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路径研究论文

山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路径研究论文

山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路径研究

杜庆俊

近年来,山东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全省基本形成了文化设施完备、文化队伍齐备、文化品牌突出、文化活动丰富、网络体系遍布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据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山东全省县和县以下已有形成品牌的知名文化节会220多个,参与节会文化活动的群众每年达400多万人次,平均每县每年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400多场次,基本实现了 “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通过建设尼山书院,实施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推进计划,在全省创新推进 “图书馆+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将现代公共图书馆和传统书院有机结合,在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建设 “尼山书院”,在乡村社区设置儒学讲堂。目前,全省公共图书馆全部建成尼山书院,每年举办各类活动4000余场次,参与群众50余万人次;全省共建成城市社区儒学讲堂1600余个、乡村儒学讲堂2万余个。乡村儒学讲堂建设已经成为山东文化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被国家图书馆授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试点单位”,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经验在全国推广。

山东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所探索出的新路径、新方法,有力地推动了山东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典型范例,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模板,在全国文化界引起较大反响,得到国家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和业界同行的高度赞誉。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优异成绩绝不是偶然的,这背后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山东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值得深入总结。

一、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平衡均等

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的体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推动社会全覆盖、公民人人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的首要任务。山东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依托,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通过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的文化需求,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是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借着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春风,全省一批场馆建成使用,特别是剧场建设进入国内一流行列,形成了覆盖全省、布局合理的剧场网络,为满足群众高质量文化需求提供了平台。市及市以上图书馆、文化馆基本达到国家一级,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达到国家二级,市、县两级基本建成博物馆、美术馆,所有乡镇 (街道)综合文化站 (中心)基本达到国家三级,社区和行政村建有符合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文化大院)和文体小广场。绝大多数县配备了用于图书借阅、文艺演出、公益展览、电影放映等服务的流动文化车。二是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 “最后一公里”,推行公共文化场馆总分馆制,以市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为中心,在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设立分馆,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为行政村和社区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出版物。三是加大对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全面完成省定贫困村建设文化大院 (或文化活动室)的扶持任务。以数字文化服务、流动文化服务等为重点,打造一批文化扶贫项目。四是保障特殊群体享有均等服务。在设施建设、活动开展、队伍培训等方面,把保障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权益放在重要位置。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精准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主要的是要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充足、合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针对以往优质文化产品少,文化产品和服务缺乏对群众文化需求的全面了解和呼应、群众需求与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一致的情况,山东注重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内容,繁荣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有选择性的接受优秀的文化。例如,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不断加强当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申报、实施舞台艺术创作 “4+1”工程和群众文艺创作工程,鼓励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仅舞台艺术创作 “4+1”工程和重点选题评选资助办法,就累计完成100余部各类剧目的资助扶持。在各种扶持和活动中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注重乡村题材小戏小品等剧节目的推广,利用小题材、小事件、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从乡里乡亲的家长里短、社会热点的世相百态出发,反映生活里的琐碎烦扰,并从这些琐碎中升华出对真善美的深情呼唤。这些鲜活载体,发挥了民众创造力,做到了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山东省文化馆在原社会公益艺术培训基础上,重点打造的线下公共文化惠民品牌——“新六艺”学堂,主要通过“历山书场”“百姓大舞台” “齐鲁讲坛之书画大讲堂” “画道”等专项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乐、舞、戏、曲、书、画六个方面的教学培训。山东美术馆改变了过去固有的 “以展代教”的旧有模式,将公共服务活动从配合展览进行的规定动作,转变为培养观众、引导观众的主动性工作,通过独立与展览之外的系列活动,开展系统性、基础性的美育普及活动,并且针对不同群众需求,策划不同的服务项目、改变了过去单一、生硬、呆板的教训形态。与此同时,在现有的 “分龄分众”基础上,根据参观者的兴趣倾向等进行更清晰明确的定位,提供个性化服务供给,并在公共教育工作中融入山东地方文化特色,使得教育品牌具备鲜明的地方美术特色。

氯吡格雷是一种噻吩吡啶类药物,其具有抑制血小板活性的作用,与此同时,很容易使血小板膜糖蛋白与二磷酸腺苷结合,进而发生生成障碍,除此之外,患者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因为血小板受到损伤,进而对新受体的生成造成影响。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有助于抑制血小板活化及聚集,使患者冠脉血流发生改变,最终达到避免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目的。

三、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竞相迸发

山东注重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一是加强和培育文化消费。通过政府购买、票价补贴、演出补贴、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演出。2018年第二届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期间,策划开展文化消费活动1万余项、12余万场次,参与人次1.1亿人次。省市县三级发放使用消费券9259.34万元,产生消费192.7万笔,直接拉动消费3.7亿元,消费云服务平台浏览使用9216万人次,间接拉动消费81.8亿元。二是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文化类社会组织在文化治理体系中可以发挥 “第三部门”的作用,它与政府、市场所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相辅相成,在资源动员、服务提供、活动实施、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专业化的能力和独特的作用,是政府以社会化机制和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依靠力量之一。山东制定完善文化类社会组织管理规范,明确功能定位,鼓励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从而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提供主体单一垄断局面,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三是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建立完善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完善“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建立文化志愿服务下基层制度。例如,淄博市高青县文化新闻出版局为破解广大基层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开拓创新、立足实际创建的 “小微文化”服务品牌。其涵盖“微书苑” “微剧团” “微课程” “微订单” “微循环” “微节庆”等六个方面,实现了由 “送文化”到 “种文化”的转变,基层文化服务效率和水平大幅提升。

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深度融合

在中办、国办印发的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强调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山东注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以 “文化创新奖”为示范带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专用装备、软件、系统研发和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打造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示范项目。例如,山东省文化馆构建网上网下的同心圆。一方面打造线下群众文艺作品展示平台,供各艺术门类专场展演、馆办文艺团队展演、各类公益培训结业汇报展演、群众参加互动,让全省范围内反映基层生活生态、记录群众精神面貌的文艺精品更精准地回到基层群众中去,推动群众文艺繁荣创新。另一方面,搭建线上文艺作品展示平台,以“阵地式服务”为基础,以 “数字化服务”为支撑,以 “点单式流动服务”为手段,与 “互联网+”相融合,大力加强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着力打造 “没有围墙的文化馆”,为群众文艺作品开展广阔的网络传播空间。二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馆藏产品数字化。统筹各类数字资源,打造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数据库,与国家数据库有效对接。列入,济南市图书馆通过对馆藏古籍再版再造,解决了古籍藏用矛盾, “你看书我买单”服务实现了图书私人订制,掌上App让随身图书馆成为现实;引进RFID实现全面自助,引进大数据智慧平台发布即时信息,引进图书杀菌机提升服务形象;自助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开辟了馆外服务阵地,数字阅读进网咖将网咖打造成数字阅读第二空间。

以创业为主题,为学生营造近似真实场景和氛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创业题目,采用“网站规划与设计”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创业原型项目实施,同时需要完成风险投资计划书。教师将会请企业的项目经理或其他老师扮演风险投资人的角色,最终课程的考核成绩将学生所获得的风险投资金额作为重要考核依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加之每个省市的具体情况也不同,试图完全借用山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法和来解决所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但山东的路径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一种模式,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也相信,有了山东的成功探索,加上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文化界、学术界的研究、各级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定会开拓出新路径、创造出新方法。

(作者单位:山东省图书馆)

标签:;  ;  ;  ;  ;  ;  ;  ;  ;  

山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路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