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们不能写一篇作文?_文学论文

为什么孩子们不能写一篇作文?_文学论文

孩子们为什么不会写作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孩子们论文,写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些时,我在报纸上读到一篇文章:《没有生活感受,依赖作文选编》,说的是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雷同的太多。比如某校初一期末考试的作文题是《记我身边的一件事》,结果班里出现了几篇一模一样的作文:不小心摔坏了同学的钢笔,一开始不敢承认,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勇敢地坦白了。文章的开头、结尾,甚至许多语句都完全一样。据说这些同学的作文都是从一本作文选中“借鉴”来的。又比如在一篇题为《妈妈的爱》的作文中,班里十几名学生写的都是“自己病了,雨天中妈妈背着自己往医院跑,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衫……”其实现在送孩子上医院,完全可以打车,可在作文中,现在的妈妈跟二十几年前的妈妈做着同一件事。

读罢这篇文章,我沉思良久,不禁想起我的中学时代。那虽是十几年前了,但情况和现在几乎差不多,每次作文,我也是搜索枯肠,难以下笔,不得不生编硬凑。有无数次,我捧着“作文选”,一遍遍地“解读”,从中揣摸作文“秘诀”,想起那种认真、虔诚的样子,我现在心里很不是滋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学生写不出作文呢?难道孩子们真是缺乏生活感受、没有人的感情吗?难道他们喜爱生搬硬凑吗?不,我敢肯定地说,这些都不是症结所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孩子虽小,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一颗敏感的心。我们说,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孩子的心灵同样广阔,他们的感情世界同样多姿多彩,读一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知道,一个孩子的内心是多么的美丽,更何况,那描绘的还是封闭落后的旧时代的情景。

那么,为什么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落到作文本上,就变得那么干瘪,那么枯燥,那么虚假了呢?

我以为,我们扭曲的、畸形的语文教育和作文教育,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随便打开一册语文课本,我们会有恍如隔世的感觉。许多课文写作时间太遥远,观点和思想感情陈旧,八股味浓厚,缺乏时代和生活气息,缺少感染力。有很大一部分课文,用成人化,或泛道德化,甚至泛政治化的眼光来看世界,通篇是虚浮的东西。看到一朵花,会想起普通人平凡而伟大的品格;看到山上的日出,会想起壮丽的事业一定能成功;一盏昏黄的小灯,又会寄托什么;一颗树,又有什么深刻含义,等等。我姑且不说这些文章的真正价值,我只想说,这些东西远离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不符合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他们是不会这样想问题的。他们不会“一看到……就想到……”,不会“寄托……”,不会微言大义,不会曲里拐弯,他们会的,就是说大实话,说大白话,说孩子话而已。可现在的教学却要用这些“范文”来指导学生写作文,因为这些“范文”有种种“妙处”,什么“形散神不散”,“一根红线贯穿其中”,“中心突出、主题鲜明”,“记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结尾处深化主题”,等等等等。这些八股式的清规戒律,就像一根根锈迹斑斑的锁链,锁住了孩子们心灵的翅膀,使他们真实的思想感情被牢牢束缚于狭小的空间。可孩子们又怎能知道这些呢?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们不得不熟读这些“范文”、“名篇”,牢记这些“规则”、“文法”,以便能“作”出一篇类似的文章。有许多学生是怀着虔敬、景仰的心情,诚惶诚恐地学习这些“名篇”的,他们把这些文章当作最高典范、最高准则来“模仿”。于是,一代又一代孩子在这些“名篇”的熏陶下长大,他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呢?只有一点,那就是,他们越来越不会写作文了。

他们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了。他们不相信凭自己的感觉也能写作文。对着石头,他们得联想到革命意志的坚强,对着天空,他们得想到世界风云的变幻,他们还得学会自己贬损自己,自己作践自己,硬说自己有错、有罪、有毛病,这些都是他们所不愿意的,但作家们的“范文”却在教导他们这样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作家”、“名篇”有何等的份量啊!“课文”、“书本”又是何等的了得!在这种重压之下,他们开始怀疑自己了,开始觉得自己“笨”,“不行”,“不灵”,“没有文学细胞”,“没有脑子”,“不够伟大”,“不深刻”,“不敏锐”,甚至“不正常”。他们只能拼命地放弃自我,只能强行地用“名篇”的思维来代替自己的思维,用“作家”的眼光来改造自己的眼光。他们不敢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想,只能装腔作势地去联想、去讴歌、去讽谕、去寄托、去深沉……

可想而知,这样的作文会“作”成什么样子。而即使是这样胡编硬造的东西,他们也写不出来,或者说根本就不愿意这样写。试想,那种符合意识形态的“寄托”,符合上级意图的“感慨”,符合当前形势的“讽谕”,符合文件精神的“讴歌”,孩子们怎么能办得到?让他们去搞这一套,实在就像让一个小孩去驾驭一辆大板车一样,只能闹笑话,只能让人看着揪心。没有办法,孩子们只能求助于“作文选”,即那些署着同龄人的名字的,被社会、被大人们认可了、推荐了的“范文”,在作文教育的苦海中,这些“优秀作文”成了孩子们的“救命稻草”。

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些可悲的情形:一篇《记我身边的一件事》;学生们几乎全都写(或者说抄)同样的犯了错误经过思想斗争又觉悟了的过程,——这大概就是“一根红线贯穿其中”吧!这样毫不犹豫地往自己身上“栽赃”,装模作样地“反省”,竟然发生在本应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身上,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情景!尤其可怕的是,孩子们竟然感觉不到“妈妈的爱”了。妈妈的爱,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孩子,像甘泉一样滋润着孩子,哪个孩子能感受不到妈妈的甜蜜的爱呢?可是面对作文本,许多孩子想到的不是刻骨铭心的母爱,而是“作文选”!

形形色色的“作文选”,成了孩子们“临危”时神奇的“锦囊”。在我读小学、初中的时候,“作文选”也曾是我的“宝典”,是我信赖的“良师益友”,所以,在我家,各地出版的作文选不下十几种。可是,等我上了大学,读了些真正的文学作品后,再回想那些“作文选”,我就看出了漏洞。这些“作文选”,也即孩子们“自己的”文章,又有多少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呢?有多少作文,是经过大人的“指导”、“把关”、“润色”的,是用大人们的“观点”、“思路”、“材料”写成的,更有甚者,有的作文连语言也是成人的。文中的孩子说大人话,外国人说中国话,千百个人说着同一种话。我在初中时看到过这样的一篇作文,写的是一位同学思想好,拾金不昧,把捡到的东西交还失主——一位外国人,那位外国人竖起大拇指,把同学夸赞了一番。可那洋人的话,竟和报纸上的社论差不多,一副八股腔。这样的作文,它的真实性又有多少呢?当时看这篇作文,只感到它的虚假,心中有些反感,现在细想起来,我觉得那些大人们的“指导”、“把关”、“润色”,是多么可怕的一种荼毒啊!

参加工作后,有一次,同事秀英跟我谈起她女儿的学习情况。她说,女儿快考初中了,为了提高女儿的作文水平,她给女儿买了一套作文选,说着就指指桌上一大摞“作文选”。我看了一眼,心中泛起一阵悲哀,我问:“你女儿爱看这些书吗?”秀英说:“她最不爱看这些书了,但我还是劝她看,要不她作文老上不去,考试过不了关。”听到这些,我的心情真是复杂,我说:“以后就买些她爱看的书,比如,那些流行的杂志,千万不要买作文选了。”

在扭曲的语文教育和语文考试制度下,不但学生不相信自己了,有时候,连老师也不相信学生了。他们怕学生在作文中写真话,写真事,写丰富多彩的内心,写千变万化的生活,老师怕这样的作文在考试时“出格”、“出问题”甚至“出纰漏”。如果有的学生在考试时“瞎写”、“胡写”、“乱写”,不对考官的“胃口”,不符合当前“形势”,不体现“正确”观点,那就可能过不了关,就可能害了学生一辈子,也影响了学校的升学率。所以,为了“保险”起见,为了对孩子和学校“负责”,有的老师宁愿孩子们一头扎进“作文选”中,用“作文选”来“指导”学生写作文,甚至用“作文选”来“训练”学生写作文,久而久之,学生们养成了一种虚假的、机械的、条件反射般的“作文选式”思维方式,面对作文本,他们只会“制作”、“编排”、“合成”,而不会真诚地倾诉。这样,确实有成效了,孩子们的作文不会出“纰漏”了,他们的考试也通过了,可是,悲剧却发生了,那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成千上万的孩子们,没有了感觉,没有了感情,没有了头脑。在这种扭曲的语文教育和语文考试制度下,他们胆战心惊地怀疑自己,千方百计地作践自己,痛苦万分地改造自己……

我在中学时代,由于长时间阅读、背诵这些“范文”、“佳作”、“优秀作文”,我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扭曲的认识。我感到“作文”是一种很玄、很奇、又很怪的东西,写作文要“会”联想,要“会”议论,“会”从芝麻联想到西瓜,再从西瓜中“生发”出“哲理”,再用这些“哲理”对照自己,让自己自惭形秽一番,我把这一套当成了作文方法。我没想到作文可以说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话。那时我最佩服,最崇拜的就是杨朔散文和报纸上的文章。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文章写得很“神”,能从小事情中“揭示”出大道理,能从平常事中“挖掘”出深刻含义,很令人“开眼界”。那时,我自觉地,用力地学习这些“名作”,还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探讨,以求“共同提高”。现在我再看初中时自己的作文,虽是出于一个孩子之手,却散发着“八股味”,通篇“社论腔”,而这正是我当时倾心追求的啊……

现在想来,这样的“作文观”,它的祸害有多深!它使我在青少年时代,惯于,或者说乐于用一种模式去感知,用一种套路去写作,用一种框框去切割自己的感情。我处在生活中,却不知道“生活”在哪里;我有丰富的感受,却不知珍惜这些感受;我没有想到要用自己的笔,来记下生活中的苦难与欢乐,来记下生活本身,我只是一天天、一年年地望着天空,企图在虚无缥渺的九天之外,去寻找“材料”,去寻找“主题”,去寻找那“一根红线”……

七十二年前,即一九二七年的二月十六日,鲁迅在香港发表演讲《无声的中国》。鲁迅认为,中国的文字太难,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可怕的遗产,人们难以运用,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大家不能互相了解,正像一大盘散沙”,所以,中国成了“无声的中国”,要想使中国活过来,必须使用白话文,否则,就得“抱着古文而死掉”。

时光流逝,岁月轮回。经过多少志士仁人的奋斗,白话文早已普及了,我们的孩子,再也不用咿咿呀呀地哼古文了。可是,孩子们会说白话,却不会写文章了,他们无法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话,来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生活的真实面目,写出人生的千滋百味,这与“无声”,又有什么两样呢?

那么多孩子,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不能表达自己的感觉,不能感受真实的生活,从小就学会编假话,从小就学会作践自己,这对于他们个人,是多么不幸的事,对于我们的民族,又是多么可悲的事啊!中小学的作文教学真的到了改弦更张的时候了。

标签:;  ;  

为什么孩子们不能写一篇作文?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