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焦虑心理与教育_恐惧症论文

幼儿的焦虑心理与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焦虑论文,幼儿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焦虑是一种较常见的情绪障碍,有时表现为情境暂时性焦虑,即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或已发生时出现的焦虑;有时表现为特质性焦虑或性格性焦虑,即焦虑成为一种习惯或品性,对所遇到的任何事情,却会感到焦虑。焦虑情绪如果发展成严重的精神障碍,即为焦虑症(也称焦虑性神经症),在临床上又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

幼儿的焦虑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下面对分离焦虑、恐惧焦虑这两种常见焦虑进行分析。

幼儿分离焦虑与教育

1.什么是分离焦虑?

儿童分离焦虑也称离别焦虑,是指发生在6岁以前,当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的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和焦虑,常伴有躯体化症状。

事实上,焦虑是人所具有的基本情绪之一。儿童心理学认为,焦虑情绪是儿童早期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核心。新生儿最早的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有关,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反应。大约到6个月前后就会出现对母体的依恋和对陌生人怯生的现象,如果遇到陌生人或与母亲分开,婴儿会有明显的焦虑情绪产生。幼儿初入幼儿园时的哭闹,可以说是分离焦虑表现得最为典型的一种情况,但这种焦虑是正常的,而且大多数幼儿均能克服,也不会在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

分离焦虑障碍则是与上述情况不同的一种心理障碍,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远远超过正常儿童的分离情绪反应,对儿童心理发展会有极为不利的影响。如有的幼儿表现为害怕所依恋的人会遭到伤害,或永远不回来;不愿独处,需有人陪伴;因害怕分离拒绝上幼儿园,反应十分强烈持久,行为表现为哭叫、发脾气、痛苦、淡漠或发生退缩,有些患儿还会有躯体化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

案例:佳佳,女孩,入园情况正常,而且与大家相处都很好,是受人喜欢的小朋友。自从妈妈生病住院后,佳佳就与从前不同了,每天紧张、焦虑,叫喊着要去医院看妈妈,天天都要和妈妈在一起,拒绝上幼儿园,即使去了也十分勉强,精神紧张,不断问老师:“妈妈会不会死”,后来就再也无法入园。妈妈病好出院后,佳佳每天仍要求与妈妈时时在一起,不上幼儿园。可以看出,佳佳的分离焦虑已超出正常范围,属分离焦虑障碍。

2.分离焦虑障碍产生的原因。

(1) 遗传因素。

焦虑症父母所生子女患焦虑症的比例较正常家庭高,家庭中有焦虑症病史,也会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无论是焦虑障碍或焦虑症都与家族遗传史有关,对此有关家庭的父母应对幼儿密切观察,及早预防。

(2) 环境因素。

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是幼儿产生分离焦虑障碍的重要因素。如父母对幼儿过分宠爱,包办代替,未给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会对父母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难以适应离开亲人的陌生环境。作为家长,一方面应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健康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还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尤其是独立性,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预防分离焦虑障碍的产生。

生活中突发的某些事件有时也会成为导致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直接原因。例如父母离异、亲人患病或亡故,自己在幼儿园受惊吓、受挫等。

3.分离焦虑障碍儿童的教育与治疗。

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儿童身心会受到严重影响,尤其在个性方面会变得过分敏感、自卑、退缩、谨小慎微、依赖他人,不受同伴欢迎,因而对于分离焦虑障碍儿童应提供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治疗。

(1) 家庭教育矫治方法。

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环境密切相关,这一点已成为专家们的共识。有学者指出,家庭教育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保持和建立家庭成员普遍认可的幸福感。

第二,家庭中的成年人担负着良好的示范角色。

第三,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普遍赞同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根据以上原则,分离焦虑障碍儿童的家庭应努力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建立正常的亲子依恋,对儿童不溺爱不体罚,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和游戏。并尽可能保证家庭的和睦稳定。

焦虑儿童的父母如果有一方或双方有焦虑倾向或患有焦虑症,应在心理医生指导下来用家庭治疗的方法。因为只有着眼于整个家庭的情感结构和发展过程,才能使各成员了解家庭中的病态情感结构,彻底改善家庭生活环境。

(2) 心理治疗方法。

① 情感支持。即对幼儿的焦虑、苦恼要表示理解和同情,消除他们内心的紧张、不安。教师、家长或心理医生应帮助患儿建立正确的认知,教会他们如何对待困难、挫折或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如何克服它们。

例如,对于入园困难的患儿,可允许家长先陪伴一会儿,待幼儿情绪稳定并开始新的活动后家长再离开。对于不能在园内入睡的患儿,可允许返回家中睡觉,待焦虑缓解后再入园睡。

② 注意转移。即采用患儿喜爱的游戏或户外活动吸引他的注意力,使其关注并投入到活动中,降低对亲人的关注、依恋。在活动安排中,要考虑到儿童可能存在的适应困难,要让患儿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变化的环境,避免过快的环境或活动内容的变化。

③ 角色扮演法,即让当事人扮演某角色,练习某种行为方式,再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例如对在幼儿园受挫的患儿,家长可在家中设计一定的情境,家庭成员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让患儿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体验自己或他人的情感,并在角色互动的作用下,减轻焦虑。

④ 阳性强化法,即在一种行为之后,继之以强化(奖赏),从而增加这种行为的发生。强化物可以是具体的,如糖果、红花、五角星等,也可以是非具体的微笑、鼓励、表扬。强化物还可以由幼儿自己提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可以逐渐减少强化频率,然后过渡到不需要强化也能克服焦虑。大约50%的离别焦虑患儿经阳性强化治疗后,焦虑症状明显减轻。

(3)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儿。一般来说,若患儿躯体化反应强烈,饮食睡眠均不能正常进行,可考虑使用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但是药物治疗应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能滥用。对待分离焦虑障碍儿童仍应以教育和心理治疗手段为主。

幼儿恐惧焦虑与教育

1.什么是恐惧焦虑?

恐惧是人的摹本情绪之一,也是一种较常见的焦虑反应。恐惧焦虑在儿童身上很常见,儿童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几乎都会对一些特定事物(如火、水、陌生人、死亡)产生恐惧,年龄越小,越容易对具体事物产生恐惧。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数日,长则几个月或1年。以后,随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这类儿童期恐惧一般不需进行特殊治疗,只有当恐惧程度过强,足以影响其正常活动时,才应考虑儿童是否患有恐惧症。

幼儿恐惧症是一种焦虑障碍,是儿童对某些事物、情境或观念表现出不适当的、异常强烈的恐惧情绪。幼儿明知恐惧是多余的,恐惧对象并无危害,却又不能克服。离开特定情境或事物,恐惧情绪会减轻或消失。

2.幼儿恐惧症的类型。

幼儿恐惧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具体的事物,如黑暗、高楼、蛇、毛绒绒的玩具等;另一类是抽象的事物,如鬼、妖怪、与父母分离、死亡等。大多数幼儿的恐惧症往往是由单一对象引起,因而根据恐惧对象的不同,可将幼儿的恐惧症分为以下4类:

(1) 动物恐惧症。指害怕特定的动物,如蛇、虫、猫、狗等。小明两岁时,妈妈带他到朋友家去玩,他很喜欢朋友家的宠物猫,但是,当他伸手去抓猫的尾巴时,那只猫突然尖叫了起来,小明吓得大哭,马上躲到妈妈怀里去了。从此以后,小明对猫、狗之类的动物特别害怕,再后来,竟然对所有有毛的动物都害怕起来了。

(2) 特殊境遇恐惧症。指对黑暗、登高、过桥、隔离场所等情境感到恐怖。例如恐惧黑暗的幼儿,夜晚要有人陪伴,不敢熄灯睡觉,更不敢独自到黑暗房间取东西,他们往往认为有“鬼怪”会出现,因而内心十分恐惧。

人们对于高空的恐惧也是较为常见的,而且难以消除。在加拿大多伦多市的电视发射塔上,在距地面数百米的地方装上了钢化玻璃地板,站在上面可清晰地看到地面景象,尽管这种玻璃是绝对结实的,安全系数达到百分之百,有些游人仍然不敢站上去。心理学研究揭示,人对高空的恐惧感来源于对景物相对位置的全新认识,在短时间内人体的平衡系统难以对新状态进行适应,儿童和成人一样。

(3) 见人恐惧症。指害怕见陌生人,怕与人交往,常会出现紧张、苦恼、眩晕、呕吐或颤抖。中班的小雨一见到陌生人就紧张,如果父母让她单独到楼下的小商店买东西,她不敢去。她不仅怕陌生人,还十分怕老师,从不敢主动跟老师说话或问问题。后来小雨上小学了,如果上课迟到了,她宁愿在教室外站一节课,也不敢敲门进去。

(4) 入园恐惧症。指害怕上幼儿园,并伴有生理反应,如食欲不振、睡眠障碍及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症状。这种对幼儿园的恐惧往往不是由初入园时的分离焦虑引起的,而是由一些自然事件、挫折体验引起。

3.幼儿恐惧症产生的原因。

(1) 对特定对象缺乏了解。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许多事物对幼儿来说都是陌生的,儿童并非真正了解它们,所以他们比成人有更多出自本能的害怕,如恐惧黑暗、巨大的声响、陌生的场景等。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幼儿会对一些特定对象有较全面、客观的认识,不再恐惧的。例如有的孩子小时候害怕毛绒绒的东西,如棉花,长大后对棉花有了真正的了解后,就不再感到恐惧了。

(2) 不适当的联系和想像。幼儿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而且他们的想象又常与现实混淆,如果他们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恐怖情景,就会令他们自己感到十分恐惧。例如有的孩子看了一些动画片或图画书,常常会将其中的人物及事件与自己想到一起,感到事实上不存在的妖魔鬼怪来到家里,因而不敢独自在家中。再如下雨天,有的孩子会联想到雨越下越大会不会发大水,甚至想像出家被洪水淹没的情景,甚至还会看到自己被水冲到孤岛上无人救助,等等,因而他会恐惧雨天。

(3) 成人的恐吓。许多家长在教育幼儿时,为了制止孩子的某些不当行为,常使用恐吓的手段,对孩子喊叫:“再不听话,就把你一个人关在家里”,“再瞎闹,就让老虎来把你叼去。”有时甚至真的将恐吓付诸实施,如把孩子关在黑屋里,或独自锁在家里,这就使幼儿的恐惧感更加强烈。成人的恐吓会让幼儿感到世界到处充满危险,找不到安全感,而且还害怕父母遗弃他们,或不再喜欢他们。某些事件,如独自在家,也与恐惧、害怕永远联系在一起了。

(4) 挫折体验。一些有入园恐惧的儿童,常常有在幼儿园的挫折体验,如被老师批评,遭同伴欺负,受到不公平对待,遇到意外损伤等,这些失败、挫折均可能使幼儿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情绪,处理不当可发展成恐惧症。

(5) 父母的错误言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父母那里既能学到优点,也能学到缺点。如有的家长自己也是一个非常胆小的人,平时怕这怕那,遇到一些平常事,如闪电、打雷,自己吓得惊恐万分,又如何教育孩子勇敢呢?

家长不正确的认识和习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孩子想攀登高处,家长在一边大喊:“别爬上去,危险!会摔死的。”孩子看到一条小虫子,想去拨弄,家长在一边大叫:“别弄虫子,会咬你的。”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对此形成错误的认识,认为这些是十分危险可怕的。

另外,幼儿自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如过分胆小、害羞、内向、敏感等,也易引发恐惧症。

4.幼儿恐惧症的教育与治疗。

患有程度不同恐惧焦虑的儿童以及恐惧症患儿在心理及行为方面都与正常儿童有所区别,他们表现得更为自我封闭,不善于交往,自理能力差,遇事惊慌失措,厌烦周围的人和事,这对儿童的成长十分有害,所以对他们施加及时的教育辅导和心理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1) 教育辅导策略

①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我们知道,幼儿的恐惧有的是源于错误的认知,因而提高其认识水平是降低恐惧的有效途径。教师或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幼儿科学的知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动植物及各种现象,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学会与人交往,正确对待批评及挫折等等。当然,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也是必要的,尤其要避免一味枯燥的说教。对于恐惧症儿童,成人要给予充分的同情理解,设身处地去倾听,感受当事人的恐惧,逐步帮助幼儿提高认知水平。

②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恐惧症儿童的情绪大多是消极、退缩的,而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对他们的发展十分重要,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为他们创设机会,发展才能和兴趣,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还可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设计新颖有趣的游戏,让恐惧情绪得以宣泄,愉快情绪得以建立、巩固。教师和家长要共同鼓励幼儿去大胆尝试,在危险性不大或者父母完全可以控制局面的情况下,放手让孩子去探索,从而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信心,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了困难,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激励他不断前进。

③用事实消除恐惧。“晓之以理”是成人常用的方法,有时这一方法在恐惧症儿童身上并不奏效。更好的做法是和孩子共同操作完成他认为恐惧的事情,用事实来证明恐惧实际上是不必要的,而且很多事情并非他原来想象的那样。例如孩子怕老师,不敢和老师说话,家长可以鼓励他试一试,告诉他:“没有试过,你怎么知道老师可怕呢?说不定并不可怕呢。”然后可以帮助孩子去付诸行动,甚至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事先也可与老师沟通、安排好。当孩子鼓足勇气开始第一次与老师真正的交往后,以后就能逐步克服恐惧心理。

④家长改变错误的教养方式。作为家长,要从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质,如乐观、坚强、开朗。不用恐吓的方法教育孩子,而且自己也给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对于患儿要有较大的耐心,积极配合医师对孩子的治疗工作。

(2) 心理治疗方法。

①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是根据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发展的一种行为疗法。它采用让人的肌肉放松的方法来逐步与紧张对抗,最终以松弛压倒紧张恐惧,这一过程又称作交互抑制。例如,使人以轻松愉快的情绪想象自己接近或逐步真正接近引起焦虑或恐惧的情境,直至当他真正面临可怕的情境而不再害怕。

系统脱敏法包括3个步骤:a.全身放松训练。通过训练,让儿童全身肌肉得以放松。放松的顺序是头部→颈部→躯干→四肢,放松的基本过程是紧张→放松→紧张→放松。b.建立恐惧等级。恐惧等级反应的是不同程度的恐惧感。例如一个怕猫的孩子,让他直接接触猫是最为恐惧的事情,而远远地观望猫,产生的恐惧感会低于前者。因而恐惧等级可以假设为这样,远远观望笼中的猫→靠近一些观望→观看别人与猫接触→独自观看猫在笼外活动→更靠近猫一步→……接触猫。c.实际治疗。即恐惧焦虑刺激与松弛活动相配合,如根据上述对猫的恐惧等级逐步训练,在每一恐惧等级放松,最终达到对最高恐惧等级的放松。

总之,系统脱敏法是当事人对某事物、某环境发生敏感反应时,同时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本来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②游戏治疗。游戏治疗是由斯拉夫逊始创,根据儿童的记忆与幻想,询问儿童有关问题,借以了解儿童的心理冲突,从而治疗学校恐惧症或入园恐惧症。游戏治疗常以玩偶、绘画、泥塑等为中介,将儿童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并在轻松、自然的游乐中将情感、思维和被压抑的愿望表达出来、宣泄出来,治疗者可从中了解病情,发现症结所在。

游戏治疗分为自发性游戏治疗和情景设定游戏治疗,其治疗步骤大致分为5个:a.防卫期:无兴趣,惶惑不安,伴有躯体症状;b.表现期:逐渐适应,有游戏意向,自我防卫缓解;c.发散期;情绪好转,能发泄不满,活动性和攻击性加强,适应力逐步提高;d.转换期:行为逐渐稳定,对外界趋于肯定的程度,主动找伙伴玩;c.安定期:自信心和安定感明显提高,能适应幼儿园或学校生活。

治疗恐惧症的方法除上述系统脱敏法和游戏治疗法以外,还有角色扮演法、心理戏剧法、心理分析法及虚拟实疗法,但并非所有方法都适用于幼儿。

标签:;  ;  ;  ;  ;  ;  ;  ;  ;  

幼儿焦虑心理与教育_恐惧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