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与信息经济_信息社会论文

教育产业与信息经济_信息社会论文

教育产业与信息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经济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的时代。在信息社会时代,经济的信息化将成为一种趋势,信息经济将成为信息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模式。而深化教育改革,不仅是教育产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产业适应信息社会信息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

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通信化、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化,从而构成强大而又灵活的信息网络,把广阔的地域都囊括在内,形成信息社会的“神经中枢”和“周围神经”。在信息社会里,以知识、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成为一种战略资源,一种比物质或能源更为重要更具活力的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推动社会经济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将是信息经济的世纪。

那么,什么是信息经济呢?所谓信息经济就是以信息为主要资源,依靠科学技术和知识信息的传播、转移、应用和增殖,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取代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而生产出物质和能源消耗少而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产品,为社会创造更多效益和财富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继人类经济发展在经历了劳动经济和资本经济之后的一种新型经济。这种以信息为依托的新型经济,目前正受到经济界、科技界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把它作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经济成分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信息经济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知识信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传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和资本的投入,而新的经济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知识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应用,不仅改进和完善生产力的各个要素,而且极大地优化和扩张生产力系统的功能和实力,从而大幅度提高经济生产率。美国教授保罗·罗默曾指出,在信息时代,科技和知识是组成生产因素之一,而且是一个重要因素。世界著名的德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则认为,人类正从一个以资本、土地和劳动力为经济基础的社会转向一个以知识信息为重要经济资源的社会,“作为一种生产手段,经济资源的基础将不再是资金、天然资源或是劳动力,而是知识。”〔1〕由于知识信息是一种可以重复使用的神奇资源,其价值在使用过程不仅不会削减,反而能够增殖。知识信息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报酬率。因此,知识信息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2.知识信息的掌握和利用水平决定经济竞争的成败。随着知识信息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已由产品的形式转变为知识信息的形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竞争实力将更多地体现在创造、加工、处理和应用知识信息的效率和质量。知识信息的掌握、创造和利用水平,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企业,越来越具有生死悠关的意义。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所指出的“科学永远是财富之源。今天,富国和穷国的差距就是在掌握知识方面的差距。”〔2〕基于此,目前世界各国日益提高对信息知识的掌握、创造和利用的重视程度。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认为,美国创造知识信息的速度以及利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将决定下一世纪美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而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把掌握、利用知识信息看作一种真正的优势,为保证在未来世纪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加快了知识信息创造和利用的步伐。

3.信息产业将是信息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制造与信息产生、加工、存贮、流通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群体。它一般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信息设备制造业,如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通讯广播设备业等;二是信息技术服务业,如信息提供、处理、技术开发服务业等;三是信息传播报道业,如新闻、广播、电视、出版、数据库等;四是信息流通服务业,如图书馆、咨询、邮政电信等。信息产业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有了很大的发展。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40%—60%,新兴工业化国家接近25%—40%。专家预测,信息产业将成为下世纪全球最大的产业,成为第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未来信息产业将向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产品的商品化,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信息经营的企业化方向发展。信息产业将在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中逐步使世界经济的工业化浪潮向世界经济的信息化方向迅速推进。

我国的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自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十几年来,我国的计算机事业、通讯事业、信息服务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已逐步建立并与国际联网,我国的“三金工程”(金桥、金卡、金关)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发挥巨大的作用。现在,党和国家已把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开发信息资源,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看作是抓住机遇,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关键环节,从资金、组织和技术上进行了战略部署。可以预言,21世纪的中国经济将同世界经济一样,其推动力和倍增器必定是信息,信息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

二、人才开发:信息经济赋予教育产业的神圣的使命

信息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它要求把更多的知识信息运用于生产技术、生产管理和生产运行中去。知识信息的生命和价值在于应用,在于成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不可缺少的要素。知识信息应用于生产,与生产力的其他要素有机结合,在改进和完善生产工具,扩大和拓展劳动对象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发展信息经济,必须有一大批信息化的掌握和应用知识信息的劳动者和管理者。信息经济所要求的劳动者,既要有健壮的体魄,又要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更要有善于采集和加工知识信息,有效处理与应用知识信息的智慧和能力。信息经济所要求的管理者,不但要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管理经验,而且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知识,开发、创造、利用和驾驭信息知识、技术、手段和方法的能力。总之,信息经济所需要的劳动者和管理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者和管理者,而必须是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武装的信息化人才。

怎样才能使一般的劳动者和管理者成为信息化人才呢?这就必须依靠教育,教育是开发人才资源的产业。马克思说,“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3〕只有通过教育和训练才能使劳动者和管理者获得从事生产和管理所必备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才能提高其生产和管理的科学化、智力化和自动化程度,才能使其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知识化、信息化人才。在信息经济条件下,随着知识信息和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大量新兴行业的涌现,就业者必须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和智能水平,必须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利雅德博士提出,迈向新世纪的人才必须持有“三张护照”,即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事业性和开拓精神的护照。我国有学者提出,跨世纪人才应当是通才为基础的专才,是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具有高深的专业应用知识的人才。我国还有学者提出,未来社会最走红的将是“一主两翼”(飞机型)模式的人才,“一主”是指他必须是专业领域里的多面手,“两翼”是指他必须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海外语言沟通能力。未来信息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尽管人们的看法和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世纪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和人力资源最多的国家,但人才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面临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低下的严峻挑战。我国目前无论是人才数量还是人才质量,与信息社会信息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据有关统计,我国3亿职工中,70%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相当大比例是事实上的文盲和半文盲。受过中等专业(含技术学校)及大专以上教育或正规、系统培训的不足40%。〔4〕我国每万劳动者中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640人,人才资源密度仅为5.1%,远远满足不了经济腾飞所需人才资源密度为7%以上的要求。〔5〕此外,我国还存在着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和某些专业人才断层等问题。我国农林牧渔业劳动者中,文盲半文盲占22.65%,全国5.5万个乡,每个乡平均只有0.7个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技术员,平均每150个乡镇企业只有一名技术员。〔6〕这些迹象表明,我国人才资源仍相当缺乏,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将是我们今后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一个文盲、计算机盲、网络盲的国度里是不能实现社会信息化和经济信息化的,只能造就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我们才可望在信息社会舞台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才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教育,而教育是面向未来、为未来社会造就人才的,今天的教育发达程度将决定明天的人才质量和后天的经济水平。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信息经济竞争中把握主动权,我们必须把教育放在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增加对教育产业的投资,加快教育,加快教育产业的发展步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在教育投入上作了积极的努力,教育经费总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经费短缺仍然是制约我国教育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尽管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而教育规模庞大,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我国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承担的在教育投入方面的比例是不相适应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1995年为2.45%,这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2%的平均水平,就是与发展中国家4.0%的水平相比也有相当的距离。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过,在新的经济条件下,谁在教育方面投资多,谁的竞争力就强。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教育投资的重视程度,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大力增加教育财政支出,从根本上改观教育经费短缺的局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7〕因为我国是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8〕

三、深化改革:教育产业适应信息经济的必然选择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教育改革。我国教育改革十几年来,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但总的来说,我国教育在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离未来社会信息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为了适应未来社会信息经济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一个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实践大变革的过程,整体的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包括转变教育观念,完善教育理论,改革教育体系和制度,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等等。由于教育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实施一定的课程来把学生培养成才的,因此,我们认为可以从课程、学生、教师和学校几个方面着手,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使教育产业适应信息经济的发展趋势,为信息经济发展服务。

1.课程方面——拓宽课程设置范围,增加信息课程门类,更新补充教学内容。课程是教与学的基本依据,是决定人才发展方向和水平的重要因素,是教育的基石。因此,教育改革的起点和焦点应当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进行整体课程设计,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克服传统课程的单一性、封闭性和滞后性,促进课程的多样化、现代化和未来化。为此,我们首先要处理好基础学科、专业学科和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在确保学生基础厚实、专业精通的前提下,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其次,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开设辅修课,尤其要加强计算机课、多媒体课、网络课、科学学课、信息学课和未来学课等的设计和教学;再次,要摒弃学科中那些已被科学发展超越的东西,补充以现代与未来科学中具有基础意义的新内容,多采纳以未来为导向的动态的学习材料,取代传统课程中以过去为指向的静态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那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创造未来生活,服务未来社会作技术上准备的知识信息。

2.学生方面——教会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独立地获取、掌握、研究和创造知识信息的能力。未来社会不仅是一个以知识信息为重要战略资源,拥有信息便拥有财富的社会,也是一个知识信息急剧膨胀,新旧技术更替迅速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不但必须具有善于获取、接收、筛选、整理知识信息的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接受新思想、适应新情况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在教给学生已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信息的同时,着重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能力。学校和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最快,最准确地找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信息,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研究、加工和创造知识信息。未来的文盲已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9〕只有这样,教育培养的人在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不断地获取、扩充和更新知识,才能适应学习化、终身教育化的信息社会的趋势和要求。

3.教师方面——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实行教师教育的终身化,造就适应未来教育需要的新型教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教育的水平和培养人才的质量。谁要是自己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我们“必须培养下一代能面对世界重大问题和迎接明天社会的挑战。为组织这样一种适应未来的教育, 我们需要有新型的教师。〔10〕新型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11〕新型的教师需要“扮演教练、伙伴、创新人物和通向世界的交流桥梁。”〔12〕怎样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型教师呢?我们一方面要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努力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改革学校的师资培养课程,培养师范生具有作为未来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通过继续教育的手段以及回归教育和循环教育的形式,帮助他们补充更新知识,发展提高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育观和培养观,将教师的教育和培养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遵循终身教育的指导原则,实行教师教育的终身化。在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里,教师应当成为终身学习的范例,做到学而不厌,进修不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新教师、保持新优势、扮演新角色、担负新任务。

4.学校方面——扩大学校与生产部门的合作,促进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加速知识信息的生产、转化和应用。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也是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生产基地。在信息社会条件下,学校培养人才和生产科技知识,必须加强与生产部门的合作,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道路。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与生产部门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培养出既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又通晓实用的生产技术,既有较好的理论水平,又具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适用型信息化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学校根据生产部门的需要和要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生产部门举办科技培训和咨询,向生产部门推广和转移科研成果,从而缩短从科研到应用的周期,使学校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部门的第一生产力。现代高等学校不仅是教学中心,也是科研中心,是知识生产、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方面军。我国高等学校近些年来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承担越来越多的课题,取得日益丰硕的成果,但成果的转化应用率很低,只有15%能进入经济领域应用于生产中去,大部分在出台鉴定之后被束之高阁。因此,加强学校与生产部门在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上的合作,是今后教育改革应努力的方向所在。我国目前已有不少学校通过内引外联,与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但从总体上看,产学合作的面还不广,积极性还不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扩大学校与生产部门的合作,以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从而推动信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注释:

〔1〕木水:《知识正成为主要经济资源》,《科技日报》,1995年1月10日

〔2〕卢继传:《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人民日报》,1996年3月2日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5页

〔4〕罗立为:《我国急需熟练技工》,《中国教育报》,1996年7月16日

〔5〕《人事部提出人才结构新目标》,《中国青年报》,1996年11月1日

〔6〕王保国、韩朝晖:《教育的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教育与经济》1994年第1期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275页,第120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275页,第120页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200页

〔10〕〔11〕S.杜塞克等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105页。第106页

〔12〕(美)比尔·盖茨著、辜正坤主译:《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第248页。

标签:;  ;  ;  ;  ;  ;  ;  

教育产业与信息经济_信息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