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林业的战略转型_林业论文

新时期林业的战略转型_林业论文

新时期林业的战略性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新时期论文,林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同志提出新时期中国林业要加速推进五大转变的战略性任务。他指出:“林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极其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转折时期。我们如何抓住机遇,趋利避害,乘势而上?最关键的就是要大力推进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这是林业处在这个最重要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在这个阶段里,林业正在加速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重要转变,这是林业处在这个重要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周局长特别强调:“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是对林业定性定位和指导思想的一次重大调整,是对林业认识的一个巨大飞跃。大力推进这一转变,无论是对林业建设还是对整个行业都至关重要。”

全力推进五大转变,是我们林业战线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思想保障。而推进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又是实现五大转变的核心和根本,是统领五大转变的纲。“纲举”才能“目张”,紧紧抓住了这一关键,五大转变就有了根基、有了方向、有了目的;而如果忽略了这一根本,其他四大转变就很有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转变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林业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全面推进五大转变、掌握新世纪林业建设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具有根本和决定性的作用。

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决定了新时期林业定性定位必须进行历史性转变。

正确认识林业的地位和作用,是制定正确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的基础和前提。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就是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林业定性和定位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只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问题,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客观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历史地而不是静止地、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观察和分析一定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才能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它的作用、地位及其发展沿革的方向。这是我们认识林业定性定位问题应有的正确态度。

五六十年代,党和国家对木材生产非常重视,新中国一建立,中央政府就设立了林垦部,随后改为林业部,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木材生产的领导和组织,很快又专门成立了森工部,并陆续组建了135个以木材生产为主要任务的国有森工林业局。

这一时期,是“以木材生产为主”最兴盛的时期。建国之初,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生产,国民经济处在恢复时期,再加上随后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国家对林业最主要的需求就是保障木材供给,林业的中心任务就是大力生产木材,满足经济建设和战争的需要,为国家提供经济恢复和发展必需的原始积累。从“一五”开始,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各行各业对木材的需求更加旺盛,生产木材的任务更加繁重,木材生产计划是国家指令性计划,是各级政府和林业企业必须完成的。加快木材生产是林业部门头等重要的任务,木材生产得越多,对国家的贡献就越大。木材在保证国家工业、建筑、军事用材的需要,打破国际经济封锁,恢复和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这个时期林业工作的中心,“以木材生产为主”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主导要求,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结束“文革”十年动乱后,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后期,以邓小平倡导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为标志,我国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生产木材的同时,逐步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开展了大规模的造林绿化工作,陆续启动了一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强调林业“既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提出了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奋斗目标。所有这些,都昭示着林业的意义和作用正在开始发生重大的改变,生态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显现。同时应当看到,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主的特性并没有本质性改变。从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求看,由于这个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对木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且居高不下;从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看,在不少地方、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山区,木材生产是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从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看,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以及森林在生态保护中作用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并不平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还没有成为全体国民的共识。

这一阶段,从林业发展的角度看,可以说是思想认识的新旧观念并存又相互影响;工作中心的新旧任务交织并相互碰撞,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已发生变化但尚未根本改变,新的林业中心任务已初见端倪但尚未明显确立。

世纪之交,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使林业建设的宏观环境随之改变。

一是生态问题的日渐突出,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伴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明显加快,我国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据最新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9%,年流失土壤50亿吨。我国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总面积174.3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9%和18.2%;并以年均1.04万平方公里和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36万平方公里扩展到56万平方公里,年土壤流失总量24亿吨。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也已由上世纪60年代的28万平方公里扩展到56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年侵蚀模数达2000吨/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剥蚀地表土层1~2厘米。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15%~20%的动植物种濒临灭绝;自然灾害发生率上升,受灾害影响的人口超过2亿;农作物年受灾面积达3—6亿亩,因此减产粮食100多亿公斤。可以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实,正在缩小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构成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最紧迫、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基于森林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生态、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已逐步取代“木材生产”而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第一位要求。

二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使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发生根本改变。现代经济的飞速增长,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其中以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最为明显。人们从惨痛的教训中领悟到,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而换来的经济增长是短暂的,更是得不偿失的,只有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浪费自然资源、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发展才能是可持续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森林所提供的木材可以被其他物资所替代,而森林所提供、所维护的良好生态环境则是无法替代的。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最优化、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林业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比提供木材的贡献要大得多、重要得多,长久得多。与此相适应,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环境保障,就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林业的更为重要的要求。

三是科学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使社会公众对林业作用的认识全面提高。上世纪60年代以来,作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科学认识的新学科,生态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生态环境和对森林的认识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公众意识到,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和持久发展最重要的保障因素之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它的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生产木材的直接经济价值。因此,森林应当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物种、调节气候、庇护农田发挥更大的作用,林业应当把工作重点确立在生态建设上。特别是经过“九八”洪水的教训之后,社会公众对森林和林业作用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正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巨大变化,使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加强生态保护、加快生态建设,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林业更加重要、更为紧迫的要求。因此,把林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定位于生态建设,是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历史性要求。

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以木材生产为主,曾经有过贡献、有过辉煌,无视或随意贬低这段历史,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再坚持以木材生产为主,就根本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林业的新要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第一位要求,以生态建设为主,是时代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从木材生产为主到生态建设为主,是林业定性定位的历史性转变,是人们对林业地位和作用认识的飞跃和升华。

二、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是世界林业发展的大趋势,是中国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世界林业的发展如同全球的森林有着共同的属性一样,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尽管各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林业发展阶段的不同,林业发展道路各具特色,但是也都必然遵循世界林业发展的共同规律。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今天,往往就是林业欠发达国家的明天或后天。把握住了世界林业发展的规律,结合我国的国情,就可以科学地确立我国林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通过考察研究世界林业发展的历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大力推进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完全符合世界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世界林业发展的大趋势。

迄今为止的世界林业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森林的原始利用阶段(19世纪70年代之前)、森林的工业利用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和森林的可持续利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的森林利用阶段与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产生不同的经营目标。原始利用阶段的目标是为获取燃料、家庭和军事用材和为农业生产、野生动物栖息或家禽家畜的饲养,对森林进行无节制的砍伐。其结果是造成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工业利用阶段的目标是木材的永续生产和经营者利润的最大化,在这个阶段,森林经营活动主要是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进入可持续利用阶段,在现代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森林经营开始转向以建立完整、高效、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物种与基因、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逐渐成为林业经营的主要任务。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下,森林经营与社会、资源、人口、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林业的可持续经营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人们越来越重视林业的社会效益。

以上3个阶段是对世界林业发展历史的科学抽象和归纳。其中的前两个阶段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经走过或仍在继续经历的过程,第三阶段是当代林业发展的最高阶段。一些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林业发展已开始走向这一阶段。

——德国。到上世纪90年代,德国开始采用称为“近自然林业”的新的林业政策,从而使德国林业进入生态林业的新阶段,并根据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研究制定近自然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德国森林以保持生物多样性、生产性和更新性作为经营原则。林业发展的目标是:保持并尽可能增加森林面积,使其尽量接近自然,生态、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状态;林业政策是以保护生态效益为原则,木材生产服从于森林多效益协调发展。

——美国。1990年美国林务局制定了《林业新远景计划》,该理论主要是以实现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经营目标,建立一种不但能永续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而且也能持久地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的林业。1994年,美国林务局提出了“完善和实行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思想,把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确定为森林经营的主要目标。并主张公有土地应按主要用途划分成区域经营。森林生态经营就是使自然环境同人类的多种需求协调起来,木材生产不再计为森林经营的主要目标。

——加拿大。1992年加拿大制定了《1992~1997年国家林业发展战略》,森林经营方向进行了重大转移,即从保持林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为前提的森林经营目标转向既要确保木材和社会效益的要求,又要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健康和多样性的经营目标。1998年加拿大又制定了《1998—2003年跨世纪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对林业政策和对世纪行动计划提出了新的框架,并提出了新的原则。加拿大林业发展战略的目标是:维持、提高和促进一个长期健康的森林生态体系,为全国和全球生命的利益,为子孙后代提供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服务。

——日本。在对以往森林经营进行全面反思后,日本于2000年底公布了《林政改革大纲》和《林政改革计划》,其要点是:改变过去那种旨在扩大木材产量的政策指向,将政策目标转变为持续地发挥森林在多方面的功能,实现“可持续的森林经营”,即把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实现森林的保护与利用的协调,以永续应对国民的多样化需求。森林经营管理的方针从重视木材生产功能向重视公益性功能转变。

回顾世界林业走过的历程,可以发现,世界林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就是从以重视经济效益为主逐步转向重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这一趋势,从历届世界林业大会的主题变化中得到进一步证实。

于1926年至1972年召开的第一届至第七届世界林业大会,其主题基本是以强调林业的经济作用为主,其主题分别是:第一届:林业调查与统计方法;第二届:国际合作达到木材产品和消费平衡;第三届:热带林业;第四届:林地土地经济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第六届:林业在变化着的世界经济中的作用;第七届:林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只有第五届会议的主题涉及到林业多功能作用。

从1978年在印尼雅加达召开的第八届世界林业大会开始,会议的主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始重视和强调林业对于人类、对于社会的巨大作用。第八届的主题是:森林为人类;1985年在墨西哥召开的第九届会议主题是:森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991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十届大会上,“森林是人类未来的遗产”被列为会议主题;到了1997年在土耳其安塔利亚的第十一届大会,会议主题确定为“森林可持续发展——迈向21世纪”。

世界对于林业问题的高度重视最集中地体现在1992年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领导人就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共识。大会呼吁,在人类当前要解决的问题中,“没有任何问题比林业更重要了”,应“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林业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地位,完全是由于森林在防止气候变暖、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问题上的重要作用,森林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国际社会已就制定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国际森林公约采取了行动,国际上的林业政策对话明显活跃,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已成为全球广泛认同的发展方向,并被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作为制定林业政策的重要原则。

全球可持续发展潮流和国际林业进程,预示着新世纪我国林业的发展方向。21世纪,追求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最强音,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世界林业发展的潮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林业大国。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接轨的需要,还是从中国应当对于世界生态环境建设作出应有贡献的大国责任,我们都必须适应世界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新世纪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时代大潮,明确无误地、坚定不移地把生态建设作为新世纪林业发展的第一要务。

总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世界林业发展大趋势,都要求新世纪的林业必须把生态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国务院领导同志明确提出,在贯彻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整个生态环境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整个西部大开发中,应该赋予林业以根本地位。这是对林业定性定位的高度概括和科学阐述,为新时期林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是林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林业的主要任务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

进入新世纪,林业的定位和经营目标发生了突出的、明显的变化。怎样适应时代的潮流和历史的必然性,有两种态度和方式:一种是抱着无可奈何的态度,被动地、盲目地、机械地跟着时代潮流的后面亦步亦趋;另一种是满怀与时俱进的精神,勇敢地站立在历史必然性的潮头,主动地、积极地、灵活地顺应时代潮流的要求大胆开拓。前一种是庸俗唯物论的追随者,必然被历史潮流所吞没;后一种是辩证唯物论的实践者,必将成为历史潮流的弄潮人。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林业的新要求和国际林业发展的大趋势,我们果断地提出“大力推进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就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对新时期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做战略性的大调整,推动林业发展向新的高度阔步迈进。

坚定不移地把林业建设的战略重点,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变到“以生态建设为主”,既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迫切要求,也是林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所决定的。

我国林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8.6%上升到16.55%,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为7亿亩,居世界第一位。从1978年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以来,先后启动实施了长江中上游、沿海等十大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造林绿化进程明显加快,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被动局面,据第五次(1994—1998)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我国森林面积为23.8亿亩,森林蓄积量为112.66亿立方米,保持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建立起了分布比较合理、功能比较齐全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到“九五”末,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909处,面积突破15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0.63%。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绩,2001年全国林业产值4090亿元,平均增速16%。

但是,如果从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新要求的高度来重新审视林业,就会发现,我国林业的现状距离新形势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障的要求看,林业的差距就显得尤为明显。这种差距集中体现在:

(一)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我国森林面积位居世界第5位,但只是世界森林面积的4.1%,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的29.6%低了近13个百分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3%;蓄积量位居世界第7位,却不到世界森林蓄积总量的3%。二是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11省区市平均森林覆盖率达30.9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在东部地区又集中分布在东北林区和东南沿海;西部12省区平均森林覆盖率仅为11.99%,其中西北五省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3.3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7%。青海省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森林覆盖率仅有0.43%,新疆、宁夏、甘肃森林覆盖率也分别只有1.08%、2.20%、4.83%。三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我国现有森林蓄积量平均每公顷只有78.06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每公顷100立方米)的78%左右;林分年生长量每公顷为3.3立方米,仅为林业发达国家的50%。

(二)林业结构不合理,一是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林业用地有效利用率只有52%,林分平均郁闭度也只有0.54,林业用地中,无林地占22%,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占16%。二是林种结构不合理。用材林面积占77%,限制了森林多种功能的正常发挥;薪炭林面积占3%,而蓄积量只占1%,难以把大部分森林资源从薪材需求压力下解放出来。三是林龄结构不合理。中幼龄林面积占71.12%,可采资源面积不足全国林分总面积的10%,有近60%的木材采自中幼龄林,中幼龄林的采伐面积占林分总采伐面积的78.5%,年均3.7亿立方米的消耗量中,中幼龄林占了56.6%,从而严重削弱了森林资源的接续能力。

(三)造林绿化质量低,发展速度慢。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造林绿化步伐不断加快,全国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分别以年均6300万亩、900万亩和6000万亩的速度推进,但造林质量不高,实际保存面积只有造林面积的50%,成效不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森林覆盖率由8.6%提高到16.55%,如果按照可比口径的速度推算,要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确定的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的任务,至少需要100年以上的时间。

(四)林业产业发展滞后,难以对生态建设形成有效的支持。一是林产品供需矛盾突出。据统计,我国进口木材、锯材、人造板、单板以及纸浆、纸和纸制品折合成原木,数量已由1981年的840万立方米增长到2000年的8000多万立方米,20年间增长了9.5倍,成为世界林产品进口大国。二是林产工业落后,规模小。木浆造纸、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结构刨花板的平均规模分别仅为世界水平的2.29%、12.98%、35%和10%,难以实现规模经济。从绝对集中度和集中系数分析来看,我国林产工业企业的集中度较低。前4家最大企业的集中度,木片加工最高,也仅为57.4%;森林采运业最低,为5.7%。三是加工水平落后。世界发达国家的木材综合利用率已达80%以上,瑞典高达90%,而我国只有60%左右。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产业的发展必须是协调的,但我国林业产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第一产业比重高达67.2%,但发展后劲不足;第二产业比重29.1%,且过于分散,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规模,比重只有3.7%。林业产业发展的落后,使得林业经营的经济效益很低,无法从林业内部对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科学研究和林业发达国家的实践都一再证明,一个国家要保持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环境系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森林覆盖率应当达到或接近30%,而且要求森林分布均匀、林分结构合理稳定。而我国森林的现状,无论是从存量指标(森林覆盖率、森林分布、林分质量)还是增量指标(发展速度和建设质量)看,都远远无法满足这个需要。

林业的现状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国林业面临的主要矛盾。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林业的多种需求与落后的林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林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时期的基本矛盾。在现阶段,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突出表现为强烈的生态需求,由此决定了当前林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林业生产力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它决定、制约着林业其他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运动的性质及特征。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就抓住了林业发展的关键,就能够顺利地带动林业全局的健康发展。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把它作为林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这是林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选择。

在国民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进行战略性的调整,要把生态建设放在林业工作最重要、最核心的位置,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建立完整、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体系作为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基本含义,就是要把治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它应当至少包含以下内涵:在制定林业发展战略时,把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作为首要目标;在确定林业建设重点区域时,以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治理为主;在培育森林资源时,以建设生态公益林为主;在管护森林资源时,采取最严格的措施,重点管护好生态公益林;在利用森林资源时,以不破坏、不牺牲生态为前提;在制定林业优惠政策时,向生态公益林建设倾斜;在安排林业投资时,首先保证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需要;在转变政府职能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到指导生态建设上。

只有明确以生态建设为主,才能正确把握新时期林业发展的目标,明确林业建设的重点和任务。建立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当今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满足国家和人民对生态环境不断增长的需求,是新时期林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在“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就能够准确把握林业建设的目标、方向和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林业中心任务的完成。

只有明确以生态建设为主,才能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加速林业发展。生态问题是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紧紧抓住了“以生态建设为主”,就使林业成为全社会、全民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把林业建设与环境、农业、水利、交通、城建、卫生等众多社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吸引社会各界对林业建设的关怀和支持,把行业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深入推进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

只有明确以生态建设为主,才能争取国家对林业建设的更大支持。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明确“以生态建设为主”,就把林业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高度统一起来,把生态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国策高度统一起来,把林业建设真正融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争取国家对林业建设的更大支持。

四、全力推进五大转变,是当前林业战线的中心任务。

大力推进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并以此带动全面推进和实现五大转变,对于明确林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端正林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第一,是林业战线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以生态建设为主,代表着林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符合世界林业发展的大趋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和保障力量。推进五大转变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精神的要求。这里的“时”,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新要求;“俱进”,就是要求我们必须顺应客观规律,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对林业的新要求,调整自己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部署,把林业工作进一步融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之中。

第二,有利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五大转变的核心,就是要明确树立生态建设在林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把加强生态建设作为新世纪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实现五大转变,就能够进一步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生态体系更加稳固,自然生态更加平衡。这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促进生态建设的发展。五大转变是对林业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是林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推进五大转变,就是要根据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两种管理运行模式的作用,彻底改变过去政府抓林业事无巨细一抓到底的弊端,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抓林业的精力集中到制定方针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上来,把资金集中到支持生态公益林业、补偿生态效益上来。

从目前国家建设和林业发展的宏观环境看,推进五大转变的时机和条件已具备。

一是有中央对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站在历史和全局的角度,果断做出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生态环境和林业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并从多个方面作了明确的部署。1997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发出“再造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就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长篇批示,并多次对林业工作、特别是生态环境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党的十五大强调要“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战略目标的确定,使林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全民族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意义的认识水平空前提高,对生态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

二是国家综合实力有了很大的增长,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国家财力支持的必要性。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经济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增长,经济实力逐渐壮大,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奠定了国家加大投入的物质基础,国家已经有能力集中一部分财力用于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大幅度加大了对林业的资金投入,确立了生态工程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地位。从国家投入方面看,六大工程10年总投资预计几千亿元,这样的投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为贯彻“以生态建设为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确立“生态建设为主”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国西部地区面积54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68%,这一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大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严重,全国荒漠化的面积70%在西部,全国有1.9亿亩坡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有9200万亩,其中70%也在西部。国家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要确立生态建设优先的原则,这就为推进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确立了战略重点,开辟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广阔空间,为林业建设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全国林业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

四是六大工程的全面启动实施,成为推进五大转变的重要载体。六大工程是新时期我国林业建设的“航空母舰”,它的建设内容与五大转变的要求完全相符,是五大转变要求的具体体现。六大工程的全面启动,既是贯彻落实五大转变的宏大实践,更是全面推进五大转变的主战场。

天时地利人和齐聚,主观客观条件完备,推进五大转变的战役已经全面展开。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五大转变对于促进我国林业建设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宏大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长远的历史进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不可能轻而易举、一蹴而就。我们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把推进五大转变作为当前林业工作的中心任务,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行动统一到推进五大转变上来。

五大转变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凭空想像。林业建设50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五大转变提出的历史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我国林业建设的实践,是五大转变提出的现实依据;世界林业的新发展,是五大转变的时代背景。五大转变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是在新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对事关中国林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的深入总结和新概括,在林业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上实现的重大突破,使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进入了新境界。

我们强调以生态建设为主,决不是放弃木材生产。相反,木材生产仍然是林业部门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木材需求的压力越来越大。据预测,今后10年内木材供需年缺口仍将达到7000万立方米以上。因此,在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形势下,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木材依然是林业部门的重要任务,但解决木材供给问题的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一是木材的来源从主要依靠采伐天然林转移到主要依靠采伐人工林上来,转移到从可持续经营的森林中获取;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木材生产的配置方式将主要以市场配置为基础,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目前,我们已制定规划,出台政策鼓励支持人工用材林的发展,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弥补木材的供需缺口,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木材的需求。

我们强调以生态建设为主,决不是放松或放弃林业产业的发展。建立完备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没有一个发达的产业体系,完备的生态体系建设也将是一句空话。因此,林业产业非但不能放松,而是要放手让其发展,要制定规划、出台鼓励引导产业发展的政策。但是,在生态建设为主的理念影响下,林业产业的发展必须是坚持以森林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必须坚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模式,必须创新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机制。

(二)要在实施六大工程的进程中推进五大转变。

新时期我国林业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五大转变集中体现了我国林业现阶段所有的特征,是林业跨越式发展的保证,而六大工程则是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载体,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新时期我国林业发展的理论平台,共同推动着林业跨越式发展向前迈进。紧紧把握住五大转变,六大工程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而紧紧依靠六大工程,五大转变就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突出保护对生态环境有重大意义的宝贵天然林资源,为生态建设确立坚实的基础;退耕还林工程,突出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扩大生态建设的地域环境;“三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突出生态脆弱地区和生态地位重要地区的森林资源建设,形成生态保护体系的基本框架;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突出改善国家首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生态保护体系。抓住了六大工程,就是抓住了当前推进五大转变的关键。要把五大转变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六大工程的每一项规划、每一项政策、每一个环节,把工程的实施与五大转变的推进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

(三)要在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中推进五大转变。

林业分类经营是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具体体现,是落实五大转变的基础性工作。要根据林种、树种及生态区位重要程度来确定森林的主导功能,按照分类经营、分类管理的要求,对不同的林分实行不同的经营管理措施。对公益林要严格加强保护,对公益林区的宜林地和林中空地,按照公益林的建设标准,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森林植被;对生态功能低下的疏林地,要进行合理补植和严格封育,改善林分结构,逐步提高公益林的生态功能。

对兼用林要按照可持续经营的目标和“近自然林”的经营模式,实行科学经营管理,全面提高林分质量。要严格执行森林经营管理的规程、规范,加强对现有林抚育和残次林改造,合理调整树种、林龄结构。在组成上形成针阔混交,在时间序列上形成世代同堂,在空间分布上形成异龄复层。

对商品林特别是人工用材林要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按照“法正林”的经营模式,通过国家给予适当补助、减轻税赋、放宽信贷等政策措施,促进其集约经营,提高林地林生产力,真正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木材等林产品。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两种管理运行模式的作用,促进林业建设的全面发展。

(四)要在深化林业改革的进程中推进五大转变。

林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已经明确,林业生产力的布局也基本形成,但是林业生产关系的调整远远滞后,在某种程度上已严重阻碍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林业生产关系的调整迫在眉睫,只有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探索和完善林业发展的新政策、新机制,才能突破阻碍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樊篱,使林业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也就是说,要把推进五大转变同深化林业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实现五大转变。

适应五大转变的要求,必须坚持体制创新。一是要加快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办事高效、运转协调、执法严明、监督有力的森林资源管理新体制;二是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要稳定所有权、放开使用权,鼓励各种社会主体依法以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加速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

适应五大转变的要求,必须坚持机制创新。要大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商品林建设和林业产业完全放开,放手让其发展;要统一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和条件;公有制林业也应逐步引入民营机制,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适应五大转变的要求,必须坚持政策创新。在税费改革上,建议减免原木、原竹农业特产税,降低增值税;减免育林基金的征收,还利于民。在投融资政策上,生态公益林建设应列入公共财政预算,分别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中列支,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信贷扶持上,国家对林业应实行长周期、低利息的信贷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贴息。

适应五大转变的要求,必须坚持科技创新。要推动“数字林业”发展,提高“3S”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应用水平,加强工程实施监测和资源动态监测,促进管理和决策的精确化、科学化;积极发展林业生物技术,加快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技术在林木育种和产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

当前的林业发展形势喜人,形势又逼人。五大转变是林业战线进行的又一次思想解放,是林业指导思想的再一次升华。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说,中国的林业建设从此将掀开新的篇章。

标签:;  ;  ;  ;  ;  ;  ;  ;  ;  ;  

新时期林业的战略转型_林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