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数学课堂阅读指导方法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师论文,课堂论文,数学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心理学认为,数学阅读是指阅读主体根据已有旧知,在一定阅读动机的驱使下,依托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将文字语言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并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数学阅读素养主要表现为具有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较扎实的数学阅读基本功,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等.走进名师数学课堂,感受名师对数学阅读的重视,梳理名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案例1】刘松老师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中的阅读指导
师:当字母跟具体的数,或者字母跟字母一起做加、减、乘、除运算的时候,加、减、除,都没有特殊的规定,唯独碰到乘法,有特殊的规定.有没有哪个聪明的同学知道是什么?(学生面露困惑,没有人举手.)
师:老师不想告诉你们,你们自己看书吧.请看教材第106页例3,用3分钟的时间看完,然后告诉我你看懂了什么.有句古话:“不动笔墨不看书.”尤其读数学书,该画的画,该打重点号的打重点号,该写的写,这才叫读数学书.(学生阅读教材后交流.)
生:我看懂了,正方形边长用a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生:如果a与1相乘,就可以记成a.
师:对,看书不看表面的东西,注意看重点.还有什么?(学生交流.)真正的好学生是自己会看书的人,而不是老师教了才会的.例3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字母乘字母,字母乘数,乘号可以变成圆点,或去掉.
师:很奇怪,加法的时候,没有这规定,就这个乘号的时候有特殊的规定.你们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
师:真的没问题?你们没问题就麻烦了.学习一定要善于追问,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字母碰到具体的数,加法、减法、除法都没有特殊规定,只有乘法有规定呢?为什么有时把乘号变成一个点,有时候干脆不要乘号?同学们如果经常这样思考问题,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
【方法提炼】
1.标注法.刘老师注意让学生养成“读+思考”的阅读方式.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顾此失彼,因此,适当勾画,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与思维.刘老师指导学生读教材时,指出“不动笔墨不看书”“尤其读数学书,该画的画,该打重点号的打重点号,该写的写,这才叫读数学书”,引导学生“看书不看表面的东西,注意看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重要内容、数学术语和自己不懂或感到含糊的地方做上记号,如可以用“*”标明重点词语,用“?”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用“!”表示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还应提倡有能力的学生试写眉批,将自己的一些灵感、心得及时整理在笔记上,用提纲式标题摘出概括的要义,用小段文字注明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认识,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实例解释教材中抽象的表述,做到手脑并用,以“写”串起思维的珠链,提高阅读效果.
2.质疑法.“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刘老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在数学阅读中的问题意识.质疑的过程是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和规律的探求处,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刘老师还善于运用富含哲理和情理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疑难问题铺路搭桥.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说一说,议一议,将阅读时模糊、杂乱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条理化,逐步培养学生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
【案例2】贲友林老师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课》中的阅读指导
贲老师课前给学生一张预习作业——自主复习提纲,内容如下:
“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整理和复习
问题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你能用表格或画图的方式将所学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行整理吗?
通过整理,我的体会:____________
问题2:在学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时,哪些题目容易出错呢?收集一道题目,整理如下:
题目:____________
解答:____________
我的提醒:____________
贲老师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从简单到丰富,有条理、有层次地让学生展示自己整理的复习成果,并交流易错题,比较复习成果,最后把易错题进行有选择、有目的地再修改,再拓展和提升.最后,贲老师友情提醒:“最聪明的人是不重复犯错误的人.”
【方法提炼】
3.梳理法.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时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相联系的带有悬念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练习,促使学生主动预习.学生通过一定思维含量的阅读,明确教材重难点,为新课学习作准备,同时明确了自己的薄弱点,便于有针对性地听课,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课前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先自主预习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的能力.预习之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进行多向交流.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发现知识间的联系,通过整理、归纳,理清脉络,疏通联系,消除思维障碍,领会数学思想,形成更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
【案例3】夏青峰老师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中的阅读指导
师:今天学些什么呢?书本想告诉我们些什么呢?咱们自学一下课本,好吗?可以用笔把你认为的重点、难点画出来.(学生自学教材第61页的内容,2分钟后交流.)
生: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师:请你举个例子解释什么是“一个整体”.(学生举例.)一些物体也可以看做一个整体,什么意思呢?请举例.
生:铅笔盒里的几支铅笔可以看做一个整体.
师:一个人可以看做一个整体吗?8个孩子呢?一排桌子呢?(学生回答.)
师:单位“1”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一个整体.
师:把一排看做一个单位,两排就是——
生:两个单位.
师:书上告诉我们,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还有单位“1”的概念,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是否真的明白了?考考大家好吗?
【方法提炼】
4.咬文嚼字法.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阅读,更需要细致耐心.数学语言具有简练、周密、抽象的特点,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失误.因此,阅读时,要对数学教材中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进行反复斟酌,逐渐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正确理解结论的内涵、本质和外延.夏老师在阅读指导时,引导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语,紧扣结论中的附加条件,反复推敲、分析,细琢磨、深斟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并举例等.这样的教学不但实实在在地解释了学生心中的“为什么”,而且使学生领悟了阅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