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胸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外科治疗

严重胸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外科治疗

一、严重胸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手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陈教想,李孙龙,胡孙理,黄崇安,谢成龙,田乃锋,武垚森,林仲可,林焱,徐华梓,王向阳[1](2021)在《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脱位分型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提出一种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脱位(monosegment thoracic and lumbar fracture dislocation, mTLFD)分型系统, 并评估各类型的信度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脱位29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 根据纳入及排出标准, 共纳入123例纳入研究。根据不同类型的影像学特征提出mTLFD分型, 即Ⅰ型(椎间盘损伤为主)和Ⅱ型(椎体爆裂性骨折为主), 再根据损伤节段分布将Ⅱ型分为2个亚型:Ⅱa型(T11及其以上)和Ⅱb型(T11以下)。选取6名脊柱外科医生(3名住院医生、3名副主任医生), 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对123例患者进行分型, 对各类型进行信度检验, 以ICC评估该分型系统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根据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Ⅰ型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Ⅱa型采用后路减压内固定术, 术中探查骨性占位若仍存在, 则行椎体次全切除术;Ⅱb型采用一期后路减压、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 术后CT检查若骨性占位仍存在, 二期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重建术。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评估脊髓神经损害情况, 比较各型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和局部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10.4±1.8)个月, 3名住院医生和3名副主任医生对mTLFD分型的可重复性ICC分别平均为0.926和0.964, 可信度ICC分别平均为0.746和0.907。进一步对各型进行信度检验, Ⅰ型、Ⅱa型和Ⅱb型的可重复性ICC分别为0.930、0.940和0.966, 可信度ICC分别平均为0.918、0.947和0.962。术后56例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Ⅰ型、Ⅱa型和Ⅱb型术前VAS分别为(8.5±1.0)分、(8.4±1.0)分和(8.3±0.9)分, 末次随访时改善至(2.0±1.1)分、(1.8±1.0)分和(1.8±0.9)分(P<0.001)。Ⅰ型、Ⅱa型和Ⅱb型术前ODI分别为97.0%±2.1%、97.1%±1.9%和97.3%±2.1%, 末次随访时改善至29.5%±6.8%、27.0%±6.0%和29.0%±6.7%(P<0.001)。Ⅰ型、Ⅱa型和Ⅱb型术前局部Cobb角分别为20.9°±7.1°、29.0°±9.1°和26.4°±6.9°, 末次随访时矫正至12.5°±5.4°、18.0°±9.1°和13.1°±5.1°(P<0.001)。结论建立的mTLFD分型具有较强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 各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均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对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有一定指导意义。

马新强,陶业伟,周占国,关涛[2](2021)在《椎间盘损伤与胸腰椎骨折患者单纯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后凸角变化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与胸腰椎骨折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后的后凸角变化及椎间盘损伤与患者发生后凸畸形的关系。方法:选取聊城市中医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13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0例患者并发椎间盘损伤(损伤组)、64例患者未并发椎间盘损伤(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取出内固定6个月后损伤的椎间盘后凸Cobb角;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再发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后凸畸形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椎间盘损伤与术后再发后凸畸形的关系。结果:损伤组和对照组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取出内固定6个月后,损伤组患者的Cobb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取出内固定6个月后,损伤组患者后凸畸形发生率24.29%大于对照组的7.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后凸畸形患者与未发生后凸畸形患者的BMI、术前Cobb角、局部Cobb角(regional angle,RA)、伤椎前缘高度比(anterior vertebra height,AVH)、上位椎间盘角(upper intervertebral angle,UIVA)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年龄、性别、骨折椎体、骨折AO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BMI、术前Cobb角、UIVA值增大及发生椎间盘损伤是单纯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后再发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P<0.05),AVH值增大是单纯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后再发后凸畸形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椎间盘损伤会增大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后再发后凸畸形的风险。

郭钟义,马俊,黄亮亮,康辉[3](2021)在《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胸腰椎骨折是脊柱骨折的常见类型,其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1-2]。随着影像学、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不断发展,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已成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经典术式;其中以跨伤椎短节段固定应用最为普遍。

任河[4](2021)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分析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horacolumbar Vertebra Burst Fracture;TVBF)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时选择不同术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收治的91例TVBF患者。按照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分成前方入路组(前路组,31例)和后方入路组(后路组,60例)。采用Denis分型系统以及LSC评分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分型及评分。比较分析前路组与后路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前路组及后路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随访资料使用ASIA神经功能分级体系进行评价分析两种术式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前路组及后路组病例的术前及术后12月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对比两时间点患者伤椎前缘椎体高度比、伤椎Cobb角、伤椎管侵占比以及观察内植物固定情况。结果:1.前路组与后路组性别比例及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前路组手术时间(243.33±45.27min)多于后路组(130.59±23.79min)有显着性差异(P<0.05)。前路组术中出血量(897.86±98.35ml)高于后路组(470.35±54.37ml),有显着性差异(P<0.05)。2.前路组与后路组术前与术后12月时ASIA分级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各时期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前路组与后路组伤椎前缘椎体高度比在术前及术后1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前缘椎体高度比均较术前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与后路组伤椎Cobb角在术前及术后1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Cobb角均较术前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前路组伤椎管侵占比大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管侵占比较术前显着减少,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路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管侵占比较术前减少不明显,两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前路组伤椎管侵占比明显小于后路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至术后12个月时,前路组及后路组均未见内固定失效病例,后路组在术后12个月后有28例患者要求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不良反应。结论:1.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TVBF临床效果满意,对于矫正畸形与神经功能恢复均能取得满意的效果。2.前路手术视野清晰,减压彻底,但手术操作复杂,手术风险较高,存在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等缺点。3.后路手术操作简便,手术入路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但存在内固定器械失效的风险。

栾双蔚[5](2021)在《年轻成人脊柱胸腰段骨折终板破裂程度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探究终板破裂程度与患者手术预后是否存在相关性。目的为客观评价终板损伤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进而指导医师合理评估患者病情。方法:通过所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就诊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明确诊断为单一节段胸腰段骨折伴上终板损伤的40例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T矢状位重建终板破裂横面积或终板最低点下陷高度<50%、≥50%分为终板轻度破裂组(23例)和终板重度破裂组(17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节段,外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采用开放式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比较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伤椎Cobb角、VAS评分及ODI指数,计算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及伤椎Cobb角的改变程度,并通过末次随访时复查CT影像资料统计椎间盘“真空”现象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统计分析,以此评价终板破裂程度对手术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月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但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两组患者前缘高度丢失率及伤椎Cobb角短期内未出现明显差异(P值>0.05),而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根据末次随访CT影像发现终板轻度破裂组23人,仅6人出现椎间盘“真空”现象,而真空终板重度破裂组17人中10人出现椎间盘“真空”。将其进行卡方检验(P值<0.05),认为终板轻度破裂组和终板重度破裂组椎间盘“真空”的出现情况具有显着差异(P值<0.05)。结论:1.相较于轻度终板破裂组,重度终板破裂组手术预后疼痛缓解程度较差。2.相较于轻度终板破裂组,重度终板破裂组维持椎体高度及维持矫正角度的能力相对较差。3.相较于轻度终板破裂组,重度终板破裂组损伤终板相邻椎间盘更易发生退变。

胡晨波[6](2021)在《椎间盘损伤对AO B2型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疗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骨折节段椎间盘损伤对AO B2型胸腰段骨折行后路内固定术的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于2012年10月-2019年6月因AO B2型胸腰段骨折于我科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胸腰段脊柱正侧位片、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确定骨折分型及椎间盘损伤程度。疼痛程度测量包括腰痛VAS评分,神经功能评估采用ASIA分级,影像学测量包括胸腰椎后凸Cobb角,骨折节段局部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椎间盘损伤程度采用Sander等人提出的的影像学分型。并对测量指标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末次随访时间30.2±20.1个月。其中合并骨折节段椎间盘损伤患者17例,无椎间盘损伤患者21例。术前平均Cobb角16.78°±9.08°,术后平均Cobb角5.76°±7.89°,末次随访时平均Cobb角12.67°±12.79°。椎间盘损伤组和无椎间盘损伤组术前及术后Cobb角,局部后凸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无统计学差异,椎间盘损伤组和无椎间盘损伤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18.59°±13.74°vs8.16°±9.99°),局部后凸角(11.88°±8.83°vs 6.55°±4.89°)及椎体前缘高度比值(77.16%±18.07%vs 90.83%±9.26%)有统计学差异(p<0.05)。5例患者出现内固定失败并发症,椎间盘损伤组内固定失败发生率较无椎间盘损伤组有明显差异(29.4%vs 0,p<0.05)。结论:椎间盘损伤在AO B2型胸腰段骨折中常见但易被忽略。骨折节段椎间盘损伤可能影响脊柱稳定性,导致后路内固定术后后凸矫正丢失,甚至内固定失败。对于合并椎间盘损伤的AO B2型胸腰段骨折患者,椎间融合损伤节段可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

王欢欢[7](2020)在《腰1椎体爆裂骨折短节段Schanz椎弓根钉下斜植入角度变化后螺钉应力的有限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短节段Schanz椎弓根钉T12和L2下斜固定治疗L1严重爆裂骨折(LSC≥7分)的有限元模型并评估其生物力学性质,探讨下斜置钉的安全性。方法:采集一名健康志愿者的胸腰段CT数据,建立L1重度骨折T12和L2 Schanz椎弓根钉下斜固定有限元模型。以平行上椎体终板置钉为0°,分别建立T12和L2Schanz椎弓根钉下斜O°、5°、10°和15°固定4组有限元模型。在T12上表面施加350N垂直载荷模拟单纯直立状态或同时加载7.5N·m扭矩,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等工况下螺钉最大应力及伤椎位移。结果:本研究模型有效性验证成立。螺钉最大应力均位于前屈时上位螺钉根部,螺钉最大应力值差异不明显,且均低于螺钉疲劳阈值。在350N垂直载荷模拟直立状态,或同时加载7.5N·m扭矩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旋转工况下O°、5°、10°和15°时4组螺钉最大应力分别为:(直立):230.1861MPa、217.8517MPa、232.8764MPa、220.0251MPa;(前屈):230.3132MPa、217.9787MPa、233.0026MPa、220.1519MPa;(后伸):230.0590MPa、217.7247MPa、233.0026MPa、220.1519MPa;(左侧弯):230.1612MPa、217.7936MPa、232.8186MPa、219.9670MPa;(右侧弯):230.2109MPa、217.9098MPa、232.9342MPa、220.0382MPa;(左旋转):230.1049MPa、217.8656MPa、232.8902MPa、220.0382MPa;(右旋转):230.2672MPa、217.8380MPa、232.8626MPa、220.0119MPa。椎伤位移量表现为前缘多于后缘,上缘多于下缘,伤椎空化区上部椎体向下位移,而空化区下部椎体向上位移。各组伤椎轴向最大应力绝对值分别为:(直立):3.1992mm、3.1992mm、3.2877mm、3.0861mm;(前屈):3.2013mm、3.0604mm、3.2897mm、3.0881mm;(后伸):3.1972mm、3.0563mm、3.2857mm、3.0841mm;(左侧弯):3.1991mm、3.0582mm、3.2876mm、3.0862mm;(右侧弯):3.1904mm、3.0585mm、3.2878mm、3.0863mm;(左旋转):3.1993mm、3.0584mm、3.2878mm、3.0862mm;(右旋转):3.1992mm、3.0583mm、3.2877mm、3.0861mm。结论:邻近上下椎Schanz钉下斜固定治疗L1爆裂骨折时下斜角度的变化未改变螺钉的最大应力且断钉风险低,复位后L1骨质缺损区存在微动/位移,这种微动可能是术后伤椎再塌陷的原因。

耿明皓[8](2020)在《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椎体骨不连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椎体发生骨不连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2019年03月我院行后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且骨量正常患者119例,术后随访12-19个月,术后1年完善CT检查。最终将具有完整术前及术后随诊影像学资料的患者共74例纳入样本量。通过术后1年时伤椎水平位或矢状位CT图像观察椎体骨不连现象的发生情况,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前矢状面Cobb角、术前椎间盘完整性、伤椎置钉情况、术后骨折撑开复位情况等相关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术后椎体发生骨不连现象的相互关系,最后通过ROC曲线验证各因素与术后椎体不连现象相关性的预测关系。结果:74例患者中有40例患者术后发现椎体骨不连现象,发生率为54.05%;35例患者无临床症状。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术前的椎间盘完整性、椎体压缩程度以及术后骨折的撑开复位情况、伤椎置钉情况与椎体骨不连现象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而患者的BMI指数、性别、年龄及术前矢状面Cobb角与椎体骨不连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骨折撑开复位情况、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前椎间盘完整性是影响术后椎体骨不连现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0,0.706,0.646(P<0.05)。结论:术前椎间盘完整性,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折撑开复位情况是单节段骨量正常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出现椎体骨不连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

宋超,林斌,陈志达,吴进,曾文容,何永志[9](2019)在《胸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损伤,约占所有脊柱骨折的40%~60%,通常伴发不同程度的椎间盘损伤[1]。手术是胸腰椎骨折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常存在术后矫正失败,矫正不足或甚至无法矫正等并发症,主要是因为对骨折复杂性的评估不足,往往忽略椎间盘损伤[2、3]。椎体骨折中的骨性部分在进行手术治疗后通常完全愈合并恢复正常强度,但相对无血管的椎间盘来说,其愈合是不可预测的。目前常用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型及评分系统,无论是从形态学上的Denis分型、载荷分享评分(load sharing classifi-

毕航川[10](2019)在《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的分型探讨及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提出针对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的分型方法。探讨此分型与致伤原因、损伤机制间的关系;利用分型提示损伤程度及预后;利用分型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分析手术治疗的疗效,评估该分型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1-2018.3我院收治的11例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通过收集致伤原因、影像学表现、脊髓神经功能情况、合并损伤、手术治疗方式及疗效、手术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的分型方法:根据重叠脱位的方向可分为:前重叠型、后重叠型,侧方重叠型。根据椎体损伤数目,可分为Ⅰ型(单椎体损伤),Ⅱ型(多椎体损伤),根据椎体损伤的程度,Ⅰ型损伤又分为两种亚型:Ⅰ A型(椎体损伤轻),ⅠB型(椎体损伤重)。利用该分型方法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长节段固定、椎管减压、植骨融合的术式治疗。Ⅰ型损伤节段短,均采用单纯后入路手术;ⅠA型椎体损伤轻,不做椎体切除及椎间植骨融合,仅做后外侧植骨融合;ⅠB型椎体损伤重,需行椎体切除及椎间植骨融合。Ⅱ型损伤节段长,首选单纯后入路手术,复位困难时增加前方切口,采用前后联合入路;Ⅱ型为多椎体损伤,需要切除多个受损严重的椎体及椎间盘,行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比、重叠长度、滑脱程度;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ASIA分级;手术并发症、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对手术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6±8.5)个月。经过手术治疗,11例患者的脊柱重叠畸形、滑脱移位、椎体高度均获得满意矫正。在手术创伤方面:Ⅰ型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两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Ⅰ型与Ⅱ型无差异。在手术并发症、内固定/植骨融合情况方面,Ⅰ型与Ⅱ型无差异。[结论]本研究提出了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的诊断标准:高能量损伤造成的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上位椎体完全失去下位椎体的支撑和连接,相邻椎体间出现重叠畸形。提出了分型方法:根据重叠脱位的方向,分为前重叠型、后重叠型、侧方重叠型;根据椎体损伤的数目和程度,分为Ⅰ型、Ⅱ型,其中Ⅰ型又分为ⅠA、ⅠB两种亚型。该诊断标准及分型方法的提出,可以完善、细化现有胸腰椎骨折脱位型损伤的分类及分型,区分出不同类型的损伤原因和机制,为临床工作及科研学术交流提供更加精准的分型诊断标准;利用分型提示损伤程度及预后;利用分型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严重胸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手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重胸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椎间盘损伤与胸腰椎骨折患者单纯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后凸角变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手术方法
    1.3 Cobb角测定方式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度变化观察
    2.2 两组患者取出内固定后再次出现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比较
    2.3 再发后凸畸形患者与未发生后凸畸形患者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2.4 多因素分析结果
3 讨论

(3)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经伤椎置钉的可行性
    1.1 解剖学及影像学
    1.2 生物力学
2 经伤椎置钉技术
    2.1 螺钉长度
    2.2 置钉角度
3 适应证
4 问题及应对
    4.1 空壳现象
    4.2 胸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
5 小 结

(4)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出标准
        2.1.4 骨折分型与评分
    2.2 方法
        2.2.1 观察标准
        2.2.2 手术管理
        2.2.3 评价指标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3.3 两组患者影像学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椎骨折分型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年轻成人脊柱胸腰段骨折终板破裂程度对手术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再发后凸危险因素分析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椎
        3.1.2 排除标准
    3.2 临床资料
    3.3 手术方法与记录
    3.4 观察与测量指标
    3.5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4.2 统计学结果
        4.2.1 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
        4.2.2 伤椎Cobb角
        4.2.3 VAS评分
        4.2.4 ODI指数
    4.3 两组患者发生椎间盘“真空”现象情况
第5章 讨论
    5.1 胸腰段骨折概述
        5.1.1 脊柱胸腰段解剖与生理
        5.1.2 胸腰段骨折的分类
        5.1.3 胸腰段骨折的治疗
    5.2 创伤性终板骨折概述
        5.2.1 终板损伤与再发后凸的关系
        5.2.2 终板损伤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5.2.3 终板损伤与疼痛的关系
    5.3 创新性与局限性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椎间盘损伤对AO B2型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胸腰椎骨折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7)腰1椎体爆裂骨折短节段Schanz椎弓根钉下斜植入角度变化后螺钉应力的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椎体骨不连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9)胸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胸腰椎骨折分型与椎间盘损伤的关系
2 基于MRI的椎间盘损伤分型与分级
3 胸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临床特点
    3.1 流行病学
    3.2 椎间盘损伤机制的相关观点
4 胸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治疗策略

(10)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的分型探讨及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严重胸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手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脱位分型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J]. 陈教想,李孙龙,胡孙理,黄崇安,谢成龙,田乃锋,武垚森,林仲可,林焱,徐华梓,王向阳. 中华骨科杂志, 2021(22)
  • [2]椎间盘损伤与胸腰椎骨折患者单纯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后凸角变化的关系[J]. 马新强,陶业伟,周占国,关涛.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1(09)
  • [3]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研究进展[J]. 郭钟义,马俊,黄亮亮,康辉. 脊柱外科杂志, 2021(04)
  • [4]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D]. 任河. 延边大学, 2021(02)
  • [5]年轻成人脊柱胸腰段骨折终板破裂程度对手术预后的影响[D]. 栾双蔚. 吉林大学, 2021(01)
  • [6]椎间盘损伤对AO B2型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疗效的影响[D]. 胡晨波.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腰1椎体爆裂骨折短节段Schanz椎弓根钉下斜植入角度变化后螺钉应力的有限元研究[D]. 王欢欢.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8]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椎体骨不连的相关因素分析[D]. 耿明皓.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胸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研究进展[J]. 宋超,林斌,陈志达,吴进,曾文容,何永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9(10)
  • [10]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的分型探讨及手术治疗[D]. 毕航川.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严重胸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外科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