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和12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培养_类比推理论文

9-12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研究目的

推理活动中,类比推理是一种颇具有特色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思维。其中一种常见的形式为A:B:C:D。由于类比推理对儿童抽象概括能力及心理运算水平的要求,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与特征可作为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实验旨在探讨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特点:类比推理的年龄特征及性别差异;类比推理对一般智力、知识获得水平、信息表征及实验材料的依存关系;认知策略指导和训练在类比推理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

9-12岁小学学生560名(男272名,女288名)

2.2 材料

瑞文智力测验(CRT,华东师大心理系修订)

语词类比推理测验(自编试卷),信度系数为0.942,效度系数0.603,共含功用(RA) 、整体/部分(RB)、对立(RC)、并列(RD)、包含(RE)与因果(RF)关系等六单元。每单元前两题构成形式为类型A,后两题构成形式为类型B。

2.3 方法

瑞文智力测验和语词类比推理测验:按标准程序团体进行,此外又对语词类比推理个别指导测验:各年龄组随机选出30名被试,进行个别指导的Ⅰ法(语词联想法)和Ⅱ法(高位关系指导法)的推理测验。

3 结果

3.1 9-12岁儿童比推理过程发展的趋势

3.1.1 推理水平的发展

9-12岁儿童整体推理成绩(见图1)明显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趋势:9岁年龄组被试能正确完成一半推理作业,而12岁年龄组被试的推理成绩已达到84.7%的正确率,其中以9岁至10岁年龄阶段类比推理能力的提高最快。同时,整体推理成绩与各单元推理成绩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即各单元成绩也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见图2)。但各单元推理能力的发展不均衡,其由易到难的排序为:对立、功用、因果、整体/部分、包含、并列关系。

图1 类比推理成绩的发展趋势

图2 各单元推理成绩的发展趋势

3.1.2 推理中关系概括水平(成绩)的发展

被试在类比推理作业中进行关系概括的成绩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提高,其概括的正确率分别为19.6%、41.7%、58.6%、66%。也即,类比推理成绩与关系概括成绩之间,无论整体分析,还是单元分析,都表现出相同的趋向,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3.1.3 类比推理方式的发展

以作业中关系概括成绩作为衡量推理方式及思维水平的指标:小于9分〔18(总分)×50%〕者,称之为“展开式”推理;大于9分者,称之为“简约式”推理。显然,“简约式”推理水平高于“展开式”推理。其发展情况9、10岁组三分之二以上的被试采取“展开式”推理方式,而11、12岁被试有三分之二以上采取了“简约式”推理方式。10岁至11岁期间,两种推理方式相对均衡,同时,这时期也是“展开式” 推理转化为“简约式”推理的快速时期。

3.2 类比推理能力负荷因素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STEPWISE/SPSS)的方法,对被试年龄、性别、来源、关系理解、学业成绩、材料类型等十五项因素进行类比推理能力负荷因素的考察。回归分析的结果是:测验材料的类型是影响类比推理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各单元的关系概括因素,即对作业中所蕴含的关系的概括化理解(各单元推理的负荷因素中均有其对应的关系概括成绩因素);再次为年龄(成长)因素。对于整体推理而言,还受到被试已获得的学业成绩(语文、数学成绩)及作业时间的作用。

3.3 材料类型对类比推理的影响

材料类型与年龄因素的关系的方差分析表明,材料类型与年龄因素对类比推理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材料类型对类比推理的作用是相对独立的。

通过材料类型的方差分析(F[,1.548]=16.41,P<0.001)表明:类型A的成绩=9.35高于类型B的成绩=8.07。是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的。

3.4 四、知识、教育因素类比推理的影响

3.4.1 类比推理成绩与学业成绩

学业成绩:语文成绩+数学成绩

类比推理成绩及各单元成绩与数学成绩和学业总成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0.128至0.258之间)。

3.4.2 类比推理成绩与教育因素

类比推理成绩在选样的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被试间,以及南方某校与北方某校的被试间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重点学校被试的成绩优于非重点学校被试的成绩1.8分;北京被试的成绩高于江西被试的成绩1.22分。

3.5 类比推理与性别因素关系

推理成绩性别差异方差分析显示:类比推理及各单元成绩不存在着性别差异。各年龄组类比推理成绩的性别差异也不具有显著性意义。

3.6 认知策略指导对类比推理的影响

两种个别指导方法(语词联想法与高位关系指导法)对被试的推理成绩都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语词联想法在9岁组有效率达61.3%,但随年龄上升,其效果递减为51%和43.2%,在12岁组有效率仅有27.6%。x[2]检验证明各年龄组间有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高位关系指导法随年龄的增长,有效率从51.2%上升到12岁组为84%,字组为66.7%,11岁组为78.6%。除11、12岁组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外(x[2]=1.14,P>0.05),其余各年龄组间均有显著的差异。

4 讨论

4.1 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趋势

本实验所得结果,与皮亚杰(J·Piaget)、斯腾勃格(R·J·Sternberg)提出的类比推理能力年龄特征的观点相近,即9-10岁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快速期,要顺利完成经典的语词类比推理作业须在10岁以后;要清晰意识到类比项间的高位关系,须到11岁左右。这与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相一致。如与国内八十年代初的研究(邵瑞珍,1980)相比较,本实验的推理成绩有所提高,这主要与实验所依据的材料、方法有关,但同时也说明,时代的教育、环境因素对儿童智能发展的作用。

4.2 类比推理能力与表征水平

实验中被试在各单元的类比推理水平上存在着差异,从易到难的关系顺序为:对立、功用、因果、整体/部分、包含、并列关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各种关系本身所固有的抽象程度及表征难易程度、表征性质存在着差异所致。12岁以下儿童较易表征和理解功用、对立关系,而不易表征和同化归类关系及其它线性关系,这些差异来源于各关系所具有的表征值的高低(斯腾勃格,1980)。各种关系的表征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被试的理解、概括处于哪一级水平上:零级表征──非本质联系、一级表征──具体联系、二级表征──本质联系;而类比推理的进行正是直接受到这些不同表征水平、归类图式的指导。其中,体现语词对之间高位抽象关系的二级表征及本质联系(概括)是正确而迅速解题的必要条件。

4.3 类比推理能力与认知策略指导

实验中通过个别形式的认知策略指导及结果反馈,两种认知策略指导法的效果都较为显著。其中9、10岁被试较多受益于语词联想法,这主要是由于年幼被试更多受限于信息贮存量及信息加工容量的缘故(Collins,1969)。通过语词联想技术,扩大(检索、提取)语词对所能提供的信息量,而且加强了语词与其相对语词(概念)及特征的联系(尤其上位概念),为有效地理解语词对之间的高位关系提供了语义层次网状结构上、功能上的可能性。

在高位关系指导中,引导被试从不同水平、不同角度对题中A-B及单元中所蕴含的关系进行推断、理解,然后以推断出的高位关系指导后语词对C-D的选择。在引导的实验操作上,时间维度:因果、并列关系;空间维度:整体/部分、包含关系;相互作用维度:功用、对立、因果关系(如图5)。年长者被试较多受益于该认知策略,主要与他们的抽象性水平及思维品质的发展密切相联系。

5 小结

本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9-12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较为迅速:10岁左右是发展的快速期,10至11岁是推理方式转化的过渡期。

实验材料的性质、类型及表征水平是影响类比推理的重要变量。

各种关系的类比推理能力发展不均衡,对立、功用关系发展较好,因果、整体/部分关系次之,包含、并列关系较差。

类比推理能力与知识、教育及环境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依存关系。

该年龄段儿童类推能力不存在性别差异。

类比推理能力明显受到认知策略的影响,其中高位关系指导法的效果尤为显著。

(1994-10-19接受)

标签:;  ;  ;  

9岁和12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培养_类比推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