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发展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发展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和谐社会论文,新发展论文,本质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理论,伟大的实践造就伟大的理论。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精辟阐述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都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认真总结历史教训,深刻分析现实形势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它们在内容上紧密联系,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认识其内在的有机联系,对于我们在时代交替的历史关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不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新视野、理论新境界、实践新局面,都将产生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基于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3] 正是带着对这个重要问题的反复思考,邓小平在深刻总结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和深入分析时代变化提出的新挑战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 这一论断既是邓小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而形成的一个重大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论以“人”的发展为最高命题,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本质论中虽然没有提到一个“人”字,但三部分的内容都与“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与“人”密不可分:前两句讲的是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的主体;中间两句讲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最后一句作为最终目标,讲的是人民生活要共同达到的水平。这最后一句话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就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等多方面需求,就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民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抓住和提炼了这一思想精髓,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内容,凸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目的,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的弊端,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所坚持的“共同富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本质论以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生产力发展、社会关系发展、人的发展等社会各个层面及其相互联系分析和探究社会主义。这实际上也就从根本上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和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发展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发展的办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离开发展,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其次,发展必须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片面的发展、畸形的发展、忽视社会文化和人的价值的发展同样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将“全面发展”作为其中心内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单一”发展观念的局限。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全面建设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将“协调发展”作为其基本原则,揭示了经济建设的内在规律,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片面追求速度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弊端,体现了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

社会主义本质论涉及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及其内部结构的相互联系,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社会基本矛盾关系,以及具体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等等,科学发展观坚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其重要理念,反映了随着时代进步,人类对自身发展与环境和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的最新共识,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单纯经济增长观的突破和超越。它对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郑重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求真务实,立足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深入理解与把握,着眼于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操作与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关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目标: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些既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全新理念,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目标上的深化。

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首要内涵,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早在20多年前,邓小平就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4]“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5]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建设观念、生产力观念已深深扎根,并切实发挥着主导作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不要发展生产力,而是怎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怎样发展生产力、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了。在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如何注意防止忽视社会其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如何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在继续关注经济指标的同时,如何更加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等。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深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虽然给每一位劳动者提供了走向富裕的条件和可能,但由于仍然存在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的区别,加上劳动者本身素质的差别,结果必然会造成收入的差别。就全国来看,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明显,东部沿海省市发展较快,而西部还处在比较落后的状况,中部、东北地区的发展步伐也明显滞后。城乡发展差距也众目所瞩,“三农”问题成为焦点。“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6],是邓小平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必经的模式步骤,但不是目标所在。科学发展观强调的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从根本上、全局上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发展模式的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本质论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又提出了实现人民群众经济利益基础之上的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以及涉及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所有目标。马克思把人类的消费资料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经济学家马斯洛在著名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中,揭示了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从生理的、安全的需要,到感情、受人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依次满足,逐渐提高。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和动力,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境界、政治地位、社会环境、科学文化教育和健康等素质和待遇能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得到全面提升和进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全方位的需求,实现了发展目标的深化。

三、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升华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怎样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恩格斯在致奥·伯尼克的信中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7]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解答,是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伴随的。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校正,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渐升华的历史过程。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党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抓住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根本问题,大胆探索、实践和创造,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具体地提出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根本问题上进行大胆探索、实践和创造的新成果,他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样,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近十年之后,以在社会主义社会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结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提出了“五句话”,即“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指出“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它不仅包含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追求社会公平等内容,而且还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新的“五句话”既同马克思主义促进每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理想相衔接,同时又明确把它限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也就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很显然,这些论述已经涵盖并且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这些都是对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新认识的精练概括,深刻反映了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与时俱进,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和新贡献。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最大贡献、或者说最新发展,就在于提出了科学判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着眼于事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诸多要素,尤其要突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包含着深刻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解放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消除两极分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境界。[8] 科学发展观认为,社会主义要把“以人为本”确立为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以和谐社会为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的发展应当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在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既要坚持并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坚持并运用人的尺度,真正着眼于依靠人、为了人。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贯穿、体现在科学发展的所有方略和措施中。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9] 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使人们创新有条件,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标签:;  ;  ;  ;  ;  ;  ;  ;  ;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发展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