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庄宜和--毛泽东的政治史解读_二十四史论文

宜庄宜和--毛泽东的政治史解读_二十四史论文

亦庄亦谐——毛泽东读史论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亦庄亦谐论文,史论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代最卓越的政治领袖中,毛泽东属读书杂家,也是读史大家。别的不说,一部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三千二百多卷,洋洋四千万言,他通读了一遍,重点史册、篇章,读了三、四遍。在他看来,《二十四史》是一部帝王将相史。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他反感这种修史原则,但作为学者、政治家、军事家,他对这部书的情感却是极其浓厚的。他强调,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毛泽东读史,一是兴趣使然,一是为现实计。他强调活读《二十四史》,从历史的后院走到现实的前院,借史喻今,借史明理。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时,做了标点、断句,并留下了大量圈划、批注。其内容,或是对《二十四史》本身的评价,或是对历代人物的褒贬,或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借鉴。一部《二十四史》,为毛泽东提供了相当多的养料,他在阅、批这部史书的同时,还不断地把从中获得的大量史料连同自己的读书心得绘声绘色地、寓以哲理地运用到他在不同场合的谈话、演讲、报告以及不同时期的著述中去,这些自然比他对这部史书的批注的内容还要丰富。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代伟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1995年,武英殿《二十四史》连同毛泽东丰泽园藏书经过整理被接收到中央档案馆。1996年,中国档案出版社将《二十四史》影印出版。笔者工作中读到这些内容时,深为叹服。这些内容中,借史论政部分尤为生动有趣,今择若干介绍给读者。

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这是毛泽东读《史记·高祖本纪》写下的批语。

项羽与刘邦均为秦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农民军将领。项羽率军亡秦,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封刘邦为汉王。随即二人为争夺皇位逐鹿中原,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战争结果刘邦以弱胜强,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关于项羽的败因,司马迁总结几条:(1)放弃关中,心怀楚地;(2)放逐义帝,自为霸王;(3)自恃有攻伐本领,不知师法古人;(4)欲以武力平天下。对于刘邦的取胜,司马迁认为他能够对有功的人给予应得的奖赏,而项羽反对有功的人进行猜忌。刘邦当皇帝后,自己总结成功之道是善用了张良、萧何、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毛泽东在谈到刘项的成败时,倾向于刘邦的自我总结,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①]后来,他在此基础上又作了更深层次的探讨,认为刘邦所以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②]这些总结中包含着他对刘邦这一历史人物的称道。

毛泽东最为称赞刘邦的就是善用、善纳,他批注的刘邦、项羽,一个政治家,一个非政治家,大抵区别主要在这里。他读《史记》后,在1962年1月30日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大谈刘邦从谏如流的故事:“从前有个项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遍。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笑声)我为什么要讲得这样历害呢?是想讲得挖苦一点,对一些同志戳得痛一点,让这些同志好好地想一想,最好有两天睡不着觉。他们如果睡得着觉,我就不高兴,因为他们没有被戳痛。”[③]毛泽东并非以史论史,用意是借古喻今,以史论政。

毛泽东谈史,最注重这些成败经验教训的总结,以期为我所用。他读史后曾总结项羽有三误,其中之一就是楚汉订立了鸿沟协定,项羽认真了,解除戒备了,而刘邦却不以为然,不久违反协定东进攻楚。联想到1949年4月,解放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划江而治的方案,毛泽东对此发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千古绝唱。他古为今用已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

送陈毅同志阅。《陈湜传》《黄琼传》、《李固传》送刘、周、邓、彭一阅。

黄琼、李固都是东汉人,处士出身,以耿直方正,心系国事,忠言谏君垂史。顺帝时,黄琼获荐入朝为官,却托病不就。李固仰慕黄琼为人,于永建二年写信劝他出来协助朝庭治国安邦。此信一方面批评了当时名士自认为生不逢时的孤傲,一方面就当时名士声名太盛,名不符实,易受人攻讦的缺点对黄琼进行劝诫。愿其力行以为处士正名。黄琼为官后,经常规劝顺帝以及后来的桓帝施行德政。所提批评与建议,多被采纳。与此同时,李固亦多次上书顺帝,劝其谨慎用人,为天下树本。质帝时,被任为宰相。他任职期间,“其黄门宦者一皆斥遣,天下咸望遂平。”

毛泽东读到《后汉书》的《陈湜传》、《黄琼传》和《李固传》,深为主人公正直敢言的致仕精神所感染,认为值得推荐,于是在此书封面上挥笔写道:“送陈毅同志阅 陈湜传、黄琼传、李固传 送刘、周、邓、彭一阅。后汉书写得不坏,许多篇章,胜于前汉。”其用意,是为了在党的干部队伍中更好地树立正气。这是1965年的事。当时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陈毅等同志,都在百忙中阅读此传。

毛泽东最为欣赏的是《黄琼传》所载的李固给黄琼的信。他曾不止一次地引用其中的名句。他在1966年7月8日给江青的信中写道:“晋朝人阮籍反对刘邦,他走洛阳走到成皋,叹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我曾举了后汉人李固写给黄琼信中的几句话: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后两句,正是指我。我曾在政治局常委会上读过这几句。人贵有自知之明。……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这封十分有趣的信,被史家看作是打开文化大革命玄秘之门的一把钥匙。其中涉及“文革”起因的丝丝端倪是微妙的,难解的;而毛泽东本人的自我剖析却是清晰的。他把李固的几句话引为座右,从而获得一个新的认识:“人贵有自知之明。”

1974年11月,正值十届二中全会和四届人大召开之前,江青给毛泽东写信提出她的“组阁人选”,毛泽东当即批示:“不要多露面,不要批文件,不要由你组阁(当后台老板)。你积怨甚多,要团结多数。至嘱。人贵有自知之明。又及。”以此批评江青缺少“自知之明”。19日,江青伸手要官,写信说:“自九大以后,我基本上是闲人,没有分配我什么工作,目前更甚。”毛泽东回信道:“可读李固给黄琼书。就思想文章而论,都是一篇好文章。你的职务就是研究国内外动态,这已是大任务了。此事我对你说了多次,不要说没有工作。此嘱。”旨在让她从读李固给黄琼书中学到“自知之明”。毛泽东总是能把自己从读史中得到的东西恰当地运用到实际中来。

《三国志·郭嘉传》可以看

郭嘉,三国人物,初投袁绍,经荀彧推荐,成为曹操谋士。以多谋善断著称。

1959年,毛泽东在一些重要场合谈论这一历史人物。讲得最多的,是3月2日在郑州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把郭嘉为曹操出谋划策的故事一股脑地讲了出来。他说,三国时候,曹操一个有名的谋士,叫郭嘉,……许多好主意就是他出的。比如,打不打吕布,当时议论纷纷。……郭嘉建议先打吕布,有人说,打吕布,袁绍插下来怎么办?郭嘉说,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不要怕,袁绍一定不会打许昌。于是曹操就去打吕布,把吕布搞倒了。如果不先打吕布,吕布跟袁绍联合起来攻击,曹操就危险了。郭嘉这个计策很成功。然后又去打袁绍。袁绍渡了黄河,在郑州与洛阳之间曹操打胜了。接着引出是不是去打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的问题。郭嘉说不要打,我们回师,装作打刘表,把军队摆到许昌、信阳之间,他们一定要乱的。果然,曹操的军队一搬动,几个月,两兄弟就打了起来。袁尚把哥哥包围在山东平原,哥哥眼看要亡党、亡国、亡头,就派了一个代表叫辛毗的,跑到曹操这里来求救。曹操去救,乘势夺取了安阳,消灭了袁尚的部队,然后再去消灭了袁谭。这个计策也是郭嘉出的。……这个人很有名。《三国志·郭嘉传》可以看。

毛泽东反复谈论这一历史人物,一方面,与总结和解决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有关。1959年7月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两次找李锐、周小舟等人谈话,当说到1958年经济计划搞乱了以及谈到将由陈云出来主管计委工作的话题时,毛泽东引用了《三国志·郭嘉传》上的话:“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说,曹操在赤壁之战,吃了大败仗,于是想念郭嘉。还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大跃进出了点乱子,不要埋怨。毛泽东此言,字里行间流露一种心愿,就是希望身边多出几个郭嘉式的人物,为他出谋划策。

毛泽东谈论郭嘉,另一方面,就是让广大干部向他学习,掌握好的工作方法,以便做好各项工作。他在1959年3月2日郑州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过:“现在,我是借郭嘉的事来讲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以及县委书记、地委书记,要告诉他们,不要多端寡要、多谋寡断。谋要多,但不要寡断,要能够当机立断;端可以多,但是要拿住要点。”在毛泽东看来,做领导工作的,最忌讳者就是见事迟,得计迟,成败关键在于抓住要害,当机立断。他4月在上海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讲了九条,5月又制定了工作方法十六条,其中第一条均为“多谋善断”。所谓多谋善断,重点在“谋”字上,要多谋,少谋是不行的。要与各方面去商量,要反对少谋武断。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谋的目的就是为了断。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这是当时毛泽东要求党的干部应该做到的,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韦睿,南朝人,初为齐末太守,后从萧衍起兵,成为梁的名将。他“多建策,皆见用”,是梁武帝伐四方、平天下的得力帮手。

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时,被韦睿的事迹所吸引,因而浓圈密抹,文字批注达25处之多。

传记载,梁武帝天监四年,韦睿率兵攻打北魏小岘城,在久攻未拔的情况下,韦睿便“巡行围栅”,环城了解情况。攻克小岘城后,派右军司马胡景略进讨合肥,又是久攻不下。韦睿到后,“案行山川”,环城进行研究,终于发现破城办法。毛泽东在这两处分别加了旁圈,地脚天头分别批注:“躬自调查研究”。

传记对韦睿合肥之战中的事迹记载较详,毛泽东批注亦详。这一段传记中这样叙述:“睿素赢,每战,不尝骑马,以板舆自载,督励众军。魏兵凿堤,睿亲与争。魏军却,因筑垒于堤以自固。……城溃,俘获万余,所获军实,无所私焉。初,胡景略与前军赵祖悦同军交恶,志相陷害,景略一怒,自啮其齿,齿皆流血。睿以将帅不和,将致患祸,酌酒自劝景略曰:‘且愿两虎勿复私斗’。故终于此役得无害焉。睿每昼接客旅,夜算兵书,三更起张灯达曙,抚循其众,常如不及,故投募之士争归之。所至顿舍,修立馆宇,藩篱墉壁,皆应准绳……”毛泽东很感兴趣,在文句旁密加旁圈。说到韦睿每战“以板舆自载,督励众军”和“魏军凿堤,睿亲与争”,毛泽东分别在天头地脚两处批注:“将在前线”。说到攻克合肥“所获军实,无所私焉”,毛泽东批注:“不贪财”。说到韦睿团结部下,亲自调解胡赵矛盾时,毛泽东批注:“干部需和”。说到韦睿治军,通宵达旦,操劳各种事务,设立法度一段,毛泽东批注:“劳谦君子”。

《南史》撰者李延寿在记叙韦睿死时,对其生平有所评价:“睿雅有旷世之度,莅人以爱惠为本,所居必有政绩。将兵仁爱,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被服必于儒者,虽临阵交锋,常缓服乘舆,执竹如意以麾进止”。毛泽东对此极为推崇,挥笔写道:“我党干部要学韦睿作风。”

传末,李延寿补叙了韦睿的几则轶事,邵阳之战后,曹景宗与韦睿玩掷骰子赌博游戏,韦睿赢了,却故意让给曹景宗。毛泽东对此批注:“使曹景宗胜”。曹景宗等有破敌之后,时常计较先启之功,而韦睿却总在后面。毛泽东对此批道:“曹景宗不如韦睿远矣”。

一部《二十四史》,人物纷纭,论地位,韦睿说不上显赫。但毛泽东如此情有独衷,不惜笔墨地批注,原因何在?首先,在韦睿身上,体现着作为领导干部的种种美德与素养,诸如谦逊朴实、率先垂范、节俭廉洁、团结同事、勤奋工作,还有毛泽东素来推崇的“调查研究”等等。这些,在今天乃是涉及到政风、党风的问题,所以为毛泽东所看重。

注释:

①毛泽东同吴冷西等人的谈话,1957年6月13日。

②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③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20—821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宜庄宜和--毛泽东的政治史解读_二十四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