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大学去哪里?_民办高校论文

私立大学去哪里?_民办高校论文

民办高校往哪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办高校论文,往哪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北京民办高校总招生计划约为5万人。然而,由于扩招, 北京的落榜生只剩万余人。高考“独木桥”变宽了,而通往民办校的道路随之变窄。民办校不得不直面同一个问题:我们要走向何方?

民办高校的创办对高教事业做了有力的补充,但它一问世就“先天不足”

迄今,北京民办高校累计培养150余万人, 这一庞大的人才群体在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民办校缓解了高考的升学压力,使部分学生通过另一种形式圆了大学梦。

然而,民办高校从它问世之初就表现出“先天不足”。

据介绍,80年代初,北京对民办高校采取鼓励态度,对申请创办民办高校者所能提供的校舍、师资、开办经费要求较低,只要有300 名在校生,资金能自行维持即可。这样,民办校纷纷发展起来。但时至今日,北京大多数民办高校仍没有属于自己产权的校舍,四处租房;没有专任教师师资,只能在公立高校中聘请;经费来源仅依赖学生交纳的学费,难以改变办学条件。多数学校的招生能力尚停留在500人之内, 这些民办高校显然缺乏后劲。所以,时至今日,民办高校还是遍地开花,尚未形成民办校中的清华、北大。

无自己的校舍、无固定的师资,民办高校“先天不足”的缺憾在后天表现得更加明显。一位民办校负责人辛酸地说:我们是没有家园的流浪儿

由于拥有自己校舍的民办高校在北京还不到10%,多数民办高校只能四处租房,铺设教学点,有的学校的教学点达20多个,这些教学点星罗棋布,如同一个个游击队。虽然方便了求学者,但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很难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学科研氛围。

师资问题令民办校大伤脑筋。民办校的师资大都从公立高校中聘请。民办校几乎都分布在远近郊区,同一学校的教学点也相距遥远,为接教师上课,汽车往往穿行整个北京城,迟到、误课的情况经常发生。

由于自身“先天不足”,民办校只能组织学生参加高教自考,所以出现了公立高校中少见的“计划”性:统一教材,统一考试,本来是市场经济的新生事物,但也不得不戴上了计划的帽子。

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才是出路

相对于有限的生源,北京民办高校数量太多,真正成“气候”的太少。有关人士预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3年内, 北京民办高校将减少三分之一甚至一半。

那么,民办高校究竟应走向何方?

深感切肤之痛的民办高校负责人想法基本一致:遵循市场法则,走公立校“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道路。

北京求知学院院长冯克庄教授早就致力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今年全国扩招33万人,公立高校挖潜乃大势所趋,今后肯定还会扩招,民办高校的生源问题将日益紧迫。公立校扩招,我们的生源质量将越来越没有保证,质量不高,就是砸自己的饭碗。所以,照现在的路走下去,我们只能“且战且退”,走入死胡同,一损俱损。

冯院长认为,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自身发展所限,表明联合的时机已经来临。160信息台提供了师资信息库,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联合起来,统一聘请教师授课,降低教学成本,甚至可以考虑联合兴建大学生公寓。

北京美国英语语言学院副院长赵亮说,“八字方针”是民办校最终的选择,而促成联合的便是残酷的市场。“作坊式的办学绝对不适合知识经济时代。”

目前,一些有远见的民办校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道路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年初,北京兴华大学的办学者已经易主,由国际教育界享有名声的南洋发展集团正式接管。南洋集团投资300万元, 建设自己的校园,不久校名也将更改为北京南洋兴华大学。

标签:;  ;  ;  

私立大学去哪里?_民办高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