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保证_高等学校论文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保证_高等学校论文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保障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教学质量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3)06-0064-05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不同时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针对的问题各不相同。当前,我们所关注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是在高等教育规模超常扩张的条件下,高校出现的诸多教学质量保障条件的欠缺问题,以及已经显现的不同程度的教学质量滑坡问题。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学校的社会竞争实力,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情况下,如何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是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增长引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

自高校扩招以采,高校的教学质量问题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担心高校的急剧大规模扩招,会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教育部在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之时,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程和教学质量工程,并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12项要求。这些措施和要求,对遏制高等教育质量下滑趋势,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正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是说,我们既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满足人们的高等教育需求。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人们在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后,更希望接受优质的教育。当前的高等教育需要不仅有数量上的需求,还有质量上的需求。我们如果不注意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就会影响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因此,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马丁·特罗在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时指出:增长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我们认为:增长既是导致高等教育性质变化的原因,也是导致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根源。就我国来说,高等教育规模的超常规扩张是如何导致教学质量问题的呢?

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大幅增长导致教学资源紧缺。在这几年的扩大招生过程中,尽管政府和学校都在努力加大投入力度,挖掘潜力提高办学条件,但由于规模增长过快,生均办学条件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关方面的调查表明:这几年高校的生均教学用房下降了2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下降了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下降了22平方米,生均图书数下降了33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经费下降了500元。[1]我国高校在扩招之前,教学资源本身就不足,现在扩招之后,还有较大程度的下降。这就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师生比是衡量教学资源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时,我国高等学校采取的措施是挖掘现有师资潜力,提高师生比,加大教师的教学量。2001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教育部属71所大学,平均师生比达1:18.18(其中20以上的20所,25以上的6所,还有30以上的)。[2]200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河北省高校的师生比达到1:13,个别达1:17;广西个别高校的师生比超过1:17;湖南省27所高校师生比平均达到1:15,其中超过1:16的有12所,最高的达到1:25。师资不足导致教师工作量过大,在湖南省高校中,教师周课时20节的十分普遍,有的甚至高达周40课时,一人承担3门课以上的教师占60.2%,最多的达6门。[3]在有的省份,个别学校的师生比高达1:40。师生比的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之间是有限度的,在国际惯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一般认为师生比1:14对效益和质量最为适宜,如果超过这一标准,教育教学质量就难保证。教师教学工作量过重会导致教师疲于应付,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和知识更新,这就要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大规模扩招引发部分高校办学指导思想上的偏差。长期以来,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加上筹资渠道单一,高校长期处于办学经费紧缺状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国家放开高校招生规模,加上实施了学生缴费上学制度,不少高校在扩大招生规模上态度非常积极,把扩大招生规模作为解决办学经费紧缺的渠道。因为多招一名学生就可以获得国家或省市的一份拨款,还可以多收一份学费。这些高校只是看到了扩招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在办学问题上采取了短期行为,不注重在扩招的同时加强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相关条件建设,采取新的体制和机制来保证扩招后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这无疑会导致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

高等教育的增长缺乏市场机制的驱动和主导。我国把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作为一种任务和目标来实现的,马丁·特罗所揭示的适龄青年15%的入学率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启动和推进都是一种人为过程。但是,我们没有认识到:马丁·特罗所揭示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是对美国高等教育20世纪上半叶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的一种描述和理论概括,他描述了当适龄青年的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所产生的12个方面的相应变化,揭示了高等教育量的扩张和高等教育质的变化之间的一种规律性联系。马丁·特罗所考察的美国高等教育,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调节和运行机制而发晨起来的;美国的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并没有一个像我们今天所谓的指标,更没有把达到这个指标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它完全是在教育民主化观念影响下的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是高等教育对社会需要的一种主动的自然性适应,表现为高等教育的质与量基本同步变化后所出现的质与量的一种适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适应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一种同步和谐适应。我国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主要是一种政府行为,主要依靠行政机制来调节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因而,我们把15%的适龄青年入学率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发展目标,采取相应行政手段来努力达到这一目标,却没有去创造或准备与15%的适龄青年入学率相对应的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那些被马丁·特罗称之为“质的变化”的条件,尤其是高等教育多样化这一条件。因此,单纯的量的扩张,导致来源于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上的严重不适应,从而出现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高等教育缺乏外延式发展来适应规模增长。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即以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为前提,来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之前,我国高等教育确立了内涵式发展的原则,基本不建新校,通过挖掘已有高校的潜力来发展高等教育。在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之后,我们所坚持的仍然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扩大现有高校的招生规模来接纳急剧膨胀的高等教育入学人口,而缺乏通过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建立新型高等教育机构来适应高等教育规模增长。这就是说,我们是在高等教育还缺乏多样化的条件下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还没有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好充分准备——建立一个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确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还缺乏对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形式的认同和接受。这种大众化必然要承受来自原有教育体制和结构上的压力,受到人们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精英性高校面临巨大的求学压力,导致精英型高校盲目扩大规模。到今天,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校均规模已经达到11207人,全日制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校均规模也达到了7557人。[4]在校生2万人以上规模的高校随处可见。这在世界各国中都是比较少见的。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抑制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即使建立起来了一些新兴高等教育机构,但由于社会认同和接受性差,也不能有效发挥其在大众化中的作用。近几年出现的高职院校普遍招生不足,大量高分学生选择复读,以求来年上所谓正规高等学校的现象就是一种典型表现。用单一类型的高等学校来满足大众化的需要,要么导致大众化的速度慢,要么导致普通高等学校规模膨胀,形成严重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前一种情形,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后一种情形。

二、建立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如前所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首先扩大规模基础上实现增长的,这个过程已经启动,并得到了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了。现在试图通过回到规模紧缩状态来保证教学质量是行不通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在适度扩大规模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保证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同步进行。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要顾及长远和立足当前。从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要在重视政府的行政调节的基础上,下决心建立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市场约束和保障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来增强高校的自我约束意识和人才质量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的强烈意识,使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处于社会和市场的监督和调节之中。

这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依靠行政力量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但在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之后,行政力量仍主宰着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这主要表现为政府控制着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权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用一元化的质量标准进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我们还没有建立起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和约束的市场机制,还没有把发展的自主权、约束权还给学校、交给市场。高等教育领域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高等学校也没有建立起自我发展的约束机制,还没有感受到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动力和活力。我们只看到了市场竞争带来的短期的局部无序状态,没有认识到竞争可能带来的总体有序局面。其实,市场竞争是最好的一种质量约束机制,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基本来源。美国政府之所以将高等教育经费资助分配给学生和科研项目,而不是直接分配给学校,是因为要激励学校在生源竞争和科研实力竞争中去竞争办学经费。学校生源是否充足、生源质量是否高,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的多少,学校的社会声誉与地位,学校是否能生存下去,是由学校在市场竞争中确立的,而不是由行政力量确定的。可以说,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由市场主导而不是由政府或行政力量主导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约束和保障机制是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起来的。这就是说,市场其实暗含和确立了一种质量标准,市场在检验学校的办学水平,在约束着学校的办学质量,是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质量约束和保障机制。所以,我们在转变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同时,更要转变高等教育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的观念,最根本的是要在市场中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和质量约束机制。

质量标准的多样化是市场竞争和市场引导的产物,而不是行政力量规定或引导的产物。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应该以市场机制为核心。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前提是要有自主权,但有了自主权,还要把质量约束交给市场、交给社会,用市场机制来调节高等学校的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质量。用毕业生就业率、大学自己的学位与毕业文凭、大学对社会的服务、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等来约束高等学校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与人才质量,来调节高等教育的资源分配,真正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市场机制。用市场来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约束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所以,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当前的紧迫任务除了转变高等教育质量观外,还要用“市场力”来约束和保障大众高等教育过渡时期的高等教育质量。[5]

当然,在当前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适当的行政约束和保障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市场调节和行政调节应该相辅相成。就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来说,高等学校要就整个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切实可行的保障体系,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本科教育质量的保障与监控。保障教学质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核心。除了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降低师生比外,还要保证现有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就要求学校制定正确的政策进行引导,发挥政策的正确导向作用。特别是要改变重专业课教学、专业课教师,轻基础课教学、基础课教师的传统偏见,避免伤害专任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的积极性,引导基础课教师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引导他们安心从事教学工作。不然的话,现在的师生比本来过高,已经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如果现有教师还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教学质量根本就无从谈起。此外,也要高度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保障教学质量,努力改善和提高办学条件是当务之急。高校扩招后,教学条件的保障力度并没有与学生规模的增长速度同步,校舍、教室、宿舍、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条件还不能满足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是最大的质量隐患。因此,从国家教育政策角度来说,必须加强高校教学条件的评估,动用必要的行政约束手段,下大力气促使高等学校高度重视教学条件建设,满足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加强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在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各个基本环节上抓规范、抓落实,抓考核、抓评价。既要发挥教学管理对教师教学各环节的控制功能,也要发挥其改进功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达到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目的。

三、建立分类型、分层次的高校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教育教学评价具有检验功能,更具有导向功能。我们强调“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就是注意到了教学评价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导向作用。教学评价以什么为导向,直接关系到学校对哪方面工作的重视和投入程度。

一般而言,来自外部的、针对教育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多种形式的评价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但是,学校也需要对评价反馈的信息进行认真思考,做出反应。例如,“大学排行榜”往往对学校的社会声誉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数量,影响社会对学校的认可程度,各高校对其都高度重视。但是,由于直接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相当困难,目前的各种“大学排行榜”通常多以科学研究方面的项目、成果、经费、论文等直观性、客观性较强的产出指标为主,对人才培养质量则多进行模糊的间接评价,且所占比例较少。若学校不加分析地以“排行榜”的指标项目为导向调整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往往容易走入误区。最大的误区是,为了提升学校在大学排行榜上的位置,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而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注重在教学改革上的人财物投入,甚至制订一些政策,影响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

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来说,我们需要在建立高校分类和分层次发展指导机制的前提下开展教育教学评价工作。教育教学评价不能对所有高校采用同一个评价标准,而应该进行分类和分层次评价。高等学校有不同的类型,也有不同的层次,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系统应该是一个类型和层次多样化的系统。众所周知,在美国高等学校系统内部,既有以科学研究为要旨的研究型大学,又有专事教学活动的教学型大学,还有以职业培训为目的的职业型大学;既有世界顶尖级的著名一流大学,又有水平一般的大学。这些类型和层次各不相同的高校,通过市场竞争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位置和空间,形成了自己发展的准确定位,发挥着不同作用。美国高等学校的这种分类和分层发展,是以市场机制为核心形成的。我国目前的高校虽然正在向区分类型和层次上演变,如有的高校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有的要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有的则是要建设成为立足地方,服务社区的一般水平的大学,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种层次和类型的区分还不很明显,更没有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进行高校层次和类型的区分。不少高校都希望办成研究型大学,都希望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来提高学校的层次,一些职业技术学院也希望办成普通高等学校……我国高校为何在发展上盲目攀比,不安其位?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的发展缺乏市场机制,缺乏市场评价和分类型分层次评价,没有让高校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去确定自己的类型和层次。即使学校的发展定位错了,也可以获得发展和办学的基本资源,也可以生存和发展下去。高校还没有确立面向市场,接受市场检验的办学意识,整个高等学校系统也就缺乏市场机制带来的活力。在市场机制中的企业发展则是另外一种景象。因为在市场环境下,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类型和质量,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因此,企业要面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无情检验。这种机制才导致了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企业产品类型的多样化,才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需求。企业发展的例子给我们以启示:要依靠市场机制采进行高校发展的层次和类型定位,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分层次、分类型评价。否则,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就会出现趋同化,就会没有特色,就会缺乏一种外适性的质量意识,也就不会对多样化的市场需要作出最快的适应和最迅速的反应。这种指导机制的建立,虽然需要行政指导,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拨款等杠杆来进行调节,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还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建立。人为地从外部来规定高校的类型和层次,不利于高校建立发展的自我约束意识和机制,容易形成不安其位的现象,容易滋长高校对社会、对市场需要的冷漠意识,淡化高校的质量意识。

标签:;  ;  ;  ;  ;  ;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保证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