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与旅游后规划(下)_建筑论文

旅游规划与旅游后规划(下)_建筑论文

旅游策划与后旅游策划(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后乡土建筑:所谓乡土建筑,是民间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没有建筑设计师的建筑,这些建筑的文化传承、形制、空间、环境都完整地保留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该特别加以保护。但这些乡土建筑的绝大多数村落,生活质量很差,住宅是用半永久性材料和非永久性材料建造的,采用的通风、防寒、防火水平很低,没有合格的卫生设施,更不能适应家庭改型后的新生活方式。

后乡土建筑是对乡土建筑的批判,它要求在建筑设计中不能完全沿袭和照搬乡土建筑,而应该批判地继承。因为乡土建筑的空间、材料、建筑手段和技术等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居住的要求,不能给现代人带来舒适感。所以,后乡土建筑是对乡土建筑的批判、解构、重构和创新。后乡土建筑有以下几个基本元素:

其一,强调对乡土建筑文化符号与乡土建筑环境的继承和保留。后乡土建筑是现代建筑,它不属于乡土建筑的范畴。它可以批判地继承乡土建筑的某些元素,如文化符号、形制、空间等,但不倡导对乡土建筑进行沿袭和照搬。我们在中国的许多景区、古镇等地的规划设计中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在景区、古镇规划设计的现代建筑完全仿古或完全仿乡土建筑,但这些新建筑无论从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建筑技术等方面都不能与真正的乡土建筑相比,结果做得四不像,鱼龙混杂,制造了一大批建筑垃圾,对乡土建筑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我们认为,在景区和古镇等地新规划设计的建筑就是现代建筑,它们应与乡土建筑有一个隔离带,这些现代建筑只是在建筑的文化符号和环境关系上汲取乡土建筑的元素。特别是对乡土建筑环境的保留,在新规划设计的建筑中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后乡土建筑既可以保留乡土建筑的文化和环境要素,又可以在设计上进行创新,体现出批判与继承、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关系。

其二,后乡土建筑在继承乡土建筑的文化符号和建筑环境时,应适当借用现代先进的科技和材料,使建筑的空间更具有舒适感、更有人性化,这样可以弥补乡土建筑不适宜人居住的某些不足。风景区的新建建筑,就应该在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在后乡土建筑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创新,才能满足游客对舒适感的要求。

其三,在更高的境界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风景区的建筑设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的最高理念。在建筑的材料、空间、外观等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固然重要,但即使用现代建筑材料,仍然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兴起了“生态建筑”学派,该学派追求的理念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从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来看,生态建筑学派还是回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建筑理念。他们认为:“谈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意味着未来的建筑学不仅仅要考虑建筑物实体的耐久性,同时也要考虑我们的星球本身及其能源的耐久性。在这种情形下,可持续发展将是基于对一种能更有效地利用材料和能源,而不是挥霍或忽视资源问题的生产模式的引入。在今天,谈论一座建筑物的生态学,简而言之,就是着眼于它的综合环境和气候因素,并将其转化为高品质空间、高舒适度和完美形式的能力。”并且“在景观建筑和建筑物与其环境的关系方面,有些方案的重要之处在于一种人造物与自然之间的新结合。它们被称为是一种通过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建立起一种恒久的对话关系的建筑,将环境因素变为有自身权力的主体。这是一种与树木、气候、地形并存的整合建筑,而不是模仿现有的自然形态或者与自然完全割裂的建筑。”生态建筑学派既强调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材料的耐久性,也鼓励对在自然循环中可再生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的运用,又强调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这一观点,在现代建筑物追求高舒适度和高品质空间上,实现了更高境界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生态建筑”与后乡土建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4、后传统建筑:后传统建筑是在后乡土建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后传统建筑包括了后乡土建筑,除此之外,还包括对传统建筑中的宗教建筑、宫廷建筑等类建筑的继承和批判。后传统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关系,正如后乡土建筑与乡土建筑的关系,基本理念和原则是共同的。在现代的景观建筑设计中,后传统建筑与后乡土建筑遵循着同样的原则。

5、后景观设计:后景观设计是对景观设计的继承与批判。景观设计是从西方国家传过来的概念,它与欧美国家传统上注重景观园林的人工雕琢理念一脉相承,景观设计的手法与技术是注重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如在景观设计中可对地形和环境适当加以改变,各种几何形的构图充分显示出人对自然的抗争能力。这与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与西方传统的哲学理念是紧密相连的。但从18世纪开始,西方的一些景观设计师已经转而吸纳中国“因法自然”的园林设计理念。并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已开始对传统的景观设计理念进行了批判。不过到目前为止,传统的景观设计理念在西方仍居主导地位。因此,西方传统的景观设计理念在近几十年来对中国的影响很大,比如庞大的城市广场、音乐喷泉、雕塑,交通主干道的园林绿化设计,大面积的草坪不只是在城市大量出现,在景区也大面积地出现。所有这些,在目前中国的景观设计中已成为主流。因为这样的景观设计手法能体现出现代感、舒适感,表现出高档和“洋气”。而实际上,西方国家在进入后工业时代后,已经开始对自己传统的景观设计理念进行批判,西方人在景观设计中已经开始大规模吸取中国园林设计的理念。

后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要回归到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上去,但又不主张完全地回到中国的传统中去。它是对中国和西方传统的景观设计理念、园林设计理念兼收并蓄,批判地继承。在总的理念上,还是提倡以中国“因法自然”的传统理念为主,在表现手法上,因地制宜地适当吸收西方景观设计的技术和方法。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道法自然”也是景观设计的最高理念,真正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对于凡人来讲,是不可能的。但这种理想境界是后景观设计应该追求的。这也并不是说,西方传统的景观设计与“道法自然”是相矛盾的。实际上,在景观设计中,只要用得巧妙,用得自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后旅游策划包含了后旅游资源评价、后旅游市场研究、后传统建筑、后乡土建筑、后景观设计这样一个体系,它与旅游策划一样,涉及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建筑、景观设计等方方面面。在这里,笔者无意于做文字游戏,也并非想建立一个学术体系,只是在旅游规划、策划的实践中,对经验做了一点总结,主要是想说明旅游规划、策划要有一种良好的态度,即不断自我批判的态度。在旅游策划中,旅游策划与后旅游策划应同时存在,如此,可以使因循与创新共存、继承与批判同构。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才能不断地发扬光大,并呈现出生生不息的局面。

标签:;  ;  ;  ;  ;  

旅游规划与旅游后规划(下)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