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回顾与思考_情报学论文

新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回顾与思考_情报学论文

新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回眸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新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0

我国现代高等图书馆学教育从1920年3 月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创办起,迄今已有8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前,图书馆学教育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教育迅速发展。

1 新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图书馆学教育单位主要有:原私立武昌文化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于1951年8月由文化部接管, 委托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领导,成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53年随院系调整并入武汉大学成立图书馆学专修科,后逐步发展成为新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重要基地;1949年8 月北京大学将原附属于文学院中文系的图书馆学专修科独立出来,成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后逐步发展成为新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又一个重要基地。这两个专修科由于扩大了招生规模,补充了新的师资队伍,调整了教学内容,扩大了文化科学知识范围,改革了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1951年西南师范学院设立了图书馆学博物馆学专修科,遗憾的是到1954年停办了。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办学的仍然是武大和北大两个图书馆学专修科。

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活动的开展,图书馆事业得到社会的重视。当年,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保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主要问题是干部问题”,对办好图书馆学教育和提高图书馆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56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分别将图书馆学专修科改为四年制本科,并正式建立图书馆学系。在教育部、文化部的领导下,两系为适应从图书馆学专科升为本科制订了新的教学方案,并确定了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拥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能从事各系统大中型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执行新的教学计划后,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这一时期,文化部和教育部把图书馆学教育列入议事日程,选派了一批干部赴苏联莫斯科图书馆学院学习或攻读博士学位。1958年,文化部文化学院开设图书馆学研究班,中国科技大学科技情报学系设立图书馆学专修科,河北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和东北师范大学分别开办了图书馆学专修科。这些系科办学时间非常短暂,有的停办,有的合并。

1958年的“大跃进”给图书馆学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当时采用革命大批判、打擂台、群众编教材、青年占领课堂等措施,打破了教学体系,按照图书馆类型设立课程,强调在干中学,以具体任务代替教学内容,其结果是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破坏了教学秩序,削弱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破坏了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违背了教育规律与教学原则,影响了教学质量。

1961年以后,我国进入调整巩固时期,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图书馆学教育事业在认真贯彻《高教六十条》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为:明确了学生以学为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密切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统一编写教材,由于没有列入高等学校文科统一编写教材规划,由北大、武大和文化学院三单位的教师集体编写了《图书馆学引论》、《图书馆藏书与目录》、《目录学》、《读者工作》和《中国图书馆事业史》等教材,这些教材虽未正式出版,但认真贯彻了文科教材编写会议精神,强调加强“三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质量较高的教材。在这段时间里,由于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紧密结合教学,开展了有关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基本理论问题的大讨论,活跃了学术空气,充实了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图书馆学教育开始走上正常化。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图书馆学教育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全国仅有的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停止招生,相继停课;专业教师下放到工厂、农村、部队进行“斗批改”,教师队伍受到摧残;教学设备严重被破坏,图书资料大量散失,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处于停顿状态。1972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在停顿6 年之后恢复招生,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办学。当时,北京大学采取“馆办专业”的体制,武汉大学则采取“系办馆”的体制。由于极左思潮的严重干扰,在办学中,不适当地缩短学制,招生起点悬殊过大,采取以大批判开路、以战斗任务组织教学及以干代学等一系列违背教育规律的作法,导致图书馆学教育严重滑坡。

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之后,迎来了我国科学的春天。图书馆学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办学点增多,多层次、多类型、 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初步形成。1978年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后,图书馆学情报学办学点迅速增加。目前,设置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已达55所。1978年,中央作出了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决定。同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率先招收了首届“目录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随后,武大、北大、华东师大等相继招收硕士生。1981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同年11月3日, 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七次学位授权审核,我国现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三个单位设立了图书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在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合)、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联合)三个单位设立了情报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此外,还先后建立了13个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情报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培养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生1465名,博士生43名,他们已经或正在成长为各个部门的业务骨干力量,其中有的已成为所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总之,学位条例的贯彻实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大大改变了我国高等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为立足国内培养图书馆学情报学高层次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全日制正规教育外,为适应图书情报单位在职人员业务素质提高和调整知识结构的需要,在坚持图书馆学函授教育的同时,还采用广播、电视等多媒体进行远距离教学,开办高等图书馆学自学考试,举办专业证书班、各种专业短训班、研讨班、进修班等。自80年代以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开始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进修,例如武汉大学从1988年起就接收了加拿大、日本、韩国的访问学者进修。目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由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教育及专科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组成的比较完整、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体系。

(2)图书馆学在专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基本确立。80年代至90 年代中期,图书馆学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授予学位学科门类的归属一直是不确定的,最早是属于文学门类,后来又归属于理学门类,作为“系统科学、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所授学位为理学博士或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新增加了“管理学”门类,“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作为一级学科,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是三个并列的二级学科,应该说学科门类的归属已经确立,是适得其所。一般来说,研究生培养是按一级学科打基础,按二级学科培养提高,按三级学科确定研究生的主攻方向。因此,新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有利于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也有利于按一级学科进行学位授权审核。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课题指南中均单独立类,从而确立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独立学科地位。

(3)紧密结合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积极进行教材建设, 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紧密结合教学开展科学研究,可以深化教学内容,这主要表现在教材建设上。1978年以前,公开出版的图书馆学专业教材只有几种。1978年,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此后,图书情报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规划(1978—1983年)的有8种, 列入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1985—1990年)的有60余种。此外,还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各高等院校自编的教材和教学资料。这批教材和教学资料的特点是:第一,教材学科齐全并形成了系列,如图书馆学系列、情报学系列、文献学系列、图书情报自动化系列等。第二,教材层次分明,教材品种配套。按照教育层次,编写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用的教材;同时,还出版了电大、自学考试用的系列教材;许多课程编出了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及教学大纲等配套品种。第三,教材形式多样。既有教育部的选编教材,也有非选编教材;既有翻译国外的教材,还有声像教材,可以说形式多样。总之,教材数量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概论》、《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科技文献检索》等被评为1988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

(4)调整培养目标,建立和完善层次分明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 多层次办学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高等教育的一条重要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图书馆学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多次修订。按照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图书馆学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有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图书馆学高级专门人才。”按照《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的规定,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当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有坚实、宽广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较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较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全面了解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胜任大中型文献情报机构的中、高层管理工作。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当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有坚实而宽广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优秀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及前沿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用第二外语阅读专业文献,能独立从事创新性的科学研究,能胜任高等学校教学和研究工作或大型文献信息机构的高层次管理工作。我们认为,专业目录的修订不可能一劳永逸,每修订一次必然向前跨进一步。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学科专业目录会逐步调整得更加完善。但是,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都会有一个核心。例如,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教育应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硕士学位在我国学位体系中是一级独立学位,我们认为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应当按照应用型的专业硕士学位要求,强调其实践取向,紧密结合图书情报机构的现实需求,按宽口径培养硕士生,增强其适应能力,使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具有面向实践单位的从业导向作用。图书馆学博士学位授权时间比较晚,按照博士学位的要求,属于学术型学位。因此,对图书馆学博士生教育的核心要求是创新,要将创新意识贯穿到博士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图书馆学教育从单一的教学体系发展到比较完整的、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体系,教学内容经历了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不丰富到比较丰富的改革发展过程。回顾50年来的发展,图书馆学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面向21世纪,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2 21世纪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思考

(1)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进行图书馆学教育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科技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迎接新的挑战,必须深化图书馆学教育改革。图书馆学教育改革必须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图书馆学教育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在图书馆学教育改革中,要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1996年3月, 江泽民主席在接见四所交通大学负责人时,就明确提出了教育的两个转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质量是图书馆学教育的生命线。我们要把一个布局结构合理、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图书馆学教育带入21世纪,必须坚定不移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上来,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目前,图书馆学办学点的数量增长趋于稳定,但专业办学点的布局不尽合理,同一地区同一层次的办学点过分集中,专科和中专层次越来越少;有的办学点办学条件较差,师资水平不高,学历层次较低,盲目追求上学位点。一个学科是否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是衡量该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是,研究生培养条件,特别是高质量学位课程的开设和高水平导师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积累。图书馆学已经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3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布局基本合理。因此,图书馆学教育当前不应当追求外延和规模的扩大,也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争取上博士点和硕士点上,而应当将教育思路从根本上转到注重学科建设,重视提高质量和办学效益,走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要教育学生,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将教书育人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其次,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术环境,如开设学科前沿专题讲座,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学,发扬教学民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等。

(2)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术水平与教育质量的同步提高。 学科建设是图书馆学教育水平和层次的集中体现。只有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为基础、为支撑,图书馆学教育才能提高质量,上水平、上档次,跻身于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学教育行列。学科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的成果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学位点建设是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水平的最重要标志,其本身既是学科建设的产物,又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学位授权点的建设,既可以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又可以出高水平的成果。高水平的学位点能承担重大的科研课题,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为研究生提供前沿研究课题,研究生正是在科学前沿探索和在参加科研课题的活动中得到培养,增长才干的。因此,学位授权点的建立与学科建设有着互动的效应。

(3)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是提高图书馆学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在教学中,学生通过与教师的频繁接触,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获得系统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掌握思维方法,养成高尚的品德。因此,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一般来说,导师水平高,对指导工作尽心尽力,其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的质量就要好一些。导师为人师表,应当是教人先教己,严己后严人,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导师是研究生学术生涯的引路人,其治学态度、科研道德及为人的品德都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研究生应在“严字当头”氛围中接受导师的教育和引导。“严”首先要求导师严于律己,严谨治学;其次是对研究生严格要求。导师要在“指导”二字上下功夫,“指”是指点迷津,避免走弯路,误入歧途;“导”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鼓励研究生勇于创新,勇于开拓。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当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深信,只要明确图书馆学教育必须在不断改革中求生存,在迎接挑战中求发展,坚持质量第一,遵循教育规律,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迈向新世纪的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就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灿烂的前景。

(收稿日期:1999—09—17)

标签:;  ;  ;  ;  ;  ;  ;  ;  

新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回顾与思考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