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主流文明轮替论文

论世界主流文明轮替论文

论世界主流文明轮替

郁 龙 余

(深圳大学 印度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60)

摘 要: 东西方文明之争自古有之。近代之前,东西方文明之争是地域性的、间接的,时缓时紧;近现代的东西方文明之争,变成了全球性的、直接的,连续不断,并愈演愈烈。冷战之后,美国在一超独霸的情况下突然发起贸易战的原因,主要是世界主流文明的轮替逼近和特朗普造成美国政治的荒腔走板。事实上,美国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幸运的是,美国遇上了中国这个仁义之邦,其衰落可能是渐进的、体面的。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引领中国和世界走向一个和平、幸福、文明的新时代,中国首先要讲文化自信,真正认识并充分发挥大一统、民为邦本、德主刑辅、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天下大同、人定胜天等中华民族赖以立世几千年而不败的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主流文明;东西方;美国;贸易战;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

近来,由于中美贸易战加剧,国际秩序受到巨大冲击,世界上关心人类命运的人多了起来。本文主要就 “应该怎样看当今天下大势”“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普遍性”“在中华大道上昂首阔步前进”三个问题交流切磋,请批评指正。

一、应该怎样看当今天下大势

首先,这场贸易战表面上是经济之争,实质上是两条道路、两种制度之争,说到底是两种文明之争,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之争。

东西方文明之争自古有之。在近代之前,东西方文明之争是地域性的、间接的,时缓时紧;至近现代,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地球迅速变为地球村,东西方文明之争变成了全球性的、直接的,连续不断,并愈演愈烈。一战、二战、冷战的出现,说明了这一点。冷战之后,美国在一超独霸的情况下,突然发起贸易战,是何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世界主流文明轮替逼近。

在人类诸多文明中,东西方文明一直是世界主流文明,它们交替着以世界主流文明的身份领导着人类文明前进。上古和中世纪,领导世界文明前进的是东方文明;近代以来领导世界文明前进的是西方文明;当下东方文明接替西方文明成为领导世界文明前进的主流文明的轮替日期日益迫近。1929 年,维也纳出生的美国学者罗伯特·路威(Robert H. Lowie)出版《我们文明吗》(Are We Civilized)一书。“对于自命天之骄子的白种人,特别是他们里头的种族主义者,抨击不遗余力。”① [美]罗伯特·路威: 《文明与野蛮》,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4页。 因为作者以白种人的立场作自我批评,所以吕叔湘在翻译时将书名改成了《文明与野蛮》。从看出西方文明的问题到提出主流文明轮替,中间经过了几十年。中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上世纪末就说:

我讲四大文明体系,又讲东西两大文明体系,还不知天高地厚地讲综合思维模式和分析思维模式,以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又“预言”21世纪将是东西文化融合而以东方为主的世纪,最后还讲西方文化以“征服自然”为鹄的,制造了许多弊端,弊端不除,人类生存前途将会异常艰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名之曰“怪论”,这是以退为进的手法,我自己实际上并不认为有什么“怪”,我认为,人类只要还有理性,就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② 季羡林: 《季羡林全集》第6卷,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第565页。

美国明白了以上事理,对中国的复兴有了正确的认识,就会渐渐心平气和,就会得到中国等新兴世界的礼遇,就会像养老院里的老者,受到应有的待遇。如果不服老,还想像年轻时当拳王、当特战队长,等着它的只能是“大高而不妙”。这是生命规律,谁也无法阻挡。美国人的命运掌握在美国人自己手里,从这一点上讲,美国是幸运的。再加上美国在历史上没有和中国结下深仇大恨,相反在庚子赔款等问题上特别在抗战中,同情、支持中国的言行,中国人至今心存感激。

西方的主流文化是以其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发展观,以其唯物主义机械论的世界观,以其聚敛财富、贪得无厌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以其互相竞争、优胜劣汰的个人利己主义、乐享主义的人生观,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异常、人口爆炸、灾病流行、恐怖犯罪、战争危险等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地球生态劫难。④ 胡孚琛: 《序》,李霞: 《圆润之思——儒道佛及其关系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对此,有学者更是大声疾呼。如在21世纪初出版的《巨变》一书中,美国系统科学家欧文· 拉兹洛(Ervin lasilo)断言:现代化的负面效应达到饱和的极限,全球就会进入人类社会临近“巨变”(Macroshift)的混沌阶段。

其二,特朗普造成美国政治荒腔走板。

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主张道治,儒家主张德治。以李悝、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则主张法治,要求“以法为教”,“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② 王先慎集解,姜俊俊校点: 《韩非子》卷十九《五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547页。 。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秦朝,这是一个法治国家。但是,由于苛律峻法,秦朝二代即亡。自秦朝之后,不再有人标榜“以法为教”,而实行“德主刑辅”,即德治、法治相结合,以德教、德治为主,以法治为辅的治理策略。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特朗普是一位二流商人,更不具备一流政治家的才华和素养,在巨大政治压力面前充分暴露出志大才疏造成的内外交困。在焦躁和困顿中,他经常口出狂言,出尔反尔,离经叛道。他本人也遭遇空前的众叛亲离,助手、下属大量辞职,匿名发表文章泄露白宫内斗机密,各种指控如“通俄”等接踵而来。这就应了《易经·系辞下》中说的“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灾祸]鲜不及矣” 。总之,他内外交困,困兽犹斗而不知生路在何处。同时使美国政治荒腔走板,雪上加霜,加速了美国的衰落。同时,让世界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从夏、商、周开始,中国人就追求大一统。“春秋无义战”,是对破坏大一统的批判。“四海一,六王毕”,是对大一统的歌颂。在中国境内,统一的时间大大长于分裂的时间,是因为中国人向往大一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长期侵占中国,先后成立溥仪伪满政权、南京汪伪政府,但这些伪政权很快随着日本主子的垮台而垮台,是因为中国人在灵魂深处反对分裂。在当今世界纷争不已的背景下,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海峡两岸和平相处,共商发展大计,台独没有市场,是因为大一统的国家观活在中国人的心中。

在这场中美贸易战中,一些人看不清它的实质,于是发表一些奇谈怪论,主张向美国让步妥协;也有人主张硬碰硬,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应该从容应对,有理有节,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从舆论和行动上告诉美国和全世界:

第一,美国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世界上没有千年不败的帝国。

对此,苏碧辉也表示不认同,他告诉本刊记者,开庭当天,法院有问老伴是缴纳复植补种保证金还是自己复植,老伴也明确答复愿意自己复植。而福建鼎力司法鉴定中心的鉴定结论也表明,该林地只是原有植被被毁坏,但种植条件的破坏相对较轻微,稍微改良土地就可以恢复种植条件,直接种植。然而,由于今年当地干旱严重,政府、学校及居民用水都无法供应,学校还因缺水而停过课,因此暂时不具备种植条件,而且当时已经过了植树的季节,所以暂未复植。

1.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企业应改变以往的观念,在优惠政策下,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平台。同时,与职业院校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让教师及时了解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促进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提高。

美国的衰败不仅是自身衰败,还代表西方文明风光不再,作为主流文明的代表,将要让位于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同样,中国的复兴也是必然的,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中国不仅迎来了自己的复兴期,而且迎来了世界主流文明的轮替期。复兴和轮替的叠加,让中国人底气十足,信心百倍。

第二,美国遇上中国是极其幸运的,它的衰落可能是渐进的、体面的。

自中世纪后,葡萄牙、西班牙直到美国等八个西方大国先后崛起陨落。其中,英国是最为心酸的,因为取代它的美国和英国算是同文同种,美国不但没有优待英国,而且处处暗算它。自从美国把英国拉下“日不落帝国”的神坛,自己成为全球老大,就成了整治老二的专业户,苏联、欧洲、日本一个个都被整得七零八落。随着中国的发展崛起,美国就把中国当作了整治重点。但是,美国人和世界上许多人想不到的是,美国虽然也要像它取代英国一样被中国取代,可是它的命运要比英国幸运得多,因为它遇到的是仁义之邦——中国。它的衰败像一位老年人衰老,虽然不可逆转,却可以延缓,活得体面而尊严。关键是美国人要明大势,懂事理。

关于大势,上面讲了不少,现在重点讲讲懂事理。中国是文明大国、礼义之邦,历史上有过文景之治、大唐盛世和宋明景象,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三千年不曾断灭的中华文明,是以改朝换代的形式不断向前发展的。那么清代后期为什么中国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了呢?首先,因为中国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尽头,走到了改朝换代的节点。其二,中国遇到的外敌是西方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它们暴力、暴利的双暴本性,要比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带来的伤害巨大得多。但是,中国没有灭亡,用了一百多年时间的革命和建设,如今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像汉、唐、宋、元、明、清那样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的复兴,一靠中华文明自身的创生更新能力;二靠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滋养和壮大自己。这里要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引进和吸收,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民克敌制胜的利器,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大事件。对于引进马克思主义,我们曾经作过这样的阐述:

中华文明为何昌盛几千年,因为我们不断汲取印度佛教等外来文化的养分。为何进入近现代,在西方资本主义面前中国文化显得软弱无力,因为资本主义中有新的病毒——暴利和暴力。我们在和西方搞文化交流时,既要汲取它有益的养分,又要抵抗它的双暴病毒。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天然的克星和抗体。中国人民在与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作斗争过程中,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自然而然的事情。① 郁龙余、朱璇: 《季羡林评传》,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22页。

其实上个世纪中叶,就有西方学者卡尔·波兰尼深刻指出:“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他发现一个高度发达的科技社会已经播下了它的极权主义种子。我要提醒的是,他写下这些想法的时候,媒体的作用还远没有现在这样明显。媒体对社会的总控制权还远没有今天这样变得如此超级强大,当然这也是在我们目睹2001年9月11日事件之前。”③ [匈]卡尔·波兰尼: 《新西方论》,深圳:海天出版社,2017年,《意大利文版序》,第6页。 中国学者胡孚琛也说:

二、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普遍性

首先,要在危险品道路运输中引入卫星定位系统、无线射频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的技术,实现对危险品道路运输的过程监督,并在发生事故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应急救援的基础支持。但是,当前这些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都是单独运行的,只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危险品装载车辆信息进行监管。因此,必须采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在长江三角洲内部建立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各地区实现互通,来实现实时化、动态化、全过程的管理。

习近平主席在国际交往的多种场合多次宣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中国愿意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顺风车”,实现共同发展,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他还形象地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决不会称霸,决不搞扩张,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是传递友谊的正能量。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38页。 和“中国梦”相配套的,习主席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倡议,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好好学习,认真付诸行动。

2013年6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核电上网电价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新建核电机组实行标杆上网电价政策,全国核电标杆电价高于所在地燃煤机组上网电价的,新建核电机组投产后执行当地燃煤标杆电价,标杆电价的实施对核电经济性提出更高要求,经济性已成为核电在电力市场中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当前经济放缓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将进一步倒逼漳州业主加大项目前期建设成本控制力度。

理想、目标、道路已然指明,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地努力前行。在前进路上,不断增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这四个自信。在这四者中,文化自信是根本。习近平主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194页。

美国的衰落首先衰落在思想上,不是衰落在科技、军事上。美国精英一直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结果,骄傲使人落后。许多美国精英目光短浅,心胸狭小,爱吹不挨批,热衷于自娱自乐。“美国优先”“美国第一”就是这落后思想的典型体现。思想指挥行动。精英们的思想一衰落,科技、军事的先进性必然大打折扣,甚至成为衰败的加速器。

DEA模型涉及到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只有科学构建指标体系,才能更加准确的测度效率变动。本文在前人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投入指标选取农林牧渔业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衡量各要素投入状况,产出指标选择工业产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要素产出状况。

讲文化自信,必须认识中国文化的普遍价值,认识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及其所作的伟大贡献。在这个问题上,如果过分谦虚,不但有损我们的文化自信,而且会延误人类文明进程。所以,我们要重点谈谈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发生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从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文化逐渐被边缘化,维护中国统一、稳定的核心价值观,在不断批判中被削弱和取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义勇军进行曲》中的这句歌词,真实反映了中国当时的情况。“从鸦片战争到1945年,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大小470次战争,签订了1145个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疆土174万平方公里(占当时国土面积16%)。”② 秦德君: 《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2013年7月9日。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志士仁人,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方略和措施。首先,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因着眼于技术层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失败是必然的。后来,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甲午海战中又告失败。康有为、梁启超等进行维新变法,因脱离民众,很快就夭折。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中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日寇趁机大举入侵。中国人民进行八年抗战取得胜利,旋即进入国共内战,最终共产党胜利,于1949年成立新中国。从此,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从分裂走向统一,从贫弱走向富强。如今,中国成了引领世界发展的引擎。中国的迅速崛起,被称为当代世界的最大奇迹。

于是,各国政治家和学者都热心探讨产生中国奇迹的奥秘。在明大势、识大体的人士中,意见相当一致: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但使中国文化五千年长生不灭,即使在遭受外来摧残之后也能够浴火重生,再造辉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是:

(一)大一统的国家观

特朗普这样困兽犹斗,是不想承担美国败落在自己手上的历史罪责。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美国的时代将要结束,美国代表的西方文明为世界主流文明的时代将要到期。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主要由时势(潮流)和人民来决定,不是个人的行为所能左右。对潮流和人民的决定,作为个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大一统的国家观,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中国人由此享受到了无比的自由、快乐与幸福。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大一统的国家观,倍加珍惜。

(二)民为邦本的政权观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 万丽华、蓝旭译注: 《孟子》卷十四《尽心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重印),第324页。 这种清晰明确的“民本”思想,不但在两千多年前是先进的,至今依然具有生命活力。凡是反对者,必遭唾骂。当过和尚、后来做皇帝的朱元璋,曾经废除祭拜孟子。但是,亚圣还是亚圣,朱元璋徒增了一条骂名。

本组研究部分患者(15例,71%)出现低热和肝区疼痛不良反应,其中肝区疼痛6例、低度发热9例(体温<38.5℃)。是由于填充血管瘤血窦及肝动脉灌注栓塞剂之后,缺血或者药物对血管产生刺激从而出现肝区疼痛,病灶坏死后可以出现吸收热。对于术后出现低热,疼痛症状,经对症处理,1~3d都基本消失,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由于中国很早就懂得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有了正确、坚定的政权观,历朝历代都将处理好皇权和百姓的关系视作政权建设的重中之重。《荀子·王制》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① 张觉校注: 《荀子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87页。 历史上凡是有大作为的帝王,都对这个“舟水之喻”理解深透,而且都将此理贯彻到自己的施政之中。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典型例子。他本是用杀兄囚父的手段登上皇位的,但是他有民本思想;在他的治理下,唐代出现了“贞观之治”。所以,历史还是称他为一代英主。印度的阿育王原来是个暴君,后来皈依大法,悲悯天下苍生,终于变成了有名的仁君。

民本思想在中国出现得最早,并一直奉为主流思想意识。这就是中国三千年长治久安的重要原因。当下,中国社会无论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民本思想依然充满活力,经过有效更新再造,可以继续造福人民,为国家政权建设服务。

(三)德主刑辅的治理观

走向穷途末路的美国,需要一位扭转乾坤的政治英雄。这样,商人出身的特朗普走马上任当了总统。选票政治需要的是动人的口号和漂亮的演技,而特朗普具有马戏团演员的工夫,对不少美国选民来说颇有新鲜感。于是他战胜了克林顿·希拉里,成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第45任总统。

历史证明,德治法治并用、德主刑辅,是中国古代长治久安的又一大法宝。正所谓“德刑并用,天下归仁”。

随着安防产业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往的生态链系统开始逐渐被打破,安防行业从IT化走向DT化,随着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凸出,整个行业也开始从围绕着产能向用户需求转变,当前产业链的核心已经开始转移,而智能化这是这种迹象的表征。在安防领域,99%以上的数据都是非结构化数据,这是借助人工智能进行视频挖掘的价值所在。很多情况下,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有利于完成如下工作:目标识别、物体检测、场景分割、人物和车辆属性分析等。深度学习技术的突进让安防不再停留在解决用户安全防范的需求,朝着更宽、更广的领域延伸,视频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2]。

西方人通过殖民掠夺、贩卖黑奴、施以苛律峻法进行原始积累,是人类人权史上最黑暗的记录。物极必反,有压迫就有反抗。于是,西方有了人权的概念。显然,西方的“人权”不但比中国的“民本”“德治”晚出,而且带有明显的局限性。1963年,美国黑人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一个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50年后,一个名叫特雷文·马丁的黑人少年无故而被白人协警打死,美国当局竟宣告这个致人死命的白人协警无罪。可以肯定,只要有种族主义存在,人权难以得到真正的保障。美国棱镜门事件一出,对西方的人权更是重重一击。

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德刑相济、恩威并重的德主刑辅,是爱护人民、保护人民、打击犯罪和挽救过失人员的良方。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依然适用。

双及物构式对动词论元的压制主要体现在原来只能带一个名词或两个名词的动词,在构式的压制下能带三个名词性成分。比如英语中的“bake”,有“制作”义,是个典型的二价动词,它一般只凸显烘烤者和被烘烤物两个参加者,接受者一般不出现。但是当“bake”进入双及物构式后,这个构式就能凸显了三个论元角色:施事、接受者和受事。“烘烤者”对应“施事”;“被烘烤物”对应“受事”;空余一个“接受者”,论元构式便赋予其“接受者”的含义。因此,其后必须出现接受者。例如:

(四)中庸之道的方法论

中庸之道,是中国人的最基本的方法论,同时又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可是,许多人都把“中庸”误解了,甚至抛弃了。这种情况,在孔子时代就出现了。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③ 杨伯峻: 《论语译注》第六《雍也》,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4页。 在《中庸》一书中,他也强调了这点:“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他还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④ 龙儒民译注: 《大学·中庸》,北京:线装书局,2010年,第54、51—52页。

中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工程师,退休之后用20多年时间专心研究国学,写了《论语今释》一书。其中写道:“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遍尝和深受反中庸的苦果和恶果,情绪化的东西往往占上风。政治上东倒西歪,思想上偏激和混乱,经济上反复折腾,对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对社会的稳定,对人民生活的安定和改善都有所延误,损失难以估量和挽救。人们缺乏中庸思想,与无知相比,离真理更远。”① 蒋沛昌: 《孔子今释》,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第155页。 这位工程师对过去几十年思想爱走极端的现象,提出了激烈而中肯的批评。

孔子一生恪守中庸之道,他的许多思想,如“过犹不及”“攻乎异端,斯害也己”等等,都贯彻和充满着中庸之思想。子思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哉。”这是对孔子思想的高度概括。

(五)和而不同的关系学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追求的待人之道,即关系学准则。它建立在真切的矛盾观之上,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历代哲人和百姓的遵从。

早在周朝末年,史伯就深刻认识到了“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他认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② 仇利萍校注: 《〈国语〉通释》卷十六《桓公为司徒》,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51页。 不同的东西相结合,才能导致新事物、新力量的产生;相同的东西凑合在一起,就什么都不会产生。春秋时代的晏婴,对史伯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发挥。他说:和就像调羹,“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对矛盾的普遍性和对立统一规律,有着深刻认识:“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他还将“君臣”看作一对矛盾,认为他们的关系应是“和而不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③ 左丘明撰,蒋冀骋标点: 《左传》卷十二“昭公二十年”,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333页。

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哲人的普遍认识。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天运》篇则说:“一清一浊,阴阳调和。”④ 陈鼓应注译: 《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66页。 孔子将它用到人际关系上,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⑤ 杨伯峻: 《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1页。

和而不同,是世界万事万物存在的形态和相互关系的自然法则。谁违反了它,必然出现问题。当今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常常逆“和而不同”而动,该和的不和,党同伐异,到处挑起事端。他们犯的另一个错误,是藐视“同则不继”的法则,不能凑合的硬凑合。一个典型事例是美国最高法院以5票赞成、4票反对的票决结果,批准了同性恋婚姻合法的法案。这个法案,任其发展,必将贻害人类。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西方的制度越来越“不继”了。

(六)天下大同的社会观

天下大同,是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现代每个中国人的中国梦。天下大同是以“天下为公”作为道德基础的。如《礼记·礼运》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矜(鳏)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① 钱玄等注译: 《礼记》第九《礼运》,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第296页。

在印度人的辞典里,“天下为公”就是“天下一家”(Vasudhaiva Kutumbakam),意义是相通的。

中共十八大之后,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今天的中国梦,是几千年来古人大同梦的现代版。

几千年来,尽管道路曲折艰难,中国人的大同梦一直没有断灭。中国人的追梦精神,一方面来自理想自身的力量,一方面来自家国情怀。在中国人的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平天下”,就是使天下太平,就是天下大同,就是毛泽东主席诗词中说的“环球同此凉热”。

高三英语一轮复习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查缺补漏的过程。很大程度上而言,英语一轮复习大于二、三轮复习,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是二、三轮针对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做题技巧复习的奠基石。学生一轮复习不扎实,词汇量不足,基础语法知识不清,在篇章阅读过程中,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由于词汇和语法障碍,读不懂文章,这会直接导致学生信心不足,使二、三轮的复习过程举步维艰,复习效果也势必会大打折扣。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从思想认识上明确英语一轮复习的重要性,以保障一轮复习顺利、有效进行。

英语中没有“小康”这个词汇,西方人对“小康”的真实含义搞不清楚。在中国古人那里,小康和大同密切相关,是求大同不得而求其次。“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为小康。”② 钱玄等注译: 《礼记》第九《礼运》,第296页。 在现代中国人的心里,小康是追求大同的阶段性目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天下大同。当西方出现Communism这个概念时,中国的精英们一下子就接受了,因为他们一直有天下大同情结。

2.1 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3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及刮宫次数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七)人定胜天的创造观

与上述六则规范人与人关系的核心价值观成互抱之势的,还有中华民族另一条至关重要的核心价值观:规范人与自然(天地万物、客观世界)的,那就是人定胜天的创造观。2018年8月,我在“第三届生命学与国学高峰论坛”上发表论文《重理不重教:中国人的宗教元立场》,其中说:

中国人“重理不重教”的宗教元立场,可以追溯到比诸子时代更早的神话时代。印度、中亚、北非、欧洲的神话中,都有各种名目的造物主。梵天、原人、安神(An)、太阳神(拉神)、上帝等等。而中国的神话中,是没有这类造物主的。有一个天(帝),主要是自然天、理义天的含义,至上神的含义十分淡薄。有一个抽象的“道”“造化”,所以老子有“道生万物”之说。中国有的是“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刑天舞干戚”等等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人定胜天。就是信人不信鬼神。这是中国人的元精神,是中国人“重理不重教”的宗教元立场的精神基础。

上述大一统、民为邦本、德主刑辅、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天下大同、人定胜天七则,是中华民族赖以立世几千年而不败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像北斗七星一样,指引着中华文明的航船,从胜利驶向新胜利。这些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体现出强烈的中国性,一方面又具有无庸置疑的普遍意义。优秀的民族性和真正的普遍性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之间的关系好比国家队和世界冠军队,谁最优秀谁就成为世界冠军队。

大一统国家,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中国历代追求大一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此。欧盟的成立,非盟及拉美一体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大一统思想国外版的现代追求,其宗旨就是提升域内人民的集体荣誉感和生活幸福度。民为邦本所体现的民本思想,是现代民主思想的母本。它从国家、民族层面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比仅仅从个人的层面诉求自由与权利的民主观,更为气势磅礴,更具正能量。德主刑辅,是德治和法治的结合,值得各国借鉴。现在各国社会秩序混乱,就是缺乏德教,导致法不责众、罪恶泛滥。中庸之道和印度的中观思想相类似,既然能造福于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理应推而广之,造福更多的人。和而不同,是世界上事物与事物、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相处之道,中国人从中受益匪浅;若能为更多人、更多国家所接受,我们的人民和世界要比现在安宁得多、幸福得多。天下大同,不仅是中国人一以贯之的梦想追求,而且应该成为全人类的梦想追求。当下,尽管天下不太平,但是,和平发展是主流,和平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天下大同。人定胜天的思想,国外也有,为什么在中国执行得特别好呢?因为它作为核心价值观七则中的一则和其他它六则成互抱之势。因为中国讲“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讲中庸、执中,这就避免了走极端的弊端。

三、在中华大道上昂首阔步前进

世界乱象层出不穷,国内矛盾愈演愈烈。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人类面临五大冲突和危机:一是人与自然冲突及其生态危机;二是人与社会的冲突及其人文危机;三是人与人的冲突及其道德危机;四是人的心灵冲突及其信仰危机;五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及其价值危机。① 张立文: 《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在地球村的当下,世界乱象与中国矛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问题如何解决?

明白了世界大势,中国人应该怎么办?其实习近平主席早就指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什么要用中国梦来概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38页。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效”不仅成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代言词,更是渗透到人类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高技术产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创新技术,既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生命力,也为其他产业间的紧密联系提供了多形式、更快捷的途径。提高高技术产业自身的创新效率既是外部形式的推动,也是内部环境发展的需要。从发展战略角度上看,它对于降低创新主体发展成本、提高产业绩效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创新主体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一百多年前似乎是铁定的,就是走西方之路。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一些智者终于提出,西方文明的主导地位将要被东方文明取代。其中,以季羡林的旗帜最鲜明,影响最巨大。但是,他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和反对。王岳川说:“近年来报刊上有一些文章,对季羡林先生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文化复兴’,‘送出主义’等说法提出了批评,坚持全盘西化立场,反映出当代知识界对中国现代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② 王岳川: 《发现东方》,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3页。 季羡林留学德国十年,专门研究印度,对中国、西方、印度文化有深切了解,所以他的观点不走极端。他说:“我的意思并不是要铲除或消灭西方文化。”“那样做,是绝对愚蠢的,完全做不到的。西方文化迄今所获得的光辉成就,决不能抹煞。我的意思是,在西方文化已经达到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把人类文化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③ 季羡林、张光璘编选: 《东西方文化议论集》上册,北京:昆仑出版社,1997年;原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创刊号,第85页。 即便如此,当时的中国学者中,赞同者少,反对者多。

但是,今天情况发生了逆转。不但许多西方学者支持中国复兴,反对中国走西方的道路;许多中国学者都像受了洗礼一般,认为中国的崛起、中华文明的复兴,是无可阻挡的。有记者更是用“建立一个新世界,结束西方主导”为标题,来总结报导第三届全球智库峰会的嘉宾发言。① 段聪聪: 《建立一个新世界,结束西方主导》,《环球时报》2013年7月10日。 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不可想象的。可是在今天,走中华大道,不但中国人越来越自信,外国人也越来越向往。中华大道,就是中国人3000多年来走过的道路,就是中国人近70年来走过的道路,就是不断深化开放改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然,还有一些人心存疑惑,大一统的国家观、民为邦本的政权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中庸之道的方法论、和而不同的关系学、天下大同的社会观和人定胜天的创造观,真的能引领中国和世界,走向一个和平、幸福、光明的新时代?西方的没落和困境告诉我们,中国辉煌的历史和今日的崛起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的。欧美的问题出在他们只学习和发展了中国的器文化(技术文化),中国的道文化(精神文化)并没有学到。到18世纪,欧洲人觉得问题百出,欧洲又出现了一次“中国热”:

希尔伯特-黄变换首先对信号进行经验模态分解,产生一系列具有不同特征尺度的固有模态函数,再对每一个固有模态函数进行希尔伯特变换,进而得到能量在时间和频率上的分布规律[5]。但是经验模态分解过程中IMF分量之间的正交性是通过筛分迭代算法近似实现的,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方案和完整的理论解释,从而不可避免的导致能量的混叠和频率的交叠[6]。

中国的商品抢着买,关于中国的书争着读;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男女老少聚精会神地观看中国皮影;国王的情妇养金鱼,大臣的夫人乘轿子;阔人在私家花园的中国式亭子里闲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

18世纪欧洲“中国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它是中西文化的一次大规模接触和交流,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堪称空前。② 许明龙: 《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1页。

尽管翻译中国经典是这次中国热的亮点,但是中国的道文化欧洲人还是没有真正学到手,他们感兴趣的依然是技术文化。这一次,是到了欧美认认真真学习中国道文化的时候了。

那么,为何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断遭受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铁律。中国的封建主义和长矛大刀,是打不过资本主义和洋枪洋炮的。今天我们经过近70年建设,无论在社会制度还是综合国力上,都立于不败之地。

那些古老的思想,都是大道理,真的能引领我们走进新时代?不闻大道,无以成大事。几乎所有的人特别是成功人士,都承认:自己最基本的为人之道,来自童年父母的教导。同样,人类最基本的立世之道,来自人类童年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时期,人类的父母——大宗师,即天地自然对自己的教导。这些教导长期在民间流传,在流传中得到洗炼和考验。到先秦时代,老子、孔子等先哲把它们整理、记录了下来,成了《易经》《老子》《论语》《庄子》等中华民族最初的元典。这些元典的精华,就是人类的初乳,不但有巨大的营养滋补力,而且有强大的免疫功能。中国文化以“天人合一”为最大本质特征,就是遵从并践行了大宗师的教导。中华民族经5000年风雨里程,而文明之火不灭。这就有力说明:人类永远是天地自然之子,永远需要大宗师的教导。过去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

全球化时代,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精神交流,在物质交流充分发展的同时,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人自古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还要做到“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美己之美,与人共美”的同时,还要“美人之美”。这样才能“己之美”与“人之美”互动,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今天中国人应该在中华大道上意气奋发,阔步前进,先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只有这样,世界各国才会美我之美,走上与我共美同乐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天下一家、天下大同的理想目标。

(本文曾发表于2018年11月10-11日在中国珠海举办的“世界古文明的比较观照——第二十二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On the Rotation of the World's Mainstream Civilizations

YU Long-yu
( Center for Indian Studies,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China )

Abstract: The disput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has existed since ancient times. Before modern times, the disput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were regional, indirect, and time-varying. In modern times, the disputes became global, direct, continuous and intensif i ed. After the cold war, the reason why the United States suddenly launched a trade war when the world was dominated by one superpower was mainly the approaching rotation of the world's mainstream civilizations and the deviation of American politics caused by Trump. In fact, the decline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a historical necessity. Fortunately, w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facing is China, a country of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and its decline may be gradual and decen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lead China and the world towards a new era of peace, happiness and civilization, China must fi rst have cultural self-conf i dence, and truly understand and give full play to doctrines of the great unity, people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virtue as the principal part of punishmen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armony with diversity, great harmony between the world and the victory of man over nature, the seven core values on which the Chinese nation has been rely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Key words: mainstream civilization; East and West; United States; trade war; core values; cultural self-conf i dence

中图分类号: G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7110(2019)04-0001-11

收稿日期: 2019-06-20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印度学研究”(16AZD04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郁龙余,男,上海人,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印度文学和中印文化关系研究。

责任编辑:潘文竹

标签:;  ;  ;  ;  ;  ;  ;  

论世界主流文明轮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