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验研究_道德素质论文

关于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德论文,小学生论文,实验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本研究从认知、态度和行为三成分探讨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一般过程,从诚实、勤奋、节俭和谦虚四内容了解小学生品德素质发展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开展短期品德教育活动对小学生品德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现阶段小学生品德素质发展具有年龄特征及局部的不平衡。结合有关问题本文提出了建设性教育意见,以供学校及家长实施品德教育参考。

关键词:学生 品德 研究 分析 特征 建议

一、研究目的

品德,又称为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在行为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不言而喻、道德品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居十分重要的地位,因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主要是在中小学阶段,它直接保证着学生行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所以,开展中小学生的品德素质的教育和训练的研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教育造就一大批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要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小学生品德教育一般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作为切入点来实施的。本研究设计就是选择了较能典型反映小学生品德素质的四方面内容,即诚实、勤奋、节俭和谦虚进行实验。旨在探讨如下两方面问题:一是开展短期品德教育活动对小学生品德素质形成的作用及一般过程;二是小学生品德素质发展的年龄特征及一般规律性。其目的是为指导教师、家长帮助小学生形成与发展良好的品德观念和品德素质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实验采用教育性实验为主与量表测验相结合的方法,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动态研究。

(一)实验对象:

本次实验对象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小学生(以下简称人大附小学生)。在该校中随机抽取二、四、 六年级中各一个班为实验班, 学生共计118人,其中男生60人,女生58人,年龄范围在6—12岁,时间为1994年10月—1995年1月。

(二)实验设计:

1.实验工具。采用《6—15岁儿童品德信念自评量表》。 此量表信度检验为0.91,效度检验为0.40,说明完全可以使用。该量表共72个题目,其中反映认知、态度和行为三成分的分别为24个题,反映诚实、勤奋、节俭和谦虚四内容的分别为18个题。

2.实验步骤:本实验全过程分前测,短期教育干预和后测三阶段进行。

(1)前测。实验开始前,我们对被试118人预测《6—15 岁儿童品德信念自评量表》。施测前,实验设计者亲临现场指导培训主试(班主任)后,接着由主试向被试简要说明量表填写的要求,主、被试各持量表一份,由主试逐题复述二遍,被试逐一填答量表,时间为45分钟。此统计结果作为人大附小学生品德信念水平的前测指标。

(2)短期品德教育干预。 紧接着三个实验班参加学校安排的为期十二周的品德系列教育活动。主题内容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养成教育为中心,开展了如:“科技之花”启明星科技活动;“智慧杯”集训活动;“学会生存”五彩路实践活动;“勤俭之星”竞赛活动;“独立思考”训练活动等。

(3)后测。经四个月的短期品德教育后,我们又对被试施行后测。量表内容与前测同质,为避免学生凭记忆填答量表而带来的不真实性干扰,题次顺序全部打乱。此统计结果作为人大附小学生品德信念水平的后测指标。

全部实验过程在实验设计者的直接指导和亲自参与下进行,不给被试以任何暗示性行为,这样被试不知真情,完全在自然情境下充当了被试角色,基本上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生品德素质水平的前、后测差异比较

表1:小学生品德素质水平前、后测平均成绩

测试测验人数平均值

前测 118

4.3757(0.3379)

后测 118

4.4890(0.3598)

注:括号内为标准差(下同)从表1可见,前测与后测两个变量的差异的方差分析(ANOVA)结果表明主效应非常显著,〔F(1,117)=14.19,p〈0.001〕。 后测成绩明显高于前测成绩,说明该校通过开展品德系列教育活动对小学生品德信念形成与发展总体上看具有促进作用。

(二)年级在前、后测的差异比较

表2:年级在前后、后测的平均成绩

年级 测验人数 测试 平均值

2 39 前测 4.1867(0.2743)

后测 4.5854(0.1622)

4 40 前测 4.5121(0.3321)

后测 4.5163(0.4005)

6 39 前测 4.4245(0.3233)

后测 4.3647(0.4260)

从表2前后测X年级的ANOVA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年级在前后测差异的主效应不显著,〔F(2,115)=2.1842,p〉0.05〕。但年级与前后测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2,115)=35.99,p〈0.001 〕。 从进一步的SNK多重比较检验看,二年级与前后测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1,115)=92.57,p〈0.001〕;四年级与前后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15)=0.01,p〉0.05〕;六年级与前后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15)=2.09,p〉0.05〕。综上述可知,该校开展的品德系列教育活动对二年级来说效果最为明显,对四、六年级虽有效果,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采取的品德教育形式和内容可能更适合低年级学生;二是四、六年级学生因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特点,故它不同于低年级学生的道德动机转变为道德行为时间较短的特点,因而低年级学生在品德观念变化上一般是先于中、高年级学生,其受教性效果也就必然要好一些,快一点。这与品德研究领域的某些同仁的研究结果呈一致性。

(三)性别在前、后测上的差异比较

表3:性别在前、后测的平均成绩

性别 测验人数 测试 平均值

女 58 前测 4.3810(0.3248)

后测 4.5461(0.3091)

男 60 前测 4.3704(0.3528)

后测 4.4339(0.3976)

从表3中可知,性别的前后测差异的主效应不显著,〔F(1.116)= 1.17,p〉0.05〕。但女生在前后测上存在的交互作用则非常显著, 〔F(1.116)=15.01,p〈0.001〕这说明,女生的受教性效果更好于男生。

(四)认知、态度和行为成分的前后测差异比较

表4:认知、态度和行为三成分前、后测的平均成绩

成分测试平均值

认知前测4.2172(0.4380)

后测4.3945(0.3597)

态度前测4.4517(0.4007)

前测4.5610(0.3602)

行为前测4.4580(0.4355)

后测4.5115(0.4885)

从表4可见,经方差分析(ANOVA)结果表明,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前后测差异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234)=28.94,p〈0.001〕。具体讲人大附小学生通过品德系列教育在认知、态度成分上有显著提高。而行为成分的前后测差异性不显著,〔F(1,117)=1.88,p〉0.05〕。又进一步的SNK多重比较检验,认知、态度和行为与前后测交互作用显著,〔F(2,234)=4.08,p〈0.05〕。具体分析得知,在认知、态度成分上与前后测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但在行为成分上与前后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17)=1.88,p 〉0.05〕。综上结果可知,一方面说, 小学生在一定情境和氛围内(即通过品德系列教育)其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态度)呈现出易变性大,但不稳定的特点,而道德行为的变化性小,但相对稳定。这说明处在道德形成期的小学生的道德观念变化可塑性大,因而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时既要抓住火候,注意方式、方法,还应有的放矢,坚持常抓不懈,不断促进其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态度)内化为他们自觉的道德行动。另一方面又应看到行为成分的前后测差异虽不显著,但两次测得的成绩均值都是最高的,从这一点讲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变化是先于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态度)的变化的。

(五)诚实、勤奋、节俭和谦虚四内容的前后测差异比较

表5:诚实、勤奋、节俭和谦虚四内容前、后测平均成绩

内容测试平均值

诚实前测4.2350(0.4073)

后测4.4660(0.3420)

勤奋前测4.3807(0.3516)

后测4.4780(0.3430)

节俭前测4.4727(0.4140)

后测4.4747(0.5290)

谦虚前测4.4143(0.3863)

后测4.5373(0.4000)

从表5可知,经方差分析(ANOVA)结果表明,诚实、勤奋、节俭和谦虚四内容的前后测差异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3.351)=12.71,p< 0.001〕。说明在动态的教育因素影响下,从小学生品德素质水平提高上看总体效果是好的。进一步的SNK多重比较检验发现,在诚实、 勤奋和谦虚三方面与前后测的交互作用都是显著的,p<0.01。但在节俭内容上与前后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17)=0.953,p>0.05〕。综上结果说明,人大附小学生的品德素质水平通过该校开展的品德系列教育活动后确实呈提高状况,尤其是在诚实、谦虚两方面提高的幅度较大。在节俭水平上无明显提高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是社会与家庭对孩子勤俭节约教育的力度不够,这当然是与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消费观念有关;二是节俭观念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在孩子们心目中逐渐淡化所致。

(六)从小学生认知、态度和行为三成分上看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表6:各年级学生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上的平均成绩

年级 测验人数 成分 平均值

认知 4.1626(0.2965)

2

39 态度 4.4894(0.2740)

行为 4.5064(0.2295)

认知 4.4542(0.3081)

4

40 态度 4.5425(0.3637)

行为 4.5460(0.4577)

认知 4.2970(0.3291)

6

39 态度 4.4866(0.3334)

行为 4.4001(0.4111)

从表6可知,年级与认知、 态度和行为三成分上存在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4,230)=5.37,p<0.001〕。为了解各年级内学生在品德结构的三成分上形成的一般过程,我们分别考查了各年级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三成分两两之间的差异性问题。进一步t考验发现, 二年级:认知与态度的差异性非常显著,t=-5.04,p<0.001;认知与行为的差异性非常显著,t=-5.97,p<0.001;态度与行为的差异性不显著,t=-0.43,p>0.05。四年级:认知与态度的差异性显著,t=-3.50,p<0.01;认知与行为的差异性显著,t=-2.05,p<0.05;态度与行为的差异性不显著, t=-0.09,p>0.05。六年级:认知与态度的差异性非常显著,t=-4.34,p<0.001;认知与行为的差异性不显著,t=1.64,p>0.01; 态度与行为差异性不显著,t=1.86,p>0.05。综上结果表明,各年级在品德结构的三成分形成的过程分别是:二、四年级为:“行为—态度—认知”;六年级为:“态度—行为—认知”。即中、低年级小学生品德信念的形成是从道德行为开端的,而高年级小学生则是从道德情感(态度)开端的。同时,我们又考查了各年级之间分别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三成分上差异性问题,可参见下图:

图1 各年级之间在认知、态度、行为上的差异性比较

从上图示可见,各年级在认知水平上的差异性非常显著,〔F(2.115)=8.6751,p<0.001〕。这主要反映在二年级与四年级之间, 四年级与六年级之间差异显著,总体上看,四年级情况最好,依次为六年级、二年级。

(七)小学生在诚实、勤奋、节俭和谦虚四内容上的年龄特征

表7:各年级学生在诚实、勤奋、节俭和谦虚上的平均成绩

年级 测验人数 内容 平均值

诚实 4.2913(0.2075)

勤奋 4.3328(0.1918)

2 39 节俭 4.4717(0.2570)

谦虚 4.4485(0.2545)

诚实 4.4123(0.3861)

勤奋 4.5302(0.3353)

4 40 节俭 4.5365(0.4365)

谦虚 4.5378(0.3481)

诚实 4.3463(0.2426)

勤奋 4.4225(0.3035)

6 39 节俭 4.4097(0.5445)

谦虚 4.3998(0.3720)

由表7可见,年级在诚实、勤奋、 节俭和谦虚四内容上的交互作用显著,〔F(6,345)=2.23,p<0.05〕。为了解小学生品德素质发展状况,我们又分别考察了年级内的四内容两两之间的差异性问题。进一步t 考验表明,二年级:诚实与勤奋的差异性不显著,t=-1.22,p>0.05, 诚实与节俭的差异性非常显著,t=-5.24,p<0.001;诚实与谦虚的差异性非常显著,t=-4.72,p<0.001;勤奋与节俭的差异性显著,t=-3.44, p<0.01;勤奋与谦虚的差异性显著t=-3.02,p<0.01; 节俭与谦虚的差异性不显著,t=.56,p>0.05。四年级:诚实与谦虚的差异性非常显著 ,t=-4.27,p<0.001;诚实与节俭差异性非常显著,t=-4.10,p<0.001;诚实与谦虚的差异性非常显著,t=-5.04,p<0.001;勤奋与节俭的差异性不显著,t=-0.21,p>0.05;勤奋与谦虚的差异性不显著,t=-1.84,p>0.05;节俭与谦虚的差异性不显著,t=-0.98,p>0.05;六年级: 诚实与勤奋的差异性显著,t=-2.45,p<0.05;诚实与节俭的差异性不 显著,t=-1.07,p>0.05; 诚实与谦虚的差异性不显著,t=-1.25,p>0.05;勤奋与节俭差异性不显著,t=.21, p> 0.05;勤奋与谦虚的差异性不显著,t=.69,p>0.05;节俭与谦虚的差异性不显著,t=.18,p>0.05,由此分析可知,各年级品德素质发展状况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分别表现为:二年级接受节俭教育效果最好,其余依次为谦虚、勤奋和诚实;四年级接受谦虚教育效果最好,其余依次为勤奋、节俭和诚实;六年级接受勤奋教育效果最好,其余依次为节俭、谦虚和诚实。

接着我们又考查了各年级之间分别在诚实、勤奋、节俭和谦虚四内容上的差异性问题,以观察其品德发展状况。参见下图:

图2 各年级学生在品德四内容上的发展状况

从上图可见:各年级在诚实和节俭水平上的差异性不显著,〔F( 2,115)=1.3308,p>0.05〕,〔F(2,115)=.8814,p>0.05〕。但在勤奋和谦虚水平上的差异性显著,〔F(2,115)=4.7766,p<0.05〕,〔F(2,115) =3.0487,p<0.05〕。其中,在勤奋水平上主要反映二、 四年级之间的差异性显著,四年级好于二年级;在谦虚水平上主要反映四、六年级之间的差异性显著,但四年级又好于六年级。总体反映四年级的情况最好。

四、综合讨论

1.实施品德评价和开展短期品德教育活动对小学生品德信念水平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且成效显著。

综上述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知道人大附小学生通过实施品德评价和接受品德系列教育后品德信念水平有明显提高,即后测成绩均值(4.4890)明显高于前测成绩均值(4.3757),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 p值小于0.001。具体来看,认知、态度、诚实,勤奋和谦虚等指标的后测成绩都明显高于前测成绩,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这一方面反映了该校在1994—1995年度开展的品德评价和短期品德系列教育活动成效良好,同时也反映了该校多年来(自1986年起)坚持抓学生素质教育,以学生质量综合评价为主线统筹学校各项工作的办学思想是正确的。该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品德评价工作,强调全面发展教育是学生质量综合评价的核心。他们提出并围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生质量、本中之本”的工作中心,始终注意学生的品德素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并使之体现在全面育人的思想认识上,落实在常抓不懈和艰苦细致的工作精神上。实行阶段性的短期教育与整体性的长期规划相结合的品德素质教育模式反映了该校办学育人的教育特色,为此,北京日报曾在头版头条(1994年11月9 日)刊登了该校试行的学生素质指标评价体系的消息。他们所取得的初步成功经验将为学校全面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供借鉴。

2.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是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实验调查结果告诉我们:二、四年级学生品德形成表现为“行为—态度—认知”过程,六年级学生则表现为“态度—行为—认知”过程。它显然不同于成年人道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即:“认知—态度—行为”。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在进行品德教育时,不要“只注意教育内容而较少地考虑教育对象的心理因素或只注意青少年品德心理结构中的某一侧面”〔1〕。应杜绝简单、枯燥的理论说教, 坚持寓品德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引导他们从具体的行为规范做起,逐步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然后用以指导其道德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心理素质。正如部分小学教师在我们召开的座谈会上所言,小学生德育应考虑其道德形成的一般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因为小学低、中年级学生一般来说在掌握道德认识和道德态度上的思维成分较少,他们对道德概念的掌握是具体的,往往只从行为的后果和外部现象去理解道德概念,他们判断道德行为时,只看效果,不问动机;对是非、善恶的认识也同成人的态度有关,一般是按照成人的要求进行道德判断;同时主观世界中也很少意识到自我,也不善于评价自己的行为。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则开始能理解一定的抽象道德概念,在判断道德行为时,由只看效果,不问动机逐步发展到注意动机;开始能独立进行道德判断,自我意识也有了发展,并能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尤其是他们的道德情感丰富,对是非、善恶的认识不完全受成人的态度所左右,道德形成开始朝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相对一致,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相对稳定的趋势发展。这种分析与表6统计的结果是一致的。

3.小学生品德发展具有年龄特征和局部的不平衡性。

综上研究表明,从年级在品德四内容的发展状况可见如下特征:(1)二年级在节俭水平上,四年级在谦虚水平上, 六年级在勤奋水平上的受教性效果排序均在首位。呈现这一特点说明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要求与他们所接受的德育影响相关。如:六年级学生的勤奋水平发展较好,可能是与他们毕业升学的要求相关。(2 )三个年级的诚实水平发展最差,且都排序最后,反映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不成熟性和复杂性,这与小学生对“诚实”这一道德概念的模糊认识有关。据了解,孩子们一般认为诚实就是老实。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老实人是吃不开的,常常受人欺辱、吃亏,做人还是要乖巧、厉害一些才行……。可见,澄清对一些道德概念的认识,清除品德盲区、误区,加强道德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加强对诚实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应高度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关注。(3 )从年级之间在品德四内容的发展状况比较分析看,不论在前后测成绩均值,还是在年级提高幅度上,四年级情况最好,依次为六年级、二年级。这与有关研究“随着年龄和教育年限的增长,儿童道德品质有了进一步发展”〔2〕的结果不尽相同。 本研究分析认为六年级品德发展状况不如四年级甚至在某些方面成绩均值还低于二年级,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六年级学业负担过重,升学压力大;二是问卷调查内容可能更适合二、四年级作答兴趣;三是不同年级的师生对问卷调查抱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至于其它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应该看到,小学生品德发展总体上虽然是健康的,但不能否定局部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小学生品德的某些方面好于另一些方面。在不同性别、年级的小学生之间具体指标的分析比较表明,男女学生之间,年级之间在认知、勤奋、谦虚水平上,品德发展均在某些特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女生的前后测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说明女生接受品德教育的效果更好于男生。二、四年级之间,四、六年级之间在认知水平上差异显著;二、四年级之间在勤奋水平上差异显著;四、六年级在谦虚水平上差异显著。同时,在各年级内的品德四内容两两比较分析表明,18个指标中有8 个项目存在着显著差异,约占总指标数的45%。这些说明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不稳定,同时也是个性的复杂性在他们身上的反映。

五 结论

1.开展短期品德教育活动对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小学生品德形成不是以认知开端的,是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3.小学生品德发展具有年龄特征且存在局部的不平衡性。其品德发展水平以四年级最佳,依次为六年级、二年级;女生的品德受教性效果要好于男生;二、四、六年级品德发展状况分别以节俭、谦虚、勤奋素质水平最好,排在首位,但诚实素质水平均排序最后。

(本研究数据统计,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王春茂承担计算机处理。在此表示感谢。)

收稿日期:1997年1月16日

* 本研究为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彭聃龄教授《电视与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课题中的子课题部分内容。本人在做访问学者期间,在彭聃龄教授悉心指导下完成。

注释:

〔1〕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的动态研究与方法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2〕黄鹂:《关于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调查分析》, 《心理学报》1992年第1期。

标签:;  ;  

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验研究_道德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