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协调发展论文,中国论文,城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其弊端日益明显,严重影响了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城乡如何协调发展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广泛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众多学者就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动力机制、制约因素、措施对策等做了许多研究与分析,本文对这些研究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试图通过这项工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及城乡协调发展规划提供良好的基础。
1 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
所收集的文献中,对城乡协调发展很少有明确的概念界定,这并不是说对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很少,许多对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融于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乡村城市化、城市化的研究之中。城乡协调、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乡村城市化、城市化这些概念虽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本文撇开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它们中协调城乡发展和城乡关系问题的思想,对那些把城市和乡村纳入统一的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中,关于改变城乡分割局面,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改善城乡功能和结构,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协调城乡利益,加快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的研究[1]作为本文综述的对象。协调包括城乡政治协调、经济协调、生态环境协调、人口协调、文化协调、空间协调等方面[1-3],观念上城乡差别消除,发展模式上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实现农村现代化,功能上强调城乡的一体化职能,空间和景观生态上城乡紧密联系、相互依存[4]。
2 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的起源
城乡协调发展的提出源于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建国后的工业化建设以工业的最佳生长点——城市为基地来实施,并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所需的农产品和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只能来自工农产品剪刀差,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到1956年无法进一步对工业提供支持。为了实现国家积累,也因城市无法接纳农村大规模流入人口,1956-1958年国家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乡隔离制度和二元结构的正式形成,中国社会被一堵看不见的城墙分为城市和农村两大社区。
二元结构对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城市自身功能发育不足,起不到辐射与带动农村的作用;农村局限于以粮食种植为主低效而单一的土地经营,与城市的差距拉大,城乡经济都濒于崩溃。与此同时劳动力再生产远远超出了就业可容纳的数量,国家一直通过城市发展方针、户籍制度、城市就业管理等措施,限制人口和劳动力的城乡转移,使我国城市化长期滞后。
1978年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经济改革和1984年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城乡经济开始渗透,城乡分割和相互封闭的格局开始被打破,城乡经济及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但80年代中期开始,城乡关系又出现新的不协调,农村人口城市化再度缓慢,城乡发展再次陷入了新的失衡状态。城市的发展受到了相对落后农村的制约,城市接纳不了日益增加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许多国企举步维艰,城市问题繁多。因此众多学者研究城市发展问题时不再只局限于城市,研究农村问题也会考虑农村和城市的关系,城市问题和乡村问题为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提供了客观要求和宏观背景。
3 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
3.1.1 从城乡差别是否消失的角度来定位:大多学者认为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差别完全消失、城乡关系达到完全融洽[5-9],也有学者认为城乡协调的目标不是城乡差别消灭[10],而是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协调发展[11]。
3.1.2 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来定位:许多学者认为其目的在于改善城乡结构和功能,协调城乡利益和利益再分配,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1,5,10-12]。
3.1.3 把满足人的需求和追求发展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有人认为城乡协调发展是在保存城市和乡村鲜明特色的前提下,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和给人极大满足[13];还有人认为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平等发展,且平等发展的核心是城乡经济利益平等[14]。
以上目标可看成城乡协调的方面或一部分,它们之间并不矛盾。只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才能使城乡得到发展,才能满足人的需求。也只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只有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平等对待,才能最终消除城乡差别。
3.2 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
大多学者都认识到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两种最基本的模式: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3,15-21]。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许学强先生在研究沿海开放地区时认为城乡协调的动力因素有计划经济体制(自上而下型)、乡镇企业(自下而上型)和外向型经济[16]。有研究将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比较笼统地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种[22]。有学者特别强调来自城市的作用力,认为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是大城市的向心力和离心力[23],也有学者反驳这一论断,认为发展的动力结构是复杂多变的,认为制度创新才是我国现阶段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24]。有学者根据我国城市化的新动态,特别研究了“自下”的动力:张庭伟在1983年提出了自下而上城市化的概念并分析了自“下”的机制[25];崔功豪等(1999)在肯定了小城镇为主体的农村城市化的作用下,探讨了这种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过程和它的运行机制[15]。有学者特别强调外资在城乡协调中的作用:薛凤旋认为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是外资影响下的城市化,并称之为“外向型城市化”[26]。宁越敏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城市化主体的角度分析了90年代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特点,认为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动力[17]。许多学者将郊区作为研究区域并分析了其动力机制[27-28]。有学者归纳城乡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为:自上而下的扩散力机制、自下而上的集聚力机制、外资注入的驱动力、自然生态动力[18]或自上、自下、外引、内联动力机制[19]。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发生了许多变化。无论是城市建设的组织主体还是投资主体都发生了变化,组织主体由自上型一元模式变为自上型、自下型二元模式;投资主体除了自上型的政府投资和自下型的乡村基层集体和个体投资外,另有吸引外资的“外联型”和吸引内资的“内联型”,因此中国不同区域有了由两种组织主体和四种投资主体之间组合而成的多种动力类型[21]。
3.3 城市化道路与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以此为背景引发了关于我国合理城市化道路的大辩论。当时许多学者都意识到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全部进入城市是不可行的,而进入小城镇则既可节省资金,又可保持社会的稳定,因而应以小城镇就地转化为主[29-32],正好与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相吻合。同时也不乏“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的支持者[33]。有些学者主张采取发展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相结合的“二元城市化”战略[34-35]。有学者甚至将城市化道路归纳为单轨城市化、双轨城市化、三轨城市化三种[36]。
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全国范围来看:吴楚材等建议我国应采取城乡结合、上下结合、大中小结合的多途径综合模式[1];田明认为①大、特大城市周围的扩展型模式;②农村地域的集聚型模式;③外资引起的外向型模式;④西部模式[37]。有研究从解决城乡关系问题入手,认为有先城市后农村模式、城乡分割优先发展城市工业模式、城乡开通协调发展模式[38]。刘英群从小城镇角度提出了小城镇向大城市区域集中的模式[39]。张留征提出的“双向城市化”模式[40]。很多模式是针对某一区域的:广东的“非农产业起步型”和“农业发展型”[41]或广东的大、中、小城市融合、协调发展的模式[42],山西的都市区域、工矿区域、交通枢纽及腹地区域、贫困地区、传统农区五种地域模式[43],江苏的“苏南模式”和“苏北模式”[44],苏州的分而亲集型模式[45],上海郊区的近郊扩展型和小城镇型及一般城镇发展型[27]模式。有研究按主导经济所有制的不同将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划分为“东莞模式”、“中山模式”、“顺德模式”、“南海模式”等[46]。还有文章描绘了龙港模式(农民城)[47]、“晋江模式”[48]。此外一些社会学者提出了“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宝鸡模式”、“常德模式”、“民权模式”、“耿车模式”及没有模式的模式[50]。
3.4 城乡协调发展的限制因素
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实力总体较弱,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又有限,因此城乡协调发展的实施存在诸多限制因素,不同地区其限制性因素又不一样,可将其归纳为:
许多学者[4,51-59]认识到城乡难以协调发展的根源是城乡二元结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城乡均衡发展设置了许多政策障碍,如城市和工业的倾斜政策、不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政策、户籍管理制度、失衡的产业发展政策及发育不全的市场等,严重制约了城乡关系的演进。
其次是从城市的角度来探讨城乡难以协调的原因。这又包括①缺少合理城镇体系规划。往往只重视单个城市的规划,不重视区域内整体城市体系的规划;②城市体系发育不协调[56];③城镇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60];④中心城市功能的扭曲[57];⑤小城镇发展与建设具有一定盲目性[61];⑥城市中的许多城市问题[4]。
再次是从农村、农业、农民的角度来探讨城乡难以协调的原因。从劳动力来讲,孙自铎、陈烈等[54、56]认为是农民素质普遍较低或乡村剩余劳动力过多或文化贫穷[4]限制了城乡的协调发展;从产业来讲,农业基础不稳固、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同步[55]、农村中的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61]、缺乏对乡镇企业的宏观管理[57]、农村工业素质低[52]是城乡难以协调的原因;从思想观念上讲存在忽视农业的倾向[58],文化上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农业文化[57]、传统工业发展模式[52-53]等都是城乡不协调的原因所在。
某一区域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55]、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也是城乡难以协调的原因。城市污染有向乡村转移的趋势,加重了乡村环境污染[56,60]。
城乡资金投放上的偏差[57,60]、市场发育不健全[54]、市场发育水平低[52-53]、城乡商品流通不畅[51]及一些人为因子[4]也是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挖掘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性因素,并分析其制约程度以寻找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策。
3.5 城乡协调发展的措施对策
①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消除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62]:通过取消户籍制度、推进城乡体制改革、协调城乡社会关系、实现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51,61,63-65]。也有人认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短期内完全消除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制度创新才是现实途径[66]。②完善城镇体系[56,63,65,67-68]:建议走多元化的城市发展道路,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既充分发挥大城市的优势,又积极发展小城镇[67],有学者特别强调小城镇规划[69],还有提出建设农民城的设想[61,65]。③制度的完善、创新[11,54,64,66-67]:建议从行政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劳动力流动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以达到城乡协调发展。④产业的协调:通过合理布局城乡产业、优化城乡产业结构来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63-64]。有的从乡镇企业的角度[61,63]通过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规范乡镇企业[68]、深化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64]等来探讨实现产业协调;有的强调要大力发展农业,认为城乡经济协调的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振兴[51]。有研究特别强调要增加农村教育投入[54]。⑤功能齐全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56,70]:共建城乡一体的商品流通网络、交通运输网络、教育科技网络、经济信息网络和资金融通网络[23]。⑥加强环境保护和城乡生态设施建设[70,56]。⑦从人口和劳动力方面来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实现[67-68],有研究要求提高人口素质,从思想观念上消除城乡对立的倾向[56]。⑧还有研究要求从耕地保护的角度来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实现[63,70]。此外崔文对上海、吴永兴对北京、唐曦文等对珠海市、周志坚对福安市的城乡协调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对策措施。
以上这些措施有的是就全国的普遍情况而言的,有的是就某一区域而言的,这些措施的提出对城乡协调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 城乡协调发展研究述评
4.1 研究的贡献
20多年来各个学科在城乡协调发展研究领域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顺应了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需求。它将城市与乡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加快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理论上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②将城市与乡村纳入整个系统来研究,强调区域的整体性,为研究城市问题、乡村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③从学科角度来看,既有地理学又有社会学、人口学、规划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城乡协调发展这同一课题。多学科的共同参与,不同学科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既加深了研究的深度,又促进了学科间的交流和发展。④因为地区差异,全国城乡协调的程度不一,引发了对各种城乡协调模式的探讨。
4.2 研究的不足
①有关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的内容涉及面广,从目标、动力机制到各种城乡协调的模式及限制因素、对策措施,既有政治上的协调,又有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基础设施上的、景观上的协调,涵盖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使大多研究停留在表面问题上,研究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深。②对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虽多,其思想也广为人知,但大多散落于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乡村城市化、城市化的研究之中,专门地、系统地研究甚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体系。③虽然城乡协调发展的措施对策研究较多,但实践上具有操作意义的较少。尤其是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缺少可操作程式。
4.3 研究的展望
①城乡协调发展研究要放到区域大背景中去研究。学者们多从城乡系统内部的角度去探讨城乡关系,而对区域间、城市间、乡村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却较少涉及。这样使城乡系统由于缺乏区域支撑而显孤立,同时也会使得资源配置仅在城乡系统内部进行而缺乏与外部系统的有机联系。因此城乡应该着眼于整个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来研究。②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应有阶段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城乡系统在其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同时各个地域城乡系统存在的差异,又决定了必须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研究城乡协调发展目标时,要更多地考虑城乡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域性。
标签:小城镇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城市中国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农村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城乡差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