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物证技术与调查学术研究综述_侦查学论文

2004年物证技术与调查学术研究综述_侦查学论文

2004年物证技术学与侦查学学术研究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证论文,学术研究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物证技术学

2004年,物证技术学研究在相关院校及公安一线技术人员推动下,沿着“理论服务实践”的路线,继续向前发展。3月初,“中法声纹鉴定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9月初,“第六届全国物证鉴定技术破案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会议交流了运用物证鉴定技术破案的经验,研讨了各类刑事、民事及行政诉讼案件中的物证鉴定技术难题。9月底,“第六届全国文件检验学术交流会”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以提高各级文件检验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交流办案经验为主题。10月中旬,“第二届全国法医DNA检验技术研讨会”在常德召开。会议以新型、实用技术的普及和同行经验交流为主题。11月初,“第五届全国微量物证检验学术交流会”在广州召开。会议总结了近期的工作,交流了新方法和新技术,并对实验室认证、方法规范、质量控制等热门问题进行讨论。11月中旬,全国刑事技术人员培训班,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举行。培训班由瑞典专家托马斯和鉴识大师李昌钰主讲,为国内同行带来异域的经验和技术。

一年内,相关学术刊物发表大量涉及物证技术学众多问题的论文。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热点,所取得的成果尤为突出:

(一)DNA技术 相关研究人员运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技术,对不同种族或同一种族不同地域群体进行了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分析,得出了累计个体识别率(TDP),为该种族或群体的个体识别、亲权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STR分析技术在物证技术领域的进一步推广运用打下了坚实基础。与之有关的论文有:袁丽等《D2S1338基因座在华北汉族的遗传多态性分析》和裴黎等《北京地区汉族群体D1S1612 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3期。)王剑等《中国鄂伦春族人群15个STR基因座多态性研究》、吴微微等《浙江汉族人群5个Y-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调查》、刘孟男等《天津地区朝鲜族9个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和匡金枝等《新疆维吾尔族15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注:《刑事技术》2004年第3期、第4期、第5期。)此外,朱传红等对Y-染色体STR基因座多态性作了研究,建立了Y-STR复合扩增及毛细管电泳检测单倍型的方法。(注:朱传红等:《DYS19、DYS391、DYS439基因座多态性及其荧光标记复合扩增检测的研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4期。)吕梅励等综述了X染色体的遗传学特性,采用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方法检测X染色体鉴定性别的原理、方法、利弊。(注:吕梅励等:《X染色体与性别鉴定》,载《刑事技术》2004年第1期。)

(二)毒品检测 研究人员对毒品检测的研究侧重于各类毒品检验方法的开发。突出的有,孟品佳研究成功的“衍生化法”为衍生苯丙氨类毒品检验开辟了新的途径。因其具有适宜基层使用、灵敏度高、抗干扰力强等特点,公安部已决定其为可推广方法,并于11月在深圳召开了推广会。此外,吕杭对吸毒人员停止使用海洛因后,尿吗啡含量自然递减的一般规律作了相应研究,其建议性的结论是,在办理实际案件中,吸毒(海洛因)人员的尿样检测,应在最后一次使用海洛因后8天内进行。(注:吕杭:《吸毒案件中的尿吗啡检测》,载《刑事技术》2004年第3期。)赵霞等重点对毛细管电泳的五种模式在毒品检验中的应用范围、优点和局限作了综述和比较。(注:赵霞等:《毛细管电泳在毒品检验中的应用》,载《刑事技术》2004年第2期。)王建国等为吸毒人员尿液中吗啡的快速检验提供了新途径。(注:王建国等:《SPME结合衍生化检测尿液中吗啡成分》,载《刑事技术》2004年第2期。)刘克林考查并论证了TOXI-LAB系统对吸毒嫌疑人尿液中的毒品进行快速复核检验的可行性。(注:刘克林:《TOXI-LAB系统对尿液中吗啡进行复核检验的可行性》,载《刑事技术》2004年第2期。)于忠山建立了BDMPEA毒品的提取检验方法,为我国禁毒部门统计和追踪该类毒品提供了参考资料。(注:于忠山:《BDMPEA毒品的GS/MS分析》,载《刑事技术》2004年第1期。)孟品佳等建立的萃取与检测法可分析海洛因中毒尿液检材中的吗啡,既灵敏又准确,能用于海洛因的吸毒检验。(注:孟品佳等:《用GC/ECD方法分析海洛因中毒尿液吗啡代谢物》,载《刑事技术》2004年第5期。)

(三)指纹显现 就指纹显现而开展的研究,集中在特殊客体的处理以及新试剂、新方法的探求方面,具体而言即:张晓梅等解决了胶带粘面手印的处理和显现难题,找到了胶带与纸碎屑、胶带与整张纸、胶带与灰尘、胶带自粘的剥离方法。(注:张晓梅等:《胶带的剥离与剥离后的胶面手印显现》,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4期。)胡涌以湿度的控制和贴附法的采用为桥梁,提出了一种显现皮革面上手印的新方法。(注:胡涌:《502胶控制湿度贴显法显现皮革面上的指纹》,载《刑事技术》2004年第5期。)李宏观等认为,用有机溶剂将胶带剥离,再用碳素墨水可显现其上的指纹。(注:李宏观等:《压敏胶带纸的剥离与指纹的显现》,载《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王跃研究表明,二氧化钛乙醇溶液能够有效地显现深色客体表面的血潜手印。(注:王跃:《二氧化钛显现深色客体表面的血潜手印的研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4期。)冯清枝认为,通过多光谱图像融合技术,可有效改善数码相机拍摄的原始图像的视觉效果,提高指纹图像的辨析程度。(注:冯清枝:《运用多光谱图像融合技术增强指纹图像》,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4期。)台治强强调,选用较长时间发光的荧光物质处理指纹,并借助时间分辨发光成像技术克服背景干扰,可获得较清晰指纹图像。(注:台治强:《利用激光的时间分辨,发光成像技术显现汗潜指纹》,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4期。)罗亚平等引入了真空环境,克服了茚三酮溶液显现法使用有机溶剂有损检材的缺陷;(注:罗亚平等:《茚三酮真空熏显手印方法研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此外,她们还提出了以物理显影液显现渗透客体表面血手印的一种新方法。(注:罗亚平等:《物理显影液显现渗透客体表面血手印方法研究》,载《刑事技术》2004年第2期。)李德仲等表明,可用微晶小颗粒荧光乳浊液显现各种非渗透性和半渗透性客体上的新鲜和陈旧汗液、血液指纹。(注:李德仲等:《微晶荧光乳浊液显现汗、血指纹的研究》,载《刑事技术》2004年第5期。)

(四)文书制作时间的检验 文书制作时间的检验仍是研究的热点,突出表现在相关论文颇多、成果较显著之上:李继民等不仅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圆珠笔油墨色痕中展色剂的主要组分苯甲醇和苯氧基乙醇进行了分析,而且考察了气相色谱条件及纸张等因素的影响,并以展色剂的种类及含量作为圆珠笔油墨的分类依据,对国内外74种品牌的圆珠笔油墨进行了分类,为圆珠笔油墨形成时间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注:李继民等:《蓝色圆珠笔油墨色痕中挥发成分的研究》,载《刑事技术》2004年第4期。)王岩等指出,以苯氧基乙醇(或者苯甲醇)的峰面积和染料的吸光度值、外标物的峰面积面积的比值,以及书写时间为变量,能够建立共性佳、重现性好的曲线,颇具适用性。(注:王岩等:《黑色圆珠笔油墨形成时间的研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贾晓光认为,根据可变性印文特征鉴别盖印时间是司法实践中鉴别文书真伪的有效途径之一。(注:贾晓光:《可变性印文特征在盖印时间鉴定中的应用》,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人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作了总结,为文书制作时间检验技术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如:黄建同总结归纳子目前国内外鉴定书写时间的10种方法,即墨水库法、墨水标记法、文件的内容和语言分析法、文件材料分析法、特殊痕迹分析法、草酸溶解法、硫酸盐扩散程度的测定法、溶解压印转印法等。(注:黄建同:《鉴定书写时间的方法研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张晶等着重介绍了利用溶剂萃取、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显微分光光度计、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计等确定圆珠笔油墨之相对形成时间的方法,以及利用人工老化的方式确定圆珠笔油墨绝对形成时间的方法。(注:张晶等:《圆珠笔油墨形成时间鉴定的研究现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4期。)

(五)枪弹检验 本年的成就表现在:杨军等对射击弹头上的坡膛痕迹进行了观察、测量和数据统计,对坡膛痕迹的出现率、形态、位置等情况进行了研究,对坡膛痕迹的特定性和稳定性做了初步探索。(注:杨军等:《射击弹头坡膛痕迹特定性与稳定性的探讨》,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期。)杨军等还以实验的方法研究了85式冲锋枪机件在轻度磨损、中等磨损、严重磨损、老化等阶段,射击弹壳上各种痕迹的变化特点,探讨了不同阶段85式冲锋枪弹壳痕迹的同一认定价值,为85式冲锋枪弹壳痕迹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注:杨军等:《85式冲锋枪磨损老化对涉及弹壳痕迹影响的研究》,载《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吕晓森等通过实验研究了64手枪在射击过程中的磨损及维护对弹头坡堂线痕迹的影响,论述了3005发弹头上痕迹形成、变化的原因及鉴定价值,并探讨了同一手枪在不同使用时期发射弹头的痕迹变化规律。(注:吕晓森等:《64手枪枪管磨损对射击弹头痕迹的影响》,载《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陈一清等采用立体几何作图法和三角函数计算法计算了弹道射击角度,以推断被枪击者在中弹瞬间所处的位置、姿势及枪支击发时的位置。这对案件性质的分析有重要意义。(注:陈一清等:《体内弹道射击角度的计算与分析》,载《刑事技术》2004年第3期。)欧建军等通过肥皂模拟试验,探讨了类似条件下弹丸作用人体的创道特征。(注:欧建军等:《弹丸在直线段上的创伤效应初探》,载《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李仲华的研究表明,用射入客体深度鉴定枪支杀伤力,方法简单、实用,还有助于确定枪支杀伤力的标准。(注:李仲华:《用射入客体深度测算枪支杀伤力》,载《刑事技术》2004年第4期。)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物证技术的进步以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为依托。近年来,基础学科领域取得的较大进展,为物证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相应的技术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这些进展也对物证技术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邻近相关学科的发展要求我们及时了解其最新成果,并敏锐地将其引入物证技术领域。声纹鉴定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同一认定中DNA技术的引入等便证实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为作案人提供了新的犯罪手段,衍生出新的犯罪领域。网络犯罪即是这方面的典型。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的几何数级增长,与电子证据有关的纠纷将会激增。然而我们物证技术学在电子证据的提取、固定等方面的研究却远还没有与之同步。期望将来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

二、侦查学

2004年侦查学的研究呈现出纵深发展之势,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对实务中疑难问题的探讨。许多传统问题仍然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研究深度明显加强,如诱惑侦查、讯问方法、侦查权的制约等问题。同时,有关学术研究紧扣时代主题,保障人权的观念已渗透到侦查学研究的各个层面。从今年出版的著作以及发表论文的情况来看,学者们的研究范围涉及更广,有许多新方法被引入,又有许多新观点被提出;并且尤其值得欣慰的是,今年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交流与沟通更加频繁,达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

一批高质量的著作相继面世,如王传道的《侦查谋略学》、邹明理的《侦查与鉴定热点问题研究》、杨宗辉的《侦查方法论》、魏东等的《诱惑侦查中的若干问题》、赵惠民的《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理论与实践》以及朱孝清的《职务犯罪侦查学》。群众出版社还推出了一套公安高等教育经济犯罪侦查专业规划教材,包括《经济犯罪侦查总论教程》、《公司、企业犯罪案件侦查教程》、《涉税犯罪案件侦查教程》、《金融犯罪案件侦查教程》、《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侦查教程》等。

较为重要的学术研讨活动主要有:(一)5月22日在河南郑州举行的“侦查讯问与人权保障”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侦查讯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问题;2.具体制度的设置问题;3.日益增强的人权保障背景下侦查讯问策略的改革和运用问题;4.侦查讯问教学和教材的改革与完善问题。(注:《“侦查讯问与人权保障”学术研讨会综述》,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二)10月23日,第四届全国侦查学术研讨会暨侦查系主任论坛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实务部门的侦查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围绕侦查学研究方法、侦查中的人权保障与效率机制、侦查与法律之间关系的宏观考察以及“命案必破”等专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演讲与热烈的研讨。(三)11月3、4日,首届全国计算机取证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市人民警察学院举行,会议围绕计算机取证的技术研究、法律问题和学科建设等诸多问题,作了专题讲座和主题研讨。另外,北京市、中西南地区等地区性侦查学会年会相继举行。

全年的侦查学研究,呈现出以下热点与创新:

(一)侦查学基础理论 学者们认为,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步伐的大大加快,侦查学应在法制的轨道上前进,许多观点、概念和基本理论需要在遵循当前相关法律的基础上,进行法律意义上的考察、审视和重构;(注:阮国平:《“破案”概念的审视与重构》,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只有明确侦查的本质和特征,还原侦查规律的本来面目,侦查工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注:马忠红:《侦查的本质》,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8期。)还有学者从侦查概念入手,分析了侦查目的与价值、主体、构造的关系,为我国侦查目的予以定位。(注:宋远升:《侦查目的之相关理论探索与现实定位》,载《犯罪研究》2004年第5期。)对侦查思维的研究也受到普遍重视。学者们认为,侦查思维能否实现科学化,直接关系到侦查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注:李锡海等:《试论侦查思维科学化》,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有学者提出了侦查思维的本质属性是对抗性,这要求侦查人员在制定侦查微观策略时使用换位思考法,在确定侦查宏观方略时借助博弈论思想。(注:刘品新:《论侦查思维的对抗性原理》,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二)侦查程序改革 在以往对此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根据我国侦查程序法制化与科学化的进程及其存在的缺陷,应在我国刑诉法修正案中增加、调整侦查条款,制定统一的侦查实施细则,并梳理修正后的刑诉法关于侦查条款的排列顺序,(注:云山城:《侦查程序法制化与科学化刍议》,载《法学》2004年第10期。)克服我们现行侦查程序启动模式存在的根本性缺陷。(注:许细燕:《论我国侦查程序的启动与法律规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另有许多学者指出,侦查讯问程序的改革与完善是侦查程序改革的一个重点,(注:郝宏奎:《侦查讯问改革与发展构想》,载《法学》2004年第10期。)应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注:姚健:《侦查讯问与非法证据》,载《犯罪研究》2004年第4期。)明确讯问策略运用的法律界限,将讯问真正纳入法制轨道。(注:毕惜茜:《侦查讯问策略运用的法律界限》,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三)侦查中的人权保障 随着尊重保障人权理念的逐步深入,司法文明化成为司法界议论的热点及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注:虞玉炎:《人性化执法的理性解读》,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10期。)对此,侦查界的学者们有独立的思考。有的认为,当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呼吁我国的立法机关,重新修订刑诉法,重要的是对法条的修改要尽可能具体化、明确化,要少定原则,多订细则,使法律具有良好的操作性;(注:蔡能:《论刑事诉讼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载《犯罪研究》2004年第5期。)有的提出,应反思现有的侦查模式,在侦查的必要性和人权保障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使侦查模式更符合法治和人权保障要求;(注:蔡杰等:《我国侦查程序引入对抗制之必要性——对我国侦查模式的反思》,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还有人提出,要在今后的侦查实践中,创建人权型人民警察,(注:向党:《论创建人权型人民警察》,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推进服务型公安机关建设,(注:邵华:《关于推进服务型公安机关建设的几点思考》,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把握人本观念,凸现法治精神。(注:张建升等:《探求羁押与人权保障之平衡》,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9期。)

(四)检警关系再思考 在保障人权的时代要求下,合理配置侦查权,实现检察权对侦查权的一定控制,已基本为学界认可。但构造什么样的刑诉中警检关系,仍值得再思考。一些学者认为,侦查活动检警关系的本质不在于形成检警一体的体制以提高诉讼效率,而在于保证检察机关对警察侦查行为合法性的控制与制约,(注:阮丹生:《侦查活动中检警关系的再认识》,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7期。)由检察机关引导侦查机关侦查取证,监督侦查机关取证的合法性,将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事后的、静态的法律监督变为同步的、动态的监督。(注:吕继东:《检察引导侦查取证的程序构建》,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而对于检察机关侦查权的控制尤其不可忽视,由于“同体监督,配置不力”等缺陷,则需对检察侦查权加以合理的设置,以维护司法公正和人权的保障。(注:叶林华:《论对检察机关侦查权的控制》,载《犯罪研究》2004年第5期。)

(五)具体侦查措施的适用及改革 这一问题今年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论述了秘密侦查、侦查取证、侦查讯问、诱惑侦查等问题,其中以侦查讯问和诱惑侦查的讨论为重点。学者们一致认为,我国侦查讯问在观念、行为和制度上都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除在观念上必须革新外,在制度上还应当构建完整地讯问规则体系和权利保障体系,并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注:胡震寰:《侦查讯问问题研究》,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还有人从博弈与讯问的类比入手,提出在侦查讯问的策略研究中引入博弈理论。(注:杨韧:《维持均衡:侦查讯问的博弈分析——以囚徒困境为模式》,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此外,诱惑侦查仍然是今年的热点问题。有的学者从如何判断以及证明诱惑侦查的合法性入手,提出应在立法上与理论上对此问题作出明确相关规定,(注:孙本鹏等:《试论诱惑侦查合法性之证明——兼论诱惑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载《法律适用》2004年第7期。)如确立合法性诱惑侦查的具体标准和诱惑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注:王超等:《诱惑侦查的合法性及其证明》,载《政法论丛》2004年第4期。)有学者还提出诱惑侦查一旦被滥用,应赋予被告人无罪辩护权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以对其权利进行救济。(注:陈学权:《程序法视野中的诱惑侦查》,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2期。)

(六)各类犯罪案件的侦查 今年,学者们针对经济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计算机犯罪以及职务犯罪等案件的特点、犯罪手段的变化,提出了具体的侦查措施及技术的运用,为实务部门侦破该类案件提供宏观指导与操作方法。对于是否在我国确立经济犯罪案件初查制度,学者们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确立经济犯罪案件初查制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注:高爽:《论公安机关经侦部门管辖的经济犯罪案件初查制度之确立》,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而相反的意见却认为该制度无法律依据,应创建“立案后初查”制度,改“初查”为“侦查的初始阶段”。(注:宋阳:《质疑经侦“初查”制度》,载《犯罪研究》2004年第3期。)还有学者提出在经济犯罪案件证据收集的途径和方法上,除了传统手段外,还应包括司法会计的运用,(注:肖琼:《论经济犯罪案件的证据收集》,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以及诱惑侦查手段运用的必要性、性质、价值取向和如何规制。(注:王波:《经济犯罪中诱惑侦查的应用分析与法律规制》,载《犯罪研究》2004年第3期。)对于职务犯罪案件,有学者主张使用技术侦查具有必要性,但必须对技术侦查所获证据资料的效力予以界定,(注:朱孝清:《试论技术侦查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适用》,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完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发现和管理机制,(注:黄亚珍:《完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发现和管理机制构想》,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9期。)建立查处职务犯罪成效评估机制等方法。(注:任钧成:《查处职务犯罪成效评估机制探讨》,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8期。)

标签:;  ;  ;  ;  ;  ;  

2004年物证技术与调查学术研究综述_侦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