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博弈分析_银行论文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博弈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视角论文,不对称论文,信贷风险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国民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沉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积累了一些信贷风险,这不利于我国金融业健康平稳地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呈现出上升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引起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很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便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企业掌握着自身经营运作的所有信息,而银行仅能获得企业愿意公开的部分信息,难以得知企业内部的关键信息。而且,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错综复杂、真伪难辨,银行从中识别出真实有用的信息是很困难的,在加上各种高科技的作伪手段,银行完全了解贷款企业的所有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银企间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就为企业造假或违约提供了可能,因此,研究信息不对称下银行和企业的博弈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斯蒂格利茨和温斯(1981)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逆向选择造成的信贷配给[1]。威廉姆森(1987)从监督费用角度分析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银行的目标利润和借款利率二者的关系[2]。汉斯·韦坎德(1999)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银企的信息不对称条件时,监督费用无法达成标准的借贷合同。亚佩里和帕加罗(2000)指出信息共享可以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增加信贷资产回收率[3]。

      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蒋海等(1998)建立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研究分析了经济体制转型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转移机制以及风险积累的过程。王宪全(2003)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分析了银企信贷全过程中的减少银行呆账的方法。熊熊、武栋(2009)通过对银企重复博弈的分析,指出银企合作可以改善企业难以得到贷款的情况。刘哲(2012)运用博弈论的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下的静态和动态理论,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关系以及声誉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胡鹏飞(2013)基于博弈理论,构建了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定价模型,并依据结论提出了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的征信制度等政策建议[4](p23-p27)。

      国内学者在信贷方面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学术界对于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与认识,但这些成果也有其不足。如大多研究只是定性分析,缺乏数量支撑。有些研究只是从表面上探究银行与普通企业的信贷问题,有其局限性。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较晚,一些领域需要学者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

      信贷风险的基本定义是贷款企业由于多种因素使其无法到期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而造成银行的信贷损失的情况,更一般地说,是指由于贷款企业的信用等级的改变和还款概率的减小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情况[5]。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表现为其不良贷款的增加。

      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呈现出了上升态势。根据银监会2013年度的监管统计数据,截止到2013年第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5921亿元,同比增加993亿元,近两年持续增长;不良贷款率为1%,同比增加0.05个百分点,也成为去年全年最高。

      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所有银行中最高的,达到了1.67%,不良贷款为726亿元;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所有银行中最低的,仅为0.52%,不良贷款为56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如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88%和0.86%(详见表1)。

      从2013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行业分布来看,光伏、机械、船舶等行业更加受制于国外对其商品的需求,已经有企业出现利润为负值和难以继续维持运转的情况,这将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较大影响。此外,随着某些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信贷风险开始出现向机械、光伏、航运等落后行业向与其经营业务有密切联系的传统强势行业扩散的趋势。

      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企业效益下滑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下降,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两个数据同时升高的主要原因。此外,国内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开展也对不良贷款增加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鉴于我国目前基本上所有商业银行的净利润率都会超过10%,1%左右的不良贷款率应该不算太高,不需要太过于担心。

      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增长大概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所有隐藏的信贷风险一起出现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马上下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状况良好,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不良贷款的增长还比较温和,信贷风险仍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为了进一步研究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动态的信贷博弈,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出发,运用博弈论思想对银行信贷过程中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博弈分析。

      四、信贷博弈模型分析

      (一)逆向选择模型。

      1.模型假设与构建。

      一个企业希望投资一个新项目,需要向银行贷款L才能满足项目的资金要求。假设这个企业的经营能力只有这个企业自己知道,商业银行并不是特别清楚,所以它们之间的这个博弈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为了方便分析,可以对该博弈模型作下列假定[6](p69-p70):

      (1)企业的经营能力有好坏两种可能性,分别记为g和b,在信贷市场中经营能力强的企业的比例为

,经营能力弱的企业的比例

      

      (2)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能力选择是否申请贷款,银行只愿意给经营能力强的企业发放贷款,经营能力弱的企业选择申请贷款则需要粉饰自己的财务报告,粉饰成本为c L;

      (3)银行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同意贷款或不同意贷款;

      (4)该项目投资成功时的收益率为δ,失败时的资金回收率为λ(λ<1),经营能力强的企业成功的概率为

,经营能力弱的企业成功的概率为

,其中

很大,

很小;

      (5)经营能力强的企业无论项目成功与否都有能力偿还本金和利息,经营能力差的企业仅在项目成功时有能力偿还本金和利息,项目失败时仅能偿还收回的资金;

      (6)银行贷款利率为i,银行将该笔资金用于其他投资的收益率为r,其中i>r;

      (7)博弈双方都是理性的,都是风险厌恶者,在既定的情境中均会做出最优决策。

      由于该博弈是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因此需要通过海萨尼转换,引入一个虚拟的“自然”博弈方0,其作用在实际进行博弈的博弈方选择之前,为企业选择其经营能力的类型。设

,那么这个动态博弈的过程能够用下面的那个扩展形来进行分析:

      

      图1 逆向选择模型

      2.模型分析。

      (1)合并均衡。

      合并均衡指的是博弈中不同类型的完美信息博弈方选择一样的策略。该博弈有两种合并均衡,其中一种是所有企业均选择申请贷款,而银行也同意发放贷款;另一种是所有企业都不申请贷款,而银行也不发放贷款。

      在市场部分成功的情况下存在第一种情况的合并均衡。假设信贷市场中,经营能力差的企业所占比例

很小,并且经营能力差的企业的粉饰费用c很小,则下列策略组合和判断构成一个市场部分成功的完美贝叶斯均衡[7](p26-p30):

      ①无论企业的经营能力好坏,均申请贷款;

      ②企业申请贷款,则银行同意提供贷款;

      ③企业的判断是p(g|申请)=

,p(b|申请)

      

      在市场完全失败的情况下存在第二种情况的合并均衡。当银行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p(g|申请)=0,p(b|申请)=1时,即银行认为所有申请贷款的企业都是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时,而经营不好的企业的项目成功率

又很低,银行的期望得益为

,因此银行不会同意贷款。当企业了解银行的判断时,选择申请的得益分别为0和-c,因此也不会选择申请贷款,这就构成了市场完全失败的合并均衡。

      (2)分开均衡。

      分开均衡指的是拥有完全信息的博弈方采取完全不同的行为。在本博弈中指的就是经营能力强的企业选择申请贷款而经营能力差的企业选择不申请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是完全成功的。假设经营能力差的企业粉饰自己的财务状况需要花费很多成本,也就是说c很大。这时,下面策略组合和判断就形成了完美贝叶斯均衡,也就是在市场完全成功的情境中的分开均衡:

      1)企业在经营能力强时选择申请贷款,在经营能力弱时不申请贷款;

      2)只要企业申请,银行就同意发放贷款;

      3)银行的判断为p(g|申请)=1,p(b|申请)=0。

      当在信贷市场中,通过各种手段,比如审核或法律惩罚等,使得粉饰的成本高昂,也就是银行知道经营能力差的企业不会选择申请贷款时,就会判断p(g |申请)=1,p(b|申请)=0。有了这个判断以后,就可以用逆推归纳法来论证上述策略组合和判断是完美贝叶斯均衡。银行在选择同意贷款的期望得益为i>r,因此银行会选择贷款。

      给定银行的策略,当企业的经营能力强时,由于

很大,选择申请贷款的得益为

,因此申请贷款是企业的合理选择;当企业的经营能力差时,由于c很大

(δ-i)-c<0,因此会选择不申请。所以企业的最佳策略是在经营能力强和弱时分别选择申请和不申请。上面讲到的双方的对应策略都是符合序列理性要求的,银行在均衡路径上信息集的判断也是能够符合双方的均衡策略和贝叶斯法则的,所以上面讲到的那个分开均衡是这个博弈的纯策略完美贝叶斯均衡。

      3.模型结论。

      通过上面的那个博弈模型,我们可以得出,假若银行能够贷款前对企业做更多的调查,经营能力弱的企业要想伪造财务报表就更难,粉饰成本就更高,而增加粉饰成本c可以有效地避免逆向选择问题的产生。因为当粉饰成本高到企业可以获取的利润时,经营能力弱的企业的欺骗行为将变得无利可图,所以会自动放弃以次充好的打算,如实报告自己的财务状况,那么市场自然会实现最理想的完全成功类型的均衡。

      如果只是将c理解为狭义的粉饰成本,即伪造财务报表的费用,那么c的大小主要受各类因素影响,我们就很难利用它来影响市场均衡的类型和改善经济效率。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粉饰成本c作广义的理解,理解为企业的全部代价,既包括伪造财务报表的费用,也包括事后被追究责任的代价,同时也包括再次贷款的难度增大,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调控粉饰成本c的更多有效手段。例如,在法律上可以加大对伪造行为的惩罚力度,因为改善市场秩序和提高经济效率即符合全社会的利益,也是国家政府的责任,因此国家和政府应该有采取各方面措施的愿望和义务。

      (二)道德风险模型。

      1.模型假设与构建。

      企业得到贷款后,有可能遵守合约的要求进行投资并偿还贷款,也有可能违约去投资高风险项目以致无法偿还贷款,但这些都是企业的内部信息,银行无法得到。在一次性博弈中,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通常会选择违约。但银企的信贷博弈通常不是一次,而是一个重复博弈的过程。为了方便分析,可以对该博弈模型作下列假定[8](p58-p60):

      (1)银行可以选择贷款和不贷款;

      (2)企业有遵守和约和不遵守和约两种类型,分别记为o和d;

      

      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我们假设银行采取下面的这种触发策略:第一阶段选择贷款,在第t阶段,如果前t-1阶段企业都全额偿还本金,则继续贷款,否则选择不贷款。换句话说,银行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采取的策略是先试图合作,第一次选择贷款,如果发现企业不合作,则永远转向原博弈的纳什均衡。

      

      3.模型结论。

      通过该博弈模型,我们可以知道,当企业知道自己同银行的博弈是一种无限重复博弈时,更可能会遵守合约的限定条件。也就是说,当银企间的信贷是一种长期的关系信贷时,企业会做出有利于未来得益的选择。因此,银行可以通过制定长期契约来约束贷款企业的行为,规定企业没能全额偿还本金,以后再不向其贷款。建立长期的信贷关系可以有效地避免道德风险。

      

      图2 道德风险模型

      五、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加强贷前审查。

      贷前审查是指从企业申请贷款到银行发放贷款的这段时间内,银行对贷款申请企业基本信息的调查,并对其是否达到贷款要求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贷前调查是保证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一环,银行应该加强对贷款企业的贷前审查。在银企的信贷博弈中,银行加强对贷款企业的审查力度可以增加企业弄虚作假的成本,有效地防范逆向选择风险[9]。

      现阶段,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企业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商业银行应该认真审查贷款公司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公司章程等基本信息,在实际信贷过程中,经常出现某些公司随意更改公司章程、甚至伪造公司章程的现象,如果银行在贷前审查中没有仔细核对贷款公司的公司章程的真伪,很有可能贷款给不合格企业,造成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除此之外,银行还应该严格审查贷款公司的财务状况,认真核对企业的财务报表,避免企业弄虚作假,因为公司当前的财务状况是其日后能否按时还款的重要依据。根据对企业各项信息贷前审查的结果,以及与当地工商行政部门的沟通,银行可以逐步建立起对贷款企业的信用评级系统,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相关动态。设定各项评估指标,根据贷前审查的结果对企业进行评级,并根据企业以往的还款情况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信用状况,对于信用评级未达标的企业,坚决不予信贷支持,从而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加强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是指从银行发放贷款到企业偿还本息这个过程中的信贷管理。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最后一步,对于确保银行贷款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贷后管理不仅能够降低信贷风险、减少不良贷款,而且可以促进金融创新、提升客户服务质量。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变化不断,国际经济环境总是在变动之中,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而影响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因此这就需要银行有专业的贷后管理团队,对经济形势和企业动态高度敏感,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导致信贷资金遭受损失的因素并有效解决,这就需要银行有专业的风险识别能力及更优秀的管理决策水平。但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不够重视信贷资产的贷后管理,这往往是因为银行现行的绩效考核体制使得其主要管理者因为任期和指标压力而“重贷轻管”。

      针对当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贷后管理不严格的情况,为有效监控信贷风险,必须从各级分支行开始,落实各项贷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对贷后管理效果的监督考核机制,以确保贷后管理真正发挥作用。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后需要定期检查企业对贷款的使用情况,密切关注贷款企业资金动向,根据企业的类型和所处的行业制定相应的贷后管理方法。如果发现企业资金使用异常,银行应适时采取贷款退出策略。贷后管理可以使银行更早地识别风险,更迅速地采取措施,有效地减少和降低信贷风险的产生。

      (三)加大惩罚力度。

      在银企的信贷博弈中,商业银行作为信息劣势的一方,无法确切知道贷款企业真实的经营能力和对贷款的真实使用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要想规范企业的行为,尽量减少信贷风险的产生,一个重要的策略便是加大对弄虚作假企业的惩罚力度。无论在企业申请贷款的阶段还是在还款阶段,加大惩罚力度都能减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

      在企业申请贷款阶段,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商业银行并不知道企业真实的信用水平,为了防范逆向选择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采取各种各样特别严厉的惩罚方法,加大对弄虚作假企业的惩罚力度。当惩罚力度足够大并且银行自身已经对企业做好了充分的贷前审查的基础上,企业会因为伪造财务报告的成本过高,选择显示其真实的财务状况,放弃弄虚作假,从而只有符合银行要求的企业可以得到贷款,减少银行的信贷风险。

      在银行发放贷款后,企业既可能遵守合约的要求进行投资并按时还款,也可能不遵守合约的要求将款项投资到风险较大的项目上从而导致偿款困难。商业银行这时候为了降低企业的道德风险,可以通过不再向其贷款或者使用法律武器等方式,加大对违约使用贷款、逃避偿债责任企业的惩罚力度。当惩罚力度足够大并且银行进行了严格的贷后管理时,企业会觉得不遵守合约其实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往往会选择守约还款。

      (四)建立长期信贷关系。

      银企间长期的信贷关系可以使银行充分了解贷款企业的相关信息,企业也可以拥有一种长期稳定的信贷渠道,从而降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减少企业违约的可能,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

      长期信贷关系是解决银企信贷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长期的信贷过程中,商业银行能够更加清楚本地区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财务情况,所以能够获得在信贷市场上无法获取或需要花费高成本才可以获取的信息,比如,借贷企业的盈利情况、市场份额、生产成本等重要的非公开信息。由于这些私人信息无法通过某种途径转变为金融市场上的公开信息,因而对商业银行而言,这些信息更能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及时了解企业当前的经营能力,建议贷款企业提前放弃那些超过其经营能力的投资项目,有效避免投资损失。

      商业银行通过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所获取的信息,能够在与同一客户的长期信贷过程中重复使用,这可以有效减少信息搜寻成本,使商业银行从信息的重复利用中获利。在银企的长期合作关系中,企业有动力向银行透露更多的信息,商业银行可以更加准确地得知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能力以及财务状况等信息,从而降低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减轻信贷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本文认为信贷风险的产生主要与信息不对称相关。在银行发放贷款前,由于商业银行无法确切了解企业的信用质量、财务状况等信息,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引发逆向选择问题,导致信贷市场的低效率;在银行发放贷款后,由于银行特别努力都不一定能够知道企业贷款真实的使用情况,在这种情境下就有可能会引发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遵守合约,转而投资一些风险很高的项目,导致最终无力偿还贷款,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本文运用博弈论理论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措施,以期能够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管理信贷风险。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博弈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