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中近期临床疗效浅析论文_胡金玺

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南岳阳 414000

【摘 要】目的 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9月40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闭合复位组应用的内固定方式为闭合复位,切开复位组应用的内固定方式为闭切开复位,随访1年以上,对比两组患者复位率和足部Maryland功能评分和优良率、不良症状。结果 切开复位组患者复位率和优良率均显著高于闭合复位组,x2检验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切开复位组患者足部Maryland功能明显高于闭合复位组,t检验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感染、切口愈合不良、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不良症状,x2检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复位率,改善足部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切开复位内固定;Lisfranc关节损伤;临床疗效

Lisfranc关节损伤又为跖跗关节损伤,跖跗关节为相对稳定的多个小关节组成的关节复合体,其结构复杂,主要起将力量向前足传导的作用,并在行走时的各个时相中起到支撑体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交通的发展,交通事故所致Lisfranc关节损伤逐年升高,传统上治疗的方法多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因石膏托外固定稳定性差,常出现复位的丢失,导致并发症的出现,因此需寻求有效的复位方式[1]。目前临床上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方式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本研究分析了两种手术方式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9月40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闭合复位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28岁~60岁,中位年龄(34.83±5.12)岁;体重51kg~87kg,平均体重(64.23±10.12)kg;其中,交通事故伤12例,坠落伤8例。单纯关节脱位4例,骨折伴关节脱位16例。受伤到手术时间最短8小时,最长14天,平均(2.23±1.23)天。切开复位组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8岁~61岁,中位年龄(34.81±5.16)岁;体重51kg~84kg,平均体重(64.21±10.72)kg;其中,交通事故伤14例,坠落伤6例。单纯关节脱位7例,骨折伴关节脱位13例。受伤到手术时间最短8小时,最长13天,平均(2.15±1.20)天。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切开复位组: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驱血。以跖跗关节线为中心,在第一、二跖骨基底之间上方做一长约3-4cm“S”形切口。向下全层分离组织,并注意保护周围的血管及神经。完全显露第二跖跗关节,探查及清理影响关节复位的清理碎骨块或软组织,复位后从内侧楔骨向第2跖骨基底部打入克氏针进行固定,之后复位第一跖跗关节,并从第一跖骨基底部向内侧楔骨方向用克氏针进行固定,同法复位第三跖跗关节,自第三跖骨基底部想内侧楔骨用克氏针进行固定。通常第4、5跖跗关节会在内侧跖骨复位后自动复位。如不能复位则在第4跖骨及其跖跗关节的上方做另一切口,进行复位,选用1-2枚克氏针经4、5跖骨近端外侧穿入骰骨进行固定,术后常规石膏托固定6-8周。

闭合复位组:病人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在“C”型臂透视下做手法复位跖跗关节,不断调节,力争达到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复位过程中避免暴力操作,复位满意后先行固定第2跖跗关节,之后依次固定第一、三、四、五跖跗关节,固定方式及术后石膏托固定时间和开放复位相同。

1.3观察指标

随访1年以上,对比两组患者复位率和足部Maryland功能评分和优良率、不良症状。足部Maryland功能评分0-100分,分数越高,足部功能恢复越好,其中:90-100为优;75-89为良;60-74为中;低于60分为差[2]。

复位情况为:术后复查影像学资料并对复位情况进行观察,与正常解剖一致且无脱位现象为解剖复位。骨折部位有脱位现象,脱位距离在2mm以内为近解剖复位;脱位>2mm或距跖角> 15°者为非解剖复位[3]。

1.4数据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录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录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P值<0.05时表示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足部Maryland功能比较

切开复位组患者足部Maryland功能明显高于闭合复位组,t检验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

注:与闭合复位组对比,*表示P值<0.05

2.3不良症状比较

两组均无感染、切口愈合不良、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不良症状,x2检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Lisfranc关节损伤伴随骨折诊断较简单,但无骨折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诊断困难,部分病人X线表现为阴性,临床漏诊率高,因此,应综合各种CT、MRI等各种诊断手段提高确诊率。在解剖结构上,Lisfranc复合体联接前后足,维持足横弓和纵弓稳定性,其中,足横弓稳定性取决于Lisfranc韧带、1-3楔骨间跖侧韧带完整性,而纵弓稳定性取决于Lisfranc韧带、1-2楔骨间韧带完整性,因Lisfranc韧带具有特殊解剖特点,因此不适合进行韧带修补,复位固定后韧带自行愈合成为Lisfranc关节损伤治疗的首选方法[4]。

在临床上,对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非手术治疗容易出现复位丢失的情况,目前更多的为采用手术治疗,克氏针对关节面损伤小,操作便捷的优点。但早起负重存在移位的风险,我们术后辅以石膏托外固定6-8周,即可达到减少关节损伤,又可达到早期稳定,避免移位的作用。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软组织并发症少的优点,对于不伴有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lisfranc 损伤疗效满意,Chiodo[5]等认为对于Lisfranc关节损伤应多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但多数研究表明,闭合复位内固定对微小骨折复位效果差,不利于术后康复[6]。且不能彻底除关节内碎骨片及软组织,增加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切开复位内固定可在足部作手术切口,有效促进骨折部位显露,并于直视下开展手术,视野清晰,可先对碎骨组织进行彻底清除,再进行内固定,复位成功率高,且固定稳定性更高,可促进术后早期进行功能训练,提高足部功能。对于开放程度高,骨折及脱位移位明显或者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应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对于已形成陈旧性损伤、畸形或伴有足部软组织挛缩等较为复杂的病例,亦应采用开放复位。

综上所述,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复位率,改善足部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鹏飞.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近远期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3(31):71-72.

[2]方新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20(14):24-25,26.

[3]陈士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早期Lisfranc关节损伤的可行性研究[J].中外医疗,2015,16(24):44-45.

[4]李林华.Lisfranc关节损伤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4):70-72.

[5]Chiodo CP,Myerson MS.Developments and advance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juries to the tarsometatarsal joint.Orthop Clin North Am 2001;32:11-20.

[6]张勇纲.Lisfranc关节损伤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19(13):1741-1741,1758.

论文作者:胡金玺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7

标签:;  ;  ;  ;  ;  ;  ;  ;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中近期临床疗效浅析论文_胡金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