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社区创建问题探讨

城市文明社区创建问题探讨

钟武耀[1]2001年在《城市文明社区创建问题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开展的城市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工程,是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的内涵 明确社区的历史渊源和社区含义,以及城市社区中的“社区”与城市文明社区建设中的“社区”的不同含义,阐明我国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的内涵。 二、城市文明社区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文明社区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保持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城市基层民主化进程的推动力,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 叁、当前我国城市文明社区建设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目前,影响和制约我国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群众缺乏社区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原因包括群众缺乏社区认同,社区服务不完善,综合服务水平不高,社区自治组织自治性弱化,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总体素质偏低。二是社区文化建设动力不足。原因在于指导思想不明确,缺乏稳定的社区文化队伍以及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和活动资金的不足。叁是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缘由是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资源配置“条块”分割严重,现有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利用性差。四是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不顺畅。原因是受行政型社区管理体制的影响。 四、开创城市文明社区建设新局面的对策和建议 (一)调动广大群众社区参与的热倩和积极性。具体措施是:强化社 区群众的社区意识;完善社区服务,提高社区的综合服务水平;加强社区 自治组织建设;提高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社区内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加大社区文化建设力度,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动力和发展后劲。 主要对策是: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价值取向;充实和丰富 社区文化,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吸引力;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 (叁〕扭转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主要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 设的资金投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共享。 (四)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建立以自治为基础、以行政为导向 的混合型社区管理体制,明确社区内各类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张梅[2]2001年在《苏南叁市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文明社区创建问题探讨

张大维[3]2010年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城市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视角,试图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否形成,主要内容和理论价值如何?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怎样,主要经验和实践意义何在?论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等研究方法,遵循“发生逻辑(为什么)——理论体系是什么——实践成效怎么样”的分析思路,采用“新情况——新问题——新理论——新实践”的研究框架。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第一,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已经形成且已整合成架构合理、指导实践取得巨大成功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二,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了基础。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由此可见,社区建设和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关注的两大主题。新中国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20年、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10年、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创建5年,农村社区建设从试点走向铺开,城乡社区统筹发展的趋势正在形成,我国社区建设的成就巨大,对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形成的新理论与新实践进行系统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当前学术界在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却也出现了一些明显不足:从西方研究范式出发,来阐释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较多,从我们党执政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化道路,并从学理上分析总结我们党城市社区建设新理论和新实践的较少;等等。本文关注实践中的问题,转换研究范式,从实际问题出发梳理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四个主题,也即党的理论和实践体现的四条主线:居民自治、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明。本论文阐释围绕着这四条主线展开,使其贯穿于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始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具有独特的发生逻辑。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最初目的,是要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所引发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和实践就是围绕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展开的。总体来看,我国巨大社会转型出现的新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工。新情况引发新问题,与之相关联,我国的社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民稳问题,即单位制解体与基层社会管理主体缺失及管理真空问题;民生问题,即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服务或产品供给短缺问题;民主问题,即公民的选择权、自由权、差异性增强与自治渠道、自治制度、自治机制不完善问题;文化问题,即精神文明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国家逐步形成了通过社区来整合社会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并指导着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选择走城市社区建设道路以后,逐步展开了理论探索并通过实践试错来完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党的各次全会的精神、中央领导同志的论述、中央政府报告的概括、中央政策法规的阐述,政界学界理论的成果,等等,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总体来讲,业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关于建设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及其内含的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等各要素的意义价值、宗旨目标、内涵外延、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网络体系等的整体性理论体系。其包括叁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一是逻辑起点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理论;二是中轴核心理论,即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理论;叁是外围结构理论,包括社区居民自治理论、社区管理有序理论、社区服务完善理论、社区文明祥和理论等四大支柱理论。这叁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的轴心体系。其中,逻辑起点理论是方法论,中轴核心理论是价值观,外围结构理论是保护带。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由其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实践成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传统旧式社区建设阶段、过渡转型社区建设阶段、现代新型社区建设阶段、和谐社区建设与城乡社区统筹发展阶段四个阶段。本文侧重于呈现过渡转型社区建设及其以后阶段的实践发展。在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概括起来便是“五个建立、五个格局”:一是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基层社会有序管理格局;二是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广泛参与居民自治格局:叁是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小社区大服务格局;四是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建格局;五是社区文明氛围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文明祥和格局。实践的巨大成效实际上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创造了理论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一方面,从时间和内容范畴上看,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实践意义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及其内含的“一个正确分析、五个紧紧抓住”等具体实践经验,既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也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为最终实现城乡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高艳青[4]2008年在《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告诉我们:文明既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同时又给人类自身的发展提出新的问题。由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物质文明发展的过快造成二者发展的不均衡,反过来会给人们心理上带来很大压力,进而导致文明社会种种不文明行为与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保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正面临着更深层次的制约和困难,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强。我们所要实现的目标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和谐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到二○二○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寻求和确定更为有效的制度机制和载体,及时发现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是顺利实现社会整体转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研究引入社区机制和理论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目前大多的精神文明问题的研究侧重于“就精神文明建设而论精神文明建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仅仅是在“精神文明系统内徘徊”。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尝试进行创新:一是在社会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全局意义上提出社区是构筑人们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扩大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研究视野,探索引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应对机制和理论方法。全文分为五大部分共八章。导论为文章的第一部分,明确选题的原因、意义、研究视角、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即为第一章,在明确界定社区定义和我国城市社区的边界划分以及城市社区精神文明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之上,提出社区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视野,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领域、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新平台。第二章即为本文的第叁部分,主要从纵向考察我国社区建设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模式和取得的主要成绩,并指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第四部分包括第叁、四、五、六、七、八章,进一步论证引入社区的选择机制,从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环境、社区管理、社区精神六个方面详细阐述经由社区发展、提升精神文明的主要路径,并研究提出创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结语为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得出结论并指出未来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前景。社区的本质和内涵决定了其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社区也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完善社区理念和机制,精神文明建设定会硕果累累。第一章,界定“社区”、“精神文明”、“社区精神文明”等核心概念,明确我国城市社区的边界划分和城市社区精神文明的目标和任务,提出社区与精神文明的内在联系,社区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视野。第二章,基于我国社区理论研究的认识演进和社区建设实践的蓬勃开展,从纵向考察社区建设与精神文明的互动关系,重点介绍几种典型的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并指出急需解决的问题。第叁章,论述社区服务与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指明其提升社区精神文明的作用机制,并总结国外社区服务的发展经验,以此为我国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所借鉴。第四章,阐述社区文化与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指出其在提升城市社区精神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外发展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第五章,阐明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和机制,在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过程中自然提升着城市文明,国外成熟的社区教育经验可为我们提供借鉴。第六章,阐述社区环境对社区人的潜移默化地影响,良好的社区环境既是城市社区精神文明的重要影响因素,还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追求。第七章,阐述社区管理作为一种具有自治性、服务性、群众性的社会管理机制,是适应了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样,社区管理在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第八章,论证社区精神是社区的灵魂和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社区应成为现代人真正的精神家园,“回归社区”已成为大势所趋。培育社区精神是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水平的一种现实路径。

文军[5]2001年在《我国城市“文明社区”指标考核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明社区是近几年来才在在我国城市中广泛开展的一项社区建设活动 ,在实践中 ,它迫切需要一套指标考核体系来监测、评估和指导各基层社区的创建工作。我们根据科学性、适应性、系统性、可行性、可比性和计量化原则 ,设计了一套符合文明社区建设和社区实际工作要求的指标考核体系 ,共计十二大类 5 0项具体指标 ,并确定了各项指标的考评标准和分值 ,使其在实践中具有更大的推广价值。

张惠丽[6]2004年在《城市社区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社区发展与进步,是和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阶段相同步的,当代中外城市社区形态和功能的快速演变是得力于近代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中,社会发展以及社区建设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为世人所瞩目。上个世纪末以来,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人口管理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城市社区问题已突出地表现出来,引起了上上下下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区建设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社区建设与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社区建设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社区的经济、服务、文化、环境、教育、管理等综合性的几个大的方面。本文亦将对上述问题展开论述。并注重借鉴西方国家和地区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以期对我国社区建设有所启示。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人们认识“社区”、研究社区理论、开展“社区”建设谈起,综合各种对“社区”和“社区”建设的界说,对社区和社区建设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做出了透彻分析与概括,进而明确了我国社区建设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实措施,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保证,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第二部分首先分析了社区面临的新形势,面对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状况,剖析了我国社区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既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社区群众参与共建意识不强、社区服务功能不健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不规范,并指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体制、结构和机制上的缺陷,它包括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具体原因表现如下:政府部门对某些社区工作事务的包办代替;某些准政府的群众性政治团体,以非社工的手段涉足社会工作事务;绝大多数社会服务机构或中介组织虽已初步具备了社会工作机构的雏形,但在职业化和专业化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且指出了社区文化建设动力不足、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弱化、社区管理干部队伍素质偏低,也是造成目前社区建设滞后的原因。 第叁部分西方国家社区建设的启示。1、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计划性、规范性强,特别强调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是负责掌舵,不参与划船。将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或民间团体,政府只负责宏观调控。这样做既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又发挥了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2、大量具体工作主要由民间团体承担,工作机制、组织体系健全。3、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达,专职人员都受过社区工作的专业训练。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社区居民提供具体的服务、拓宽资金来源、了解和反映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利益。4、社区居民参与广泛,自治和自助能力不断提高。社区参与广泛主要体现在社区参与的结构上。不仅参与人员中有老年人、中青年,且有中小学生;不仅有社区内的非营利组织和志愿组织,而且还有驻区企业单位。 通过上述西方国家的建设经验,为我国社区建设拓宽了眼界,进一步为我国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四部分详细描述了开创我国现代文明社区新局面的建议,明确了建立以自治为基础,以行政为导向的联合型社区管理体制,是推进社区工作的关键所在。这种管理体制的特点。首先政府对社区建设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按照国家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划和要求,国家、政府从宏观外部加以调控和引导,积极影响社区的行为,能够较好地处理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行政性和自治性的关系。其次,这种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把重点放在街道和居委会,使社区管理由“以条为主”转向“以块为主”。结束了以往条块严重分割的局面。它还能够做到责、权、利的统一,顺应社区发展的历史潮流与趋向。它能强化社区的功能,有利于引导和调动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部门等社区主体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同时,它能够尊重社区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有利于调动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引导群众走自我管理的发展道路。 加大社区文化建设力度,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是加强社区工作的不竭动力。社区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伟生活的需要。社区居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多样的,因为社区成员的构成本身就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因素在不断的变化,社区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社区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为了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有效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我们必须从社区文化建设的结构、内涵和形式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地丰富和充实社区文化,使社区文化建设不断地发展。 完善社区服务,提高社区综合服务水平,是做好社区工作的保障。完善社区服务,是我国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的突破口。目前,要完善社区服务,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必须提高社区服务的综合服务水平与能力。

李飒楠[7]2016年在《社区图书馆在文明社区创建中的精神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社区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的单位,社区建设也成为我们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部分,社区图书馆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区图书馆在文明社区建设中无论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传递科学信息方面,还是在进行社会教育等方面已经或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社区图书馆在文明社区创建中精神价值,对于文明社区的创建、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明建设乃至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论文研究以社区图书馆在文明社区创建中的精神价值为重点,从主体角度来看,社区图书馆在文明社区创建中精神价值的形态可以分为社区图书馆的个体精神价值和社区图书馆的群体精神价值。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走访等方式,对海口 7家社区图书馆和7个文明社区的社区居民进行实证调研,客观地把握了社区图书馆在文明社区创建中的精神价值,然后分析其实现困境。因此,论文从探索与实践“社区图书馆+”战略的总体思路出发,提出推动政府支持、社区主导、媒体引导、社区合作、企业和个人参与的有效机制的建设,形成社区图书馆在文明社区创建中精神价值实现辐射网络的对策建议。

魏小鹏[8]2008年在《文明社区论》文中认为在社会化进程中,社区建设成为引人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2001年,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根据全国社区工作发展状况,在分析了大连市社区建设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区文明"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01BSH012)。之后,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组织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精心地进行专

孙菲[9]2015年在《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30多年,社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管理的基础单元,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社会共同体。社区建设与民生息息相关,文明社区建设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的实践。从城市文明社区建设实践以来的实践内容和党和政府的相关布置安排来看,我国城市文明社区建设是有明确的内涵的。具体的讲:文明社区的典型特征是,社区精神与时代发展要求的一致;社区管理、服务与社团、居民参与的有机结合;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内在统一;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质量同步提高;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的目标是,“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和谐;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的实践抓手是,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文明社区文化建设、营造舒适人居环境、促进社区信息化、智能化、加强虚拟社区文明建设本文以山东枣庄为例,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提出了城市文明社区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陈晓梅[10]2015年在《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认为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起,城市社区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舞台。城市社区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渠道和实现方式,社区文化的发展变迁不仅蕴含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伟大成果,也积淀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面对中国文化中的中国民众,面对中国的文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其实质是一种文化根植过程。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从社区文化建设视角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就具有这样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证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本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具典型意义的传统文化社区——琼花观社区为研究样本,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结合起来,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实践研究,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领域,关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城市社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实践。本文以纵向历史的研究视角,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琼花观社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建设的内容、特点、经验、教训,研究评价各个时期通过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考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城市基层社区各个时期的影响,比较各历史时期社区文化建设的得失,研究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本文共有六章,绪论部分对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研究概况、基本概念厘定、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第一章,对琼花观社区的形成过程与历史、革命遗产进行了论述。琼花观社区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近代以来的思想演进、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扬州的传播,为一批革命家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土壤。该区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成为了建国后社区文化建设丰厚的历史资源。第二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十一届叁中全会召开前的30年的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论述,这一阶段全面确立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围绕中心任务,全面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以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动员”形式,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十年文革,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健康发展。第叁章,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迅速推进。城市开始重视对社区物态文化的保护和更新,大力发展居办经济,有力地改善了民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重要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充分发挥城市基层组织、基层党员干部的重要核心作用,使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第四章,进入新世纪,社区建设全面展开。在全市的古城保护工作中,琼花社区的物态历史文化价值凸显,社区保护理念下的居民参与,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形成了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合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改进民生,提升社区福利,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先进文化要求融入社区文化建设,都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五章,作为全文的总结,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影响社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这叁个层面,展望未来,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营养,当代的大众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活力,民生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败所系,制度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保证,基层民主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城市文明社区创建问题探讨[D]. 钟武耀. 广西师范大学. 2001

[2]. 苏南叁市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研究[D]. 张梅. 苏州大学. 2001

[3]. 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大维. 华中师范大学. 2010

[4].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D]. 高艳青. 中共中央党校. 2008

[5]. 我国城市“文明社区”指标考核体系研究[J]. 文军.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6]. 城市社区建设研究[D]. 张惠丽. 郑州大学. 2004

[7]. 社区图书馆在文明社区创建中的精神价值研究[D]. 李飒楠. 海南大学. 2016

[8]. 文明社区论[C]. 魏小鹏.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 2008

[9]. 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研究[D]. 孙菲. 西北民族大学. 2015

[10]. 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陈晓梅. 扬州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  ;  ;  ;  ;  

城市文明社区创建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