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顶煤巷锚网(索)支护参数研究

放顶煤巷锚网(索)支护参数研究

一、放顶煤回采巷道锚网(索)支护参数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1](2021)在《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文中指出装备提升、工艺改进、条件变化对煤矿的安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煤矿安撤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安全管理对于适应新形势需要、建设安撤专业化队伍、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有着现实的意义。

粱晓敏[2](2021)在《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矿应用20 m宽的区段煤柱护巷造成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合理宽度的区段煤柱不仅能够提升煤炭资源回收率,还可以优化回采巷道所处应力环境,降低回采巷道的维护难度。相较于沿空留巷等无煤柱开采技术,留设合理宽度区段煤柱因其对矿井生产技术条件及地质条件要求不高、前期投入较少、工艺相对简单等优点而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经验估算法、载荷估算法、弹性核理论计算、内应力场理论计算法、极限平衡理论计算法等煤柱宽度的理论计算方法各有优缺。本文以黑龙关煤业11602综放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在总结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区段煤柱覆岩结构及运动特征,对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上方直至地表覆岩与区段煤柱的协同受力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区段煤柱在其上方岩柱自重和采空区低位未完全垮落岩层载荷所产生的转移集中力、弯曲下沉带高位覆岩挠曲变形所产生集中力共两部分应力作用下产生变形。本文将尚未回采的大范围实体煤区域及其覆岩视为刚性体,煤柱简化为弹性体,回采工作面覆岩中弯曲下沉带范围内的高位覆岩视为两端简支在刚性岩体上的岩梁,建立覆岩-煤柱协同受力力学模型,阐明了区段煤柱受载变形的应力来源,并推导出该力学模型中煤柱所受集中力F的表达式。通过对煤柱两侧支护体系对煤柱煤体作用机理的分析,认为区段煤柱两侧支护体系对煤柱的约束力可以阻止采掘影响下煤柱内弱面的扩张,减小煤柱所受拉应力,从而提高煤柱的抗剪强度,提升区段煤柱整体的强度,基于此提出煤柱在其两侧不同支护强度下区段煤柱极限支承强度理论计算公式。系统分析所建立覆岩-煤柱协同受力力学模型,结合黑龙关煤业11#煤层具体参数,计算得到黑龙关煤业11603工作面沿空巷道留设区段煤柱的合理宽度为8 m,并结合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留设8 m宽区段煤柱时上下区段工作面掘采全过程中沿空回采巷道及煤柱的应力分布特征、围岩位移情况及塑性区发育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 m宽的区段煤柱能够保证下区段工作面的安全回采。通过对综放工作面沿空回采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及综放工作面沿空回采巷道的围岩控制原理进行分析,结合黑龙关煤业的具体情况,提出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方案,以确保区段煤柱的稳定,并减小沿空巷道在反复动载作用下的围岩变形。现场留设8 m宽区段煤柱进行11603工作面回风顺槽掘进作业,沿空回采巷道能够在上区段工作面的采动影响及沿空巷道的掘进影响下保证煤柱的稳定性及回采巷道的正常使用,现场工业性试验验证了覆岩-煤柱协同受力模型计算区段煤柱宽度方法的合理性,能够为其他矿井区段煤柱留设提供参考。

刘佳俊[3](2020)在《特厚软煤下分层综采巷道布置与支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厚度和围岩地质环境的不同,可以选择一次性采全高、分层开采和放顶煤采煤法或三种技术组合的方式。分层开采中,外错式巷道由于承受了上分层支撑压力导致支护困难,因此实际工程中使用很少。但其在发挥综采设备优势效率、提高煤炭回采率上有着极大地优势。以王洼煤矿110502(2)分层工作面风巷外错布置为研究对象,通过勘察对比、理论计算、围岩力学性能试验、数值模拟以及实地监测等手段,及时调整了下分层风巷的掘进方向和外错布距,优化了支护参数,成功的将地在厚软煤层中布置外错式巷道外错式布置在厚软煤层的使用,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支护技术。通过对比多个钻孔柱状图和现场实地调研,摸清了工作面走向上的顶底板的围岩性质和厚度,并对5煤层不同高度的煤与围岩进行采样,通过相关物理性能测试,获取巷道围岩力学性能参数。根据弹性模量E<15GPa和内崩解指数Id2≤85%确定围岩类型为软岩;煤岩分为上、中、下分层,抗压强度分别为13.06MPa、12.66MPa、14.42MPa。根据煤岩周围工作面煤岩岩层分布和物理力学强度参数,建立了下分层的工作面开采模型,并理论分析计算得出的上层煤柱最小尺寸应为16.62m。理论分析计算得出的上层煤柱最小尺寸应为22m,在两侧煤层都回采结束的条件下,下分层煤柱塑性塑性区和破碎区宽度为5.5m,将下分层风巷模拟布置在110502(1)采空区外侧,模拟了五个不同巷道外错距离。外错距为5.4m、10.4m、15.4m、20.4m、25.4m的位置,研究不同位置巷道掘进所带来的应力位移变化。结合现场矿方巷道生产条件,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缩短了锚杆、锚索间排距,将预紧扭矩提高到300N·m,减小了巷道变形量。逐步取消了该巷道长期以来架棚支护的高成本支护手段,提高了掘进效率,降低了支护成本。并对锚杆(索)施工提出了二次预紧进一步保证了巷道的稳定性。图 40 表 10 参 68

高培成[4](2020)在《鹤壁九矿综放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鹤壁九矿主采的二1煤层,平均厚度5.31m,采用综放回采工艺,回采巷道采用U型钢拱形支架支护,存在工人劳动强度大,巷道返修率高,超前支护段需要替棚等问题,制约着矿井的高产高效。针对九矿工程的地质条件,回采巷道拟采用全煤锚网支护技术。本文采用地质力学评估、相似模拟、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工业性试等手段,对该工作面下顺槽围岩锚网索支护破坏特征及支护技术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鹤壁九矿二1煤体,其单轴抗压强度为1.06MPa、煤体坚固性系数为0.14,巷道平均埋深700m,垂直应力为17.5MPa,可见巷道围岩载荷大,煤体及易因变形而变得松散,发生流失形成空顶现象,造成U型钢棚受载不均,使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降低;当巷道围岩急速变形时,U型钢棚快速失稳,巷道断面回缩,影响矿井安全高效生产。(2)利用相似模拟手段,研究了采动影响下无支护、薄顶煤锚网索支护和厚顶煤强化锚网索支护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并结合物理相似模拟实验过程,分析了松软破碎煤体巷道变形特征。通过增加锚索支护密度和提高锚杆锚索的预应力,改善了松软破碎托顶煤巷道围岩受力状态,巷道围压的提高,可使围岩承载能力得到提高,围岩强度得到强化,控制了围岩破碎区和塑性区的发展,从而使巷道围岩保持稳定;提高支护构件的护表能力,可以有效地控制松软破碎发生流失,从而减少锚杆锚空失效现象。(3)通过理论计算、工程类比法相似模拟结果确定了3204下顺槽锚网索支护原则为高预应力、高强度、较高密度锚杆锚索协调支护,具体支护方案为顶、帮锚杆选用Ф22×2400mm高强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顶8帮5),间排距700×700mm;顶锚索选用Ф22×8300mm锚索,帮锚索选用Ф22×5300mm锚索(顶3帮1),排距1400mm。并通过数值模拟对巷道支护方案在掘进和回采期间巷道支护效果进行了验证,进一步说明支护方案的合理性。(4)根据研究结果,在3204下顺槽实施工业性试验,各项矿压监测数据都验证了支护方案的合理性,3204下顺槽在锚网索支护方案下,围岩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工业试验表明:巷道支护效果良好,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支光辉[5](2020)在《“三软”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沿空掘巷围岩锚固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赵家寨矿属于典型的“三软”厚煤层,回采巷道托顶煤平均厚度2~3m不等,沿空掘巷局部地段破坏严重,影响现场正常使用。在施工锚网索支护时,存在锚固孔成孔质量差、塌孔现象严重以及锚固力较低等问题,临近采空区小煤柱表现尤为严重。因此,论文基于赵家寨矿现有地质开采条件,采用现场观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似模拟以及现场试验等方法对“三软”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沿空掘巷矿压显现规律、松软破碎煤体钻-封-注一体化锚固机理及工艺、装置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在现场观测的基础上,分析了留小煤柱沿空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发现沿空掘巷围岩变形呈现非对称形式,小煤柱侧变形值及所受垂直应力较大;围岩塑性区范围较大,小煤柱完全呈现塑性状态,且小煤柱内有一剪切带,可能会导致小煤柱的失稳破坏。(2)基于自主设计的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通过理论分析,论述了“三软”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沿空小煤柱巷道钻-封-注一体化锚固机理。优化确定了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杆体和连接件的强度和尺寸,确定了最优注浆压力,分析了封孔长度与封堵效果关系。发现在软煤中注浆裂隙扩展范围较大,注浆稳定后相同测量圆孔隙率、应力均呈现软煤>中软煤体>硬煤特征。(3)自主研发了注浆锚固技术综合试验台,通过对钻进过程中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的振动特征监测发现,松软煤体中钻进时锚杆的纵向振动加速度值远大于破碎煤体,为识别煤体的完整性提供了依据。超声波无损检测注浆效果发现,注浆范围能够使锚固范围内形成承载体。通过锚杆拉拔检测试验可知,松软煤体中锚杆拉拔力峰值平均值比破碎煤体中大,说明松软煤体中注浆锚固质量更好,锚固系统承载能力更高。(4)在井下现场对沿空掘巷煤柱侧进行钻-封-注一体化锚固试验,验证了实验室实验的结果和有效性。试验结果显示,各试验段锚固后的锚杆拉拔力峰值的平均值明显比附近的树脂锚固锚杆高、煤柱侧变形量小,由于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杆体为空心、封孔为胶套、薄皮钢管加工的钻头,成本和同长度?20mm螺纹钢锚杆价格相当,减小了巷道支护和返修成本。

孔琳彭[6](2020)在《厚煤层复采工作面回采巷道合理层位布置研究及控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是国民经济和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和基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国煤炭开采的主要方式一直是比较落后的采煤工艺,回采率不足20%。对煤炭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与严重破坏,高效回收旧采区内的煤炭资源势在必行。然而由于复采区内空巷空区冒落区的存在,复采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层位及控制是开展复采工作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以山西陵川崇安关岭山煤业有限公司旧采3号煤层为工程背景,对旧采区内3号厚煤层复采工作面回采巷道层位布置及控制采用现场调研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关岭山旧采3号煤层赋存情况大体分为四种:残留煤柱、空巷内顶煤未垮落、空巷内顶煤垮落且直接顶完整、空巷内顶煤垮落且顶板泥岩局部垮落;通过岩石力学实验及现场围岩钻孔窥视,得到了3号煤层顶底板岩层特性及物理力学参数。(2)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层位布置下巷道顶底板围岩条件、巷内的支护方式、空巷的处理方式、端头及超前支护的难易程度,得出了回采巷道沿煤层底板掘进时,不仅有利于工作面设备布置与回采,且巷道围岩更为稳定;(3)运用数值模拟对回采巷道沿顶掘进和沿底掘进的应力分布规律及塑性破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工作面处到工作面后方120 m范围内,沿顶掘进与沿底掘进时的塑性破坏的程度与巷道围岩应力都逐渐增大;从工作面处到工作面前方60 m范围内,沿顶掘进与沿底掘进时的塑性破坏的程度与巷道围岩应力都逐渐减小,但回采巷道沿底掘进比沿顶掘进的塑性破坏范围更小,应力没有出现明显的集中现象且应力较小,能够满足巷道围岩变形控制和安全使用的要求。(4)分别对回采巷道沿底掘进围岩状况的进行受力分析,得出不同条件下回采巷道的围岩控制措施。在残留煤柱内,采用锚网索+C30柔模混凝土砌墙支护,墙体宽度800 mm;遇到空巷空区冒落区时,采用锚网索+工字钢棚+注浆+C30柔模混凝土砌墙支护,棚间距500 mm,墙体宽度800 mm。

陈梁[7](2020)在《采动影响下大倾角煤层巷道围岩破裂演化与失稳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大倾角煤层巷道周边围岩常受到复杂非对称载荷的影响,而非对称载荷产生的剪应力成分有利于围岩裂隙的开裂与扩展,这是导致大倾角煤层巷道破裂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不同角度揭示大倾角煤层巷道破裂演化与失稳机理可对此类巷道支护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虽然国内外学者针对大倾角煤层巷道破裂失稳机理与控制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因缺乏相关的实验系统,从实验室小试样角度揭示剪应力成分对大倾角煤层巷道破裂行为的影响仍为研究空白,考虑顶板弱面滑移效应的采动下大倾角煤层巷道失稳模式仍鲜有报道,从力学角度揭示采动强度与倾角对大倾角煤层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影响的研究仍需完善。本文将综合采用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等手段开展采动影响下大倾角煤层巷道围岩破裂演化与失稳机理研究,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控制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发压缩-剪切耦合加载实验系统,详述该系统具体组装步骤及使用方法,给出煤岩试样在压缩-剪切耦合加载下的强度计算原理;与传统的单轴压缩实验系统相比,该系统能够实现试样在倾斜条件下的单轴加载,使其处于压剪耦合力学状态下,该加载方式能够有效反映大倾角巷道受压缩-剪切耦合载荷影响的力学状态。(2)基于压缩-剪切耦合加载实验系统,研究煤岩应力-应变曲线、切向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应力、弹性模量、切向应力以及应变能随倾角与加载速率演化规律,揭示倾角与加载速率效应对煤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合PFC软件对比分析不同加载速率和倾角下煤岩宏观破裂模式及渐进破裂过程,揭示加载速率和倾角效应对煤岩破裂倾向性的影响;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不同加载速率和倾角下煤样峰值应力与弹性模量预测模型,实现复杂应力状态下煤岩力学性能的定量表征。(3)开展压缩-剪切耦合载荷下煤岩破裂的声发射行为研究,分析声发射特征参数和裂纹起裂、损伤阈值随加载速率和倾角演化规律;基于声发射波形特征,获得不同加载条件下煤样张拉、剪切裂纹演化规律,进而揭示倾角与加载速率效应对煤岩微破裂行为的影响;建立纯单轴压缩和压-剪耦合载荷下煤岩裂隙开裂模式力学模型,从力学角度揭示压缩-剪切耦合载荷下煤岩裂隙起裂行为。(4)结合工程实际,考虑顶板无弱面和含弱面两种情况,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倾角、采动强度、弱面参数以及应力释放系数对大倾角煤层巷道围岩位移场、应力场、塑性区以及弱面剪切位移的影响,从工程角度揭示两种顶板结构下大倾角煤层巷道破裂失稳机理及渐进破裂过程。(5)基于保角变换及复变函数理论,考虑采动强度与倾角的影响,建立大倾角煤层直墙拱巷道围岩应力和变形力学模型,结合遗传算法求得不同采动强度和倾角下围岩应力及变形解析解,从力学角度揭示采动强度与倾角对大倾角巷道失稳模式的影响。(6)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建立支护作用下大倾角煤层巷道顶板块体结构自稳力学模型,给出顶板结构自稳力学判据,分析弱层间接触力与左右拱肩部位支护强度之间的关系,引出“高预应力非对称”支护理论;将该理论应用于工程实际,现场动态监测其应用效果,最后给出采动下大倾角煤层回采巷道支护设计流程。该论文有图136幅,表33个,参考文献187篇。

孙如意[8](2020)在《综放工作面超高回采巷道顶部袋式充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综采放顶煤是我国厚煤层主要的采煤工艺,沿顶布置回采巷道非常普遍,端头三角煤损失十分严重。沿顶回采巷道超前落底可回收大量端头三角煤,但巷道落底造成回采巷道超高严重,导致巷道围岩稳定性降低,加之难以实施有效的超前支护,极易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因此,开展厚煤层综放面超高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对煤矿生产安全和资源回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安阳永安贺驼煤矿为试验矿井,针对目前木垛充填护顶回收端头三角煤的不足,提出了超高回采巷道顶部袋式充填控制方法,选取了合适的袋式充填材料,确定了合适的充填时机及位置,改进了充填系统并制定相应的使用规范,设计了充填工艺。在贺驼矿1112工作面实施了工业性试验,并根据施工情况优化设计充填袋、改进充填工艺,同时对充填效果和经济效益做出切实评价。首先通过综放工作面超高回采巷道工程地质调研,结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确定了综放工作面超高回采不利条件,给出了护顶固帮的袋式充填控制方法。其次,根据顶板充填条件计算充填体合理强度应大于1.4MPa,分析袋式充填材料性能要求,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袋式充填材料合适的水灰比为3.5:1。然后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回采巷道顶部充填前后围岩应力分布及变形情况,充填后巷道周边小范围岩体内垂直应力降低,顶板下沉量减小,塑性区范围减小,顶板内应力能够通过充填体传递并集中在充填体内,围岩能够保持稳定。之后,分析了充填时机及位置应位于工作面前方25~30m处充填并结合材料性能及1112工作面实际情况优化设计充填系统和充填工艺,设计的充填系统具有体积小、效率高、自动定量加水、搅拌-泵送一体化等优势。最后,根据现场施工情况优化充填袋和改进充填工艺,实现了充填工作高效进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超高回采巷道顶部袋式充填技术能够使单体支柱工作阻力提高至12MPa以上;充填后巷道最大变形量196mm,有效抑制了巷道变形,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实现了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安全高效节约,形成了综放工作面超高回采巷道顶部袋式充填技术体系。

王雷[9](2019)在《深部采区高强锚注自成巷控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长壁式开采需要留设护巷煤柱,受到“三高一扰动”的影响,护巷煤柱围岩松散破碎,自身承载能力弱,支护构件失效频繁,巷道顶板网兜严重、帮部剧烈鼓出、底臌大变形,巷道频繁维护与返修,同时回采巷道留设的护巷煤柱,不仅造成煤炭资源的严重浪费,还造成工作面围岩应力集中,引发工作面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重大安全事故,严重制约着煤矿安全、高产和高效的运营。针对上述问题,明确深部采区自成巷短臂梁破坏机理,开展深部采区自成巷锚注机理和控制效果研究,为深部采区自成巷支护提出针对性控制措施,对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意义。本文以新汶矿区孙村煤矿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试验、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研究方法,研究深部采区自成巷锚注控制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深部采区锚注自成巷顶板破坏机理研究基于自成巷原理,自成巷顶板结构具有明显阶段性的特点,将自成巷顶板划分为四个区域,即切缝准备区、切缝实施区、切缝影响区和切缝稳定区,同时基于上限分析理论和能量转化平衡原理,建立自成巷顶板不同区域的力学分析模型,推导了不同区域分阶段自成巷短臂梁冒落曲线方程,明确了不同参数下切顶短臂梁冒落变化规律。随着岩体粘聚力c、注浆锚索预应力p、临时支护力F和巷帮围岩强度pt的增加,切顶短臂梁冒落范围逐渐向巷帮方向转移,当注浆锚索间距d、围岩应力q、切顶角度θ和应力集中系数λ减小时,切顶短臂梁冒落范围逐渐向巷帮方向转移,岩体内摩擦角φ增大,切顶短臂梁b呈增大趋势,但差距不明显,而切顶短臂梁a呈明显减小趋势。(2)深部采区自成巷锚注控制机理研究考虑注浆围岩参数和注浆锚索支护参数等因素影响,推导了锚注复合体力学参数计算公式,揭示了锚注复合体力学参数变化规律。锚注复合体粘聚力与注浆围岩粘聚力、注浆围岩内摩擦角和锚索预紧力正相关,与间排距负相关,锚注复合体内摩擦角与注浆围岩内摩擦角和注浆锚索预紧力正相关,与间排距负相关。开展了注浆体、锚注体力学试验和注浆锚索锚固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水灰比和粒径对破碎围岩注浆体强度影响较大,水灰比0.5:1注浆体强度和注浆锚索剪应力较大,粒径10~15mm注浆体强度较小,锚注体强度与预紧力和支护构件数量呈正相关。(3)深部采区自成巷锚注复合体承载强度研究基于自成巷顶板围岩结构,分析了自成巷锚注复合体承载结构的几何参数,建立了自成巷锚注复合体承载强度力学模型,推导了自成巷锚注复合体承载强度计算公式,揭示了自成巷锚注复合体承载强度变化规律。自成巷锚注复合体承载强度与锚注复合体粘聚力、内摩擦角、预紧力、注浆锚索长度和直径呈正相关性,与注浆锚索间排距呈负相关性;通过采用注浆加固技术,对注浆围岩施加高预紧力,选取合理的注浆锚索间距和直径,是提高自成巷稳定性的有效途径。(4)深部采区自成巷锚注支护数值试验研究考虑顶板切缝高度、切缝角度、注浆加固范围和注浆加固参数等因素影响,设计了16种对比方案,开展了深部采区自成巷锚注支护数值对比试验,分析了巷道位移和围岩应力的变化规律,揭示了不同因素影响下深部采区自成巷锚注控制机制。研究表明:随着注浆加固范围和注浆加固等级的增加,自成巷位移量和实体帮竖向应力、水平应力呈降低趋势;随着切顶高度和切顶角度的增加,自成巷不同部位最大位移量和围岩峰值应力呈现减小的趋势,综合考虑施工情况选择切顶高度8m和切顶角度20°。(5)深部采区自成巷锚注支护模型试验研究开展了自成巷锚注支护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分析了锚注自成巷围岩应力和位移演化规律,明确了锚注自成巷围岩控制效果。研究表明:随着距自成巷实体帮距离增大,侧向支承压力呈现出先增大后逐渐减小的分布规律,锚注自成巷的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为0.91MPa,距实体巷帮的距离为0.1m;随着开挖进尺的增加,自成巷顶板内部位移先急剧增加后趋于缓慢,开挖进尺0~100mm范围内,切缝顶板受超前支承压力影响,位移显着增加;工作面开挖到监测断面后,顶板上覆岩层随着切缝顶板回转下沉,位移进一步增加,自成巷顶板最大变形量分别为2.5mm,表明锚注自成巷的围岩控制效果显着。(6)深部采区自成巷锚注支护现场应用研究以孙村煤矿2215上平巷为工程依托,进行了浆液扩散规律试验、注浆锚索锚固性能试验和巷道顶板分区等现场试验,并对单体支柱受力、注浆锚索受力和顶板离层进行监测,验证了深部采区自成巷锚注支护控制效果。研究表明:孙村煤矿2215上平巷采用高强锚注自成巷技术,巷道顶板围岩裂隙充填密实,注浆锚索锚固力高,顶板离层值较小,减小了工作面超前支护范围,工作面矿压显现不明显,自成巷围岩控制效果显着。

仇奎凯[10](2019)在《益门煤矿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回采巷道围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四川益门煤矿急倾斜特厚煤层工程地质条件,采用岩石物理力学实验、工程类比、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回采巷道的围岩变形规律及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四川益门煤矿急倾斜特厚煤层C1、C2、C3煤层基本顶为Ⅰ类坚硬岩层,岩体完整;直接顶为Ⅲ类较硬岩层,岩体较完整;煤体为Ⅴ类软煤,煤层较破碎;直接底为Ⅲ类较硬岩层,岩体较完整。(2)不同巷道断面形状,围岩变形特征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当沿顶板侧布置的巷道为直角梯形断面时,巷道变形最大,半圆拱断面巷道变形最小;沿底板侧布置的巷道为等腰梯形时巷道变形最大,半圆拱形巷道变形最小;顶板侧巷道底板和右帮变形大,顶板和左帮变形小;底板侧巷道与之相反,巷道变形呈现出非对称性特征;根据不同断面形状巷道的变形特征,确定沿顶板侧和底板侧布置的巷道断面形状为半圆拱形。(3)基于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回采巷道围岩非对称变形特征,巷道采用锚网索非均匀布置方式;以变形与支护匹配控制的围岩控制原则,确定了合理的支护参数;顶板侧和底板侧巷道的煤体侧锚杆间排距为600mm×600mm,岩体侧锚杆间排距为800mm×800mm,实现了巷道围岩非均匀变形的有效控制。(4)现场实测得出,顶板侧巷道在掘进期间以底板和右帮(煤体侧)变形为主,底板侧巷道在掘进期间以顶板和左帮(煤体侧)变形为主。顶板侧巷道的顶底板总变形量最大为58.8mm,两帮总变形量最大为58.5mm;底板侧巷道的顶底板总变形量最大为51.1mm,两帮总变形量最大为56.9mm,巷道变形量较小,围岩控制效果较好。

二、放顶煤回采巷道锚网(索)支护参数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顶煤回采巷道锚网(索)支护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素质培训教育
    1.1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管理安全培训
    1.2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技能实操培训
    1.3 推行了轮训制安撤技能提升法
    1.4 推行了“三系级考核”“师带徒”等措施
    1.5 实施煤矿安撤“五描述一操作”学习演练及考核
2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安全管理
    2.1 实施安撤专业“633安全管理”法
    2.2 实施安撤重点工程“跟班包保”制度
    2.3 建立煤矿安撤安全基础管理制度
    2.4 发挥生产技术对煤矿安撤管理的保障作用
    2.5 调整改进煤矿安撤生产工艺
3 结论

(2)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放开采沿空巷道覆岩破断规律研究现状
        1.2.2 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现状
        1.2.3 区段煤柱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地质特征及矿压规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煤层覆存条件及回采工艺
        2.1.2 工作面巷道布置
    2.2 围岩力学参数测试
        2.2.1 取样方案及试件加工
        2.2.2 钻孔窥视
        2.2.3 岩石力学实验
    2.3 留设20 m煤柱时11602 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2.3.1 矿压观测目的及内容
        2.3.2 两巷矿压显现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放工作面覆岩结构及稳定性研究
    3.1 厚煤层综放工作面覆岩运动特征
        3.1.1 综放工作面支架与围岩力学系统模型
        3.1.2 综放工作面回采特点分析
    3.2 上区段工作面侧向老顶一次破断结构分析
        3.2.1 侧向老顶一次破断煤体应力扰动分析
        3.2.2 侧向老顶一次破断结构分析
    3.3 沿空掘巷对覆岩破断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
        3.3.1 掘巷前覆岩结构稳定性分析
        3.3.2 掘巷后覆岩结构稳定性分析
        3.3.3 沿空掘巷应力扰动分析
    3.4 下区段工作面回采对覆岩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
        3.4.1 下区段工作面回采对覆岩结构运动过程
        3.4.2 下区段工作面回采对沿空巷道覆岩结构的扰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合理煤柱宽度研究
    4.1 区段煤柱留设原则
    4.2 合理煤柱宽度的理论研究
        4.2.1 覆岩结构分布特征与煤柱变形机制分析
        4.2.2 覆岩-煤柱力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4.2.3 基于支护强度影响的区段煤柱极限支承强度理论计算
        4.2.4 煤柱宽度理论计算
    4.3 区段煤柱合理宽度数值模拟研究
        4.3.1 模型建立及模拟内容
        4.3.2 上区段工作面回采后侧向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4.3.3 沿空巷道掘进时围岩应力、位移及塑性区分布特征
        4.3.4 下区段工作面回采时围岩应力、塑性区及位移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沿空巷道围岩控制对策
    5.1 沿空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5.2 综放工作面沿空回采巷道围岩控制原理
    5.3 巷旁切顶卸压技术改善围岩应力环境分析
        5.3.1 巷旁切顶卸压原理分析
        5.3.2 巷旁切顶卸压方案设计
    5.4 锚网索梁注支护方案研究与设计
        5.4.1 回采巷道围岩锚杆支护理论
        5.4.2 回采巷道支护方案设计原则
        5.4.3 锚网索梁注支护方案设计
    5.5 现场工业性试验分析
        5.5.1 矿压监测内容及方案设计
        5.5.2 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特厚软煤下分层综采巷道布置与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采技术发展现状
        1.2.2 分层开采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王洼煤矿110502(2)工作面概况
    2.1 110502(2)工作面概况
        2.1.1 矿井概况
        2.1.2 110502(2)工作面生产条件
    2.2 煤岩物理力学性能测试研究
        2.2.1 顶底板泥岩耐崩解试验
        2.2.2 试样制备
        2.2.3 实验室试验
        2.2.4 试验结果采集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外错式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3.1 载荷作用下基础内应力分布特征
    3.2 厚煤层分层开采巷道外错布置
        3.2.1 厚煤层分层布巷道技术简介
        3.2.2 王洼矿110502(2)外错巷道布置的可行性分析
    3.3 塑性煤柱
        3.3.1 上分层塑性区计算
        3.3.2 外错布置时回采巷道位置的选择
        3.3.3 上分层煤柱留设尺寸的优化
        3.3.4 回采巷道外错位置确定原则
        3.3.5 下分层煤柱合理宽度理论计算
    3.4 下分层风巷支护参数设计
        3.4.1 巷道理论半径确定
        3.4.2 锚杆支护参数确定
        3.4.3 锚索支护参数
    3.5 支护参数优化与选定
    3.6 小结
4 外错式风巷布置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
    4.1 数值模型建立
    4.2 底分层巷道位置模拟结果
        4.2.1 不同位置掘巷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4.2.2 不同位置掘巷围岩位移变化规律
    4.3 巷道合理位置确定
    4.4 支护方案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现场应用
    5.1 巷道位置调整
        5.1.1 下分层风巷位置调整
        5.1.2 现场支护施工问题
    5.2 现场监测
        5.2.1 监测目的
        5.2.2 监测内容
        5.2.3 监测地点
        5.2.4 监测方法及设备
        5.2.5 日常监测要求
    5.3 巷道测站监测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鹤壁九矿综放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放回采煤层上覆岩层破坏规律研究现状
        1.2.2 综放回采巷道围岩破坏特征研究现状
        1.2.3 综放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架棚支护回采巷道围岩破坏特征
    2.1 工程地质特征
    2.2 鹤壁九矿综放回采工作面地质力学参数测定
        2.2.1 煤体坚固性系数测定
        2.2.2 巷道围岩强度测定
        2.2.3 巷道围岩钻孔窥视分析
    2.3 架棚支护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受采动影响综放回采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3.1 试验过程
        3.1.1 模型的构建
        3.1.2 试验方案设计
        3.1.3 观测项目
    3.2 无支护巷道围岩破坏特征
        3.2.1 模拟模型
        3.2.2 巷道变形规律分析
    3.3 薄顶煤锚网索支护巷道围岩破坏特征
        3.3.1 模拟模型及巷道支护方案
        3.3.2 巷道围岩裂隙发育规律
        3.3.3 巷道表面破坏特征及锚固构件受力
        3.3.4 巷道深部位移规律
    3.4 厚顶煤强化锚网索支护巷道围岩破坏特征
        3.4.1 模拟模型及巷道支护方案
        3.4.2 巷道围岩裂隙发育规律
        3.4.3 巷道表面破坏特征及锚固构件受力规律
        3.4.4 巷道深部位移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鹤壁九矿3204下顺槽支护设计
    4.1 3204 下顺槽锚网索支护参数理论计算
        4.1.1 锚杆参数理论计算
        4.1.2 锚索参数理论计算
    4.2 3204 下顺槽锚网索支护参数确定
    4.3 3204 下顺槽数值模拟分析
        4.3.1 数值模拟方案
        4.3.2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3204 下顺槽矿压显现规律现场监测
    5.1 矿压监测内容
    5.2 矿压观测方案
    5.3 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5.3.1 掘进期间巷道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5.3.2 回采期间巷道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三软”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沿空掘巷围岩锚固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沿空掘巷围岩控制理论
        1.2.2 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方法
        1.2.3 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三软”厚煤层沿空巷道矿压显现规律与围岩力学特征
    2.1 工程概况
    2.2 巷道围岩地质力学评估
        2.2.1 地质力学评估地点选择
        2.2.2 二_1煤物理力学参数测定试验
        2.2.3 巷道顶板岩层状态探测
        2.2.4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巷道围岩变形监测
        2.2.5 原支护结构受力及破坏方式
    2.3 小煤柱护巷合理性及尺寸确定
        2.3.1 小煤柱护巷合理性分析
        2.3.2 小煤柱合理尺寸的确定
    2.4 沿空掘巷围岩力学特征数值分析
        2.4.1 数值模拟模型构建
        2.4.2 沿空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2.4.3 沿空巷道围岩位移分布特征
        2.4.4 沿空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锚固机理与设计
    3.1 钻-封-注一体化注浆加固原理
    3.2 注浆后锚固界面受力分析
    3.3 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设计
    3.4 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杆体强度测试
        3.4.1 45号钢实验室拉拔试验结果及分析
        3.4.2 20号钢实验室拉拔试验结果及分析
    3.5 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连接件受力数值分析
        3.5.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3.5.2 45号钢杆体及连接件受力分析
        3.5.3 20号钢杆体及连接件受力分析
        3.5.4 杆体及连接件规格确定
    3.6 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孔径尺寸数值模拟
        3.6.1 模型建立和边界条件
        3.6.2 数值模拟结果
    3.7 不同参数情况下连接件强度测试
    3.8 本章小结
4 松软破碎煤体钻-封-注一体化锚固过程数值模拟
    4.1 钻进过程数值模拟及分析
        4.1.1 基本假设及模型建立
        4.1.2 钻杆与孔壁接触碰撞特征分析
    4.2 注浆压力与封孔长度对注浆效果的影响
        4.2.1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4.2.2 模拟结果
    4.3 不同硬度煤体内注浆效果分析
        4.3.1 PFC模拟注浆参数标定与模型建立
        4.3.2 煤层注浆PFC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松软破碎煤体钻-封-注锚固实验室试验
    5.1 实验室相似模拟试验装置设计
        5.1.1 相似模拟试验原则
        5.1.2 相似模拟试验装置
        5.1.3 实验室相似模型配比
        5.1.4 相似模型制作
    5.2 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钻进过程振动信息监测
        5.2.1 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钻进过程
        5.2.2 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钻进振动特征分析
    5.3 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注浆加固试验
        5.3.1 注浆加固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及材料
        5.3.2 注浆压力的确定
        5.3.3 钻-封-注一体化注浆加固试验过程
        5.3.4 超声波无损检测注浆效果试验结果分析
        5.3.5 锚杆拉拔检测注浆效果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井下工业试验
    6.1 井下试验地点及测站布置
        6.1.1 试验巷道简介
        6.1.2 测站布置
    6.2 钻孔窥视观测
        6.2.1 试验目的及仪器
        6.2.2 试验过程及结果
    6.3 锚杆拉拔检测
        6.3.1 试验目的
        6.3.2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6.4 试验巷道围岩变形监测
        6.4.1 试验目的及仪器
        6.4.2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厚煤层复采工作面回采巷道合理层位布置研究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采采场覆岩结构研究现状
        1.2.2 巷道支护的研究现状
        1.2.3 复采围岩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背景
    2.1 工程概况
    2.2 三号煤现场调研及空巷情况
    2.3 首采工作面概况
    2.4 现场窥视结果
    2.5 围岩物理力学性质测定
        2.5.1 试验目的及意义
        2.5.2 试验过程
        2.5.3 试验结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回采巷道层位布置方案比选
    3.1 回采巷道层位布置方案概述
    3.2 回采巷道围岩情况
    3.3 回采巷道支护方式
        3.3.1 遇空巷时的巷道支护方式和材料
        3.3.2 回采巷道沿煤的顶板布置的支护方案
        3.3.3 回采巷道沿煤的底板布置的支护方案
        3.3.4 遇实体煤时的回采巷道支护方案
    3.4 回采巷道层位布置方案对比
        3.4.1 回采巷道沿煤层顶板布置优缺点
        3.4.2 回采巷道沿煤层底板布置优缺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回采巷道沿顶掘进时围岩变形特征数值模拟
    4.1 巷道变形数值计算软件
        4.1.1 软件简介
        4.1.2 FLAC3D计算的基本准则
        4.1.3 数值分析的基本原则
    4.2 回采巷道沿煤层顶板布置的数值模拟
        4.2.1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2 数值模拟的方案
        4.2.3 数值模拟的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回采巷道沿底掘进时围岩变形特征数值模拟
    5.1 回采巷道沿煤层底板布置的数值模拟
        5.1.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1.2 数值模拟的方案
        5.1.3 数值模拟的结果及分析
    5.2 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采动影响下大倾角煤层巷道围岩破裂演化与失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2 压缩-剪切耦合作用下煤岩变形及破裂力学行为
    2.1 实验系统及方案
    2.2 实验结果分析
    2.3 煤岩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规律
    2.4 压缩-剪切耦合载荷下煤岩宏观破裂模式
    2.5 压缩-剪切耦合载荷下煤岩体力学性能定量表征
    2.6 本章小结
3 压缩-剪切耦合作用下煤岩微破裂演化规律
    3.1 煤岩破裂的声发射表征方法
    3.2 不同倾角下煤岩破裂过程的声发射特征
    3.3 不同加载速率下煤岩破裂过程的声发射特征
    3.4 压缩-剪切耦合载荷下裂纹开裂模式演化规律
    3.5 压缩-剪切耦合载荷下煤岩裂隙起裂力学机制
    3.6 本章小结
4 采动下大倾角煤层巷道破裂失稳机理模拟研究
    4.1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4.2 煤层倾角对巷道围岩失稳模式的影响
    4.3 采动强度对大倾角巷道围岩失稳模式的影响
    4.4 弱面滑移效应对大倾角巷道围岩失稳机制的影响
    4.5 大倾角煤层巷道围岩渐进破裂失稳机制
    4.6 本章小结
5 采动下大倾角煤层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力学分析
    5.1 复变函数及保角变换理论
    5.2 力学模型的建立与解答
    5.3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大倾角煤层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体系与技术
    6.1 支护下大倾角煤层巷道顶板自稳力学机制
    6.2 大倾角煤层巷道“高预应力非对称”控制技术
    6.3 工业性试验
    6.4 采动下大倾角煤层回采巷道支护设计流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综放工作面超高回采巷道顶部袋式充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巷道矿压规律及围岩控制技术
        1.2.2 巷道充填技术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超高回采巷道工程地质条件调查与分析
    2.1 矿井简介
    2.2 工程概况
        2.2.1 工作面布置情况
        2.2.2 煤层顶底板状况
        2.2.3 水文地质及瓦斯情况
        2.2.4 回采巷道布置及支护情况
        2.2.5 综放工作面采煤工艺参数
    2.3 超高回采巷道围岩应力状态
        2.3.1 巷道围岩应力理论分析
        2.3.2 数值模拟验证
    2.4 超高回采巷道顶部充填控制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超高回采巷道顶部充填材料选取及充填方案数值模拟
    3.1 顶部袋式充填材料选取
        3.1.1 充填体合理强度
        3.1.2 充填材料性能要求
        3.1.3 充填材料性能测试方法及设备
        3.1.4 充填材料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3.2 超高回采巷道顶部袋式充填数值模拟
        3.2.1 顶部袋式充填可行性评价数值模拟参数及模型
        3.2.3 顶部袋式充填效果数值模拟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超高回采巷道顶部袋式充填工艺设计
    4.1 充填时机及充填位置选择
        4.1.1 最佳充填时机
        4.1.2 充填位置选择
    4.2 充填系统设计
        4.2.1 当前充填系统及存在问题
        4.2.2 充填系统优化设计及参数
        4.2.3 系统设备安装
        4.2.4 充填系统使用规范
    4.3 充填工艺设计
        4.3.1 超前落底工艺
        4.3.2 充填体支撑平台的搭建
        4.3.3 充填袋的吊挂
        4.3.4 制浆充填
    4.4 本章小结
5 工业性试验及效果分析
    5.1 超高回采巷道顶部袋式充填现场施工情况
        5.1.1 充填袋设计及改进
        5.1.2 充填工艺改进
    5.2 超高回采巷道顶部袋式充填现场应用效果
        5.2.1 单体支柱受力情况
        5.2.2 巷道两帮移近量
        5.2.3 充填体垮落情况
    5.3 经济效益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深部采区高强锚注自成巷控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沿空留巷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1.2.2 无煤柱自成巷研究现状
        1.2.3 深部巷道围岩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1.2.4 深部巷道变形破坏规律研究现状
        1.2.5 巷道锚注理论研究现状
        1.2.6 巷道锚注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深部回采巷道失稳破坏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工程概况
    2.3 深部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2.3.1 锚索力学性能试验
        2.3.2 围岩力学参数测试
        2.3.3 矿物成分分析
        2.3.4 巷道围岩松动范围探测
        2.3.5 巷道围岩现场监测
    2.4 深部回采巷道变形破坏数值试验研究
        2.4.1 数值试验方案设计
        2.4.2 建模及模拟参数
        2.4.3 数值试验结果分析
    2.5 深部回采巷道变形破坏原因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部采区锚注自成巷顶板破坏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深部采区自成巷顶板围岩演变规律
        3.2.1 自成巷原理
        3.2.2 深部采区自成巷顶板围岩演变规律
    3.3 深部采区自成巷顶板破坏的极限分析
        3.3.1 强度准则
        3.3.2 极限分析
    3.4 深部采区自成巷切缝准备区顶板破坏上限分析
        3.4.1 围岩内部能量耗散率
        3.4.2 外力功率计算求解
        3.4.3 自成巷顶板破裂机制
        3.4.4 不同参数对自成巷切缝准备区顶板冒落曲线的影响
    3.5 深部采区自成巷短臂梁破坏上限分析
        3.5.1 围岩内部能量耗散率
        3.5.2 外力功率计算求解
        3.5.3 自成巷短臂梁破裂机制
        3.5.4 不同参数对自成巷短臂梁冒落曲线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部采区自成巷锚注控制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锚注复合体力学参数
        4.2.1 注浆锚索对锚注复合体力学参数的影响
        4.2.2 预紧力对锚注复合体力学参数的影响
        4.2.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3 破碎围岩注浆体力学性能
        4.3.1 破碎岩体注浆加固效果评价测试仪的研制
        4.3.2 试件制备
        4.3.3 试验结果分析
        4.3.4 破碎围岩注浆体力学机理
    4.4 破碎围岩锚注体力学性能
        4.4.1 试件制备及试验系统
        4.4.2 试验结果分析
    4.5 注浆锚索锚固性能试验
        4.5.1 试验方案设计
        4.5.2 水灰比对注浆锚索锚固性能的影响
        4.5.3 粒径对注浆锚索锚固性能的影响
        4.5.4 注浆锚索锚固失效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部采区自成巷锚注复合体承载强度研究
    5.1 引言
    5.2 自成巷锚注复合体强度力学分析
        5.2.1 自成巷锚注复合体几何参数
        5.2.2 自成巷锚注复合体承载强度
        5.2.3 自成巷锚注复合体承载强度规律分析
    5.3 自成巷锚注复合体稳定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深部采区自成巷锚注支护数值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深部采区自成巷锚注支护数值试验方案
        6.2.1 数值试验参数
        6.2.2 数值试验方案
    6.3 深部采区自成巷锚注支护控制效果对比
        6.3.1 切缝角度对自成巷稳定性的影响
        6.3.2 切缝高度对自成巷稳定性的影响
        6.3.3 注浆加固范围对自成巷稳定性的影响
        6.3.4 注浆加固参数等级对自成巷稳定性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深部采区自成巷锚注支护模型试验研究
    7.1 引言
    7.2 模型试验相似理论
        7.2.1 模型试验相似原理
        7.2.2 相似判据推导
    7.3 模型试验设计
        7.3.1 相似比尺
        7.3.2 试验方案
    7.4 模型相似材料研制
        7.4.1 模型相似材料配比试验
        7.4.2 模型锚杆(索)相似材料
    7.5 模型试验系统
        7.5.1 试验装置
        7.5.2 监测系统
    7.6 模型试验实施
        7.6.1 模型实施流程
        7.6.2 模型试验监测方案
    7.7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7.7.1 自成巷围岩应力演化规律
        7.7.2 自成巷围岩位移演化规律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深部采区自成巷锚注支护现场应用研究
    8.1 引言
    8.2 深部采区自成巷锚注支护设计
    8.3 深部采区自成巷锚注支护现场应用
        8.3.1 工程概况
        8.3.2 现场支护方案实施
        8.3.3 现场控制效果监测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撰写科研论文
博士期间授权发明专利
博士期间获得荣誉及科研奖励
附件

(10)益门煤矿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回采巷道围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地质条件及围岩力学特征分析
    2.1 地质概况
    2.2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实验
    2.3 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
    2.4 小结
3 急倾斜特厚煤层回采巷道布置及围岩变形特征
    3.1 巷道断面形状影响因素分析
    3.2 模型建立
    3.3 不同断面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3.4 合理断面形状的确定
    3.5 小结
4 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回采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4.1 巷道支护方式选择
    4.2 基于围岩稳定性分类的支护参数确定
    4.3 基于理论分析计算的支护参数确定
    4.4 基于数值模拟计算的支护参数
    4.5 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回采巷道支护参数确定
    4.6 小结
5 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5.1 测点布置与监测内容
    5.2 巷道支护受力分析
    5.3 巷道表面位移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放顶煤回采巷道锚网(索)支护参数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J].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 山东煤炭科技, 2021(12)
  • [2]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D]. 粱晓敏.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特厚软煤下分层综采巷道布置与支护技术研究[D]. 刘佳俊.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4]鹤壁九矿综放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D]. 高培成.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5]“三软”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沿空掘巷围岩锚固控制研究[D]. 支光辉.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6]厚煤层复采工作面回采巷道合理层位布置研究及控制[D]. 孔琳彭.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7]采动影响下大倾角煤层巷道围岩破裂演化与失稳机理研究[D]. 陈梁.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综放工作面超高回采巷道顶部袋式充填技术研究[D]. 孙如意.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9]深部采区高强锚注自成巷控制机理研究[D]. 王雷. 山东大学, 2019(02)
  • [10]益门煤矿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回采巷道围岩控制研究[D]. 仇奎凯.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放顶煤巷锚网(索)支护参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