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与中国文化现代化--2002年1月13日在东南大学的演讲_炎黄文化论文

五四精神与中国文化现代化--2002年1月13日在东南大学的演讲_炎黄文化论文

五四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2002年1月13日在东南大学的演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文化论文,东南大学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O-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2)02-0030-08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我今天来占用大家一些时间。很高兴来到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实际上是同 根所生,所以我把它也看作是自己的学校,到这儿来做讲座也像在南京大学做讲座一样 。我很喜欢和南大的同学交流一些看法,展开讨论,有时争论还是非常激烈的。在这种 交流当中,我觉得不光是我给同学们讲了课,而且我自己也非常有收获。所以今天晚上 我来讲,先摆一些我的观点,我的一些研究心得,然后再留一些时间给同学们来提问。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五四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我要讲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 。文化这个东西能不能现代化,这本身就是有争论的。世界上有好多种文化,你属于这 个文化圈,他属于那个文化圈,文化就是文化,怎么能现代化呢?文化是不变的,这是 一种观点。我觉得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不变也有变,不仅它的物质外壳变,其精神内 涵也变。既然能变,那么就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我为什么在目前特别提出这个问题来 呢?因为最近几年,特别是从上一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中国这个国家在经济上、政治 上、思想上、文化上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当中有好多是正面的东西,我们 感到是进步的东西,但是也感觉到文化在转圈子,转来转去又回到了老地方,这就叫做 文化的复旧现象,或者说文化的复辟现象。讲复辟,政治味儿太浓了,那么就讲复旧吧 。也可以说是一种旧文化的复萌状态。最近几年我写过几篇文章,引起了争论。比如说 文化的“民族化”问题,我就提出文化的民族化并不都是好的。民族化有积极的民族化 ,也有消极的民族化等等。

关于文化上的复旧现象,我可以举几个例子。大家都看过一部电影,叫做《生死抉择 》,是反腐败的。这个电影,要是不从文化上思考,看看也是蛮好的。这里面写了个副 市长是个反腐败的英雄,也揭示了我们这个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的现象。根据媒体上的宣 传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也得了很高的奖励。但从深层文化精神上看,这部电影是非常 陈旧的,是不符合现代精神的。文化问题说到底就是人的精神状态问题。我们人的生存 环境如何?我们对事情是个什么态度?文化就表现了我们这种精神状态。这部电影反腐败 是靠了什么东西来反的呢?是靠了真正公民社会的法治吗?是靠了民主吗?好像不是。最 后的胜利是因为一个省委书记从北京回来了,是靠了“官”的权力。这就是在中国流传 了几千年的一种旧观念:靠“清官”反腐败。这里面还强调了一个思想,就是反腐败不 要抓后台。这个副市长是从工厂里出来的,那个大工厂是他的“后院”。那么现在后院 起火了,厂长、书记整个都腐败了,但是这个副市长是干干净净的。作者似乎非常敏锐 地迎合着某种“官方心理”。而实际上在我们国家目前特殊的体制下,腐败往往与后台 有很大的关系。迎合“官方心理”的创作说明作者没有文化人的独立思考。就凭这两条 ,这个电影表面上是紧跟时代的,而它的文化精神内涵是非常陈旧的。类似的情况在黄 梅戏《徽州女人》中也存在。剧中这个女人,当她十几岁的时候家里把她嫁给一个男人 ,相亲的时候她只见过这个男人一面,这个男人就走了。从此见不到这个男人,她就等 。第一个十年过去了,接着又等第二个十年,然后又等了第三个十年,这个男人终于回 来了,他在各地漂泊做官而且在外面娶了太太生了孩子。据这个戏的导演和作者讲,就 是写这个“等待”的美(笑声)。说这个女子30年不动摇,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那个美的印 象永远不破坏,她为了得到那个“美”宁愿等30年,这个等就是美,这个等就是爱。这 出戏跟我国五四时期大批描写妇女解放的戏,在精神上是背道而驰的。30年巴金的《家 》、《春》、《秋》,曹禺的《雷雨》、《日出》,都是讲个性解放、思想解放的。为 什么解放了这么多年,到了20世纪末的时候还会出现《徽州女人》这样的戏,而且还得 了大奖?这说明我们的文化观念复旧到了什么程度!上个月在南京举行了第三届中国京剧 节,在开幕式上演了一个回顾京剧历史的节目,其高潮的一段叫《再铸辉煌》,演的全 部都是“革命样板戏”。这告诉人们,中国京剧辉煌的顶点就是“样板戏”。我是过来 人,对“样板戏”的兴起、高潮、衰落以至现在又抬头这个过程,我是熟悉的。“文革 ”后期,大学“复课闹革命”,课程单调贫乏,什么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 课程全都没有了。在中文系除了可以学一点鲁迅和毛主席诗词之外,就只剩下“样板戏 ”和浩然作品可以讲一讲了。我本人就教过“样板戏”课程,还写了不少吹捧“样板戏 ”的文章。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在大学里要“清理”“文革”当中的事。譬如说有 的人参加了“四人帮”的活动,就要从政治上清理他。我不需要从政治上清理,但是我 吹捧了“样板戏”,就需要从思想文化上来“清理”(笑声),我要写检讨,检讨自己对 “样板戏”是怎么吹捧的(笑声)。我这个检讨是比较真诚的。谁知到了21世纪,这个“ 样板戏”又冒出来了,不但冒出来而且被说成是京剧的“辉煌”。我在苏州参加的一个 中国当代文学学术讨论会上还听到一位大学教授说“革命样板戏”是后现代主义艺术, 比“现代”还要进步,是“后现代”了。我突然产生一种非常滑稽也非常沉重的感觉。 为什么感到很滑稽呢?我把我当年写的吹捧“样板戏”的文章拿出来一看,只要改几个 字就可以重新发表。譬如那里面说“样板戏”“代表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胜利”,只 要将此改为“代表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要求”就可以了。其它内容不变,对艺术结构、戏 剧冲突、人物语言的分析都不要变。这不是很滑稽吗?同时觉得很沉重,因为认真否定 过的东西再说它怎么“辉煌”,简直是对历史毫不负责。60年代北大校长马寅初说我们 喜欢“团团转”,转来转去又回到我们原来出发的地方。我这几年就特别有这种跳“团 团转”舞蹈的感觉。因此,我现在还不能承认“样板戏”是什么后现代主义艺术,它是 前现代、反现代的。

我再举一个例子。去年我们国家申办奥运会成功了,足球出线了,WTO加入了……好事 连连,扬眉吐气。“振兴民族精神”成了一个最响亮的口号。这当然很好,但在这背后 却有一种民族主义的东西在上升。民族主义这个东西,它与全人类的现代化要求有时候 是一致的,有时候是非常不一致的。美国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之后,在中国,有一些 人欢欣鼓舞,说打得好,说这个美国是世界警察,到处管人家的事情,这下子给它一个 惩罚。我们学校有的同学也有这种情绪——民族主义情绪。民族主义这个东西要把它放 在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来看。我们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民族国 家的建立一直跟我们的现代化问题搅在一起。一方面我们要现代化,要学习西方的科学 、民主,吸收其先进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却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要建立一个独 立的国家。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人,在精神上往往会出现一种阿Q主义式的“反弹”: 自视颇高、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有一种说法,叫做“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将是 “东方的世纪和东方文化的世纪”。这种观点听起来很振奋人心。我们是中国人,我们 当然希望中国的文化能领导世界新潮流啊;我们都是东方之子,我们也希望东方振兴啊 。我前不久接待一位日本教授,他说太阳从地球东边出来,先路过日本再路过中国,21 世纪就是东方的世纪。我认为这恰恰是一种弱势文化的不健康心理的反映。过去西方搞 欧洲中心主义是不对的,但是我们的这种弱势文化要赶上西方,要跟它平等竞争,必须 有个转化、发展过程。你回避了这个过程,硬说我比你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过去是你们西方中心,现在轮到我们了。这是心虚、没有文化自强心的表现。我们 的文化曾经辉煌过,就像阿Q讲的我的祖上曾经很阔气,但是现在首要的问题是,承认 人类在文化上的共同价值,无保留地学习一切先进的文化,使我们的国家在现代化道路 上富强起来。鲁迅提倡“拿来主义”,把西方好的文化成果拿过来为我所用。但最近几 年“送去主义”却非常流行,说21世纪西方文化不行了,没落了,要靠东方文化去救他 们,因此我们应该主动地把我们的文化送过去。我们的京剧出国演出,受到外国人的赞 扬,就高调宣传一番,好似我们的京剧“走向世界”了。我记得上一个世纪的30年代, 就是70多年前,那时候梅兰芳出国叫做“发扬国光”,现在叫“走向世界”,在文化心 理上一脉相承。我们南京大学有个美国留学生叫魏丽莎,学了京剧回到美国去,把我们 的样板戏翻成英文,用英文来唱。其实她那个京剧拿到中国来看各方面都不行,但她在 中国被捧得像一流明星似的。这就是“送去主义”,是文化上的一种很不健康的现象。 鲁迅曾以讽刺的口吻说过:中国“自从给枪炮打开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 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有人说,中国哲学中有很多“宝贝”应送到西方 去。比如“天人合一”,天是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这个思想可以拯救西 方“天人对立”造成的环境破坏等等。首先,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不是就是人和自然 的和谐就很难说。我的本家董仲舒,汉代的大思想家,他讲“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似乎并不是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意思。“天”是指天命,“人”就是人性,所谓“在天 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这是颇有主观唯心主义味道的。即使将其发挥成人 与自然的和谐,那么中国也没做到啊。现在中国在世界上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按照这种观点,西方应该是人和自然很不和谐的,可是你到纽约的公园里就可以看到 一些小动物比如说松鼠就跑到你面前来了,你就感到那么和谐。有些西方国家的鸟儿的 心跳比中国的鸟儿慢一点,因为人不捕它。鸽子、麻雀可以走到你面前来。人与自然的 关系是历史地形成的,它自身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我认为,主要的不是在横向上去 找民族间人与自然关系的差别,而应在纵向上去考察各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上人与自然 关系的不同。人类共同、相通的东西,总是多于互相差异的东西。有些发达国家,过去 污染严重,现在科学发展,问题解决了。中国的国粹派把历史的过程颠倒成横向的国家 和国家之间的差别,以此来炫耀我们的“天人合一”。也有外国人赞扬中国文化的,刚 才我讲到外国人说中国的京剧好,我们非常高兴。但是鲁迅的心理就不是这样。鲁迅写 过好多篇文章,他特别反感外国人称赞中国的文化。他说,外国人如果友好的话,他不 一定称赞中国文化,他应当跟我们共同探讨中国文化的弱点,使我们很好地改革,改革 以后跟外国人并驾齐驱。有些外国人称赞中国的文化好,就是希望我们永远落后,供他 欣赏。中国的烹调真好啊,希望中国人永远都把工夫用在烹调上让外国人来吃。中国人 抽大烟的烟枪雕刻得特别美,外国人把它收为文物。但恰恰是这种漂亮的烟枪使中国落 后了多少年!所以碰到外国人称赞中国文化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当然也不排 除可能有友好的,但是从根本上讲,我们的文化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我们自己有 数,我们自己会总结。我们不要靠别人的赞誉来安慰自己,而是应该鼓起现代化建设的 劲头,加入世界的潮流,敢于和善于从别人的文化精髓中“拿来”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现在首先是“拿来主义”的时候,“送去主义”先别忙。这才是真正的文化的信心。

以上所说的种种文化复旧现象,说明文化的现代化在我国还是一项远未完成而十分艰 难的历史任务。什么是现代化的文化?什么是反现代化的文化?怎么来面对这个问题呢? “革命样板戏”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它是在中国人完全失去了主体意识、都处在 一种蒙昧的政治狂热当中、在一种没有民主没有法治的文化专制主义下产生的作品。这 些作品连起码“现代性”的追求都没有,怎么会有后现代性呢?最近几年咱们国家流行 后现代主义观念,后现代主义变成了非常时髦的思想文化观念。他们从毛泽东晚年的一 些错误中也能引申出所谓后现代主义的要求。毛泽东发动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都被赋予了后现代主义的性质。中国式的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毫无历史感的文化观念, 而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是有历史感的,区别就在这个地方。在西方发达国家,后现代 主义是比现代主义更加先进、超越了“现代”的一种文化观念。它对工业文明时期的思 想文化现象进行反思和超越。现代性是工业文明时期产生的一种要求,而后现代主义就 是要反思人类在工业文明时期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刚才说的环境污 染、人文道德的变化等等。应该讲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是更加适合当代人的要求,更加适 应当代人的环境,因而它是比较进步的文化观念。但是到了中国以后,它变味儿了。为 什么变味儿了呢?因为中国并没有完成工业革命,中国的现代化还没有达到,在还没有 达到现代化的情况下来反思现代化否定现代化,就必然把现代化之前的反现代化也当成 了后现代,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历史误会。反现代是在现代化之前的东西,“前现代 ”的东西,它是比现代化还要落后的东西。而后现代呢,是要比现代化还要先进的东西 。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把两者混在一起,所以说它没有历史感。目前中国的文化界基本上 处于这一种混杂与胶着状态,反现代、后现代和现代化要求,三种东西混在一起。所以 文化上就产生一种表面上看来很多元化,实际上是相当的浮躁、混乱的局势,众声喧哗 而无序,缺乏历史感。本来历史的链条是一个接一个的,现在把链条打乱,打成一堆圈 圈混在一起。现在我们文学、电影、电视上都有这种现象。这种情况,我给它一个说法 ,叫做“煮夹生饭”,就是这个还没有完成,那个就来了。正如鲁迅所讲,转眼间西方 的各种思潮我们都经过了,好像什么都有了,实际上什么都不是一种很正规很完善的东 西。一个女的吃得很好,发胖之后她需要减肥,吃减肥的药。另外一个女的呢,她本身 吃不饱,很瘦,她看吃减肥药很时髦,也吃起来。这就是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叫做反历史或者叫交叉现象或者叫胶着现象或者叫做煮夹生饭的现象。在目前情况下特 别需要重新提出五四精神,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现代化历史要求的体现,它 提出的要求是最系统的。但是这种五四精神一直没有被中国人很好地加以继承与发扬, 甚至有的人认为五四的“启蒙话语”已经过时了,需要废除了等等,所以我们应该特别 重视五四精神与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关系。这是我今天讲的第一个问题。

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是文化现代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这儿讲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的 精神文化,是指人在精神领域里的生存状态。文化有它的物质层面和它的精神层面,譬 如我刚才讲的《徽州女人》这个戏,它的演出很现代化,是指它的物质层面如它的服装 、它的道具、它的布景这些东西都很现代化。灯光它都采用了现代科学的成果。八个“ 样板戏”的物质外壳也是相当现代化的。但我讲它们在精神内涵这方面是反现代的。中 国人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首先是选择物质的现代化,在这方面中国人没什么障碍。衣 、食、住、行各方面凡可供人物质享受的,中国人都很欢迎。一开始照相机来的时候还 有人反对,说照相机这个东西不好,它对着人照,会不会把人的魂照没有了。这点思想 障碍,与人的文化素质有关,但很快就克服了,因为照相机毕竟还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 。物质方面的现代化中国人接受非常快。接受现代化或曰被“西化”,是非常主动、非 常积极的。你看我们周围的好多东西不都是西方的吗?你说这汽车不是西方的吗?飞机不 是西方的吗?慈禧太后坐过的小火车,那也是西方的。包括我们中央领导身上的西装领 带,这都是西方的。中国文化进入世界现代化总潮流的最大阻力是来自精神层面的。具 有深厚的专制主义传统的中国文化对于人类的一些先进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想,比如人 道主义的观念,个性解放的观念,思想解放的观念,民主、自由、法治等,学习、吸收 的阻力就比较大。我刚刚讲的“样板戏”,它的精神内涵就是反现代性的。你们想想“ 样板戏”的深层的核心精神是什么。首先,那里边触及到爱国主义的主题。但是爱国是 个中性观念,可以是符合现代性要求的,也可以是对抗现代性要求的。封建统治者说“ 爱朕即爱国”,那么这个观念就很陈旧了,这里爱的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现代意 义上的国家是公民的国家,而不是臣民的国家,这是大不相同的。公民的国家,人人平 等,都是公民,上至总统下至一个普通的售货员都是公民。总统拿的工资哪里来的?是 我们这些纳税人给人,总统是谁养的?纳税人养的。在现代民主国家,这个概念非常清 楚。这就叫公民社会。可是我们的观念呢?在我们这里是颠倒的,至少在文化心理上还 是一种臣民社会。臣民社会只有两种人:主子和奴才。皇帝是主子,所有人都是皇帝的 奴才。皇帝的大臣们是皇帝的奴才,但又是我们老百姓的主子。到了一个县,知县是主 子,老百姓又是奴才。这个社会只有主子和奴才这两种身份。而在公民社会,从身份上 讲就是公民这一种人。在臣民社会发生的革命大都是鲁迅所讲的那种“阿Q似的革命党 ”的革命。为什么叫“阿Q似的革命党”?因为阿Q是个带有游民、流氓品性的农民,他 革命很简单:打倒旧主子,我当新主子。主子换了,这个社会却没有变,只是主子和奴 才掉了个个儿。中国的封建社会发生过多次革命,翻来覆去,还是主子和奴才,没有公 民。鲁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讲过非常严厉的话,这个话的深意我们应该好好地理解。他 说中国的文化说到底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我的理解是,这种文化是产生在只有主子和 奴才的社会里并表现着主与奴之关系的。要不,为什么鲁迅说中国历史里头表面上都写 着“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吃人”二字呢?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说到底是把“侍奉主 子的文化”变成公民社会所需要的一种崭新的现代文化。“样板戏”里有没有公民?没 有。“样板戏”里只有阶级的人政治的人。甚至可以说“样板戏”里没有“人”。“样 板戏”里没有一个现代意识观照下的真正的男人和女人。所有的男人都是一样的,所有 的女人也都是一样的,都是无性之人,都是某种政治理念的符号。没有爱情,没有人的 个性,甚至没有家庭。惟一的一个《红灯记》里的家庭还是假的,那里面没有任何亲情 的关系。“样板戏”还充满了门阀的观念,以阶级出身论人。血统论也有,个人崇拜也 有。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都是臣民社会的产物。“样板戏”里的英雄人物遇到困难解决 不了,就像古希腊的悲剧以机器运神从天而降一般,高唱一声“毛主席”,满台放红光 ,再大的困难也被征服了(笑声)。这种臣民社会的个人迷信观念,绝不是现代的,“样 板戏”里面的精神内涵没有现代意识,只有臣民意识。但是到了21世纪,八个“样板戏 ”在深圳同时亮相,叫做“红色经典”,媒体上也在吹嘘。“红色经典”这个概念可以 说根本是不通的,经典就是经典,怎么能叫做“红色经典”呢?那么莎士比亚是什么色 的经典啊?所谓“红色经典”的说法,骨子里还是“文革”中大喊大叫的那一套“无产 阶级在上层建筑包括文化领域实行全面专政”的货色。这实际上是为了把“样板戏”这 种反现代性的东西充当现代文化,而强拉硬扯的一个概念。

我讲了这么多不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东西,现在让我们来具体分析文化的现代性的具体 内涵。我刚才说,文化说到底是人的精神状态问题,或者说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环境与状 态问题。是一种主人的状态还是一种奴隶的状态?是一种解放的状态还是一种束缚的状 态?因此,文化的现代性的第一个内涵就是看人的个性是否得到解放,得到充分的尊重 和发展的条件。这叫“个性主义”。去年在某大学发生了一件事,我认为是非常好笑的 。有位博士去讲课,就讲到个性主义,英文叫Individualism,也可以翻译成“个人主 义”,这是个西方的概念。他就说个人主义很好,我们就要提倡个人主义,没有个人主 义怎么行?他这样讲,实际上从现代化社会尊重与发展人的个性来说并没有错。可是有 人打小报告告了他一状,说他在大学生当中鼓吹个人主义,过去毛主席教导我们:个人 主义是万恶之源,现在这位博士教导我们说个人主义好,就是公开地和党来对抗(笑声) 。听说讲课的人受到了处分。这个为什么说很好笑呢?Individualism这个词,它跟毛主 席过去讲的反对自由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所指的不太一样。这联系到人的现代化问题。讲 人的现代化,讲文化的现代化,不能回避个性解放、个性主义这个问题。在西方有两个 概念,一个是这个Individualism,我觉得翻成个性主义比较好,说法是它注重每个人 的个人的尊严,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这是西方现代意识也是全人 类现代意识中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念,这并不是鼓吹人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英文里 另外有一个词Egoism,就是一个贬义的词,所指接近我们所指责的那种自私自利、损人 利己的“个人主义”。当然,中国文化笼统地排斥个人主义,也有反个性主义的传统。 我们过去在极左思潮之下,在政治实用主义之下,在宣传上对两个概念完全是混淆的。 这与我们传统文化里头强调群体否定个体也有关系。传统文化强调“群”这个概念。照 《说文解字》,“羊”表示众多,“君”表示声音。“群”是典型的臣民社会的产物。 你看,这个字左边是个“君”,“君”就是皇帝老子;右边是“羊”,放羊的官,当官 的职务就是“牧民”。你看这个“群”字很形象,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侍奉主子的文 化、专制主义的文化、臣民社会的文化,而不是公民社会的文化。所以我们过去肯定群 体而否定个体。在西方的历史上古代也没有对个性的重视,到了文艺复兴之后个体观念 才逐渐觉醒起来:我是人,我有思想,我有自由,我有个性,我应该得到尊重和发展, 但是同时我的个人发展也不是个人利益至上,我还有社会责任。所以西方Individualis m这个词所指的是非常健康的一种信念。人的现代化的第一步就必须讲个性解放,这是 五四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这一点,当时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都 讲了很多。胡适过去的很多话被我们批判了很多,歪曲了很多。胡适不是讲过这么一句 话吗:你先把你个人救起来,救了你自己就可以救民族了。好像在我们民族危难的时候 胡适鼓吹不顾国家大事只顾自己。实际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在20世纪所作所为的 主要教训是什么呢?我们为了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有时候就牺牲个体,强调专 制,在短期内看起来是见些效用,但是从长久来看,放弃了人的个性的健康发展,结果 个人的素 质上不去。你把Individualism压下去了,Egoism反而起来了,我们多少干部 、多少党员一辈子批判个人主义,狠斗“私”字一闪念,最后到了改革开放一放松,就 出问题了,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无恶不作。他们基本上没有经过个性建设的阶段。大 学的素质教育里面也包括这个现代意识的教育,也就是建立健康的个性。建立健康的个 性绝不是鼓吹极端个人主义。

健康个性的建设离不开人的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就是必须从专制主义、蒙昧主义和封 建迷信中解放出来。这是文化现代化的第二个内容。你们是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是做学 问的人。做学问的人,思想必须非常活跃,要善于怀疑,善于批判。如果说哪个领导告 诉你的话,你相信了;哪个书本里告诉你的话,你相信了;那你怎么做学问啊?做学问 就是要问,首先要问一问是不是这样,我不相信然后再去思考,所以我到现在还非常佩 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他就说:“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我 那个书斋我就想起个名字叫“疑而悟斋”,疑了才悟,多好啊!后来觉得太吹牛了,达 不到这一步,没有敢用。不论搞人文科学还是搞自然科学,都要有怀疑的精神、批判的 精神,没有这两个精神你没法解放思想,你也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文化现代化的第三个内容就是民主的环境。个性解放了,思想解放了,要没有一个民 主自由的环境给你保证,那你很快就会被扼杀。我们建国以后50年的历史就说明了这一 点。1957年我在上大学一年级,现在看起来我那些被打成右派的师兄们都比我高明。他 们认识到一些问题,站出来讲话,都被打成右派了,有的就劳动改造20多年啊。我自己 是比较后知后觉的人,那时才20岁,很多事情都不懂。但是现在回想起当时比我聪明、 比我能思考的人,他们虽然被打成右派,但他们讲的话现在看来都是很对的。他们为了 这些话20多年受罪啊,精神上的物质上的罪都受了。这就是因为我们这个国家在当时没 有保护思想解放的民主法治的环境。现在我们进入21世纪了,应该有一个允许人讲话、 允许人思考的自由民主的环境。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够发展。现在总书记不是说要做先 进文化的代表吗?什么叫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就要做到能够容人讲、容人思、容得人创 造,这才能够达到先进文化。如果我们把传统的封建专制那一套拿过来,把人捆得死死 的,那绝对不会出现文化的现代化。

第四个内容就是文化的开放性。现代化的文化必须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我们中国 文化历史很长,它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封闭性和对异质文化的融化性。它自己有 一个完整的封闭系统。外来的文化进来以后它就马上把它吃掉,吃掉以后变成什么东西 呢?变出来的不一定是好的,往往是更坏的东西。西方文化来了,我们要把它民族化, 将其转化成我们民族可以接受的东西,但这种转化并不都是好的。我在去年写过几篇文 章,讲民族化也好,中国化也好,中国特色也好,都有两种:一种是开放的、积极的转 化,它是把西方共同的价值观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变成一种适合于中国人要求 的先进文化;还有一种是消极的、封闭的转化,它是把一些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 观念用中国文化把它解构掉,把它消解掉,使之变成一种对抗现代化的东西。唐代文人 韩愈反对外来的佛教文化,他说:“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个“中国”是动词 ,这个“之”是指“夷”,就是外族,外边的东西入了中国,就把它变成中国的。鲁迅 曾经讲过这个“中国之”的问题,他说,外国的文化到了中国被“中国之”的时候,往 往不一定变成好的,反而去帮助中国文化中那些坏的东西。他举了个例子,他说本来中 国人打麻将,点的是蜡烛,后来从外国来了电灯,电灯下打麻将,很“现代”了,但是 打麻将没有变,还是坏的。(笑声)鲁迅还举过一个例子,说中国京剧的旧剧目《狸猫换 太子》,不管它的文化内涵多么陈旧,也可以借了西方传入的radio来播放。这不是外 国的先进文化帮助中国文化中不好的东西更加传播开了吗?现在我国电视剧里宣传的旧 东西太多了,电视是相当“现代”、相当进步的东西,但里面可以宣传好多不好的东西 。最近皇朝电视剧特多,老是“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主子”、“奴才”什么的。 前几天我看到报纸上有人讲他的小孩子看得太多了,就问他的父母:我们家谁是主子谁 是奴才啊?还撒娇说:我是主子你们是奴才!这么小的孩子,主子奴才的观念就深深打入 内心当中,公民的观念就很难打入了。可见,“民族化”情结并不完全是个好东西。我 们过去对它对抗现代化的坏作用讲得比较少。这里同学们可能要提出一个问题,说你讲 现代化,可是我们一百年来都是搞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是社 会主义革命,我们是从革命中过来的。这个“现代化”跟“革命化”是个什么关系呢? 我可以回答说,这两者的关系是一种交叉关系。革命化跟现代化有一致的地方,有时候 革命化可以打破旧的束缚,推动现代化,现代化也能促成某些带有革命性质的社会文化 运动。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文化启蒙发展成政治运动,从20年代到30年代,这个新民 主主义的革命应该讲对现代化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是在很多时候革命化与现代化是不一 致的,比如国民党1927年在南京掌权以后,包括30年代的法西斯统治、40年代的腐败等 等,应该讲对现代化是一个遏制。抗日战争、国共两党的斗争等等都使中国的现代化被 搁置了。共产党的革命化应该讲有时候也推动现代化,但有时也遏制现代化。“文革” 中,国民经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文革”是革命化最高的时候,但现代化基本停顿了 。按照后现代主义的说法,“文革”是后现代主义,这是讲不通的。在当前来讲,我们 的任务就是要实现现代化,革命化仅仅是一种长期思维和语言习惯的残留物而已。特别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讲惯了革命化。到现在选干部还是所谓革命化年轻化云云,实际上 现在到了21世纪,我觉得应该停止讲革命化了。什么叫革命啊?Revolution就是说我这 个弱势群体起来用暴力推翻你这个现行的既定的政权,这种革命现在不应该再讲了,不 应该再讲这个革命化了,现在应该主要讲现代化的东西。可是我们还有传统的影响,这 种影响我们脑子里还有好多。文学上讲“革命现实主义”,这是不通的。现实主义是文 学的概念,它是指一种创作的方法;革命是政治上的概念,怎么好加在文学上来形容现 实主义呢?谁也没有把这个“革命现实主义”界说清楚过。我们在讲文化的现代化的过 程中应该规范一下这些提法。

我想讲的第三个问题是:为了实现文化的现代化,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应该实现三个转 变。我们大家都是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毋庸讳言,知识分子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这三个转变其实大家是比较熟悉的,我只简单地给大家提示一下。第一个转变是我们知 识分子的社会定位要转变一下。多年以来,特别是在上一个世纪的50年代以来,我们的 社会定位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知识分子是毛,你们只能长在某一阶级 的皮上,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你们只能是他们身上的毛。资 产阶级没有了,你们应该长到无产阶级身上去。这其实是说知识分子的附庸性和工具性 。就是说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层,他是附在别人身上的毛。这种定位已经不适合 现代观念了。于光远有个谈话很好,他说现在不应该再讲知识分子是“毛”了,知识分 子也是独立的社会力量,他靠自己的知识靠自己的脑力劳动来为社会做出贡献,他有自 己独立的地位。知识分子的依附性和工具性是中国传统专制主义文化的产物。大家知道 司马迁讲过:“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知识分子就像 倡优一样,是被皇帝所戏弄的玩物。过去我们讲知识分子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知识分 子是一个独立的创造的阶层,他这个阶层与工、农、商诸阶层是平等的,大家都是现代 社会的一员。第二个转变就是社会功能的转变,定位变了功能就要变。知识分子的社会 功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只有两种,就是鲁迅所讲的“帮闲”和“帮忙”。鲁迅说,中 国的知识阶层,当统治阶级要打天下的时候,知识分子帮着出点子,这叫“帮忙”。等 帮完了忙,皇帝的江山坐稳了,他就要知识分子帮助来装饰门面,歌舞升平,就像花瓶 摆设一样,开明的皇帝高兴时,知识分子在周围与他议论一番,表示他能听不同的意见 ,能够招贤纳士,实际上没有什么作用,这就叫“帮闲”。帮闲和帮忙实际上都是权势 者的奴才。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不应该是帮闲和帮忙,他应该是一个独立创造的阶级。 巴金在“文革”之后最早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来反思自己被奴役的心 态,他感到自己不光是“奴在身”,而且还“奴在心”,奴才的思想深入到心灵深处去 了。但是我发现有些权势者、大人物,他们当主子当惯了,不愿意奴才觉醒。奴才都觉 醒了,当主子的位子就危险了。鲁迅这个人是很深刻的,他在30年代给周扬起了个外号 ,周扬才是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是文艺界地下党的负责人,与鲁迅有矛盾,鲁迅给他 起了个外号叫“奴隶总管”,后来就越看越像。他是我们文艺界的头,他是毛泽东文艺 思想的最权威的解释者,历次文代会都得听他的报告,他一直是我们的总管。“四人帮 ”垮台、“文革”结束了,他开始反思。但那个反思给我的感觉就是:我周扬现在变过 来了,我变过来以后还是你们的总管。我原来那个总管是毛泽东叫我管你们的,现在邓 小平叫我管,我还是总管。比周扬更像总管的还有个人,就是胡乔木。我读到李锐一篇 公开发表的文章,题目是《黎澍十年》,其中说到,1982年胡乔木发动清除“精神污染 ”、反对“自由化”的运动,他认为我们文艺界的“自由化”有三个头:第一个是巴金 ,第二个是夏衍,第三个是周扬。当时胡乔木向中央建议,就是向小平同志建议,在文 艺界要整一整三个人,就是整巴金、夏衍、周扬。幸亏小平英明,没有完全接受他的建 议。当时胡耀邦同志也是保巴金的。显然,巴金等人觉醒了他就没有人管了。所以当巴 金、夏衍、周扬三个人开始觉醒的时候,被胡乔木列为重点打击对象。知识分子只有清 除了身上的奴性,才会不再扮演“帮忙”和“帮闲”的角色。最后,第三个转变,是我 们治学心态的转变。知识分子是做学问的,不管你是工科是理科还是文科,你总要做学 问,研究自然、研究社会、研究人。那么我们治学的心态如何是至关重要的。孔老夫子 有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是两种治学的心态。孔老夫子是一个托 古改制的人,他说古代好,现在不好。所以在孔子的《论语》中,凡是古的都是好的, 都是他所主张的。他说古代人学习是“为己”,现代人学习是“为人”。对这句话不能 望文生义地来理解。这里讲的“为己”就是说你读书学习做学问是为了完善自己、充实 自己,是一种主体性的人格建设,就是强调你首先要把自己健全、丰富起来。“为人” ,不是说我做学问为人民服务,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为了给人看,为了把自己打扮起来 ,在社会上捞资本,弄个学位啦,搞个什么好看的职称、头衔啦等等,是为了把自己“ 卖”出去而抬高身价。前面提到搞创作迎合“官方心理”,就属于这种心态。这两种心 态在中国的文人中一直都是存在的。在封建社会读书是为了考举人考状元做个官;现在 ,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学术腐败风气下,做学问仅仅是为了学位、职称和好的待遇等等, 至于你本人的学问和人格上升到什么程度那也就在其次了,这就是“为人”而不是“为 己”。我们做学问要符合现代意识的要求,做一个真正的“现代人”,做一个真正的现 代知识分子,就应该把治学的心态转变过来。前边讲的两个转变——社会定位与社会功 能的转变要真正完成了,那也就自然会做到学而“为己”,而不再是“为人”了。如果 你还是附在别人身上的“毛”,如果还是供人家使用的工具,那你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 学而“为人”的状态了。我并不反对学者文人去做官,你如果是人格很好、学问很好的 人,去做官不是增加了我们政府机构里的健康的力量吗?但是如果你是以做官为目的, 按照官场的一套来培养自己,那么就糟了,就会培养出很多官僚。没有真学问、真本事 ,但你善于在官场中周旋,谎报政绩、讲假话、说空话你都很在行,适应这些东西以后 你在这个社会就是一条蛀虫。今天我就讲到这里,下面诸位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谢谢大家!

2002年1月13日于东南大学

收稿日期:2002-01-31

标签:;  ;  ;  ;  ;  ;  

五四精神与中国文化现代化--2002年1月13日在东南大学的演讲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