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国古代版画的起源(一)_版画论文

中国古代版画溯源(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版画论文,中国古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版画和中国传统版画的特点

按照国际艺术界对版画的通行的认识,它是一种经过刻版再进行印刷的图画。其中包孕有以下的内涵:

1.它是使用专门为了印制而制成的版,经过印刷而成的图画。

2.雕刻它的底版,所用的大体上有刀刻和化学药品蚀刻两种方式。就是蚀刻,底版也得先经过某种雕刻性质的处理。因而用具是硬性的,和绘画之应用软性毛质笔等大不相同。

3.从雕印类型上分,有四大类:凸版,凹版,平版,孔版。

4.从底版材料上分,有木刻,石刻,砖刻,金属刻,石膏刻,丝网版,纸孔版等。

中国传统的版画,则有如下的特点:

1.基本上属于木刻版画系统。而且刻的都是木材的纵切面,在现代版画研究中特称之为“木面木刻”。其特点是对木材硬度的要求不高。西方的木刻则要求用质地坚硬的木材的横断面,被称作“木口木刻”。

2.基本上从属于印刷出版业,为印刷出版而制作。画家、刻工和印刷工三者分工。刻工只按照画家供应的画稿刻版,这在版画研究中被称为“复制版画”,和我们习见的当代版画家自画、自刻、自印的那种“创作版画”有别。

3.只能用中国传统用的印刷与绘画用纸、墨和水质颜色,按中国传统印刷术的方法来印刷,这就是木版水印法。必须说明:印水色比印油色难。

4.只能用中国传统的刻刀及其附件来刻,讲究中国“刀法”。

5.在不断的改革中,发明了中国特有的套色饾饤板和拱花板等木版水印套色以及凸凹起花纹的技法。

二、中国版画的源头

中国的木版版画是附丽在中国传统的印刷术之上的。中国印刷术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中国独具特色的印章和石刻。版画也是如此。刻有图像的印章和石刻砖刻等,都可以看成是版画的源头。

先说印章。有一种印面只有图像并无文字的印章,中外都有,被称为“肖形印”(Pictorial Seals),或者称为“画像印”。它的用途和现代打在火漆上的印章是一样的,因为在古代常打在蜡或封泥上面,所以又称为“蜡封”。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从战国一直到现代的实用的和玩赏用的肖形印。应该说明,古代的此种印章多为铜印,常用失蜡法铸造,其工艺与版刻很不一样。一般说来,此种印的形体也不太大。它只是在画面上和能够多次使用这一点上启发后来人罢了。请参看画面上的几方肖形印印谱。它们可说是版画中的“小品”。

再说石刻与砖刻。今所见此种雕刻图像多为汉代到南北朝早期的墓葬中出土。石刻技法有阴线刻、凹画刻、浅浮雕等多种。前两种的拓片,已经和版画接近。但是,我们还不能称之为古代版画。因为,一则它们都是正面刻纸背拓的,与印刷的反面刻正面印刷相反;二则它们原本不是为供印刷用的,汉朝也还没有发明拓片技术。但它们形体有的比较大,画面有的比较复杂,在印刷发明方面给后来人的启发会比印章更大。请参看画面上的几幅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拓片:

1.讲经画像石(图1):阴线刻,1968年山东诸城北前凉台出土。图中画面下部为此图。图四周为厢房,中为厅堂。堂内左侧一老者授经,对面一人捧简,堂下十三人捧简听讲,均跽坐。右上角阴刻隶书题榜:“[上残]密都乡安持里孙琮字威石之郭藏”。

2.讲经画像砖(图2):解放前成都郊区出土。左榻坐经师,右方席上坐学生六名,均捧简,其中一人腰挂书刀。

3.绳技画像石与七盘舞画像石:均为1954年山东沂南出土。略剔地施阴线刻。

4.杂技画像砖:1955年四川彭县出土。画面为叠案、盘舞、跳丸。均为女伎表演。

5.墓门两人像刻石:在两扇墓门上刻相对的两像,在中国大中型古代墓葬中习见。如汉墓中的“神荼郁垒”“伍伯”等像,唐墓墓门的武将图像等,都开了后代“门神画”的先河。

三、唐五代宋西夏辽金元木刻版画概述

我们知道印刷术的产生大致在唐代初年。现存的最早的几幅印刷品,差不多都是文图并茂的,其中的版画,有的还相当优美,刀法圆熟。这就使人产生了版刻文字可能与版画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想法。请参看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几幅版画:

1.《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祇树给孤独园图》(图3):这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有确切年代的版画作品,举世闻名。尾题:“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图4),当公元868年。

2.《观世音菩萨像》(图5):题记有:“于时大晋开运四年丁未岁七月十五日记”“匠人雷延美”。当公元947年,雷延美是世界上第一位在自己的作品上留名的木版版画雕刻工匠。

3.《大随求陀罗尼经》(图6):图中刻八臂观世音菩萨,外圈绕梵文十九行。四周刻神将、金刚杵等。左上榜题:“王文沼雕刻。”题记有:“太平兴国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雕版毕手记。”王文沼是继雷延美之后,第二位在作品上留名的木匠。所刻除版画外,有中外两种文字。

宋朝是我国和世界印刷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除了木版雕刻印刷普及并生产出大批精美书籍和发明了活版印刷术这两大成就以外,制作出大量版画也应算作一大成就。请参看几幅宋代的版画作品:

1.《秘藏诠》所附《讲经图》(图7):绘有高僧在山水之间为僧俗人等讲经画面。题记有:“时皇宋大观二年岁次戊子十月”、“邵明印”等。可说是现存有明确年代的最早的山水版画。

2.《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图8):经卷装。全卷绘有善才童子五十三参图各一幅,佛国禅师图一幅,共五十四图。各图安排在说明文字的上部,文包图成U字形。尾题:“临安府众安桥南街东开经书铺贾官人宅印造。”南宋初刻本,早期的连环图画代表作。

3.《梅花喜神谱》(图9):喜神是对人物写生之意。此谱按蓓蕾、小蕊、大开、烂漫、欲谢等描绘成图百幅,附榜题与题诗。现存有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金华双桂堂重刊本,是最早的一部画谱。原绘编者是画家宋伯仁。宋氏因而成为版画史上留名的早期画稿名家。

4.《营造法式》残本附图:现存最早的工程图谱版画。

此外,宋朝也尝试用铜版雕刻印刷“会子”(原始性质的铜钱代用券,相当于现代的钞票)和商店“仿单”性质的宣传品,可能是取其较一般木刻版经久耐用。这种版也常由木版雕刻工匠来刻。但铜版在后代始终没有流行起来。这有它本身的经济上的原因。这类版多附装饰性图样,从广义上讲,也是版画之一类。

与宋朝先后对峙并存的西北和北方西夏、辽、金三国,雕版木刻印刷术也很发达。北方的雕版木刻印刷术中心在平水地区(今山西临汾一带)一直延续到明朝。统一了中国南北的元朝,除了北方地区的版刻事业兴旺外,南方的建阳和杭州地区仍保持宋朝印刷业的优良传统。传留下来的最有特色的版画是从前没有留下(不敢说没有刻印过)的小说插图等。请参看下列代表作品:

1.《西夏译经图》(图10):即“译场列位图”,西夏文佛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上卷刻本卷首扉页。一幅两面。元刊本。

2.《梁皇宝忏图》:西夏文佛经《慈悲道场忏法》刻本卷首扉页。一幅四面。元刊本。估计以上两幅均据西夏原刊重刻。

3.《南无释迦牟尼佛像》(图11):漏印套版彩色版画,从唐代印染的“夹缬法”发展而来。绢本,印时对折,用镂孔版夹紧,在镂孔处染色夹紧处不上色。用两块版,先红后蓝两次印成,再补涂黄色,并用笔补描五官、衣领等处。辽代刻版印成,上下限在960-1115年之间。是现存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套印本。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发现。

4.《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有“平阳姬家雕印”明确店标的“王昭君、班姬、赵飞燕、绿珠”木刻单色印制中型版画。现存早期仕女版画代表作。可能是早期年画“四扇屏”中的一扇,或是“炕围”“窗旁”中之一幅。1908年黑水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出土。现在俄国。

5.《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插图:蒙古定宗四年(公元1249年)张存惠“晦明轩”重修翻刻本。现存最早的古代医药和动植物木刻精美系列图谱。刻工为平阳府姜一。

6.《纂图增新群书类要事林广记》插图:此书为民间日用小百科全书,插图详明。南宋末年陈元靓编,后代各书坊在刊行时各有颇具时代性的增补。元刊本今存三种。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的是至顺间建安椿庄书院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后至元六年(1340年)建阳郑氏积诚堂刻本。

7.《新刊全相武王伐纣平话》插图(图12):今存全相平话五种。各三卷。插图为上图下文两面连式连环画。元至治间(1321-1323年)福建的“书肆虞氏”刊本。

8.《金刚经注》插图(图13):湖北江陵资福寺朱墨套印本。后至元六年(1340年)刊行。按年代排,是"3"之后的现存世界上第二种多色套印版画。

9.《孔氏祖庭广记》插图(图14):共十二幅。太学生马天章画。蒙古乃马真后元年(1242年)阙里(曲阜)孔氏据金正大四年(1227年)刻本重雕。

当代考古发掘所得和传世文物中,已发表而引起注意的还有: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传世文物中有版画木雕两件,传系北宋巨鹿城址出土。均为仕女画像版。

1973年,西安碑林《石台孝经》石柱中发现《东方朔偷桃》版画一幅。系以浓淡不等的墨色再加上淡绿色,印在细麻纸上。据考证,是金代平阳地区的产品。

1994年,在整理温州国安寺石塔出土文物时,发现“蚕母”版画残片。系以浓淡不等的墨色再加上朱红、淡绿两色印成。

以上四件文物性质的实物,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分析。特别是后两件,是否套版所印,关系重大。若能证明属于套版印刷品,则中国套版印刷的创始年代将大大提前。

以上情况表明,在明朝以前,中国的版画制作已经十分发达。几乎各类书籍都有带插图的,更有单刻的;雕版作坊在全国南北各地分布,有遍地开花之势;雕刻的技巧也已经十分圆熟了;起稿的画家和雕刻工匠多有留名者;连环画出现;还出现了套印版画。这些,都为明清两代版画艺术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标签:;  ;  ;  ;  ;  ;  ;  ;  

追溯中国古代版画的起源(一)_版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