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草军”来了“源头三江”已经被摧毁_三江源论文

“挖草军”来了“源头三江”已经被摧毁_三江源论文

“挖草军”来了“三江源”毁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来了论文,毁了论文,三江源论文,挖草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又到一年挖“草”时。从今年四月初开始,开往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长途班车就开始车车爆满,和班车一路伴行的是无数在公路上蠕动着的拖拉机和农用车,各种车辆中拥挤着一张张疲备而又充满致富渴望的面孔。他们不顾一切奔向前方空气稀薄而又气候寒冷的大山,用手中的小铲铲起一片片草皮,挖走一根根虫草,全然不顾那涵养了黄河、长江和澜沧江源头的草原,斑驳陆离,千疮百孔。

这样的场景在我国虫草的主产区青海,每年都在上演,而今年由于雨水充沛,虫草长势良好,市场价格又高居不下,来自青海本省和周边省区的各路虫草采挖大军更是蜂拥而至。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及其他高寒牧区的草原生态,正在经受巨大的破坏。

身价贵比黄金 引人逐“草”成狂

被人们疯狂追逐的虫草,学名“冬虫夏草”。它冬季为虫,夏季成草,实际是一种真菌寄生于一种名为虫草蝙蝠蛾的幼虫体内,这种被真菌感染的幼虫冬季潜伏在土中,到了春夏交季时,真菌从虫体顶部长出地面,发育成草状。虫草生长于海拔3000至5000米的高寒草甸地带,是一种性温味甘,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癌、抗疲劳等特殊功效的名贵野生药材。

由于虫草产于高寒之地,稀少珍贵,从1990年以来市场价格逐渐被炒为天价。在青海产地,今年每公斤数量为900条左右的“王级”虫草,价格就已高达4万元以上,即使等级最低的虫草,每公斤价格也在万元以上,可谓“寸草寸金”。虫草采挖熟练者每天平均可挖十多根,在虫草贩运者手中能当场以每根几元至十几元价格兑成现金。

虫草在青海分布广泛,海拔超过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山都有出产,但品质最好的虫草产于被称为“三江源”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2003年,玉树、果洛两州所属的约15万平方公里区域被确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保护“三江源”区脆弱的生态,处于虫草主产区的两州政府和所属各县政府早在三年前就开始实施限挖和禁挖虫草的各种措施,这也是导致近年虫草价格大幅攀升的重要原因。

尽管政府禁挖和限挖,但市场价格的不断上涨强烈刺激着人们的发财梦想。果洛州久治县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处,久治县农牧局一位工作人员描述说:“今年来挖虫草的人很多,青海、甘肃、四川全有。交通工具则是五花八门,骑马的、骑牛的、坐车的、步行的……不管原始的、先进的,总之只要能到这儿的方式全用上了。由于挖虫草的人分散在大山中,具体人数已很难统计,但最少有近万人。”

在位于长江源头的玉树州曲玛莱县,县农牧局一位姓雷的工作人员说,今年当地政府组织了五六百人采挖虫草,但从外地进入的采挖者则至少在2000人以上。

果洛州农牧局所作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6万以上外地人正在果洛境内采挖虫草,而果洛州全州常住人口仅有十多万。他们保守估计,现在进入整个三江源保护区内的“挖草大军”最少在12万人以上。

另据了解,由于今年果洛、玉树地区查堵较严,许多挖虫草者转向了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及黄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海北州刚察县的一位牧民向记者举报说,以往极少有人采挖虫草的这个县江仓等地区,今年一下涌入上万人挖虫草,给当地草原带来极大破坏。

挖草者乱采滥挖 高原生态敲响警钟

青藏高原及其所属“三江源”地区,气候寒冷,氧气稀薄,千百年来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一但破坏,很难再自我恢复。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地区,目前所拥有的广袤草原和丰富的湿地资源,更显弥足珍贵。

青海玉树州杂多县农牧局一位姓雷的工作人员说,挖虫草对草山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挖虫草的人,一般所用的工具是镢头和小铲,当他们发现一根虫草后,为不破坏虫体,会将虫体周围的草皮连土一起挖出,将草皮和土抖落后,取出虫草,极少有人会将草皮和土回填。这样一来,挖一根虫草最少会破坏30平方厘米左右的草皮。

简单计算,每年大约12万外来人员进入三江源保护区挖虫草,每人每天平均挖虫草6—10根,挖掘期为50天左右,那么每年破坏的草皮面积为10.8万—18万平方米。被践踏、车碾的面积,更是这一数字的几倍,所以每年破坏的草原在数十万平方米以上。采挖期间,他们还要在草山上扎帐篷、生火做饭,用当地的灌木做燃料。每年虫草采挖季节结束后,草山上都会留下无数坑洞。这些坑洞不仅将寸草不生,而且还会不断沙化,逐渐整片草原都可能会退化、沙化。

果洛州当地的一位牧民讲,虫草的孢子散落比较集中,因而虫草往往成片生长,有时每平方米达20多根虫草。当地的老人们都知道,虫草决不能一次全部挖尽,必须留下一些做种,以利于来年生长。但是现在,“利”字当头,已经没有人遵循这个基本规律了。人们恨不得能挖出所有的虫草。这种“涸泽而渔”的方法,造成的唯一后果是虫草资源的日渐枯竭。

生态保护 亟待破解之题

为了保护虫草资源和三江源生态环境,今年青海果洛州采取了在主要进州道路设卡堵人的“极端”措施,凡无果洛州居民身份证并不能以充分证据证明自己不是挖虫草的人,一律禁止进入果洛州。同时派出一些机关干部在州府所在地进行人员清查。这一做法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争议。

从青海乐都县到果洛挖虫草的农民王孝宾说,挖虫草是个苦活计,除了农民没人肯干,在缺氧寒冷的山上一呆两个月,每天吃的都是馍馍、洋芋,运气好,孩子一年的学费和家里花销都能挣到,运气不好只能挣个来回路钱,这样的苦不是什么人都能受得了的。在青海大多数农村,农民除了种地很难找个来钱快和能来钱的活,像挖虫草这样虽然苦,但来钱快的活如果政府不让干,真不知道再到哪去寻生计。

虫草也是果洛、玉树当地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地牧民不但会在自家承包的草山挖,还会在收取“草皮费”后,让外来者进入自家承包草山挖。据了解,每年采挖虫草和收取的“草皮费”,平均会占到当地牧民年收入的30%以上。

果洛州工商局一位负责人说,滥挖虫草会造成严重生态破坏,这个道理不容置疑。但目前市场上虫草持续走高的价格,反映出市场的巨大需求,简单地禁止采挖会加剧市场供需矛盾,并推动虫草市场价格更加高昂,反过来刺激人们更加疯狂地采挖虫草。这是政府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系列考虑,记者注意到在完全禁挖还是限挖虫草的政策制定上,青海各地采取的措施并不相同。有的县完全禁挖虫草,并组织公安和民兵清山;有的县只允许当地牧民采挖虫草,而不允许外来人员采挖;还有的县则采取向采挖虫草者发放许可证的办法,既增加财政收入,又限制采挖人数。

记者在采访中还注意到,虫草产地的政府主管部门绝大多数都难以说清当地虫草的年产量和价格等问题,对外来采挖人员数量等情况也不能清楚说明,更缺乏采挖虫草对生态破坏程度的权威科学评估。

“三江源”地区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小小的虫草也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如何协调好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小小的虫草正折射出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

标签:;  ;  ;  ;  

“挖草军”来了“源头三江”已经被摧毁_三江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