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治疗溶血性贫血的临床效果论文_黄海涛,刘显峰,冯琦

脾切除治疗溶血性贫血的临床效果论文_黄海涛,刘显峰,冯琦

黄海涛 刘显峰 冯琦

(大庆油田总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1)

【摘要】目的:探究脾切除治疗溶血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至2013年我院救治的溶血性贫血患者30例,进行脾切除手术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成功率为73.3%,且远期预后效果好。结论:尽管脾切除不能治愈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疾病,但可减少输血,在治疗溶血性贫血上有一定效果。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副脾的完全清除。

【关键词】脾切除术;溶血性贫血;外科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0-0141-02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骨髓有6~8倍的红系造血代偿潜力。如红细胞破坏速率在骨髓的代偿范围内则虽有溶血,但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性疾患。正常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只有在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至15~20天时才会发生贫血[1]。临床上多采用脾切除治疗溶血性贫血,本文就脾切除治疗溶血性贫血的临床效果做总结阐述,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救治的溶血性贫血患者30例,进行脾切除手术,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其中男性患者17例,年龄在19~45岁;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22~42岁。患者临床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气促,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脾、肝肿。

1.2 临床表现

溶血过程持续的时间和溶血的严重程度有关。慢性溶血多为血管外溶血,发病缓慢,表现为贫血、黄疸和脾大三大特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病程较长,患者呼吸和循环系统往往对贫血有良好的代偿,症状较轻。由于长期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急性溶血发病急骤,短期大量溶血引起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疼痛及腹痛[2],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发生明显衰竭或休克,其后出现黄疸和其他严重贫血的症状和体征。

1.3 手术步骤

选择左腹直肌切口或左肋缘下切口。切口要够大,或用框架拉钩,要求暴露满意。切开小网膜或切开胃结肠韧带,在腹腔动脉干处找到脾动脉,结扎脾动脉。提前结扎脾动脉可以减少出血,增加脾血的回收量,使脾脏缩小、脾脏的游离和切除也更方便。然后使用线性切割闭合器迅速离断脾门控制出血。处理胃短血管时要紧靠脾脏,动作要轻柔,以免钳夹胃壁或撕裂胃壁,造成术后胃漏。病脾行脾切除时应尽可能寻找、切除副脾。如果出血量大,事先又未在脾动脉上阻断带[3],紧急上阻断带又不现实,此时术者可以用右手的中、食两指夹住脾动静脉,控制出血。对广泛粘连的脾脏,可先控制脾蒂,膈面粘连致密可在包膜下游离脾脏,在膈面留下一片脾包膜,待脾切除后对剥离面的出血进行缝合、电凝、氩气电凝或压迫止血。创面严密止血:脾蒂结扎后常缩回,难以显露,此时术者只要将胃底提起即可显露脾蒂创面。

1.4 效果观察

30例进行脾切除手术治疗溶血性贫血的患者中,22例患者术后无并发症,手术后恢复较好,体征恢复正常。面色苍白、气促,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脾、肝肿的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其余手术患者中3例出现副脾切除不净状况,术后恢复一般,有较轻的并发症出现。手术过程中2例出现出血且脾脏粘连的现象,3例患者出现结肠损伤,以上5例患者术后恢复较差,出现并发症,且面色苍白、气促,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脾、肝肿的症状无明显改善。

2.结果

30例患者均进行了脾切除手术治疗,其中22位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或重大并发症,手术成功率73.3%;3例患者出现副脾切除不净状况,出现率10%;2例出现广泛粘连的脾脏,手术过程中出现出血状况,出现率6.7%;3例出现结肠损伤,出现率10%。脾切除治疗有效率为60%左右,远期有效率大约为75%,复发率、死亡率均有所下降。

3.讨论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果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抗自身红细胞抗体而破坏红细胞,脾切除既可以去除破坏红细胞的场所,又可以去除产生抗体的重要器官,故脾切除后常取得良好效果。

术前患者体制评估指标在于患者指标须达到血红蛋白>80g/L,白细胞>1.0×109/L,血小板>50.0×109/L,白蛋白>30g/L,纠正凝血异常。骨髓纤维化者,血小板增多时可用烷化剂使血小板减少。对ITP,术前3天改用地塞米松静脉滴入。停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及右旋糖酐等血小板抑制剂。

术中应注意操作仔细,切勿用大血管钳钳夹处理脾蒂,以免粗暴地损伤胰尾。动静脉要分别结扎,紧度适当,以免切割,防止大静脉撕裂。处理脾蒂时不要大块结扎,以免术后大块组织坏死,引起发热和感染。避免损伤胃壁和结肠,处理胃短血管时要紧靠脾脏,动作要轻柔,以免钳夹胃壁或撕裂胃壁,造成术后胃漏;也可避免因术后胃扩张所造成的血管结扎线脱落出血。游离结肠脾曲时,要避免损伤结肠。尽可能切除所有副脾;在血液病切脾时,进腹后就要注意副脾的存在,避免遗漏。在脾切除的病人中,有l5%~35%的人存在副脾,因血液病做脾切除的病人则更多。副脾最常见的位置是脾门,其次是脾肾韧带、大网膜、胰尾附近的后腹膜和脾结肠韧带。偶尔,副脾还可以见于小肠和大肠系膜、盆腔,特别是左输尿管、左附件和左侧性腺。

综上,尽管脾切除不能治愈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疾病,但可减少输血,在治疗溶血性贫血上有一定效果。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副脾的完全清除,脾脏粘连、出血以及结肠损伤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刘毅,宫立众.自体输血脾切除治疗伴重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脾淋巴瘤患者1例[J].转化医学杂志, 2012,1(01)63-64.

[2] 王弘,张欢.儿童溶血性贫血140例临床分析 [J].中国综合临床, 2011,27(05)545-547.

[3] 张勇学,刘为军. 脾切除治疗35例血液病的临床分析 [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04(06) 63-65.

论文作者:黄海涛,刘显峰,冯琦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0

标签:;  ;  ;  ;  ;  ;  ;  ;  

脾切除治疗溶血性贫血的临床效果论文_黄海涛,刘显峰,冯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