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论文_张远灵 陈羿博

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论文_张远灵 陈羿博

开封市委党校 河南 开封 475000; 河南省炳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475000

党的18大以来,特别是最近这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人的概念,经常在媒体曝光,被大家所熟知,体现出全国上下关注非遗、关注文化的热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民间传说、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中医等5大类100多个小类我们国家进入农历腊月,随着春节的不断临近,家家户户餐桌上开始出现节日的气氛,品种增加,而后祭灶糖、腊八粥、炸麻花、蒸扣碗相继备齐,接着除夕习俗贴春联、贴门神(木版年画)、挂灯笼、茶席、庙会,在以后的一年里,清明节、粽子节、八月十五等节日,包括二十四节气等民俗传承至今,被称为古老生命的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人的生活充满了仪式感。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传家宝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定义:“所谓无形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无形文化遗产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并会在与自己周边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甚至是与已经逝去的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创新,使广大人民群众产生认同,并激发起他们对文化多样性及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当然,本公约所保护的不是无形文化遗产的全部,而是其中最优秀的部分——包括符合现有国际公约的、有利于建立彼此尊重之和谐社会的、最能使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那部分无形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以及与当地其他文化紧密相连的关系。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事实上,从我们个人的理解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融于地方民众生活之中,具有地方特色,打上地方文化历史和发展烙印的民间文化。它生长或生根于某一区域之中,反映并关联着某一区域的文化个性或性格。因此,通过这些文化形态,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民间并不为上层所关注和记录的生活的历史、社会的历史及其他文化发展的历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文化价值

1.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包含着传承。传承也就是说它把民间文学、民间文化、民间技艺等所有的民间传统文化看成一个过去的文化集合,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有融合也有创新发展,最终形成文化的积累。积累是传承的结果,而积累的核心是传承者的创新。

2.就是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局部文化加以保护,并适当给予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因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品的确存在,这些传统、习俗、技艺其存在就有文化价值,还需要后人慢慢研究,我们必须给予保护,避免灭绝。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国家级的有代表性的一些项目。

3、更高的价值判断标准。过去没有把民俗看成重要的文化传统,没有把民间文化看成是自己的文化遗产,这样的观念是狭隘的,因为它是民族文化之根、民族精神之魂、民族精神之本,非遗具有的历史传承价值、科学认识价值、还有其自身的审美价值的存在,使这种历史遗存又具有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的潜质,使文化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文化发展。

三、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措施

非物质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不易保存,这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许多都是以口头形式流传下来,例如:民歌,民间文学等。其次,保存的方式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多手工技艺都是采取一种独特的方式保存。例如:采取传子不传女,传女不传媳等方式流传到现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我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上采取了一种照单全收的方式,而且还将自己的文化摒弃。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起步很晚,从事某项非遗项目的目的不利于保护非遗,比如:唐卡,绘制唐卡只为谋生。我国公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造成许多非遗项目流失,很多人瞧不起民间艺人,造成许多非遗项目流失,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等,这些政策为保护、传承“非遗”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文化传承人的重要性:文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神,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延续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也受到人民的尊重与敬仰。比如:古代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中,华佗与孙思邈是传统医药行的始祖、黄道婆是棉纺的祖师、杜康被传为造酒业的祖师、鲁班是木石建筑业的祖师……传承人的传承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近几年,国家制定了相关政策,对传承人进行政策上的支持,给予传承人政治上的待遇、经济上的援助。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坚持新时代文化自信,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所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是刻不容缓,继续进行切实可行的保护传承工作。

论文作者:张远灵 陈羿博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1月总第2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4

标签:;  ;  ;  ;  ;  ;  ;  ;  

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论文_张远灵 陈羿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