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小城市产业园规划论文_李晓晓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小城市产业园规划论文_李晓晓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300074)

摘要:国家新型城镇化提出发展产业的同时要注重信息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绿色低碳及生态文明建设等,这对产业园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产业园;产城融合;产业生态化

前言

目前国内传统产业园区尤其是中小产业园区数量多,规模小,建设速度快,规划建设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在国家发展转型时期,中小产业园如何突破困境,谋求一条新的发展思路是本文的出发点和目的。

1中小城市产业园特点

本文提及中小城市产业园包括大城市各区县产业园。这类产业园由于管理机构设置相对简单,在建设中存在一些共性的特点:(1)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建设。在一些发展水平偏低的产业园区建设中,由于受地方土地经济影响,政府往往占据主导,在园区建立之初政府作用明显,如提供大量土地与资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优惠政策的支撑等。(2)单个园区经济总量偏小、园区工业规模化程度不高;(3)高新科技产值比重偏低;(4)规划建设过程是一个自发的,缺少宏观政策和理论指导的探索过程。其发展方向处于一个多变的、模糊的状态,从而导致中小型城市工业园区仍处于非有序的发展状态。

2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回顾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产业园区建设初期,政府凭借其对的资源和政策的掌控优势,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园区依托优惠政策的支撑,快速成长。但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升,这种“自上而下”的园区发展模式弊端日显,如发展粗放、效率低下、土地浪费严重、灵活性不足、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园区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到周围村民的利益。新建的产业园区往往位于城市(镇)周边,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往往涉及所在地区村庄的拆迁问题。对失去土地的村民来说,搬迁新居的同时也意味着失业。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园规划只是强调村庄建设用地的拆迁安置,规划建设居民楼。对园区建设对周边产业带动考虑不足,尤其是对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2)对市场和企业自身使用诉求欠缺考虑。一方面是“一刀切”的园区规模限定,由于没有对当地发展条件和招商能力做出相应的预判,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但在实际建设中,有的园区用地不够,但有的园区却留下很多空地,没有足够的企业入驻。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对各类企业的规模进行足够的分析研究,用匀质的用地划分方式分配各个企业地块大小,在企业落户的时候或用地不够,缺乏生长空间;或用地过大,造成土地浪费。(3)没有充分起到带动周围环境效益的作用。根据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的碳排放量分析结果显示:工业总量的增加是导致碳排放的最主要原因。以研发、制造、加工为主要形式的工业产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 同时也是碳利用和碳排放的主要场所。传统的规划给出了环境质量执行的标准,但是对于实际执行却较少涉及技术措施。以高能耗、高投入、高产出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园区,面临“低碳经济”建设的挑战是严峻的。此外,产业园对周围的道路交通、噪声等干扰也是不可忽视的。

3发展策略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四化同步,统筹城乡”:要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这为产业园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发展产业的同时要注重信息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绿色低碳及生态文明建设等。

3.1产城一体化设计

产城一体化设计源于“产城融合”一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产城融合”是指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其中含义无疑是双向互动的,但由于产业园在建设伊始,在选址时已考虑到城市能为其提供的产业发展土壤,本文所述产城融合主要是指产业园区的发展对周围城市/镇包括村庄建设的带动影响及周围村民的利益的考虑。这就要求产业园规划与周边村镇规划应是同步的,而非此先彼后的关系。

(1)产业园区规划的同时编制所在县/镇的总体规划

产业园区承担着发展产业,提高城市和地区综合实力,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等任务,规划需要解决用地功能组织、产业发展、配套设施用地配置、环境保护、失地农民安置等综合性问题。这些同时也是周边县/镇总体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两个规划又各有侧重,因此在编制产业园规划时,有必要“两规”同步,共同探讨编制一个规划纲领,以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

(2)重点解决失地村民的安置

拆迁安置方案成熟时建议将具体办法写进控规文本,通过法制手段确保失地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当然,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不代表一定要损害产业园区投资者的利益。笔者认为在产业园区规划编制时,应做深度调研,将征地地区的真实情况搞清楚,提前做好应对;杜绝盲目规划。规划编制中要深入了解情况,在用地安排上近期启动区尽量避开拆迁难度大的地区,在产业园区通过发展成熟之后再逐步进行拆迁改造,既保证产业园区建设的速度,又为解决失地居民的安置问题提供了空间。

3.2产业生态化

产业生态系统是指系统中每个企业必须与其它工业企业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复合的大系统,以便运用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来代替过去简单的传统生产方式,减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规划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1)完善产业链:根据园区产业现状,确定产业生态系统内成员间的上下游关系,完成生态网构建。通过补网设计,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水平;(2)优化能源利用:通过能源设施的建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质量和保障能力;(3)先进的工艺技术: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提高清洁生产能力;建设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能源供给和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企业间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4)设施共享:园区的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等实现企业间共享、企业和居民共享。同时,利用园区外的企业和设施,完善生态网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实现区外设施共享。

对于中小城市的产业园而言,在注重上述规划技术手段的同时,也要按照生态规律进行“末端治理”。

3.3弹性设计

产业园区的发展受市场影响程度高,相对其他类型地区,发展环境的变化更加剧烈,前景更加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由于本身工艺或规模的需要,企业建设需要灵活的用地规模可供选择,不同的企业依据具体市场的需求确定建设规模,且不同企业的选择又具有机动性,这要求城市规划提供多样化选择的用地,并且可以根据机动的位置确定合适的规模,如同产品的定制一样,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这要求规划设计在产业区的划分、用地规模及道路网络上必须更加注重灵活性,这样才可以满足产业化的多样需求。

4结语

产业园在发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园区与周围居民、园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居民、工业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这一点对于中小城市产业园来讲尤为重要。通过规划的引导,实现园区与周边的村镇的良性互动、园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是本文的旨意所在。笔者抛砖引玉,希望通过本文引起同行对中小城市产业园发展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何飞.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先行者[J].装备制造, 2013(11)

[2]蒋彦.低碳生态导向的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84

[3]戴佳.中小城市工业园区发展研究-经郴州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1-51

[4]肖刚.产业园区规划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统-谈广州科学城用地布局及道路规划[J].规划师,2006(02)

论文作者:李晓晓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8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6

标签:;  ;  ;  ;  ;  ;  ;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小城市产业园规划论文_李晓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