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脂水平相关性分析论文_郭薇 方乐 祖艳颖 崔淑香(通讯作者),鲁杨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吉林长春130033)

摘要 目的 研究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与血脂水平的关系,同时探讨不同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就诊于本院神经内科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6例,通过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出颈动脉伴有斑块的患者76例,不伴有颈动脉斑块70例。伴有颈动脉不稳定斑块23例,稳定斑块53例,分别检测其血脂水平。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甘油三酯、血浆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脂水平异常密切相关,个体化优化降脂在治疗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小于50 岁的中青年个体,通常为主要生产力,因此,卒中后的致死、致残结局,将导致巨大经济、社会负担,并给患者自身及家属带来巨大打击。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查,探讨不同斑块性质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从而进行针对特异性个体进行优化降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脑卒;动脉;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3【文章标识码】A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6月就诊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6名,其中男性85例,女性61例,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为(39.9±5.37)岁,经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出伴有颈动脉斑块76例,不伴有颈动脉斑块为70例,其中伴有颈动脉斑块组按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23例,稳定斑块组5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六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于入院1周之内完善头颅MRI、颈部血管彩超、血脂等相关常规化验检查。

1.2 方法

1.2.1 血液检测 所有研究对象均行晨空腹采肘静脉血送检。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 研究对象颈部血管超声均由我院超声科专人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LOGIQ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10MHz,检测动脉包括两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颅外段、椎动脉(VA)起始处至椎间段。测量管腔内径及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管壁是否光滑,血管内是否存在异常物质,斑块的有无、回声及大小。根据斑块回声判断性质,同时利用脉冲多普勒观察血管内频谱形态及血流速度,(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判断标准:在动脉管腔内,横断面扫描IMT≥1.0mm,颈动脉球部IMTI>1.2mm为增厚标准,将IMT偏心性增厚≥1.5mm并向管腔内突起定义为斑块。(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评价标准:斑块呈强回声且表面光滑定义为稳定斑块;斑块呈无回声或低回声暗区,表面不光滑,有火山口样龛影,斑块内有血流信号(提示斑块溃疡或斑块内出血)为不稳定斑块;若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同时存在则归为不稳定斑块。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成分比较(表1)146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伴有颈动脉斑块76例,其中稳定斑块53例,不稳定斑块23例。与对照组比较,斑块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增高(P<0.05);不稳定斑块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较稳定斑块组明显增高(P<0.05)。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血脂代谢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斑块形成机制目前认为是由于血管内皮的损伤,低密度脂蛋白进入内皮下间隙,并被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所释放的氧自由基氧化修饰,产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从而引起炎性反应,使动脉粥样硬化得以发展,形成斑块的髓核导致斑块的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可能为[2]:(1)粥样硬化斑块不断变大而阻塞血管;(2)不稳定、破裂的斑块栓塞远端血管;(3)破裂或未破裂的斑块表面粗糙,进而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形成血栓;(4)狭窄的颈动脉使远端低灌注,无法满足大脑所需血量,导致分水岭区供血下降后的梗死;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破裂、出血、脱落等继发改变造成远端血管堵塞。

本研究结果显示,76例经检测伴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内文献报道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密切相关相一致[3] [4] 。此外,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脂密切相关。既往有研究表明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斑块的稳定与否是导致脑血管高危事件的决定因素之一[5],故对于血脂水平进行有效干预可降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

综上,对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伴有血脂异常者,应积极筛查并结合颈部血管彩超,进行个体化优化降脂,对于减少斑块的形成、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减少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同时,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缺乏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对照,对于探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人群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脂水平是否有其特异性具有一定局限性。对于干预治疗患者长期随访、远期预后评估工作任重而道远。

4 参考文献

[1] 王薇薇,王新德. 第六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J]. 中华神经科杂,2004,37:346~348

[2] 刘国荣,王大力,张文丽,等.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12,14(10):1067—1070.

[3] Jacobson TA.The Safety of Aggressive Stat in Therapy:How Much Can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Be Lowered.Mayo Clin Proc,2006,81:1225-1231.

[4] 陈富荣,章怡祎,张娜,等.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 (10):1294 ~1297

[5]Beaudeux JL,Giral P,Bruckert E,et a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Therapeutic Perspec—tives.Clin Chem Lab Med(S1434-6621),2004,42(2):121—131.

论文作者:郭薇 方乐 祖艳颖 崔淑香(通讯作者),鲁杨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7

标签:;  ;  ;  ;  ;  ;  ;  ;  

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脂水平相关性分析论文_郭薇 方乐 祖艳颖 崔淑香(通讯作者),鲁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