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若干问题&第三届全国科学方法论研讨会综述_创造性思维论文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几个问题——全国第三届科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创造性思维论文,第三届论文,几个问题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7月25至29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甘肃省自然辩证法学会和兰州大学哲学系共同举办的“全国第三届科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在甘肃省嘉峪关市召开。会议围绕创造性思维、智能思维流模式及思维的层次结构与价值标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现将讨论会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1 创造性思维的涵义、特征及创造度

(1)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涵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可以分为逻辑与非逻辑两种方式,划分标准主要依据于在科学研究中思维是否遵守固定的模式和相应的逻辑规则。逻辑思维遵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规则,在这些规则的制约下,由一定的前提导出一定的结论,因此是一种规范性思维;与此相反,非逻辑思维则无规则可循,主要表现为联想、类比与想象,灵感、顿悟与直觉等,创造主体脱离了逻辑常规前提下直接指向问题解决的认知心理活动,具有创新性,因此称之为创造性思维。另一种观点不同意把逻辑思维拒之于创造性思维的大门之外,认为要全面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不能因为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信任直觉”“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等话就简单地把创造性完全归结为直觉、灵感和想象力。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观点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有起点也有终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逻辑思维规定了思维的大致方向,非逻辑思维在关键环节上产生突变,实现创新。最后一种观点认为这些争论的矛盾源出于“创造性思维”概念本身的模糊性。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思维”一词有其特定的涵义,即指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动作思维;而直觉、想象、灵感与顿悟等则是思维之外的认知心理活动。所谓“创造”就是运用早已存在的、可以利用的材料用无法预料的方式来进行的一种活动,它超出了在处理周围环境与自身的问题时所采取的通常方式。因此,直觉与想象具有创造性,思维也同样具有创造性。他们建议用“思维的创造性”、“想象与直觉的创造性”代替“创造性思维”这一涵义不清的概念。

(2)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早有学者作过如下划分:①三阶段式:准备→假设→成果;②四阶段式:准备→酝酿→顿悟→验证;③五阶段式:问题→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结果;④七个步骤:观察→分析→统摄→系统→表达→评析→新意念诞生→试验与结论。在讨论会上,学者们尤其强调“创造始于提出问题,终于问题解决”,认为问题是创造的起点,也是其终点,没有“问题”的起动,任何创造都不可能发生。还有学者按照突变理论的分类定理,以尖点型突变对创造性思维的突变性特征用数学模型(图略)加以说明:第一,思维的突变性在于两方面,一是外界输入信息,经过脑机制处理,使思维水平处于突发性的激发状态;另一方面人脑内部已储存的固有信息由于受到新的刺激,致使一事物和它事物在头脑已经建立起来的暂时联系迅速重新组合,倾刻间形成并输出这种新组合的信息,思维活动产生了顿悟。第二,思维状态沿着某个控制量发展,不论用了多长时间,都不会引起思维突变。第三,思维突变产生的概率跟控制变量的强度不是正相关,往往只有适量的信息强度才能够穿过临界面,造成思维的质的飞跃。

(3)关于创造度,其主要论点是,对各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来说,不存在将其区分为创造性与的非创造性的绝对鸿沟,因此转而考察它们不同创造度更为恰当。所谓“创造度”,是指某种思维活动富含创造性的程度,这是一个总量的概念,其下限为零,但没有绝对的上限。可以依据一系列标准来评价创造度的高低,这些标准包括:①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构思越巧妙,越超常,越与众不同,创造度越高;②思维过程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某思维越具有探索性、冒险性和偶然性,创造度越高;③思维所涉及问题的难度,思维所力求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时间越长,解决的愿望越迫切,介入的人越多,创造度越高;④思维效果的显著性,效果越卓绝,越突出,越出乎意料,其创造度越高。“创造度”概念的提出与“思维的创造性”“想象与直觉的创造性”是相协调的。

2 人脑的智能活动及思维模式

有学者指出,人脑在进行智能思维活动时是具有一定规律的,这些规律向外映射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可归纳分类为以下四种:①U型思维流模式(见图1),

图1此为信息、物质、能量传输的基本模式;是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基本技巧;是技术科学中的常用手段。它适应于广泛的存在互逆变换的领域,反映了事物的可变性。②K型思维流模式(见图2)。

图2图中B与是自对称线一分为二分离出来的事物,对称线是个点集,即B与的共性事物集。由于B°→B与B°→完全对称,故知此即知彼,只要找出目的事物的对称事物与共性集,本模式就是行之有效的。③Y型思维流型式(见图3),

图3

本模式基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反映了一切被称为协同作用的方法;本模式也反映了事物由简到繁这个进化过程。④P型思维流模式(见图4),

图4

反映了利用事物的杂交产生新生事物以扩大系统,从而增多联系,人们正是利用这种杂交事物反过来对亲本事物的影响来完成有既定目的的有序联系。但也有不少学者特别指出,我们研究思维问题采用模式不失为一种方法,但若把思维的创造性归结为一种或几种模式则是不妥的。

3 思维的层次结构与价值标准

有的学者在会议讨论时指出,思维在具有多层次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自身的层次结构,即直接感性/间接感性/理性/世界观/明意识/潜意识/意识之上。不同的思维层次各自与自己相关的认识上的物质客体和主体产生互作用。一个层次上的变异不仅改变该层次的状态,而且改变其它层次的状态以及整个层次结构的统一关系。每个层次的思维信息的运转都是自主的。个体思维的每一个部分的明晰性不是逻辑,也不是程序,而是价值。价值是一种关系,一种合理性。思维的物质基础即脑物质的各层次以及相对应的信息化的思维观念的各层次与外界保持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使各层次状态的合理性具有了标准。正是价值联通了思维状态和生理状态。只有凭借这种关系,生物个体才能建立精神的自我,思维才能够实现。思维的创造性与适应性的差异不断产生,又不断削平,这是一个信息迅速获取、迅速选择、迅速淘汰的过程。在不断地思维的过程中,个体因建立了一个又一个价值标准而获得了“满足--舒服”。因此,精神的快乐,思维的快乐就在于不断地创造。

另外,会议还评论了西尔瓦诺·阿瑞提《创造的秘密》一书并就软系统工程方法论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等现实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方法论的研究也应两条腿走路,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密切联系实际,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创造性思维的若干问题&第三届全国科学方法论研讨会综述_创造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