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亚政策“实用”_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论文

美国南亚政策“实用”_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论文

美国南亚政策“实用”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亚论文,美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后,表面上南亚地区的安全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是以印度为中心,以印度同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尤其是同巴基斯坦的关系为主要内容,并由美国、俄罗斯、中国作为外部力量积极参与的安全结构。但实际上其本质还是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冷战时期形成的以美巴为一方、苏(俄)印为另一方的“四国双对抗”的稳定态势已不复存在,整个安全结构开始失衡。其主要表现为:印巴这一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优势已明显地偏向印方,并成为导致地区冲突、特别是作为印巴矛盾焦点的克什米尔问题大幅升温的直接原因。而印巴力量对比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美国南亚政策的调整。

印度:南亚最重要的国家

印度居于南亚中心。无论是国土面积、人口、自然资源,还是经济、科技领域,印度都足以傲视南亚群雄。印度幅员辽阔,占整个南亚次大陆的67%,人口众多,是其他六国总和的3.5倍;国内生产总值(GDP)高居南亚之首,约为其他六国总和的4.4倍。印度拥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和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印度拥有科学家的人数列世界第三;印度是继美、日之后的又一软件大国;印度还是南亚惟一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

除了马尔代夫与斯里兰卡两个岛国,南亚所有的国家都与印度接壤,而它们彼此却基本不相连。其中尼泊尔、不丹和孟加拉国三面都是印度领土,因此,它们与印度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无法回避的问题,如尼泊尔的出海货运通道问题、孟加拉国分配恒河水问题,等等。这些使印度不可避免地成为南亚的核心国,并在处理双边关系和地区性问题时享有最大的发言权。

南亚濒临印度洋,而印度洋是通向七个海的要冲,也是中东、波斯湾通向亚太地区的石油生命线。美国著名的海军理论家马汉曾预言:“不论谁控制了印度洋,他就控制了亚洲。”而呈三角形的印度半岛像把匕首插入印度洋中心,地缘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因此,这里向来就是有着全球利益的大国们角逐的场所。

美对印度政策的转变

冷战期间,美国在南亚地区的政策经历了重印轻巴、扶巴压印和在印巴之间玩平衡的过程。

印度独立之初,美国一心想把它建成“民主橱窗”,故对印度进行多方援助,并极力想把印度拉入遏制苏联南下的巴格达条约组织。而那时的印度正做着“第三世界国家的老大”梦,执行的是“消极的不结盟”政策,只想在美苏之间左右逢缘,不愿被美国纳入战略轨道。1954年,美国通过与巴签署防御协定,开始扶植巴基斯坦,有些忽略印度。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爆发。因为美印在对华问题上立场一致,故关系重新密切起来。1965年印巴第二次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对两国采取不偏不倚的政策。而1960年后,苏联与印度的关系急剧升温,印度从苏联获得了大批先进武器装备,印度开始倒向苏联,美印关系变得脆弱。苏印则于1971年签署《印苏友好合作条约》,确立了两国的结盟。至此,南亚地区形成了“四国双对抗”的安全格局。

80年代后半期,随着苏联的衰落,冷战形势越来越于美国有利,美国决心利用这一时机拉拢印度。美国邀请拉·甘地访美,同时恢复向印度提供经援和军事装备。美国开始执行在巴印之间玩平衡的政策。

而随着冷战结束,南亚地区“四国双对抗”格局最终瓦解。

苏联(俄罗斯)在南亚的战略收缩,使巴基斯坦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美国开始调整南亚政策。1990年10月,美国以巴基斯坦研制核武器和支持恐怖活动为由,停止了对巴的经济军事援助,并拒绝交付巴方已经付了款的28架F-16战斗机,这是美国重印轻巴政策的开始。而与此同时,美国对印度采取的却是加强经贸往来和军事合作的政策。1992年5月,美印举行了第一次联合军事演习;1995年1月,美国防部长佩里访印,签署了一项防务协定,两国决定逐步加强联合军事演习和联合技术培训,并决定在一些国防生产和研究新领域加强合作,当年两国便举行了海军联合演习……

在1999年爆发的二十年来最严重的印巴冲突中,美国采取了更为明显的支持印度的立场,两国的高层接触十分频繁,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甚至有美官员私下透露,克林顿可能将于2000年上半年访印,为建立印美战略伙伴关系奠定基础。众所周知,1998年5月印度进行核试验后,美国对印度的制裁至今尚未完全解除,因此,这种改善更值得人们关注。

转变的原因

美国采取重视印度的南亚战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从地缘上看,冷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南亚地区作为控制中亚腹地和亚太石油线的制高点。而且冷战后,美国更加强调确保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在此思想指导下,美国对它最为重视的地缘政治目标——欧亚大陆采取了慎重的战略部署:在东亚,美国加强和扩大了与日本的安保同盟,还有美韩、美菲等军事协定;在欧洲乃至地中海到西亚,美国率北约东扩,制订北约新战略。这种地缘战略部署使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出现向中间挤压的趋势,东西两线的地缘战略部署最终收口于南亚。南亚的战略地位凸显。

更为重要的是,与印度合作还可以制衡日益强大的中国,这是美国全球战略中布在亚洲的一步非常重要的棋。

其次,是经济上的考量。美国把印度列为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之一。美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年双边贸易额已超过100亿美元。在美国人看来,印度有着10亿人口,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印度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英语应用广泛;印度是个民主国家,法制较为健全,市场机制日臻完善……从1991年至1998年5月,印度共吸纳了580亿美元的外资,其中美国公司对印直接投资占31%。1998年5月的印度核试验后,代表美国农场主利益的国会议员,就曾强烈反对美国对印的制裁,因为印度是美国小麦的主要出口国之一。

再者,美国一直希望与印度在核问题上保持合作。尽管去年印度核试验一度激怒美国,但鉴于“生米已成熟饭”,美国硬着头皮还得与之加强合作,以求遏制印巴核力量的发展,并防止核扩散,更要防止双方“核板机”失控。美国目前所希望的是争取使印度早日加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印度曾数次表示将尽快加入该条约,其外交部长辛格在新加坡会晤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时也做出承诺。美国还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让印度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使印巴最终纳入全球的核不扩散机制。

最后,美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保持中立有利于防止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进一步蔓延,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向对付一些“功能性的问题”的方向转化,如对付核扩散、恐怖主义等。美国向来就把70年代末兴起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视为跨国恐怖活动的主要原因。巴基斯坦支持阿富汗伊斯兰武装——塔利班就曾引起美国的不快,美国的“死对头”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还设有训练营地。近年来,巴基斯坦国内的伊斯兰化已引起美国的密切关注。

南亚安全结构将趋不稳定

对于亚洲国家,尤其是印度的邻国来说,美国南亚政策的调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美国对印政策的转变使巴基斯坦的外交和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困难。印巴的力量对比将更为失衡,南亚安全结构的不稳定也会随之增强。目前,美国国内围绕着巴基斯坦去年10月12日的军事政变进行了一场关于美国对印巴政策的大讨论。尽管多数人坚持美国和印度之间建立战略关系更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美国不仅应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而且应向巴方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尽力维持印巴的力量平衡,以减少两国爆发大规模冲突、尤其是核战争的可能性。或许,这次军事政变将为美国政府重新审视其南亚政策提供契机。

标签:;  ;  ;  ;  ;  ;  

美国南亚政策“实用”_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