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巴斯汀与枸地氯雷他定分别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比较论文_陈岩松

依巴斯汀与枸地氯雷他定分别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比较论文_陈岩松

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皮肤科 福建省南平市 353000

【摘 要】目的 观察依巴斯汀、枸地氯雷他定分别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将慢性荨麻疹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治疗组)和B(对照组),A组给予枸地氯雷他定联合雷尼替丁治疗,B组应用依巴斯汀和雷尼替丁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 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0%、92.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依巴斯汀、枸地氯雷分别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均有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但两组间无显著区别。

【关键词】枸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雷尼替丁;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是以红斑、风团、瘙痒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而临床常见的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甚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临床上在寻找病因或诱发因素的同时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1]。本研究运用SPSS 20.0对依巴斯汀、枸地氯雷他定分别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观察两种治疗方案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疗效的差异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我科门诊并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明确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的患者100例。选入标准:①发病时的年龄大于等于6岁,且皮肤风团反复发作持续大于6周,就诊时可见典型的荨麻疹皮肤特征损害。②病因或诱发因素目前仍未明确。③治疗前近4周未口服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阿司咪唑,近1周内未服用抗组胺药。④在遵循我省及我院伦理委员会准则的前提下,自愿参加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正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② 患有药疹、湿疹、天疱疮、心脏病、消化道及甲状腺疾病等慢性系统性及免疫性疾病者。③ 热、震动、水、压力、电流、冷、日光等物理性刺激引起的荨麻疹。④肝肾功能异常者。⑤对依巴斯汀、咪唑斯汀过敏者。⑥正在服用抗真菌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者。⑦治疗过程中不能配合疗效观察的患者。从事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者及高空作业者。

入选100例患者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 16~69岁,病程5个月~3年。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A(治疗组)、B(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A组年龄16~61岁,平均(29.7±14.2)岁;B组年龄19~69岁,平均(31.8± 15.4)岁。对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运用SPSS 20.0,使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均大于0.05,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

A组:枸地氯雷他定片8.8mg qd(贝雪 扬子江药业集团)联合雷尼替丁胶囊150mg bid(北京秦武田制药有限公司)口服;B组:依巴斯汀片10mg qd(开思亭 西班牙艾美罗医用药业有限公司)联合雷尼替丁胶囊150mg bid(北京秦武田制药有限公司)口服,持续治疗28天;在此期间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并在治疗期满后计算其药物疗效的总有效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欧洲MILOR研究标准,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皮肤风团数目及大小、发作持续时间、瘙痒程度等,按0~Ⅲ级进行评分。根据每例受试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总积分计算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SSRI=(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00%.并以此来判定临床治疗效果:①痊愈:SSRI≥90%;②显效:90%>SSRI≥60%;③有效:60%>SSRI≥20%;④无效:SSRI<20%。总有效率=(本组显效例数+本组痊愈例数)/本组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0.0建立样本数据库,运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患者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A组:治愈28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0%;B组:治愈24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临床试验过程中极少数出现轻度不良反应,主要为嗜睡、头晕乏力、口干、胃部不适。A 组出现轻度嗜睡、口干者共3例,其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40%;B组出现轻度头晕乏力、胃部不适共4例,其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00%。两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均发生在治疗期间的前10天内,且尚可忍受,未予特殊处理,后自行缓解。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临床上两种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3.讨论

荨麻疹和(或)血管性水肿每天发作持续6周以上称为慢性荨麻疹,它是一种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常见的长期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疾病,在皮肤上主要表现为红斑、风团、瘙痒,目前其发病因素与食物、食物添加剂、感染(链球菌、幽门螺杆菌等)、精神压力、肿瘤、吸入物等有关,但仍有很多促发因素尚不完全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据统计,大约有20%的患者至少发生过1次慢性尊麻疹,男女比例约1:2~4[2,3];50%以上的慢性荨麻疹是特发性的,物理性刺激可以引起荨麻疹反应,并且见于7%-17%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各种刺激因素导致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组胺、合成细胞因子、蛋白酶、白三烯、激肽及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等引起血管扩张及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真皮水肿所致[4],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浅层血管周围稀疏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组织细胞、肥大细胞及少数嗜酸性粒细胞);真皮网状层明显水肿,胶原束间距增宽;血管及淋巴管扩张。有研究者发现在40%以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颗粒的主要碱性蛋白异常增高,即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正常的,且大约有相同比例的患者在皮肤中有主要碱性蛋白的胞外沉积;且还发现大约33%的患者血循环中存 在与高亲和力的IgE受体相结合的IgG型自身抗体,可引起组胺释放。此外,甲状腺自身抗体经常出现在慢性荨麻疹的女性患者中,但临床相关的甲状腺疾病很少出现。即使在那些伴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中,甲状腺疾病的治疗通常不会影响荨麻疹的病程。

因此,在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注意甲状腺疾病和结缔组织病的症状和体征、大小便习惯的改变、阴道和尿道分泌物、幽门螺杆菌感染、肝炎、莱姆病、食物、药物及物理刺激等各种因素,同时给予抗组胺药或者选用对肥大细胞脱颗粒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等来进行治疗。

目前治疗慢性荨麻疹首选抗组胺药,其中雷尼替丁为强效H2受体拮抗剂,药物半衰期时间长,其有效血浓度可达12h以上,能有效控制组胺、五肽胃素、乙酰胆碱等所产生的组胺效应,具有选择性高、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因而达到减轻荨麻疹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5]。枸地氯雷他定片为属于第3代非镇静性长效三环类H1 受体抗组胺药,具有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且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等特点[6]。枸地氯雷他定片还能有效抑制如5-羟色胺、蛋白酶、白介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炎性介质的产生及释放,减少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超氧化物产生等减轻皮肤红斑、风团的形成和控制皮肤瘙痒,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7]。依巴斯汀为苯甲氨基哌啶类衍生物,属于第二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具有超强亲和力。依巴斯汀口服后2.6-4小时血药浓度达到峰值,半衰期为15~19小时,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持续性较好,临床上常将其与其他抗过敏药物联合用于治疗荨麻疹。

本研究结果显示:首先,在本试验中依巴斯汀、枸地氯雷他定分别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均有明显治疗效果,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且对中枢神经系统无明显镇静作用。其次,两组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轻微,能显著提高使用该药物的依从性,适合于长期使用,值得临床应用。本试验不足之处为病例数偏少且随访时间较短,在今后研究中可增大样本量,延长药物使用及随访时间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提高其准确性和增加说服力。

参考文献:

[1].Toubi,E.,C.Grattan,and T.Zuberbier,Diagnostic dilemmas in chronic urticaria.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2015.29(S3):p.12-15.

[2].Cassano,N.,et al.,Gender-related differences in chronic urticaria.Giornale italiano di dermatologia e venereologia:organo ufficiale,Societa italiana di dermatologia e sifilografia,2015.

[3].王兴峰,地氯雷他定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8):p.117-118.

论文作者:陈岩松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7

标签:;  ;  ;  ;  ;  ;  ;  ;  

依巴斯汀与枸地氯雷他定分别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比较论文_陈岩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