之所以陷入困境,盖源于此。

4.印前产品中知识含量越来越高,操作者的素质越来越成为产品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印前作业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将人的想象具象化、显现化。这是一个信息化生产过程。操作者的专业技能、文化品位将直接影响印前产品的质量水平。

5.大型印刷企业如果保持适当规模、水平较高的印前能力,那么仍然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结论与建议:传统的由印刷企业独占完成的印前处理业务将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出版社、广告公司及众多的个人工作室。大型印刷企业仍有必要保持适度规模、较高水平的印前能力,但在管理上应坚持专业化,可考虑将其发展成为专业化的制版公司;在业务范围上,要重视印前中间产品的加工并向上游——广告设计积极开发。中、小型印刷企业没有必要拥有自己的印前部门,对印前处理业务完全可以采取社会化协作方式来完成。印刷企业将拥有的印前资源全部或部分以转让、联合、租赁承包等方式与出版社、大型广告公司合作开发与利用,也代表了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关于印刷投入的思考

目前,我国书刊印刷企业中书刊印刷的主体设备是低速平张纸胶印机,如J2101、J2108机;中速胶印轮转机,如YP550。 少数厂仍保留部分由铅印轮转机改造的胶印轮转机,另外,也有少数厂家拥有引进的胶印轮转机,如南京爱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T—32型(英)。 书刊配套彩插和全彩产品印刷主体设备为国产或引进的各种单张纸单色、双色和多色胶印机、多色胶印轮转机。这是经过20年技改努力,书刊印刷和彩色印刷设备的基本状况。那么,未来20年书刊印刷技术改造的路怎么走?笔者认为,应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一、书刊印刷市场的重要变化

1.书刊印刷企业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任务不足依然是主要矛盾。据统计,1997年国家及省级定点书刊厂多达1214家,持有书刊印刷许可证的约5000余家。如此众多的生产厂家拥有的书刊印刷生产能力远远超出出版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使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这必然导致过度的市场竞争,造成生产能力的闲置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2.质量不仅是书刊印刷业站稳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更是企业生存最重要的保证因素。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3.越来越多的客户寻求印刷品零库存的经营模式,根据需要随时印刷,短版书刊比重将不断增大。按需印刷是书刊印刷市场发展的重要特点,也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个性化、快节奏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4.期刊客户形成分化。高档全彩的,主要依借广告收益生存,发展势头看好;低价低档的以知识传播为宗旨的期刊,市场空间仍然广阔。

5.书刊印刷企业强者愈强,强者靠规模、实力、技术、人才等优势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发展壮大;弱者生存之道,必然是走向规模细小化和专业化。

6.竞争力优势,说到底是低成本优势,无论是高投入还是低投入,着眼点应当是追求最终产品的综合成本最低。

二、书刊印刷主要设备选择取向

书刊印刷市场发生的重要变化,给书刊印刷技术改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书刊印刷设备必须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较好的产品质量,同时在经济上是合理的。下面,笔者通过三组书刊印刷设备关键指标的对比来印证选择取向。

1.国产胶印机以上海产YP550型为代表, 引进的胶印轮转机以英国产汤姆森T—32型为代表进行比较:国产胶轮每台投入约130万元,陕西省印刷厂1997年单机年加工收入100万元上下,折旧按10年计, 一台国产设备年创净利润约为5万元。

汤姆森T—32型,设备投入至少为国产设备的10倍, 年加工收入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国产设备平均收入的150%。 这样的产出做到保住折旧额且不亏损是十分困难的,当然,生产特定产品例外。

2.国产多色胶印轮转机以上海产YP880(毕WS—C)为代表,引进设备以海德堡哈里斯V30为代表进行比较; 比较的数据来源于同一地区规模相当、产品结构基本相同、产品单位价格基本一致的甲、乙两厂。甲厂使用的是国产YP880,投入310万元,1997年实际产量18.5万色令,收入629万元,一年收回全部投资。乙厂使用的是海德堡哈里斯V30(不带烘干和油墨自控),投入约为800万元,1997年实际产量26.7 万色令,收入880万元,两年多可收回全部投资。 引进设备生产效率较国产设备高出约40%,产品质量差别不明显。

3.引进的平张纸多色胶印机,以海德堡Speedmaster 102V为代表,商业彩轮以罗兰Polyman和海德堡M600 为代表进行比较:陕西省印刷厂1991年底到货安装的Speedmaster 102V投入约为650万元,1997年产量8.5万色令,年加工收入300万元,折旧按10年计, 年平均税后利润与折旧额相当。假设用全部折旧和税后利润还贷,投资回收期为5~6年。

再看商业彩色胶印轮转机。相比单张纸多色胶印机,商业彩轮的应用要晚得多。但近年来,商业彩轮以其优越的技术性能,正迅速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它在速度方面,每小时4~5万转;在自动控制方面,具有墨色自动控制、自动套准、自动接纸、张力控制、印品质量控制、自动换版、自动穿纸等功能,可以讲,在技术上已经成熟。笔者估计,引进商业彩轮投入约2600万元,按正常开两个班次220 个工作日计算,年实际生产量至少42万色令。以陕西省印刷厂1997年实际单位工价计,年加工收入约为1420万元。折旧仍按10年考虑,一台设备年净利润不会低于400万元。假设用全部折旧和净利润还贷,投资回收期4年足够。通过对比,我们可以肯定地讲,商业彩轮效率至少是平张纸多色胶印机的4倍,但投资额只相当于2.5倍,投资回收期更短。而且,商业彩轮更适应按需印刷对周期的苛刻要求,有助于依靠广告生存的高档期刊降低成本。

结论与建议:由于我国书刊印刷企业数量过多,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书刊印刷企业竞争将更为激烈,自身特点和优势不突出的书刊印刷企业,前景不容乐观。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大型书刊印刷企业,在技术改造中的设备选择取向:单色活印刷,应以国产设备为主,若已有一定数量的特殊业务,如薄型纸辞书等,也可考虑进口设备。对于主要使用胶版纸的多色活件,如中小学教材,国产多色胶印轮转机完全可以满足要求。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大厂,使用进口设备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场条件已基本成熟,全商业彩色轮转机设备技术性能已日臻完善,可作为少数地区性大厂技术改造重点考虑的选择对象。对传统的平张纸多色胶印机,应持审慎态度,因为从产品质量要求来讲,国产同类机型无论是彩插还是封面印刷,均可以满足要求。今后,书刊印刷厂在引进多色彩轮时,不应舍弃烘干、墨色自控这些重要功能。因为,这些功能恰恰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最能够创造自身优势,最适应市场需求的“法宝”。对于专业化小型书刊印刷企业来讲,引进数字印刷机或走向快速印刷可以确保优势。有条件的书刊印刷企业可以从印书中走出来,西安新华印刷厂利用印书优势进入印报领域,为企业注入了活力,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关于印后投入的思考

众所周知,书刊印刷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能否留住老顾主,开拓新用户,关键取决于装订质量的水平。可以预言,书刊印刷企业的印后加工,主要依靠传统的手工装订方式将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羁绊,印后加工依靠机械化、自动化、联动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谁舍得在印后加工上投入,谁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成为强者,谁就能够在书刊印刷企业中保持领先。这一论断,已被深圳地区印刷业的发展所证明。

印后加工对于书刊印刷厂的重要性缘于以下现状:

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读者越来越看重图书的外包装。

2.书刊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出版单位之间的竞争尽管受专业分工限制,但仍越来越激烈。

3.受改革开放、扩大交流、国外精美图书的影响,特别是港、澳、台出版物印刷水平影响的拉动,出版单位越来越重视装帧和印后加工水平。

4.随着科技进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为提高装帧水平提供了物质保证。

5.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后加工工价的提高,使用昂贵的进口印后加工设备,在经济上成为可能。

6.尽管印后加工投入大、产出小,但人们越来越从系统工程的观点来看待这一点,更多的经营管理者将着眼点放在相关效益上。

结论与建议:印后加工水平高低已成为竞争最关键性的因素之一。仅靠内文印制精良,就能够揽到活的时代过去了。对于有实力、有规模的书刊印刷企业,印后加工靠单机和手工并重,总体上讲是不经济的,胶订生产线、精装生产线应成为印后加工手段的主流。对于中小书刊印刷企业,上海紫光产圆盘胶订机可以满足需要,且在经济上合理。同时,手工精装在一段时间里还会有一定的市场空间。高水平的印后加工,眼前也许不会盈利,但相关效益不可低估。

关于技术改造政策的思考

1.由于目前书刊印刷两级定点企业过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进行规模较大的结构调整十分必要。可以考虑在全国规划若干个书刊印刷中心厂,在税收上进行相应扶持,如对所有引进设备免税。几年后,这些中心厂依靠国家扶持,迅速壮大,规模和水平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应该是可能的。随着这些中心厂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必然有若干个书刊印刷企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既遏制了重复引进、重复建设,又在稳定中实现了结构调整,促进了大型书刊印刷企业集团的建立,促进了国内印刷设备制造厂的发展。

2.宏观管理上,不再批建书刊印刷企业,特别是国外独资的书刊印刷企业;可以允许外资进入国家支持的中心厂,但不能控股。

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需求的多样化,书刊印刷领域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有经济进入。书刊企业发展成较大规模以后,其中一些工序,如烫金、模切将分流出去,让私有制企业去完成。这既有利于广开就业渠道,又有利于书刊印刷企业的管理和发展。

4.在政策上、资金上鼓励书刊印刷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进入报纸印刷、快速印刷、商业印刷、包装装潢印刷领域。

关于技改中软件建设的思考

目前,企业的技术改造基本上偏重硬件的投入,例如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但往往忽视软件建设,即管理、人才、技术和市场这些无形资产的建设。笔者从多年企业管理实践中,深深感到软件建设比硬件投入更重要、更复杂、更具战略性。书刊印刷企业要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在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加强软件建设乃至知识资本的运营。

1.网上营销信息系统的建设是面向未来的软技改。

据专家预测,网上交易在下个世纪将成为商家交易和人们购物的普遍形式。不仅如此,书刊印刷企业的重要客户——出版社和杂志社,也正向“网上出版”迅速发展。为了顺应这一趋势,书刊印刷企业应在因特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发自己的电子商务客户,形成网上的营销渠道。

2.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技术改造并不等同于技术创新。现在企业从强到弱、从弱到强转化速度极快。因此,企业不仅要重视技术改造,更要重视技术创新,树立创新意识,增加创新的资金投入,制定创新战略。

3.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以高新科技全面装备起来的书刊印刷企业将人力资源作为价值含量最高的知识资本进行开发和利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因为我们已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经济时代。我们需要通过培训、招聘、选拔,建立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具有很高专业技能的操作人才队伍,一支经验丰富的工艺技术人才队伍,从而形成企业的人才优势,为技术改造提供人才支持。

4.规模细小化已成为企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规模细小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也是知识经济的一大特征。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在进行外部和内部调整,通过采取缩小规模、重组、聘用短期劳动力等方法来实现外部调整;通过再培训和再分配等手段实现内部调整。从而向减少规模、分散经营、同其他公司组成复杂多样的联合体的方向发展。书刊印刷企业在技术改造中要注意这种变化,追求适度规模。

5.技术改造必须重视知识资产的巨大价值。

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较便宜的劳动力优势将不再成为优势。企业更加重视知识资产,知识资产将成为生产过程中一个起主要作用的因素。美国微软公司90%的价值是看不见的,但它1997年的市场价值高达2000亿美元。可以说,它代表着知识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的发展趋势。我们书刊印刷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应违背这一趋势。

6.保持管理优势是永恒的主题。

管理创造优势,通过良好的管理,实现质量、准期和合理价格优势,永远是书刊印刷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

首先,是质量优势,要通过ISO9000 质量认证,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特别是,要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技术工艺体系,保障产品质量,塑造优质名牌形象。企业只有在质量上拥有绝对优势,才会得到利润最大化。

其次,是准期交货优势,通过“准时生产方式”,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产品,满足顾主追求“库存为零”或“库存最小”的市场需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多么困难,答应顾客的一定要办到,在顾客心中塑造“永远无误期”的企业形象。

再次,通过合理的价格战略,在顾客中塑造起“印价合理”的企业信用,降价竞争策略仅可以用于争夺市场占有率的特定条件下。降价竞争不仅损害竞争伙伴,也损害自身,长远看更是如此。从理论上讲,任何活件的可变成本是价格的下限,上限则是顾客所乐意支付的任何价格。一般来讲,同等价格,质量高于别人;同等质量,价格低于别人,就能够创造出顾客心理上愿意接受的价格优势。只有拥有“交货准时”、“价格合理”的信用,企业才会拥有稳定的客户。只有依靠管理和创新形成的优势,企业才能不断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标签:;  ;  ;  ;  ;  ;  ;  

想象21世纪书刊印刷的技术变革_印刷工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