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儿童第二语言获得与发展的研究论文_杨雯

国内外关于儿童第二语言获得与发展的研究论文_杨雯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分析其研究综述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现今国内外研究该一领域所面临的各类问题。

关键词:儿童,第二语言获得,发展

一、国内外关于儿童母语习得与发展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儿童母语习得与发展的研究

在国外,己有大量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在二十世纪前半叶,西方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行为主义理论的框架下。到二十世纪下半叶,乔姆斯基的“先天论”将语言学界对儿童语言的研究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乔姆斯基 (N.Chomsky)对行为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倡从认知的角度对儿童语言的获得进行研究。其中争论最激烈的是语言天赋论学派和实证主义学派,两个学派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对人的初始状态的哲学假设上和对关注的语言现象上。关于国外学者就这一问题的不同讨论与分析,靳洪刚在《语言获得理论研究》一书中做了大量介绍的介绍和研究。M.Braine,L·Bloom,W.Miller,S.Ervin,R.Brown,H.H.clark&E.v.clark 等许多学者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比较重视儿童语义和语用的发展。还有一些研究者,如费尔德曼(Feldman),歌德温.密德(Goldin 一Meadow),及歌来曼(Gleitman,1978)等人为了证明儿童的语言的创造力,对聋哑儿童的语言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此外,尼尔森和布鲁姆(Nelson,1973;Bloom,1973)对儿童获得语言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儿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获得语言,即参考法和表达法。由于儿童语言获得的方式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语言发展的情况也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不同学者的研究的目标的范围也大不相同。因此,针对本文的研究目的,笔者只是呈现了一部分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儿童母语习得与发展的研究

从20 世纪末开始,我国学者也开始对儿童母语的获得与发展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朱曼殊从儿童对于词语、语法的理解为重点进行研究,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李宇明和唐志东的研究总结了儿童掌握问句系统的规律和一些理论问题,在儿童语言研究领域中获得了重大收获。许政援研究了三岁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周国光在对汉族儿童习得汉语基本句法结构的状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汉语儿童语言发展阶段理论。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还涉及到了儿童语音、语义、语用等方面发展的研究。

国内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的研究与国外的研究大体上相似,包括四个主要内容,分别是:语音规则的获得、词义/语义的获得、语法/句法的获得和社会背景知识(语言运用能力)的获得。

1、语音系统的获得与发展

在我国,儿童语音系统的发展分为语音发生的准备阶段、音位系统的发生发展阶段。我国研究者通过让儿童跟读声母、韵母和观察儿童音调的方法来考察儿童声母、韵母的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发音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韵母比声母更容易掌握;(3)方音会影响儿童语音的发展。另外赵元任、吴天敏、许政援等学者通过研究观察到的声调习得现象发现,儿童能够较早的掌握母语并且声调的掌握比辅音和元音要早。并且在之后 Liand Thompson(1977)、Clumeck(1980)、陶印红的研究调查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2、儿童第二语言获得因素的研究

(1)朗读技巧的作用。研究显示,朗读不只是读出书中的词汇,而且要注意与儿童的交流,这样才起到更大的作用。Whitehurst(1994)主张用“对话式”的朗读,即父母利用图画书,鼓励儿童提问和回答,当儿童说话时,父母给予反馈,并扩展其词汇或句子的长度。这种互动的朗读方式可增强儿童感受性和表达性的词汇。

(2)儿童保健医师的指导。儿童保健医生要及时地评价父母在阅读方面的经历及潜在的不利因素,包括父母文化水平、口头言语能力、家庭行为暴力等。同时儿童保健医师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及发育水平,提供父母相应的促进阅读和识字能力的指导。

(3)开展早期训练。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开展早期训练能极大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早期训练的方法有游戏训练、手势符号训练、文字训练、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的训练、交流训练。训练应根据儿童的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不同发育特点进行。下面介绍几种早期语言训练方法。

二、国内外关于儿童第二语言获得与发展的研究

(一)儿童第二语言学习“关键期”相关理论

1、大脑“侧化期”理论

“关键期”假设最初提出与母语习得有关。神经学家Penfield 和Roberts 认为,人的一生中有一段固定时期可以自然、容易地学习语言,错过这一阶段,一般很难完全成功地习得母语,这就是“关键期”假设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简称CPH)。他们认为新生儿出生后最初十年是语言的最佳习得时期,因为这时候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1967年,列尼伯格(Lenneberg )在他的著作《语言生物学基础》中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理论假设。他从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出发,将“关键期”与大脑“侧化期”等同起来。

2、内在论

另一个引发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研究热潮的理论是乔姆斯基(Chomsky)的内在论(Innate theory)。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生来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能力——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 和习得机制(LAD),当这一机制受到某一具体语言材料的刺Ji后,儿童大脑中的UG则转化为该语音经验所代表的具体语法。例如当接受到以英语为语音经验的刺Ji后,UG则转变为英语语法;同样,以汉语作为语音经验作用于UG,所转化的具体语法为汉语语法。因此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在0~4岁就能完成。后续的研究者认为,如果在UG转化之前进行多语语音刺Ji,儿童完全有可能掌握多种语言,并以双语或多语地区的儿童语言学习作为例证。

3、语言习得进化理论

语言习得进化理论认为,儿童获得语言后,习得能力自然失去。早期学习语言是为了在一生更长的时期内获得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 虽然人在整个成年期一直都在使用语言,但是语言学习机制在童年早期就已经完成其使命。进化模式对语言学习机制的解释是:关键期大约在青春期结束时,在这一阶段,促进发展的选择压力降低,发展的动力减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以上各种理论都从某个角度阐释了儿童第二语言学习存在“关键期”,并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假设,但目前尚未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拿出让众人彻底信服的证据。

(二)儿童第二语言学习获得发展的相关理论

1、先天论和普遍语法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是在关于儿童第二语言获得与发展的诸多理论中相对比较成熟和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获得了大量学者的认同和研究的支持,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乔姆斯基将语言看作是人类特有的才能。他的先天论假设人类天生就有一种语言获取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这种装置是为了获得语言的,只要引发装置人类就可以获得语言。乔姆斯基还认为,语言获取装置内部有一个“普遍语法”以及适用于所有人类语言规则的仓库。

2、自然顺序假说

在20 世纪70 年代末,克拉申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假说。该假说认为,儿童获得第二语言也同母语的习得一样遵循一定的自然顺序,即对某些语法规则的获得要早于对其他语法规则的获得。克拉申认为,这种自然顺序的出现是以无监控的条件为前提,而在有监控的文字语言和语法测试中,则会出现非自然顺序。在现实中,大量学者对此观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人无法确定学习者

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是否服从一个普遍相同的顺序。

(二)相关研究

1、杜雷(Dulay)和波特(Burt)的顺序说。杜雷和波特为了验证“儿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对一些特定语法结构的获得是否存在普遍的顺序”,在1973 年进行了一次研究。研究对象是居住在美国的151 名6 至8 岁学习英语的西班牙儿童。研究结果显儿童在英语语法习得顺序上满足以下规律:①名词复数;②动词进行时;③系动词;④助动词;⑤冠词;⑥不规则动词过去式;⑦第三人称单数;⑧所有格。结果表明“在二语习得中对一些特定的语法结构的获得似乎确实存在普遍的顺序”。

2、埃利斯 (Rod Ellis)的过程说①第二语言研究专家埃利斯 (Rod Ellis)在总结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将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粗略地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①能使用标准词序和简化的命题式句子;②能够扩充了更多的句子成分,并能够变换词序;③能够系统和恰当地使用词素;④学习者能够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埃利斯在语法上的研究基本与杜雷和波特的研究结果一致,儿童语法的习得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根据国外的学说和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儿童二语的习得与母语的习得有积极的联系,并且二语的习得是有规律可寻的。

3、国内的研究

国内对第二语言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还没有太多的研究成果。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中,包括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母语的迁移、第二语言获得因素、学生的学习风格等。综上所述,儿童无论是在母语的习得还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寻。母语习得的规律和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二语的习得。因此,本研究从母语和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探求儿童二语习得规律,并在这一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的评价。儿童英语学习教材无论是从编写的角度还是选择的角度,都应该符合儿童语言发展规律,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儿童英语学习,培养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三、国内外关于英语教材评价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英语教材评价的研究

国外对教材评价的研究相当的广泛和深入,从20 世纪60 年代到80 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材评价。根据不同的维度,对教材的评价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内部评价是指对语言技能的呈现、材料的选择和排序、听说读写材料的类型、适当的练习和测验以及自学材料的评价。外部评价是指对封面、介绍、内容框架、编排结构等方面的评价。这种方式虽然新颖,但是比较单一,没有涉及到教材评价的方方面面。

2、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评价

Cunningsworth在1995 年根据教材评价的时间提出了三种评价的方法:使用前评价、使用中评价和使用后评价。但是,评价没有使用过教材很很难操作,并且评价的数据也不一定有参考性。

Tomhnson 在总结了使用前评价的缺点后,提出了使用中评价,并列出了14个判断标准。之后他又提出使用后评价,用以判断教材真实的使用情况,因此他提出的使用后评价是最有价值的。

3、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

因为教材评价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 Hutchinson&Waters 在1978 年提出了教材评价对照法,那就是将主观需要分析 (subjective analysis)和客观对象分析 (objective analysis)进行相互对照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是由评价者列出对教材的要求和教材的目的,还要列出评价教材的客观特点,最后两者对照,再做出评价。

4、初步评价和深入评价

Breen&Candlin于1987 年提出教材评价的两个步骤:一是评价教学目标和内容、教材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与作为课堂资源的教材的作用:二是提出了教材选择和使用的标准,集中考察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但是这两个标准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会造成评价的混乱。

(二)国内关于英语教材评价的研究

国内的学者探讨的英语教材评价的标准虽然最初只是介绍外国的教材评价标难和制定一些比较单一的评价标准,但毕竟为后来与我国英语教育的特色相结合制定相对完整的评价标准打下了基础。最初,教材评价标准显得比较单薄,同时也会介绍国外的评价标准。夏纪梅介绍了Genesee 的教材适用性评价、Cunningsworth 教材评价标准和Ur 编写教材的评价标准。周雪林提出的判断标准有教材和教学理论的关系、教材和大纲的关系、教材和学生的关系、教材的语言材料的选择、练习的设计、配套材料六个方面。

成熟阶段,学者们在借鉴外国的先进理论基础上对教材评价进行分类,制定出了比较完整的评价标准和原则。王平认为英语教材内部评价标准框架有教材的学习观、语言观、内容观和文化观。

参考文献:

[1]李贵希.我国幼儿园英语三种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2007.

[2]王秀雯.学前儿童英语语用能力实证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英语).2013.

[3]陶媛.儿童语言获得和发展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J].《大观》.2015年3期.

论文作者:杨雯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3

标签:;  ;  ;  ;  ;  ;  ;  ;  

国内外关于儿童第二语言获得与发展的研究论文_杨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