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地球上寻找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我在地球上寻找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一、《我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教学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郑然[1](2021)在《大班幼儿文化认同教育目标研制》文中研究说明

朱明明[2](2021)在《初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佳木斯市为例》文中认为

黄艺鸿[3](2021)在《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内容解析及其衔接策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

林春[4](2021)在《乡土地理资源对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影响及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朱开甜[5](2021)在《南洋劝业会教育展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阿日娜[6](2021)在《十九世纪瑞典文学家斯特林堡的汉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思源[7](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提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白露[8](2020)在《BASIC MONTESSORI(第4-6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中国十分注重教育问题。我国在不断进行教育改革的同时,还不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全面实施二胎政策,早期儿童教育也越来越引起重视,因此早期教育相关着作的翻译也越发重要。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实习项目,源文本选自David Gettman的早期教育书籍BASIC MONTESSORI第四章至第六章。报告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理论依据,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重点从词汇、句法和篇章层面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实例选择最恰当的翻译策略,从而得出了较为完善的译文。主要有以下发现:在词汇方面,英文多用名词,在翻译时可以采用词类转译法灵活转换词性;汉语中四字格的使用比较常见,因此在英译汉时可适当使用四字格;对于一词多义现象,应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目的语词汇。在句式方面,英语中多长难句,逻辑复杂且被动句使用较多,因此在汉译时,可以采用语序调整和主被动转换的翻译策略,有时也可在译文中增加词汇,以保证译文通顺达意;对于某些简短的句子,可以适当采用合译法使句意更加完整。在语篇层面,可以通过恰当的衔接手段对译文进行微观处理,从而实现语篇的连贯。报告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对教育文本的英译汉进行研究。通过对译文进行不断的修改及分析,提出了适当的翻译策略,希望为教育文本的翻译提供一种适当的思路,供未来的译者在翻译教育文本时进行参考。同时希望能够为早期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早期教育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安珍妮[9](2020)在《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理位置是指地球表层中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认识地理位置是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起点。培养学生对“它在哪里”等地理学问题的思考,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国内外地理课程标准均非常重视地理位置的教学。可以说,地理教科书中地理位置内容的编写状况影响着教师的地理位置教学思路和学生对地理位置的理解方式。然而,学界对基于地理思想的地理位置认知思路探索得尚不够深入,再加上部分地理教师对地理位置这一地理核心概念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因此,探讨初中地理教科书中地理位置的编写状况及使用状况,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本研究在明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位置的要求以及梳理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位置认知思路的基础上,通过教科书的内容分析,探索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落实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状况以及体现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位置认知思路的状况。之后,调查初中地理教师对教科书中地理位置内容的理解、评价和运用情况。基于如上研究结果,对教科书编写者提出教科书中地理位置内容的修订建议,以及对地理教师提出教科书中地理位置内容的使用建议。经过文献梳理,得出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位置的要求涉及知识点丰富,涵盖找出地理位置、描述地理位置、分析地理位置的影响和评价地理位置等方面,兼顾从了解到应用的认知水平,并注重运用地图法、尺度思想等地理思想方法来认知地理位置;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理论和初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梳理出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位置认知思路,即在描述、分析、评价地理位置时,要遵循一定的认知思路,并注意运用尺度思想、过程思想、位置联系观、地图法和地理比较法等地理思想方法。经过对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中地理位置内容的编写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在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上基本落实了课标对地理位置的要求;描述、分析与评价地理位置及所蕴含的地理思想方法在四册教科书中的体现程度不同,相关内容编写具有一定的特色,但描述、分析、评价地理位置及所蕴含的地理思想方法的呈现不够具体和显化,课文与图像系统的配合不够紧密。通过对使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的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得出被访者对教科书中认知地理位置三个方面的理解不系统、对教科书中所蕴含的地理思想方法理解不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被访者充分运用了教科书所呈现出的编写特色,但对教科书中地理位置内容编写所存在的缺点并未做出较好的处理,对教科书中认知地理位置三个方面和教科书中所蕴含的地理思想方法的运用也不够充分。基于如上研究,提出初中地理教科书中地理位置内容的编写建议及使用建议。建议教科书编写者在教科书课文系统的课文内容中、在图像系统的读图指导语中、在活动系统的题目要求中显化地理位置的认知思路,完善教科书中的读图提示,在教科书阅读材料或教学指导语中介绍认知地理位置所蕴含的地理思想方法等。同时,建议教师在使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进行地理位置内容教学时,要掌握教科书中描述、分析、评价地理位置的认知思路,总结归纳教科书中认知地理位置所蕴含的地理思想方法,补充完善相关地图,引导学生从区域地理特征出发认知地理位置特点,将形象的语言转化为更为直观的简图等。

石秀叶[10](2020)在《我国初中地理教科书“活动”中行为动词的分析 ——以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11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地理教科书也相继颁布,新编写的地理教科书中最大的创新是“活动”的比例增加。“活动”的设置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前人对“活动”研究的基础上,以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数据分析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探究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要求中的行为动词分类;二是探讨如何依照行为动词的要求对“活动”进行设计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出现行为动词共137个,其中出现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共126个,占整体的92%;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共8个,占整体的5.8%;情感性目标行为动词共3个,占整体的2.2%。由此可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通过对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活动”中行为动词的统计分析,发现它们具有以下特点:1.“活动”中的行为动词分布均衡,但行为动词使用频率差异大。在“活动”中,共使用行为动词158个,且均衡分布在四册地理教科书中。但使用频次最高的是“认识”约占总体的38.6%,而其他行为动词的使用率则较低。2.“活动”中的行为动词数量多且种类丰富。二级标题“活动”中,共出现行为动词379个,59种类型。3.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学科性。“活动”中使用带有学科性的行为动词。例如,“分析”、“归纳”。4.具有不同的思维层次。“活动”中既有指向较低思维水平的行为动词,如“填出”、“观察”,又有指向较高思维水平的行为动词,如“归纳”、“解释”。第三,“活动”的目标整体设置合理,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水平一致即“活动”目标主要是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以及对简单地理现象理解能力的培养。第四,根据教学案例中“活动”设计的启示,即依据课程标准对“活动”要求中的行为动词进行解读、“活动”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活动”所属的思维层次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依据“活动”目标创设学习条件。设计了“说出”、“说明”和“分析”不同分类的9个活动设计,分别是说出我国水资源分布与地势特点关系;说出塔里木盆地城镇的分布特点;说出印度水稻和小麦主要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差异;说明导致延吉和长春、漠河和长春积雪厚度差异的原因;说明区分自然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理由;说明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在东西方的联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分析居民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中东水资源匮乏的原因及对策。

二、《我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教学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7)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BASIC MONTESSORI(第4-6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1.2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3 Literature Review
    1.4 Framework of the Report
CHAPTER Ⅱ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2.1.1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Texts
        2.1.2 Formulation of Translation Schedule
        2.1.3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1.4 The Creation of Term List
    2.2 Translation
    2.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Ⅱ CASE STUDY
    3.1 Equivalence at the Lexical Level
        3.1.1 Conversion
        3.1.2 Use of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3.1.3 Translation of Polysemant
    3.2 Equivalence at the Syntactic Level
        3.2.1 Amplification
        3.2.2 Change of the Voice
        3.2.3 Adjustment of Word Order
        3.2.4 Synthesization
    3.3 Equivalence at the Textual Level
        3.3.1 Cohesion and Coherence within a Paragraph
        3.3.2 Cohesion and Coherence Between Paragraphs
CHAPTER IV CONCLUSION
    4.1 Major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ACKNOWLEDGEMENT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TERM LIST

(9)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五)研究意义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拟创新点
二、地理位置的课标要求与认知思路
    (一)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理位置的教学要求
    (二)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位置认知思路
三、初中地理教科书中地理位置内容的编写现状
    (一)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落实状况
    (二)地理位置认知思路在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体现状况
    (三)存在问题
四、教师使用教科书中地理位置内容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工具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五、初中地理教科书中地理位置的编写建议及使用建议
    (一)初中地理教科书中地理位置内容的修订建议
    (二)促进教师使用教科书中地理位置内容的建议
六、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教师对初中地理教科书中地理位置内容的使用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2 :地理位置“标准”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落实情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成果及参加的学术会议
后记

(10)我国初中地理教科书“活动”中行为动词的分析 ——以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四)概念界定
        1.“活动”
        2.地理教科书中的“活动”
        3.行为动词
一、理论基础
    1.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2.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4.建构主义基本理论
    5.学习质量评价理论
    6.情境学习理论
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分析
    (一)行为动词的分类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分类
        2.基于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下的行为动词分类
        3.基于SOLO分类理论下的行为动词分类
    (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特点
        1.行为动词的内涵分析
        2.行为动词的使用差异分析
三、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活动”中行为动词分析
    (一)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活动”的归类
        1.“活动”中行为动词的归类依据
        2.“活动”的类型
    (二)数量与频率的统计分析
        1.“活动”中行为动词的特点
        2.学习目标分析
        3.学习内容分析
四、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活动”中行为动词案例分析
    (一)“活动”中行为动词案例分析
        1.认知类活动中行为动词的案例分析
        2.操作类活动的案例分析
        3.体验类活动的案例分析
    (二)“活动”中行为动词案例分析的启示
        1.依据课程标准对“活动”要求中的行为动词进行解读..
        2.“活动”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依据“活动”所属的思维层次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4.依据“活动”目标创设学习条件
五、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活动”中行为动词教学设计
    (一)行为动词“说出”的活动教学设计
        1.“说出..关系”的活动教学设计
        2.“说出..特点”的活动教学设计
        3.“说出..差异”的活动教学设计
    (二)行为动词“说明”的活动教学设计
        1.“说明..原因”的活动教学设计
        2.“说明..理由”的活动教学设计
        3.“说明..重要性”的活动教学设计
    (三)行为动词“分析”的活动教学设计
        1.“分析..影响”的活动教学设计
        2.“分析..关系”的活动教学设计
        3.“分析..原因”的活动教学设计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我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班幼儿文化认同教育目标研制[D]. 郑然.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初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佳木斯市为例[D]. 朱明明. 佳木斯大学, 2021
  • [3]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内容解析及其衔接策略探讨[D]. 黄艺鸿.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乡土地理资源对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影响及其策略研究[D]. 林春.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5]南洋劝业会教育展品研究[D]. 朱开甜. 江南大学, 2021
  • [6]十九世纪瑞典文学家斯特林堡的汉学研究[D]. 阿日娜.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7]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BASIC MONTESSORI(第4-6章)翻译实践报告[D]. 白露.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9]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位置研究[D]. 安珍妮.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我国初中地理教科书“活动”中行为动词的分析 ——以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为例[D]. 石秀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我在地球上寻找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