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低角骨面型颅面结构的比较及初步生物力学分析

成人高低角骨面型颅面结构的比较及初步生物力学分析

肖丹娜[1]2002年在《成人高低角骨面型颅面结构的比较及初步生物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正畸临床的发展,垂直向异常越来越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正畸临床中成人患者的比例也逐年增加,对成人患者垂直向不调的控制成为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选择37例高低角骨面型成人,其中男性高角9例,女性高角8例,男性低角10例,女性低角10例,对成人高低角骨面型进行颅面结构、浅层嚼肌不同功能位置的形态比较及初步生物力学分析,为建立和完善颅面垂直向异常方颌畸形的临床诊治系统提供依据。本研究共分叁个部分: 一、成人高低角骨面型颅面结构的比较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37例成人高低角骨面型头影测量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成人高低角骨面型之间颅面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特别在面下1/3。 2.与低角组相比,高角组下前牙齿槽骨及颏联合厚度较薄。 3.成人高低角骨面型的牙齿及齿槽骨对颅面骨骼垂直发育异常有良好的代偿。 二、成人高低角骨面型浅层嚼肌不同功能位置形态的比较研究 本研究采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37例成人高低角骨面型下颌不同功能状态下浅层嚼肌横截面的周长、面积、宽度、厚度和纵截面的长度,通过比较两组间不同功能状态下嚼肌的形态指标,以及不同功能状态间嚼肌形态的变化,得出如下结论: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二.不同功能位置时,成人低角骨面型浅层嚼肌形态指标均大于高角骨 面型,低角个体比高角个体浅层嚼肌有更大的咬殆肌力。 2.除姿势位到紧咬位和姿势位到最大前伸位的宽度外,不同功能位置 间的形态变化量比较,两组间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3.体重和身高对浅层嚼肌形态有一定影响,未发现性别对嚼肌形态及 及不同功能位置变化量的影响。叁、成人高低角骨面型浅层嚼肌方向比较及初步力学分析 本研究首次采用gMHZ线阵探头,B型超声扫描确定成人高低角受试者左侧浅层嚼肌附着点前缘位置。结合头影测量分析,以上下附着点前缘的连线作为浅层嚼肌方向,分析与颅面结构各平面的关系,并进行矢状平面生物力学的初步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互.B型超声波是一种可靠的浅层嚼肌附着点前缘定位方法。 2.相对于前颅底平面(SN)、面横平面(FH)及殆平面(OP),成人 高低角两组间浅层嚼肌倾斜度没有明显差异。 3.低角组嚼肌对上下颌第一磨牙的轴向压入力大于高角组。 4.矢状平面生物力学分析显示,肌肉的收缩力较大及力臂较短可能是 低角个体比高角个体胎力较大的主要原因,与嚼肌的方向相关性不 大。 5.低角骨面型下颌比高角骨面型有更大的逆时针旋转趋势。

王立伟[2]2016年在《恒牙期安氏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头颅侧位片结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恒牙期安氏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头颅侧位片结构比较,认识安氏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颅面部组织结构特征改变,为临床安氏Ⅲ类患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正畸科安氏Ⅲ类错(?)患者按诊断标准选取45名,其中包含高角样本15例(男性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14.51±1.88);均角样本15例,(男性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6.13±1.30);低角样本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16.13±1.30)。均拍摄未治疗的X光头颅侧位片,并对头颅侧位片进行绘图,选择30项测量值做头影测量分析,并且对叁组样本测量数值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对比。结果:测量结果显示,上下颌骨水平方向相关结构中,面角(NP-FH),Po到NB的距离(Po-NB)低角组最大,提示恒牙期安氏Ⅲ类低角下颌的水平方向生长大于垂直方向生长;上下颌骨垂直方向相关结构中,Y轴角(Y-Aix)高角组最大,前面高(Ant),高角组最大,低角组最小,垂直向不调指数(ODI)低角组指数最大,提示安氏Ⅲ类高角主要为垂直生长方向大于水平生长方向;唇齿关系相关结构中U1-SN,低角组角度最大,L1-NB角,低角组角度最大,提示安氏Ⅲ类前牙代偿以低角为最大;(?)平面角(Occ Plane),上颌(?)平面(UOP),后牙(?)平面(POP)为高角组最大,低角组最小;软组织侧貌相关结果中软组织颏部厚度(TC)以及上唇厚度(UL)均为高角组最大,低角组最小。结论:恒牙期安氏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病例之间颅面部组织构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面部下1/3。

王铭蔚[3]2012年在《微种植体增强支抗治疗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传统支抗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中的临床效用,评价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5-2011年就诊于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口腔科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25例。根据患者使用支抗的情况分为微种植体支抗组(A组)13人、传统支抗组(B组)12人。两组患者均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使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其中,A组在双侧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颊侧牙槽间隔处植入自攻式微螺钉种植体,一步法内收前牙。B组的四颗第二磨牙增加粘接MBT颊面管,并配合使用传统支抗方法内收前牙。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测量,比较颌骨(SNA角、SNB角、ANB角、GoGn-SN角、OP-SN角);牙齿(U1-NA距、U1-SN角、U1-facial plane距、U6-Ptm距、U1-Apg距);软组织(上唇突度、下唇突度、Upper lip E-plane、 Lower lip E-plane、Z角)的改变,数值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颌骨的改变:A、B组矫治前后SNA角、ANB角都轻微减小,GoGn-SN角、OP-SN角都有不同程度增大。其中A组治疗前后SNA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OP-SN角增大了3.41°,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牙齿的改变: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除U6-Ptm距发生了不期望的前移外,其余测量项目都发生了积极的改变。其中U1-NA距、U1-facial plane距、U1-APg距的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比较只U1-APg距有统计学意义。B组U6-Ptm距增大了3.27mm,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软组织的改变: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唇突度都有明显减小,而使用微种植体支抗组上、下唇突度的减小更明显;组间差异比较Z角的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使用微种植体支抗组疗程较传统支抗组缩短(p<0.05)。结论:(1)使用两种支抗方法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均能使患者上颌切牙突度、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而颌骨改变不明显。(2)微种植体支抗组获得更显着的上颌切牙内收、上下唇突度减小的改变,并可以缩短疗程。

参考文献:

[1]. 成人高低角骨面型颅面结构的比较及初步生物力学分析[D]. 肖丹娜. 四川大学. 2002

[2]. 恒牙期安氏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头颅侧位片结构比较研究[D]. 王立伟. 大连医科大学. 2016

[3]. 微种植体增强支抗治疗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疗效分析[D]. 王铭蔚. 遵义医学院. 2012

标签:;  ;  ;  ;  ;  

成人高低角骨面型颅面结构的比较及初步生物力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