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材中“标准”的掌握:地理七年级下一册(人民教育版)_地理论文

浅谈教材中涉及“标准”的把握——《地理》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下册论文,浅谈论文,人教版论文,七年级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材内容与课标相对应的分析

人教版地理教材对区域地理的选择是亚洲;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极地地区;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巴西。而正在使用的另一实验教材湘教版地理教材对区域的选择是亚洲、欧洲、非洲、美洲;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极地地区;日本、埃及、俄罗斯、法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可见不同出版社对区域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区域,不同出版社对内容的编排与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如同是欧洲西部这一地区,人教版教材选择了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与人类活动,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及生活,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这些区域地理要素。而湘教版教材却选择了欧洲西部的位置,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这些区域地理要素。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学习区域地理不是学习、掌握区域的所有知识点,而是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认识区域地理的基本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会学的境界。

对于人教版教材地理七年级下册的区域选择,笔者尝试作一一对应分析,便于一线教师理解与应用(见下表)。由于人教版只选取一个大洲,课标与教材内容已一一对应,这里就不再分析,仅以“认识地区”为例。

二、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使用建议

(一)把握标准要求的目标层次

从表中可看出,标准的把握是用目标动词的形式呈现,便于师生的学习与理解。对于区域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是:“运用地图、图表、资料、实例找出、指出、说出、描述、说明……”对这些目标动词的把握要注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认识国家”的内容分析(略)①要图文结合进行学习。对于认识地区与国家这部分标准,总共有18条,而有10条被冠以“运用地图、图表”的字眼,可见地图这一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的重要性。②正确把握目标要求的层次。目标水平上标准只要求:“找出、指出、说出、描述、说明。”其中“找出、指出、说出、描述”是了解、知道水平,是解决“是什么”的知识,是结果性的呈现,层次比较低,并且不需要死记硬背,因为这些目标是运用图表实现的。“说明”是理解水平,是解决“为什么”的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呈现,层次比较高。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标准中对“说明”的要求做了修饰:“用图表说明、举例说明、用实例说明、简单说明。”因此,师生在把握标准时要抛弃过去追求“高、尖、难”的思想倾向,真正落实好标准要求,使教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高兴。

(二)把握教材内容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区域地理要素,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是不同的。例如,对于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和首都这一要素,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极地地区的教材中都有呈现,而对于地形与人类活动这一要素,教材中只有欧洲西部这一地区有呈现。同一区域地理要素,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其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也不同。例如,对于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这一要素, 日本在正文和活动中都有呈现,而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四个国家只在活动中出现,澳大利亚在正文和活动都没有出现。这不得不令广大师生在使用教材时思考:“是否教材出现的就教就学,不出现的就不教不学?”“教材出现的越多就教就学越多?”如果是的话,还是没有改变教教材的陋习,摆脱不了教材的束缚,不符合课改与课标的要求。我们必须明确教材呈现的内容仅仅是学习区域地理的“案例”,区域地理学习的目的是认识区域地理的基本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如果通过一个地区或国家就能达到此目的,不管教材呈现多少区域,我们都可不理或让学生自学,如果通过一个地区或国家不能达到此目的,即使教材内容没有呈现,我们也要挖掘其他内容来补充。所以,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是教材内容呈现什么就教就学什么,而要根据课标要求与学习效果来组织教学。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认识地区”的内容分析

(三)正确处理教材中的“活动”

“活动”是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在内容上占很大比重。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区域地理要素,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其内容的呈现方式是不同的,有的地区和国家只呈现正文,有的只呈现活动,而有的正文和活动都呈现。这为广大师生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提供了空间和条件,同时也为师生留下“如何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活动”这一难题。笔者认为,不管活动怎样呈现都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必须使用型,这类活动是按课标要求进行设计的,不使用就无法达到课标要求;二是参考使用型,这类活动起到温故知新、加深理解、扩充信息量与增进学习的情感体验等作用。例如,对于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这一要素,因为日本这一国家已有详尽的论述,因此,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这四个国家的“活动”就属于参考使用型。当然,如果根据课程资源与学生的特点,教师认为使用美国的活动更有利于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这一要素的目标达成,也可以把美国的“活动”作为必须使用型。因此,“活动的这两种类型是相对的,关键是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教材仅仅是师生进行教与学的“案例”“素材”,切勿平均用力使用所有“活动”。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师生在使用教材时,要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与教材编写的意图,主动适应教材本身的改革,甚至利用学生对教材的依赖与信任改变学生过去那种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以及“怎么教就怎么学”的学习状态。同时转变“知识点太少,没什么可教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抛弃教师长期垄断课堂的局面,使教师、学生、教材之间产生共振,最终实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并不截然分开,往往融为一体。但在教学实践中,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困难,特别是刚开始时更难实施,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为了顺利展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作,笔者认为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因为合作学习具有可操作性强、迎合学生争强好胜的个性特点、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特点,并有能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促进兴趣、动机、自信、自尊、人际交往等非智力品质发展的功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组织策略。

标签:;  ;  

浅谈教材中“标准”的掌握:地理七年级下一册(人民教育版)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