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科学图书情报工作的形式_信息发展论文

论社会科学图书情报工作形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形态论文,情报论文,图书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1人类正在走向信息社会,这是指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耕社会以后,正在经历工业社会,并将在新世纪中以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取代工业经济和工业文化,变革现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走向信息社会。

马克思曾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他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1]马克思的研究着重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物化”问题。对于这一研究问题,马克思是这样表述的:“这种物是人们相互间的物化关系,是物化的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无非是人们互相间生产活动的关系。”[2]因而马克思在谈到“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时提出:“为了人并且通过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3]“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正是“人的需要的丰富性。”[4]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社会的第三个阶段。

1.2在马克思所说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所在的第二阶段中,表现出人与物关系的社会发展形态,实际上隐含着一种资源——工具——生产力相互作用的时代特征。这就是说,人类能够利用什么样的资源,就可能制造出什么样的工具,就可能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力,也就可能促成什么样的时代。

可见,人类认识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是决定社会进步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揆诸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类基本上只懂得利用物质一种资源,因此就只能制造镰刀、锄头一类人力工具,只能形成农业时代的生产力;近代人类逐步懂得了利用能量资源,将能量资源与物质资源相结合,因此就创造了机车、轮船一类动力工具,形成了工业时代的生产力;现代人类逐步懂得了信息资源的重要性,综合利用信息、物质和能源,于是创造出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一类新的生产工具——智能工具,正在促成一种新的生产力而表现出一种新的时代特征。

这里表现出一个特殊的规律:人类从认识和利用物质资源开始,然后结合利用物质和能量资源,进而综合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在当代成为人类可资利用的三项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人类在从事物质交换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极为重要的因素:物质可以被加工成为材料,能量可以被转换成为动力,信息则可以提炼成为知识和智慧,并且在传递中产生新的效益。[5]

1.3物质资源有着具体的形态,信息资源则较为抽象,能量资源介乎二者之间。这三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依次表现出人类从农业社会生产力向工业社会生产力,再向信息社会生产力演进的时代变迁的轨迹。尽管人类综合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三大资源是现代的事,但人类对信息的利用则可追溯到远古。在这一方面也可以说与物质、能量的利用史有相同的表征。

从人类早期的岩画、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上反映的文献信息到纸、印刷书籍直至近现代的磁带、缩微胶卷、光磁软盘、图文电视、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这些信息的载体和信息传递的工具,在其发现、应用和发展上,也反映了人类不同历史阶段和发展阶段的社会文化和生产力水平。可以这样说,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科技发展史,人类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的社会发展史,以及人类自身精神和心灵的思想发展史,这种从“人的依赖关系”表现出的人类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地积累、组合、创新、利用信息的历史。[6]

1.4站在世纪的交汇点上,面临着人类社会信息时代的逼近,重新审视社会科学图书情报工作,把握发展的大局,将其纳入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正是我们当前十分迫切的任务。

社会科学图书情报工作的定位、具体操作在业务、技术上的变化以及理论探讨的方向和重点,由此构成社会科学图书情报工作形态。美国科学哲学家夏佩尔曾经这样说明科学发展的必然:当科学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人们会把某些具有内部联系、相关的事物和现象拢归起来,形成一个信息群,构成统一的课题或领域,作为科学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研究对象,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域”。[7]对于社会科学图书情报工作形态的描述正是对这种信息域的说明和界定,因此,本文将重点集中于信息和图书情报,信息资源与图书情报工作。

2.1信息和图书情报的确切含义,至今仍人言言殊,莫衷一是。在情报改信息,图书馆改文献情报中心,图书馆学情报学系改信息管理学系的改名风潮中,行政性干扰使得学术规范遭到极大的破坏。任何成熟的学科都具有其稳定的、规范的概念体系,由这个概念体系构成学科整体的逻辑起点,概念也由之作为学科整体及其构成的浓缩和抽象反映。同时,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学科发展,概念内涵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而且不同学科在对同一名词作为概念表述的应用上自然也有不同的内涵,这里存在的差异,也应予以考虑。

2.2信息(Information),我们对其表述如下:信息作为事物的特殊属性,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一种形式,反映表征事物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特殊现象,具有同物质和能量密切相关的事物属性、联系和表现的特征。

从哲学角度而言,信息是客观世界中物质存在方式、运动形式和状态的标志或自身显示。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信息是人类经过自身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以获取并实施加工而成的,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在物质交换中的有序程度的认识或映象。

从通讯学角度而言,信息是通讯者相互交换主客观世界消息的抽象量,因而信息是可以产生、识别、计量、编码、存贮、变换、分发和利用的。

从语言学角度而言,信息是以语言为载体所输传出的消息内容,包括指称世界事物的语义信息,表明所指称事物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建立相互关系的语法信息和说明所指称事物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对交际过程、交际者所具价值的语用信息。

2.3信息存在的实质是物质的存在,其存在方式可分为二种:自然信息与人类信息。

自然信息,表现在自然界(无机物界和生物界)之间运动变化过程和相互作用关系的信息。其中可以类分为:其一,无机物自然信息,早在生物出现以前,自然界中无机物、无机物之间变化和运动过程所留下的痕迹和印记(如地质构造变动的印记),其信息传递、交换、存贮过程的表现形态十分简单,这类信息在生物与人类出现之后继续存在(如火山爆发和地震)。其二,生物自然信息,各种生物在其生存和发展中发生的物质变换和能量流动过程所表现出的信息(如蜜蜂采蜜的舞蹈动作信息,生命的遗传)。其三,无机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相互影响所传递和交换的信息。

2.4人类信息,指人类产生以来,围绕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历史过程,人类个体与社会在彼此之间以及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中表现的信息。这类信息不仅包括人类社会活动的信息,也包括那些经过人类加工、进入人类社会交流、反映自然的信息(如水文信息,矿产资源信息、地震信息等)。

自然信息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人类信息是经过人类加工和反映人类生活、生产社会活动的人文存在。人类信息的存在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而且还对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产生历史的影响和现实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否愿意,是否自觉,人类个体和社会都不同程度地生产、贮存、处理、分配、传播、交流、吸纳和利用人类信息。

2.5区别于作为自然存在的自然信息,其载体一般来说是自然物质本身,而人类信息作为人类经过生活和生产过程的加工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信息表现的一般是附着于脱离信息源的载体(如文献、通讯网络、数据库等)。

2.6图书情报。图书并非仅指图册书籍,而应以文献视之。文献(document;literature)是以文字、声象符号等等为信号编码的,以便于保存和传递的物体为信息通道或载体的人类信息的固态品。[8]情报则往往与信息混用,或者将信息译为Information,将英文Intelligence译成情报,更有人认为情报在中文中有谍报的含义而主张以信息代替。缪其浩介绍日本的情报概念:从符合一定目的,经过了彻底的评价、鉴别、选择的资料或数据中,慎重地加工而成的具有意义的表述,因而不是information,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具有intelligence的特征。[9]我们认为,情报并非因信息而出现,更不能等同于信息。情报是应用户的信息需求出现的,帮助用户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在词义上,信息Information和情报intelligence不能混淆。情报的含义指的是一种活动,一种过程,提供信息服务的活动或过程;又指在这一活动或过程中所提供的特定信息。对于这一特定信息,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情报是信息的一部分,它使信息固态化、静态化;其二,情报是信息流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就是说,该信息在情报部门、情报人员处理时称之为情报。在进入情报人员处理之前,这类信息是新技术、新发明、新发现(包括旧材料新发现)、社会经济情况、自然资源情况等,并不是情报。在到达用户手中时,这类信息加工成的情报又恢复为新技术、新发明、新发现、社会经济情况、自然资源情况等,也不再是情报。[10]

3.1正如同图书情报不能等同于信息一样,信息资源也与信息源不是同一概念,需要进行疏证。

3.2资源(resource),就其语源学而言,“源”为源流,起始之义,当无歧义,但“资”在汉语中则有如下义项:1.货物、钱财、粮食;2.禀赋、才情、质性、地位、声望、阅历;3.积蓄;4.给与、供给、接济、帮助;5.取用、利用;6.凭借、具备、拥有;7.利、锋利,通器用;8.资料、材料;9.时期、境遇;10.通“咨”,指商谋、询问;11.通“至”,指到达、达致;12.通“茨”,指充塞、填实。[11]资源二字搭配,《辞海》的释义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资源。《现代汉语大词典》则释义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英文中资源的义项大体有五:其一,满足要求和匮乏的手段,在必需时可以提取的原料与存储;其二,援助或帮助的可能性;其三,可以有助于解脱困境和困难的方法,权宜之计、办法、谋略;其四,闲适与娱乐的手段;其五,采取手段达到目的或应付困难的能力。[12]资源作为概念,经济学界一般将其认作为资金、劳动力、技术、土地、生产资料等的集合,资源配置就是对这些资源的利用和组合。科技界则将其认作为一切自然物质的总体,资源配置就是对水、山林、农田、草原、海洋、矿藏以及作为开发对象的未耕地等自然资源的组合和开发利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3]恩格斯在谈到人类的生产生活资源时曾这样说:“动物所能做到的最多是搜集,而人则从事生产,他制造最广义的生活资料,这是自然界离开了人便不能生产出来的。因此,把动物社会的生活规律直接搬到人类社会中来是不行的。一有了生产,所谓生存斗争便不再围绕着单纯的生存资料进行,而要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14]邓小平在当代又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5]因此,我们所说的资源,就应该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生产中一切可以利用来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客观存在形式的集合,当然,这种集合中的任何一种存在形式必须具有一定量的积累。

显然,如同土地资源、人力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能量资源、矿产资源一样,信息也是一种资源。

3.3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s),按照美国学者列维坦(K.B.Levitan)的说法,“就是已经建立的、因而能够一再使用的信息源。”他认为:信息生产的生命周期是由信息被记录下来从而成为信息源(information source)开始的。信息源是信息生产生命周期的基本单位,因为信息是载体与信息内容的结合。信息源在反复不断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地被确认,并增加存取它的智性和物性机制,包括存储设施、各种法律的、组织的和经济的规定。这就构成了信息生产生命周期的制度化阶段,信息资源就是信息制度化的结果。[16]信息资源的作用包括:其一,发展存取信息源的机制;其二,提供对信息资源持续存取的手段;其三,管理和维护资源;其四,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实施再包装。信息资源配置实际指的是对包括信息源、信息组织、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开发和利用。

3.4信息资源结构。信息资源在内涵上,我国学者指出,应是包括文献、信息工作者、信息组织和经费在内的大系统。[17]本文此处仅指信息内容及其涵蕴包括载体在内的信息资源的结构。

信息资源区别于信息,应是对自然信息和人类信息经过人类实践形成的信息群,凡未被人类认识的自然信息不属于信息资源,无利用价值的自然和人类信息不属于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从内容整体上可分为两个大类,其一是自然信息资源,其二是社会信息资源。

一、自然信息资源,主要反映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的实践而获取的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信息

(1)自然信息,人类所能认识到的自然界原生信息,包括宇宙间的天体信息,大地表层的水体、气体、岩体信息,生物圈信息。

(2)生产信息,人类与自然在物质交换中的再生信息,包括农业技术类信息、工业技术类信息(如矿产的开采冶炼、机械加工、能量开发利用等)、建筑技术类信息(如建筑规划、建筑地质、建筑艺术等)、交通运输技术类信息(航空、航海、内河航运、铁路、公路等)等。

(3)自然科学研究类信息,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和人类在生产中总结的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数学、环境科学、工学各门类和高新科学技术研究。

二、社会信息资源,主要反映人类在经济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中的经济关系以及由此建立的人类社会关系方面的信息。

(1)经济生产信息,工农业生产活动中产量、产值、经济效益信息、生产组织信息、产品质量信息等。

(2)经济流通信息,物价信息、市场信息、供求信息、企业经营信息、广告信息、进出口信息等。

(3)经济分配信息,工资信息、收入信息、劳动力市场信息、投资信息、银行利率信息等。

(4)经济消费信息,消费品信息、家庭消费信息、公共消费信息、人口再生产信息、卫生保健信息、教育信息等。

(5)社会生活信息,邮政信息、电讯信息、文化生活信息、体育信息、社会安全信息等。

(6)社会管理信息,经济管理信息、计划信息、审计信息、统计信息、法制信息、战略信息、国家行政管理信息等。

(7)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含人文学科在内的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信息。[18]

3.5社会科学信息资源应以社会科学文献机构作为实体,社会科学文献工作者作为劳动力,社会科学文献作为主要文献信息源或生产资料诸要素所构成。

社会科学文献信息资源显然不应仅仅局限于上述资源结构中第二类社会信息资源中的第七项社会科学研究信息,按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19]社会科学信息资源应是社会信息资源中的大部分并涉及自然信息资源的一部分。

4.1社会科学图书情报工作是图书工作与情报工作的合成,同属于信息资源。图书工作勿庸赘述,情报工作需再作说明。

情报工作由针对具体信息用户的情报运用能力、运用目的和运用环境所构成。情报工作必须要有经济性考虑,其分析深度和适用范围作为产出要求必须与人力、资金和耗费作为投入相平衡。情报工作还必须具有效益,原始信息经情报工作加工应具有附加值。

情报工作的具体实施,可这样表述:

1)按特定目标要求来分析评价,将原始信息加工成符合目标的相关形式;

2)以综合、全面的判断,从多角度消除原始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偏差;

3)注意相关情报,对信息的因果和相关关系进行分析评价;

4)从时间维度上,分析情报的前因后果,找出发展趋势;

5)跟踪情报的继发性和涉及面,注意后续情报的搜集;

6)根据用户的使用能力、地位和作用,尽可能提供定量分析;

7)通过受理情报业务来创造新的情报,预测情报需求;

8)着眼于发展,从分析现状出发创造有助于决策的情报;

9)引进假设,在信息不足时推断相关性,增强说明力。[20]

4.2社会科学图书情报工作可以作这样的定位:社会科学图书情报工作是以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如社会科学院、所)、高等院校、党政部门、新闻单位和公共图书馆中以社会科学信息资源为管理内容,开展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应用课题研究、党政职能部门的领导决策,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的综合实施以及工农企业、个人在市场运作中的经营决策提供情报服务和信息产品。[21]

4.3社会科学图书情报工作的理论指导应是社会科学情报学。恩格斯论述在经验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产生理论自然科学的必然性时说道:“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无可避免的。因此,自然科学便走进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论思维才能有所帮助。”[22]依靠长期、大量的社会科学图书情报实践,在理论思维的帮助下,社会科学情报学的建立并非遥远。

4.4社会科学图书情报工作形态谨作如上描述。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6—10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2页。

[5]参见1996年4月28日北京信息基础结构国际会议发表的《信息时代宣言》。

[6]参见刘纪兴、金德万:《试论社会科学图书情报工作的特殊性研究》。

[7]达·夏佩尔:《理由与求知》,褚平、周文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20页。

[8]文献定义兹列举如下:“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论语·八佾》)“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说之书,信而有徵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文献通考》)“文献是指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为主要手段,并能构成一条款目的一切知识载体。”(《文献目录著录标准》)参见朱建亮:《论文献观》,《图书情报工作》1986年第6期和周文骏《文献交流引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9]参见缪其浩:《日本的情报概念及其对情报工作的影响》,《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3期,第5页。

[10]参见王万宗:《情报学及其发展前景》,《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5期,第3—4页和李学英:《情报研究概念比较》,《图书与情报》1995年第3期。

[11]《说文·贝部》资,货也。《易·旅》怀其资,得童仆,贞。王弼注:资,货。《诗·大雅》丧礼蔑资,曾莫惠我师。毛传:资,财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资饩牵渴矣。杜预注:资,粮也。

《荀子·性恶》今人言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杨倞注:资,材也。《汉书·陈平传》然大王资人,不能得廉节之士。颜师古注:资,谓天性也。《文选·干令升〈晋纪总论〉》而世族贵戚之子弟,陵迈超越,不拘资次。韩愈《永贞行》夜作诏书朝拜官,超资越序曾无难。

《国语·越语上》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韩非子·解老》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史记·魏公子列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雠,莫能得。司马贞索隐:资者,畜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贝部》资,资者,积也。

《战国策·秦策四》王资臣万金而游。高诱注:资,给。《汉书·项籍传》愿大王资馀兵,使击常山,以复赵王,请以国为扦蔽。《篇海类编·珍宝类·贝部》资,给也。

《庄子·大宗师》光何以资汝。郭象注:资者,给济之谓。《韩非子·内储说下》资其轻者,辅其弱者,此谓庙攻。《集韵·脂部》资,助也。

《易·乾》万物资始。孔颖达疏:万象之物,皆资取乾元,而各得始生。《广雅·释诂一》资,取也。《礼记·少仪》致马资于有司。郑玄注:资,犹用也。《广雅·释诂四》资,用也。

《淮南子·主术》夫七尺之桡而制船之左右者,以水为资。《文选·颜延年〈皇太子释奠会作诗〉》资此夙知,降从经志。李善注:资,犹籍也。《篇海类编·珍宝类·贝部》资,凭。《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后汉书·吴盖陈臧传论》然敌无秦项之彊,人资附汉之思。

《易·旅》旅于处,得其资斧。王弼注:斧所以斫除荆棘,以安其舍者也。《后汉书·杜乔传》故陈资斧而人靡畏,班爵位而物无劝。李贤注引《前书音义》曰:资,利也。

王羲之《与谢万书》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

《淮南子·精神》贱之而弗憎,贵之而弗善,随其天资而安之不极。高诱注:资,时也。

《礼记·表记》事君先资其言。郑玄注:资,谋也。贾谊《礼容语下》动其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资。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资,假借为咨。

《礼记·缁衣》资冬祁寒。郑玄注:资,当为至。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资,假借为至。

《墨子·备梯》客众而勇堙资吾池。俞樾平议:资当读为茨。《淮南子·泰族篇》茨其所决而高之。高注曰:茨,积土填满之也。是茨与堙同义。古茨字或作薋,《墨子》书作资者,即薋字而省艸耳。

[12]冯承柏、王崇德:《“信息资源”的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6期。

[13]《资本论》第3卷,第926—927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2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

[16]冯承柏、王崇德:《“信息资源”的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6期。

[17]参见《’96信息资源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电子版。

[18]参见马传栋:《资源生态经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

[1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20]参见缪其浩:《日本的情报概念及其对情报工作的影响》,《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3期,第5页。

[21]参见钟树文、杨直:《关于〈社科图书情报工作特殊性研究〉的若干问题讨论综述》,《社会科学动态》1996年第12期。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5卷,第1465页。

标签:;  ;  ;  ;  ;  

论社会科学图书情报工作的形式_信息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