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历史教学中选择题的科学性--从历史教学中十大常见选择题的解读误区谈起_历史论文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选择题的科学性--从历史教学中十大常见选择题的解读误区谈起_历史论文

也谈中学历史教学中选择题命题的科学性——从历史教学中十道常见选择题的解释失误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择题论文,教学中论文,科学性论文,命题论文,也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教学》(中学版)连续刊登了聂幼犁先生有关中学历史学科命题科学性的系列文章,拜读后深有感触。同时,更感叹具备历史科学性的新课程能力要求方面的题目的命制之难。笔者结合近些年来的教学实践,以流传甚广、使用频率颇高的十道选择题为例,试图对一些常见命题或答案的欠妥之处,提出自己的修正。

1.明朝中后期,外国侵略者开始入侵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以下国家中没有侵略过中国的有(D)

A.日本 B.荷兰 C.葡萄牙 D.西班牙

本题给出的答案为D项。分析:该题如果仅从人教版课本中涉及到的内容来看,似乎没有任何问题。笔者查阅《中华古代史》中的“西、荷、英等国的入侵”子目中明确提及:“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西班牙入侵澎湖列岛,被明朝水军打退。天启六年(1626年)侵占我国台湾的基隆和淡水。”[1](p472)“17世纪30年代,英国在取代西班牙在印度的地位后,就开始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崇祯十年(1637年),英国武装商船来到澳门,在遭到葡萄牙人的抵制后,又开到广州被明政府拒绝”,“因而没有发生正式的通商关系”[1](p473)。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不仅西班牙,而且连英国也开始把侵略魔爪伸向中国。建议教师使用时把D项换成欧洲的其他国家。

2.清朝康乾时期,中国人口快速大幅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C)

A.统治阶级的改变原来的重农抑商

B.外国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

C.地丁银制度的实施

D.大量边远荒地被进一步开垦

本题给出的答案为C项。分析:备选答案A能明显排除,原有解释是:B项和D项是为养活更多的人口提供条件,只有C项的意义最大,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实施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在法律上正式宣告消失。历朝历代中大量隐瞒人口的现象已无必要。笔者在北师大历史系参加国家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时,有幸向前来讲课的清史专家戴逸先生当面讨教,戴逸先生看了半晌。摇摇头说:“后三项我认为都是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缺一不可。至于哪一个更重要,我自己都不清楚。”由此可知,该题的症结在于命题不科学。教师在使用时不如把题干改为“清朝乾隆时期,中国人口快速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不是”。

3.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实行“文字狱”带来的最大后果为(C)

A.进一步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

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C.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D.使科举制度日益走向反面

本题给出的答案为C项。分析:本题A项相对于题干属于本末倒置关系,仅仅靠八股取士、文字狱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加强君主专制的。B项错误明显,可以直接排除。至于C项,虽说有一定的关系,但众多学者大体有共识,即封建专制制度本身及其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如从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历代政府本意是选拔优秀知识分子充实官吏队伍,扩大统治基础,而非培养范进之流的书呆子。但从考试的目的、科目、内容及评价标准来看,它与自然科学毫无关系!这一点,前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近代自然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科学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的封建体制”、“清朝统治者缺乏远见”。并说“清以来,来华传教士成百上千,同一时期到欧洲游历的国人却屈指可数”[2]。由于明清统治者在科举考试中的一系列“变革”,僵化、刻板,剥夺了读书人个人思想和主张,应试者由于考试制度的因素而成为考试制度的牺牲品,同时,也背离了统治者选拔优秀士人为官的初衷,进一步加剧科举制的负面影响。由此看来,答案D似乎更好。

4.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通过不平等条约,中国对西方列强开放的通商口岸达到(C)

A.十个 B.十一个 C.十六个 D.五个

本题给出的答案为C项。分析:该题属于识记内容,如果从课本中涉及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各开放的5个、10个及1个通商口岸相加,答案自然应选C项。但问题是,课程内容毕竟只是对“历史重要知识点”加以简述。胡绳先生在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对华侵略时,就提到“在新疆,对俄也加开了喀什葛儿一口”(逋商口岸)[3](p176)。不仅如此,张海鹏先生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的“1851年8月6日,中俄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7款,中国开放伊犁与塔城;允许俄商在上述地点免税贸易,给俄国以重大特权”[4](p560)。因此,该题从出题科学性角度来讲。建议改为“中国对西方列强开放的东部及中部通商口岸达”,或者删除不用。(注:与上题相类似的题目还有: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对西方列强开放的最西的通商口岸是:A.重庆B.沙市C.九江D.汉口。答案D。建议把题干改为“在长江流域,对西方列强开放的最西的通商口岸是”即可。)

5.一战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其“短暂春天”出现的最关键的因素是(A)

A.辛亥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地位上升及扫除一些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B.“一战”前后,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放松对华侵略

C.群众性的“提倡国货”等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均鼓励发展实业

本题给出的答案为A项。依据: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在中国大地上的资本主义发展,理所当然应从中国内部找原因。但杨子坤老师就此题对笔者说过,“这是犯了机械主义的错误”,因为A、C、D三项确为事实且均为内因,但B项西方列强的侵略决不能简单地看成外因。因为内因和外因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变。《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资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些中国的外资工厂实际上也成为中国内部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因。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迅速萧条”[5](p33)。

6,西方列强向中国无耻地输入鸦片并产生严重危害的局面是在(D)

A.雍正时期B.乾隆时期

C.嘉庆时期D.道光时期

本题给出的答案为D项。分析:根据课本内容,我们可知:18世纪末(即乾隆末年和嘉庆初年)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大幅逆差局面,违反人道主义,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由此导致道光时期中国烟患泛滥。实际上,苏智良先生撰写的《毒品》一文就指出:“中国自古不产罂粟和鸦片,它们是在唐朝由阿拉伯商人输入中国的。由唐至明的600余年间,罂粟与鸦片的药理与作用,被历代名医所认识并逐渐推广。明中叶后,在追求享乐的氛围里,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吃鸦片阶层。”[6](p517)到了清代早期,由于危害愈来愈大,才催生了“1729年,雍正皇帝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禁毒法令。”[6](p517)所以,上述答案的错误不言自明。如果把题干改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并对中国国家安危产生严重危害的局面是在什么时期?”那就更科学合理了。

7.最先提出中国抗日战争为持久战并为抗战胜利指明正确方向的是(B)

A.蒋介石 B.毛泽东 C.周恩来 D.朱德

本题给出的答案为B项。分析:该题的问题出在题干的前半部分,最先提出“用时间换空间”,中日战争为持久战并指出胜利属于中国的人当中有学者认为是蒋介石,有学者认为是蒋百里。但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开篇:“问题的提出”中设问:“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7](p407)由此可见:一、当时“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二、谁最先提出持久战,在史学界仍莫衷一是的情况下,最好合理规避。把题干中的“最先”删去即可。

8.为新航路开辟揭开序幕的著名航海家为(A)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本题给出的答案为A项。分析:“序幕”在一般字典中的解释是:“在正式内容前的:序文,序曲,序幕等。”上述四人均是新航路开辟中的正式人物,揭开序幕的自然另有他人。在笔者看来,至少葡萄牙“航海家”的亨利王子是位重要人物,“他一生对航海事业情有独钟。他在葡萄牙西南边陲的一个小港口创办了航海学校、天文台、航海研究所、图书馆等机构,聘请了知名的天文学、地理学、绘图学、造船学等各位专家来学校讲学和搞研究,并对水手们进行严格的训练。从1418年开始,他多次派出探险队。在大西洋沿非洲西岸向南进行航海探险活动。到1460年亨利去世时,葡萄牙人已在从直布罗陀海峡到利比里亚的非洲西海岸约4000公里长的水域中进行了探险活动”[8](p113)。

9.以下是美国某位军事领导人对他手下的士兵讲的一段话:“士兵们,发扬你们勇敢无畏的献身精神,因为这是一场事关合众国全体人民的自由及国家的独立、尊严能否得到保证的战争……”据此判断,这场战争的大体时间和对手应是(A)

A.18世纪70年代英国军队

B.19世纪60年代南方军队

C.“一战”期间同盟国军队

D.“二战”期间轴心国军队

本题给出的答案为A项。分析:笔者不了解命题者的材料从何而来,答案选A似乎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美国历史上除了我们传授的独立战争外,还有一场被称之为“第二次独立战争”的1812年战争:“对美国独立怀恨在心的英国却处处作难。一直企图以经济封锁扼杀美国,并且在海上不断抓捕美国的船只、掠夺货物、强迫劳役,致使美英对抗愈演愈烈。1812年6月18日,美国对英宣战,爆发1812年战争。”(The War of 1812)[9](p86-87)战争中,英军曾一度入侵华盛顿。并焚毁了“总统大厦”(今日“白宫”)和国会大厦。最终,美军再一次击败英军,“这一战彻底打消了英国在北美卷土重来,收服美国的企图,巩固了美国的领土主权和北部边疆的安全,同时,也让美国放弃了吞并加拿大的念头”[9](p89)。

10.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闭关政策的确切含义是指(B)

A.禁绝与外国的一切贸易往来

B.仅开放广州一地与外商进行贸易

C.有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对外贸易

D.仅对特定的国家在特定的地点进行贸易

本题给出的答案为B项。分析:本题答案选B似乎没有问题。但不够确切。因为,与外商贸易进行种种防范:“第一是严禁硝磺、火药、铁器外销;第二是外商到岸必须卸下武器;第三是不让外商了解中国真相。……并且对丝绸、茶叶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加以限制。”[10](p278)除此之外,“外国商人必须住在广州城外的商馆,通过称为十三行的公行的中介才能进行贸易。”[10](p278)特定时间尚可入城等等限制。因此,B项答案如改为“仅开放广州一地与外商进行有限制的贸易”,无疑会更加确切。

通过上述十道选择题的分析,笔者也深感优秀试题的难出:既要符合新课程理念,提升能力考察,侧重知识活用;又要使试题的形式新颖,所用材料丰富多彩,更能达到科学合理的难易度、区分度。与专业史学研究者相比,对于绝大多数知识储备有限,在国别史、断代史方面存在着盲点的常年埋头于教学的中学一线教师而言,原创命题出现一些史实性、逻辑性及科学性错误也在所难免。笔者之意是引起同仁对所用试题科学性的重视,也呼吁更多的专家及学者关注并参与新课程试题的命题。

标签:;  ;  ;  ;  ;  ;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选择题的科学性--从历史教学中十大常见选择题的解读误区谈起_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