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配送中心选址研究_聚类论文

北京市配送中心的选址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配送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北京市商业委员会和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制定了《北京市商业物流发展规划(2002-2010年)》,该文件对北京市各类物流基础设施的选址进行了规划。但由于近年来北京市经济发展迅速,出现了大量的新建小区与商业网点,各类货运枢纽的布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该文件中的配送中心类物流基础设施选址过于集中,已经不能适应未来北京市发展的需要。鉴于以上情况,有必要对北京市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进行重新研究。

一、聚类分析及在配送中心选址中的应用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主要用于辨认具有相似性的事物,是把事物按其相似程度进行分类,并寻找不同类别事物特征的统计分析工具[1]。

聚类分析的应用范围很广,涉及到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各个层面。在微观层面,企业可以通过聚类分析了解市场细分的原则,了解不同细分市场的特征,也可以籍此确定主要竞争对手。而在宏观层面,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等相结合,可以确定景气指数等国民经济预警指标。

在物流领域,聚类分析目前主要应用于城市物流规划的前期研究,即被用来对不同的城市进行分类,以确定所研究城市的经济发展级别,从而为该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确定提供依据。在这类研究中,参与聚类分析的变量多为各类宏观经济指标,如:城市人口、GDP等(注:参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由张晓东编著的《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理论研究》。)。

根据聚类分析的作用与原则,我们认为,该方法同样也可以被用来解决城市物流基础设施的选址问题。作为物流服务的供应方,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服务需求点及货运枢纽之间的距离,是确定其选址方案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制定选址方案时,可以首先将物流基础设施的初步选址点、物流服务需求点、货运枢纽等节点的地理坐标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以距离为分类依据的聚类结果,然后再依据物流基础设施的选址原则,对聚类结果进行定性评价,并籍此对初步选址点加以调整,以最终确定出合理的选址方案。

配送中心是进行末端配送的专业化物流基础设施,其服务对象主要为商业领域的物流服务需求点,即商业批发与零售企业。其选址要求集中在距离市区比较近的地区和卫星城的周边地区,这样的安排可以使配送中心贴近商业批发与零售企业。配送中心周边需要有便利的交通环境,并能与其他层次的物流基础设施相互配合。

根据前述的聚类分析选址思路,并结合配送中心的基本属性,我们认为北京市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加以研究解决:首先,确定参与聚类分析的三类节点:物流服务供应点(配送中心的初步选址点)、物流服务需求点(北京市商业批发与零售企业)、交通等附加条件(北京市的大型货运枢纽及其他层次的物流基础设施)。其次,运用SPSS对以上三类节点的地理坐标进行聚类分析。使分在同一组的节点在距离上更为接近。最后,依据以下三条原则对聚类分析的结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该评价对初步选址点做出相应的调整:

1.靠近原则。首先,配送中心往往先从货运枢纽、其他层次的物流基础设施处集货,然后再向各物流服务需求点配货,因此,合理的配送中心的地理位置,应当接近于物流服务需求点、其他层次的物流基础设施及主要的货运枢纽。

其次,由于批量运输的距离越长,配送运输的距离越短,总的运输成本就越低,因此在物流服务需求点、其他层次的物流基础设施、货运枢纽三者之中,配送中心应更靠近物流服务需求点。如果某聚类分组中,只有配送中心和货运枢纽或其他层次的物流基础设施,而没有物流服务需求点,则该配送中心就存在有选址不当的问题。

2.存在原则。在物流服务需求点较多的聚类分组中,应当有配送中心存在,以避免出现物流服务水平下降及成本过高的现象。

3.规模原则。一个配送中心应能同时服务多个物流服务需求点,以便实现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二、参与聚类分析的各类节点的选择

(一)物流服务供应点——配送中心初步选址点

《北京市商业物流发展规划(2002~2010年)》共确定了3个层次的物流基础设施,并为他们制定了选址方案,这3个层次分别为:物流基地、综合性物流配送区、专业性物流配送区[2]。其中:“物流基地”的含义与目前标准术语中的“物流基地”的含义相同;“综合性物流配送区”等同于目前标准术语中的“物流中心”;“专业性物流配送区”等同于目前标准术语中的“配送中心”(注:参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由刘志学主编的《现代物流手册》。)。

由于该文件中的专业性物流配送区选址方案,即配送中心选址方案,符合北京市对物流基础设施用地的规划,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将该方案中确定的13个专业性物流配送区(配送中心)作为参与聚类分析的初步选址点,这13个专业性物流配送区(配送中心)分别位于:海淀四道口、丰台玉泉营、大红门、朝阳洼里、莱广营、楼梓庄、管庄、青年路、百子湾、海淀清河、丰台五里店、久敬庄、昌平马池口[2]。为了统一口径,在聚类分析中,我们将这13个“专业性物流配送区”称为“配送中心”。

(二)物流服务需求点——北京市商业批发与零售企业

理论上,北京市所有的商业企业都可能成为配送中心的需求方,但为了实现研究的可操作性,并使研究的结果具有实用价值,在物流服务需求点选择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具体选择过程如下:

1.在商品经营范围上,应选择商业中的主流商品类别。商业企业可分为商业批发企业与商业零售企业。北京市的商业批发企业主要以农贸、汽车和建材批发市场为主,因此将参与聚类分析的商业批发企业的商品经营范围界定在:农贸、汽车、建材上;北京市的商业零售企业数量繁多、经营品种繁杂、地理位置分散、网点密度较大,很难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节点,但居民区内及周边的商业零售企业有较大的物流服务需求,因此,可用居民区来代替商业零售企业,参与聚类分析。

2.在个体选择上,应遵循帕雷托原则,尽量选择交易量(额)或营业面积(占地面积)等最大的关键性商业企业参与聚类分析。具体如下:

在北京市的农贸批发市场中,年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市场承担着北京市绝大多数的农贸批发交易,因此,选择符合此条件的大洋路综合市场等共16个大型农贸批发市场参与聚类分析。

在北京市的建材批发市场中,营业面积或占地面积在50000以上的属于大型批发市场,绝大多数交易在这些市场中完成,因此,选择符合此条件的西联石材市场等共19家大型建材批发市场参与聚类分析。

北京的汽车经销企业目前已愈千家,但规模较大的汽车交易市场仅有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等6家。这些汽车交易市场承担着北京市绝大多数的汽车交易,因此将它们作为参与聚类分析的汽车批发类物流服务需求点。

北京市规划建筑面积在100万平米以上的居民区吸纳了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这些居民区内及其周边的商业零售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巨大,因此,选择符合此条件的回龙观等共29个居民区参与聚类分析(注:确定物流服务需求点所需的数据与资料主要来源于相关政府网站及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

表1 聚类分组表

(三)交通等附加条件

图1 地理分布图

1.北京市的大型货运枢纽

从效率的角度出发,配送中心应当位于交通便利,靠近大型货运枢纽的地方。而目前各类运输方式各具优势,在物流活动中均担当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应将大型的关键性的公路货运枢纽、铁路货运枢纽及站点、航空货运枢纽及海运口岸等都纳入到配送中心选址的聚类分析中来。具体包括:

马驹桥、莱广营等10个公路货运枢纽[3]。

北京北站等10个铁路货运枢纽及站点[4]。

此外,首都机场是北京也是国内最重要的航空货运站;京津塘高速公路入口是在北京市范围内有代表性的交通枢纽,它连接了北京市的海运口岸——天津塘沽港。因此,首都机场与京津塘高速公路入口也在聚类分析的范畴之内。

2.其他层次的物流基础设施

《北京市商业物流发展规划(2002~2010年)》确定了:3个物流基地——闫村—王佐物流基地、马驹桥物流基地、天竺物流基地;4个综合性物流配送区(物流中心)——十八里店物流配送区、半截塔物流配送区、大兴大庄物流配送区、杏石口物流配送区[2]。

北京的物流基地为北京市进出货物的集散与大型厂商在全国及亚太地区采购和分销提供物流服务。许多商品是通过物流基地进入配送中心,以实现末端配送的。通过聚类分析与评价,2002年规划中的物流基地被证明是适合北京市商业物流服务需求的,因此,2002年规划中的3个物流基地直接参加聚类分析,不作调整。

北京的物流中心为北京市进出货物的集散、厂商在北京地区采购和分销提供物流平台。有大量的商品是通过物流中心进入配送中心,以实现末端配送的。通过聚类分析与评价,2002年规划中该层次的物流基础设施(综合性物流配送区)被证明是适合北京市商业物流服务需求的,因此,2002年规划中的四个综合性物流配送区直接参加聚类分析。为了统一口径,在聚类分析中,我们将这些“综合性物流配送区”称为“物流中心”。

三、结果评价与选址点调整

将上述各节点的地理坐标输入SPSS,进行聚类分析,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该结果,可绘出参与聚类分析的所有节点的地理分布图,如图1所示。

根据表1,所有参与聚类分析的节点可以聚类为13个大组。聚类分组的具体情况为:

组1、2、3、4、5中,既包含有配送中心,也包含有物流服务需求点与货运枢纽。其中:组1、2、3中还包含有物流中心,且物流服务需求点数目较多;组4、5中,物流服务需求点数目较多。

组6中既包含有配送中心,也包含有物流服务需求点,但物流服务需求点的数量较少。

组11中包含了配送中心,但并不包含物流服务需求点、货运枢纽及其他层次的物流基础设施。

组7、8、9中没有相应的配送中心,但包含了物流服务需求点、货运枢纽、及其他层次的物流基础设施,这几组中物流服务需求点数目较少。

组10、12、13中既不包含配送中心,也不包含物流服务需求点,仅包含货运枢纽及其他层次的物流基础设施。

根据分析评价三原则可以发现:

组2、3的配送中心设置地较为合理。

组1中有两个配送中心:楼梓庄配送中心与百子湾配送中心。由于这两个配送中心的地理位置十分接近,不利于形成规模效应,违反了规模原则,因此建议去掉百子湾配送中心。

组4中有两个配送中心——朝阳洼里配送中心与海淀清河配送中心。由于朝阳洼里配送中心与组2的莱广营配送中心距离较近,违反了规模原则,因此建议去掉朝阳洼里配送中心,由莱广营配送中心服务组4中相应的物流服务需求点。

组5中有4个配送中心——玉泉营配送中心、大红门配送中心、丰台五里店配送中心、久敬庄配送中心。根据靠近原则与规模原则,建议去掉大红门配送中心。

组6中的物流服务需求点较少,且组6中的配送中心——管庄配送中心距离组2中的配送中心——青年路配送中心较近,违反了规模原则,因此建议去掉管庄配送中心,由青年路配送中心服务组6。

组7、8、9的商业企业较少,可由该组中的物流基地或物流中心直接提供物流服务。因此,不建议在这些组中设立新的配送中心。

组11中不包含物流服务需求点、货运枢纽及其他层次的物流基础设施,根据靠近原则中的第一条,建议去掉组11中的昌平马池口配送中心。

组10、12、13中没有物流服务需求点,根据靠近原则中的第二条可知,这三个组中不设立配送中心是合理的。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可知,北京市配送中心应确定为8个,具体地理位置为:海淀四道口、丰台玉泉营、莱广营、楼梓庄、青年路、久敬庄、海淀清河、丰台五里店。

四、结论

应用聚类分析对北京市的配送中心进行选址,不但充分地考虑了物流服务需求、交通条件以及不同层次物流基础设施之间的分工与协作,而且兼顾了效率与效益的原则,有利于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与物流成本的降低。该方法与单纯的定性分析方法相比,更具科学性;与单纯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更具可操作性。在北京市配送中心的选址研究中,通过该方法的调整,新的选址方案与原有方案相比,不但减少了配送中心的个数,而且在满足需求、提高服务水平及节约成本等方面更具合理性。因此,建议北京市将配送中心的地理位置确定为:海淀四道口、丰台玉泉营、莱广营、楼梓庄、青年路、久敬庄、海淀清河、丰台五里店。

标签:;  ;  ;  ;  

北京配送中心选址研究_聚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