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命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技术革命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技术革命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革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技术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技术革命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使得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不同程度上的发生和发展。但并不是每一次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都呈正相关关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运动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把握第四次技术革命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第一次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18世纪后半叶开始的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不断改进,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为工业革命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动力,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机器的广泛采用逐渐代替了手工劳动,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的计划化和社会化有了很大发展。中世纪复杂多极的阶级结构日益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极分野所取代。随之,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生产上表现为企业各自的生产计划化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消费上表现为商品量迅速增加和广大群众购买力相对低下的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两大工业阶级的矛盾斗争及其日趋尖锐,结果爆发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德三国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运动。三大工人运动加速了工人阶级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并促使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变成国际性的社会主义运动,从而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和阶级力量,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可以说,没有第一次技术革命,就没有作为马克思主义物质基础的、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的产生,也就不可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社会主义运动,是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后才大规模进行的。因此,第一次技术革命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转折。

二、第二次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实践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蒸汽机在广泛使用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固有缺陷,促使人们探索新的能量转换形式和新的动力资源。内燃机和一系列电力技术的出现,正是这一客观需要的必然结果,它们的推广和使用构成了发端于19世纪后半叶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中心内容。

由于动力源由水力转向电力,由煤转向石油,由蒸汽机转向内燃机,传统工业在地理资源方面的种种限制被大大地突破了,大批跨地域的大垄断企业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其活动日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生产方式。第二次技术革命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尤其是后起的美国和德国,由于及时抓住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而迅速崛起。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国际工人阶级的实力也不可避免地大大增强。从数量上看,19世纪70年代,英法美三国共有产业工人1200~1300万;到19世纪90年代初,工人阶级的人数达3306万。由于生产和资本的迅速集中,使得工人阶级的集中程度也显著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889年第二国际的建立,推动着社会主义运动成为蔚为壮观的国际大潮。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德国的工人运动。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诞生,开创了德国工人运动的崭新局面。德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在第二国际中发挥着重大影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起着中坚作用。

工人运动的日趋活跃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迅速发展。第二国际的建立及其活动,展示了社会主义运动横向广发展的磅礴声势。可是,运动的规模扩大也使各种力量和思潮的交汇不可避免,世界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在大发展的同时出现分化。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和平化,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借助高额垄断利润不断调整自己统治策略的影响,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逐渐滋生蔓延,导致了运动的蜕变和第二国际的破产,从而使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在技术上比较先进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却首先在技术革命不太发达的俄国取得胜利,后又在欧亚十多个相对落后的国家相继取得胜利。

从表面上看,第二次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没有紧密联系,但事实却是,正是由于第二次技术革命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推动了德国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迎头赶上先进国家的发展步伐,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由此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集团之间的矛盾,进而引发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才使得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可能利用世界大战所造成的非常有利的条件,在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可见,技术革命是推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将其绝对化。技术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突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除了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外,还受其它社会矛盾特别是阶级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制约和影响,在经济国际化的时代,还受国际环境制约和影响。

三、第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的落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技术革命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随着战后相对和平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战争期间以及后来,为了军备竞赛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逐渐广泛地在民用生产部门应用和普及开来,由此促进了民用生产部门的科学技术革命。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不久,原子能技术便被转移到民用生产部门,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在原子能发电和应用的同时,电子计算机技术获得迅速发展。目前,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第三次技术革命几乎在所有科学技术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技术革命。它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都造成了巨大影响。

如果说前两次技术革命的巨大成就,主要是用机器生产取代了人类的简单劳动和手工操作,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重要成就则是以电子计算机部分地取代了人的脑力劳动和管理活动。由于各种因素主要是历史基础和生产需要的作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几乎无一例外的首先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利用,从而导致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同时,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之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暂时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由于煤、钢、造船、纺织等传统产业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日渐衰落,使工人运动失去了传统的基地,影响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此外,在本世纪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偏离和错过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积极效用而使劳动生产率相对提高不快,大大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声誉。特别是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一再陷入内耗之中,加之前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怀疑。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利用了一些人的信仰危机及其经济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和平演变攻势,终于在苏联、东欧得手。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中的种种挫折,使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主流发生了变化,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奉者越来越少,民主社会主义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不可否认,民主社会主义对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确实反应灵敏,其实用主义和改良主义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科技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因而在新科技革命成为世界性潮流的同时,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也日益扩展。不仅在科技领先的欧美、大洋洲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世界中流行,还扩展到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是在打着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的。尽管民主社会主义运动与新科技革命同步扩展,并且民主社会主义者也已经认识到在推动科技革命的同时要减少技术进步带来的危害,这些对我们无疑都具有很大的启示。但是,由于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主张并未从根本上触及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所以,就其实质来说,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本质区别。

第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的落潮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经济力量比较薄弱的国家中建立的,加之当时的国际环境险峻,因此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开始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维持生存这个基本任务。并且,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在经济基础薄弱,而且经历短暂,经验缺乏,在发展战略上又连连失误,因此耽误了科技革命进程,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声望。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既使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谷,也为社会主义运动敲响了警钟,当然这也是社会主义运动另辟蹊径、寻求发展的大好契机。当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趋向瓦解之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却正在世界的东方兴起。我们坚信,在开始兴起的新一轮技术革命面前,只要社会主义国家好好地把握机会,通过改革,尽快赶上世界性科技革命浪潮,充分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必将迎来现代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因为新的技术革命不仅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而且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准备了物质条件,生产、科技的高度社会化,最终必然导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废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标签:;  ;  ;  ;  ;  

技术革命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