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的青年文化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青年文化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青年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时代论文,青年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创新。创新本身不仅具有文化属性,而且与青年群体独有的创造性特点紧密相连。因此,创新就构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青年文化最显著的特点。

据载,1999年5月,芯片王国——英特尔公司特邀了一位满脸稚气的年轻人到公司作“如何在互联网上作生意”的专场报告,报告无华丽词藻却精彩动人,富有创新和挑战性,深深地吸引了广大员工。这位年轻人就是拥有3.1亿美元财富的MEBMD公司执行总裁杰夫里·阿诺得。无独有偶,2000年,人才济济的微软公司别出心裁聘请了一位17岁的少男和一位19岁的少女作为公司的顾问,参加“下一代知识工人”项目研究。公司认为“他们(青年人)总是和互联网相连——通过个人电脑或是其他无线设备”,因此他们可以告诉中年管理人员,这一切今后将会怎样发生。对于青年世界的这些变化,用媒体专家塔斯格特在《网上一代的兴起》一书里所言“孩子们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对社会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成为权威”。这种现象反映在文化上,印证了有人预言的“一个青年本位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一、青年地位的边缘性与青年文化的产生

一直以来,青年问题的研究专家都认定,青年文化属于社会亚文化的范畴,是现代大工业化社会的产物,是青年社会地位的边缘性而衍生的一种“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独立文化系统”。的确,在前工业社会中一个人在孩提与成年阶段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称之为青年的过渡期,往往一个简单的成年仪式就意味着孩子开始独立地面对生活。工业社会的到来,使得其对社会成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孩子在生理发育成熟之后,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训练阶段,才能成为社会的合格一员。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不但使年轻人在人生中有一个崭新的更长的青年阶段,而且也使得青年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出现在社会之中。然而,这一历史时期规定青年的主要任务不是参与社会活动,而是接受社会的濡化,他们处在一种从属的社会地位,而且随着人类文化的积累,青年步入青春期至成为合格的社会一员的这一从属阶段不断延长,因而,青年总是扮演着社会边缘的角色。对此,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指出,青年是一个处于过渡状态的人口范畴,是青年人处于向拥有成人的全部社会权利和义务的阶段过渡。于是,边缘性成为众多学说、专家描述青年状况的一个常用概念。

由于社会地位处于边缘性,也就使得青年人产生出一种状态不定、社会地位没有保障的感觉。同时,社会各个阶层对青年态度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在政治、经济生活上的一些不公平、不平等待遇,又常使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性表示怀疑。所以,青年边缘性地位就导致了青年亚文化环境的产生,正如西方学者所指出“一代新的青年正出现,他们的文化特点是,过早地向完全成人状态过渡时期就要求‘自律’,要求较少的保护,早在学习阶段就表现出享有完全的参与权愿望”,“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的要求推迟到以后再去满足的状况”。青年人要求政治上有参与权,文化上有教育权,生活上有劳动保障权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权益往往得不到彻底满足,因此,青年只有在亚文化环境中发泄自己的不满,提出自己的主张与看法,并试图以此影响社会的主流文化。由于青年群体社会地位的边缘性,注定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不深,加上青年群体所特有的天然地拒绝保守、追求创新的特征,因此,具有很强烈的反叛性和先锋性,青年文化也就产生并对社会造成强大的冲击波。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青年文化

虽然,人们对知识经济的一些问题仍有争议,但是作为其代表的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等学科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己为人们所形成共识。本来就处于社会焦点的青年群体及其文化,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更是首当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青年群体的社会地位将日益上升,开始摆脱其地位的边缘性,上升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是建立在对高新技术价值的肯定的基础上的,那么,谁能够更好的拥有与把握新理论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谁就赢得更有利的社会资本和更高的社会地位。虽然,不论是谁,只要他具有这种智力和知识的优势,都可以在未来社会中处于有利地位。但是从不同年龄人口群体接受教育的程度上看,恰是青年人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众传媒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现代青年在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更为平等,甚至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于是,在这种有利的社会条件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高新技术的骨干力量,并因此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比如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最有代表性的计算机与信息行业里卓有成效的弄潮儿、甚至是独领风骚的拔尖人物,几乎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所以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青年施展才华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加上当代青年自我意识不断的增强,对社会积极地参与,使青年群体可以逐渐摆脱社会“边际人”的状态,更多地成为社会的主角及中坚力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群体力量。同时,随着青年群体在知识经济社会作用的增强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更使青年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新的与其他群体文化截然不同的特点。

(一)以后喻为模式的青年文化已见端倪。

从人类文化学的观点来看,青年的成长过程不应仅仅是心理学和生理学方面的变化,而更应视为一个文化的发展与变迁的过程。美国学者马格丽特·米得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两种类型的文化模式,即以经验丰富与学识渊博的长辈为代表的前喻文化和以同龄人之间交流学习的并喻文化。在前喻文化中前辈是权威是楷模,要求青少年无条件的向长辈学习。同时她还预言人类社会的发展还将出现另外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即以子女、以青年一代为楷模的后喻文化。她认为在后喻文化的社会里,青年是楷模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其反映的是文化的反哺现象。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带来的是文化的变迁,或者说文化变迁与发展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在前喻文化环境里,宝贵的是经验,因此师长备受尊敬,而在后喻文化的社会里,有价值的是具有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确,世界科学技术发明史上的许多重大发明,大多是产生于科学家们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青年期。有人研究了世界上2000多位名人首次创造成果的年龄分布,发现在20~30岁的年龄段最为集中。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充满热情和旺盛精力使青年成为最富于创新的群体,而创新恰恰是知识经济最为可贵的内驱力。所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使青年人在各个方面取得成功并为社会的认可程度大为增强,另一方面诸多有利的条件使青年人成就事业的年龄进一步提前。

从现实上看,以知识为特征的经济的时代,知识、信息和技术更新的速度是呈几何数增长,这使得人类走向一个由年轻人向中老年人进行知识与信息传递的反哺时代。事实上,知识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先进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转接,往往是先在青年群体中进行或得到最快最广泛的响应。因为,青年人的特点与风格,以及充满机遇的时代和参与的低成本性,决定了青年群体总是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革中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拥护者。

可见,作为青年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时期,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促使后喻文化的到来并得以充分的实现,青年文化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以群体扩散为主要传播方式的青年文化日益凸现。

知识经济的时代,使师徒相传、父(母)相授等原始的文化传播方式在青年文化的承传中逐渐消减,成人社会的整体榜样示范力不断削弱,已有经验的社会价值在慢慢降低,代之而起的是青年个体更多地从伙伴群体中汲取精神文化的养分,更多地从大众传媒和网络中接收信息知识。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学校等途径进行的,然而在现代社会,家长不再是绝对权威,学校的教育功能也正在缩小,再加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青年在文化的传播、知识的获取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传统的青年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成长的,他们所受的教育是纵向的,其信息源主要来自家长和老师,那么,现代青年成长的环境是开放的,受到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手段是多样的。而且,青年群体本来就不是一个阶级,也不存在地域性划分,而是一个社会文化群体。这类文化性的群体,尤其是青年文化群体,其内部的交流互动是极为频繁的,具有很强的情绪性和互动性。从深层面来讲,其体现的是青年人的一种内在发展需求、一种精神追求,如表现在政治上的是青年学生运动、表现在生活文化上的是时尚潮流等。群体内部具有很强的互喻或互示作用,体现群体扩散效应。不仅如此,它还会漫延、扩散到别的群体,具有很强的渗透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丰富,社会环境的宽松,尤其是以电脑、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兴起,并迅速成为当代世界运转的基本手段。就在这里,社会上第一次全方位地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追逐时尚与学习掌握接触世界、了解世界、把握世界、运转世界之技术成了“合二为一”的事情和过程;正是在这里,青年人如鱼得水,第一次以主动的态势投入其中,追波逐浪,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社会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成为权威”;也正在这里,教育者或长者们却遇到了尖锐地挑战。正如1997年4月在巴黎举行的“媒体、青年、明天”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所说的“教师、家长、政治家,甚至媒体人士正在被青少年甩到后面。青少年表现出对媒体这个领域的接受与掌握,去探索我们未知世界,我们感受到了挑战”

(三)以创新为生命力的青年文化已露锋芒。

1996年,联合国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对“知识经济”给予了明确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之经济。认为一个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正在兴起,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专家们都认为,创新是这个新的经济形态的最重要的特征。正是在这么一个时代精神的催生下,以创新为其品格的青年文化正形成、确立,并逐渐透露出咄咄逼人的气势。

据《中国青年》载文,如今在写字楼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29岁现象”,说的是青春有效期至29岁为止,一到30岁,你就会被打上"timeout"(即过期)的印记。文章认为,在网络、广告、软件、策划、咨询、证券、投资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经验”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在一篇题为《因特网时代美国人的年龄焦虑》的文章里,一位华尔街白领说“经验现在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它只能证明你的技能已经落伍了,哪怕你只有25岁,哪怕你离开大学只有4年,你所掌握的技能也已经落后了4年”。据说,在电脑行业里有一条著名的摩尔定律:在18~24个月内,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扩大一倍,而芯片的价格却保持不变。这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在1965年发现的一条商业定律。后来,英特尔公司另一名创始人安德鲁·格罗夫将其引申为:“我们的成功与失败,都将以十倍速的节奏运行”。这正是信息时代的生存定律。的确,当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将本应由过去——现在——未来三者构成的时间链,压缩成为一个无限延展性的瞬间点时,过去的知识、经验、传统正在迅速过时并被抛弃。所以,创新,唯有创新,世界才会充满活力与生机。

在信息时代里,青年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在知识与信息的海洋里冲刷成长,他们没有太多的传统文化的记忆,他们的行为与时代共舞,他们是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个性独立、行为新潮、精力旺盛、事业最具发展潜力的群体。所以在信息交替与更新迅速氛围的熏陶下衍生出来的青年文化,其先锋性与创新性体现得异常突出。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有理论研究者认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变数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权利正在成长,这就是第四媒体。其从业人员不仅绝对的年轻,而且他们已经不再限于从上一代手里接过权利,而是无中生有,自己创造新的权利。如果说60年代美国青年反抗成人世界的目的还是向成人世界要权利求发展,而今从业的互联网第四媒体的年轻人却自己创造了权利,也创造了机会,也拓展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的确,知识经济时代里,青年尤其是知识青年无疑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群体。有的专家甚至断言,离开了青年们的努力,知识经济是发展不起来的。可见,创新性已经是当代青年文化的核心内容,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知识经济时代青年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知识经济为青年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为青年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给青年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在文化的承传或文化变迁上的断层问题。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青年文化是从社会主流文化衍生出来的一种亚文化。亚文化的产生与健康发展,有赖于社会主流文化的有效传递与规范。尽管年轻人总是试图“区别”于上一代,但是文化这东西是既守不住,又扔不掉的,因为历史是延续的,即便是在个体的多向性选择已成为可能的今天,青年人也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尽管从世代传递的角度看,一代总要胜过一代,一代有一代人的文化,但是离开了上一代的文化传递,社会就出现文化断层,就会造成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文化上的失教。同时,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如果没有一个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的主流文化,就形成不了强有利的社会主流价值规范力,那么这个社会将是“一盆散沙”。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在师长言传身教权威削减与家庭学校教育功能弱化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手段,激活与强化社会的主流文化,强化主导价值,这是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在新技术革命把地球简化为一个村落的潮流中,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尤其是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凭借其技术上优势而事实上形成的霸权文化的垄断与挤压下,如何发扬自己民族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使得民族文化得以在青年一代延续与光大,这也是十分引人深思。

(二)在文化内容构成上的失衡问题。

任何一种类型的社会历史形态都具有双重性,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也不例外。虽然,不少学者指出,知识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然而,这种描述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人们的一种理想目标。事实上,构成当今知识经济主要内涵的高新技术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社会带来空前的灾难。如原子能技术、生物克隆技术便是典型的双面效应。而且,知识经济时代,青年在高科技领域中的从业人员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掌握了比以往更为重要更为尖端的科学技术,使得青年文化科技含量越来越大,所以,这就要求青年人不仅必须好好地掌握科技知识与本领,同时更要具有与人类共存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青年文化在走向数字化的同时,也必须伴随着厚重的人文精神的熏陶与规范。这恰是现代社会发展与生存过程中的一大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出现的令人头疼的愈演愈烈的青年“数字化”犯罪就是明证。

(三)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分裂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青年群体处于传统与未来的链接点上,他们与传统的联系不深,又摆脱不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他们面对未来世界又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正如以上所说当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将过去——现在——未来三者过程的时间链,压缩成一个无限延展性的一瞬间时,不仅传统知识经验被迅速过时,而且未来的发展也是极为模糊与不可确定,就算是青年群体跟上时代潮流掌握新技术,其实他们也很难对未来世界的发展作出实质性的作用或有明确的方向性指导。这种由文化发展变迁所带来的文化分裂在青年群体身上的体现尤为鲜明。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比起任何时代更可能加剧青年群体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两极分化,从而扩大青年群体内部不同亚文化之间的反差,甚至对立。因为知识经济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而且其剧烈性与残酷性更为突出,正如摩尔定律所说“成功与失败,都将以十倍速的节奏运行”。青年文化发展变迁的分裂倾向,也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建设的一个亟需关注的问题。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标签:;  ;  ;  

知识经济时代的青年文化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