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国际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综述_进口税论文

2003年国际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综述_进口税论文

2003年国际贸易与我国对外贸易问题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世界贸易形势

(一)2003年世界贸易概况

2003年全球经济复苏的势头比预期更加迟缓,因而抑制了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不佳,国际贸易增长几近停滞。到下半年,由于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有了较大回升,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世界贸易也有所恢复。预计2003年全球商品贸易实际增长速度与上一年相比将略有提高。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2003年11月发布的报告,2003年上半年,世界商品出口的美元价值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15%,与2002年年均4%的增长率相比增长强劲,但这主要是美元贬值以及原油和非燃料商品价格提高等原因造成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上半年贸易增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根据第三季度的主要指标以及下半年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WTO预计2003年世界商品贸易增长速度可以达到3%,基本上与2002年的增长率一致。早在2003年8月份该组织就曾预测,2003年全球货物贸易状况将与上年基本持平,增长幅度不到3%。两次预测的结果比较一致。根据WTO的这一预测结果,世界贸易增速在2003年将继2001之后再次低于世界经济增速。但由于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预计2004年世界贸易增速将有进一步的提高,并重新超过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

IMF也对2003年的贸易情况作了评估,并展望了2004年的全国将贸易形势。该组织认为,到2004年,国际贸易额的增速将进一步提高到6.1%,这将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点。

(二)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及坎昆会议的失败

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WTO部长级会议第一次将“发展(Development)”当作会谈的中心议题,并决定在2002年2月—2005年1月之前举行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然而,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在各领域的进展都异常缓慢,时常陷入僵局。到2003年上半年,由于各成员存在严重分歧,谈判中的农产品补贴、为贫困国家提供更廉价药品、非农产品市场准入、争端解决体制的改革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特别条款等一系列重要议题的谈判均错过了谈判期限,2003年9月10-14日召开的WTO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即坎昆会议又无果而终,意味着在2005年1月1日前全面结束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目标将很难实现。坎昆会议暴露出的问题:

1、发展中国家和欧美在农业补贴问题上矛盾尖锐

这次会议有关农业政策的谈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内支持,二是市场准入,三是出口补贴。根据多哈会议的精神,发展中国家在取消补贴和市场准入方面都应得到特殊和差别待遇。在坎昆会议期间,几十个发展中成员联合一起,要求美国和欧盟大幅减少政府对农场主的支持、降低关税和全部取消出口补贴。而这些发达成员虽然口头上表示愿意减少农业补贴,但并未提及是否全部取消补贴以及何时取消补贴。因此,这次会议农业问题事实上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新加坡问题”谈判破裂

尽管农业问题是坎昆会议的主要议题,但谈判最终还因“新加坡议题”上出现分歧而告破裂。包括贸易与投资、贸易与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和贸易的便利化等。在坎昆会议上,欧盟、日本、瑞士和其他一些成员敦促进行这样的改革,但是遭到了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大批发展中成员的坚决反对。欧盟最终同意将这些问题分开讨论,不再坚持所有问题一揽子解决。但穷国拒绝就减少繁琐手续进行谈判。

3、工业品领域存在分歧

工业品贸易领域达成部分协议的期限已在2003年年初错过了,工业品市场准入议题在WTO内部被称为“非农市场准入”,在坎昆会议上,该议题并没有展开讨论。与会的部长们试图先达成一个初步协议,然后以此为跳板,在今后进一步达成降低不同类别工业品关税和目标日期的协议。

坎昆会议中,工业品谈判争论的核心是关税削减应采纳的公式问题。一些国家提出全面的按百分比削减关税的公式,这在农业谈判中被称作“乌拉圭公式”。但有些成员则希望采取更激进的方法,即“瑞士公式”,该公式主张关税越高削减的幅度就应该更大。对许多贫穷国家而言,农产品和工业品关税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要求削减关税的幅度应该小一些,协议执行的时间应该长一些,这也成为谈判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三)全球贸易摩擦不断

2003年最令人关注的贸易摩擦当属始于上年的钢铁贸易战。2002年3月20日,美国政府正式启动“201”条款,对10种进口钢铁征收为期3年、最高达30%的附加关税。同年3月至5月,欧盟、日本和中国等8个世贸组织成员先后针对美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启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WTO专家组在经过长达数月的调查后,于2003年3月作出临时裁决,判决支持8个起诉方的申诉,并于7月11日完成了对此案的最终报告。随后,欧盟发出威胁称,如果美国不遵守WTO裁决,在最终裁决后5天内取消进口钢铁附加关税,欧盟将对美国出口欧盟的柑橘、纺织品和钢铁产品征收高达22亿美元的报复性关税。美国政府对此裁决不服,向世贸组织提出上诉。WTO上诉机构在2003年11月10日作出最终裁决,维持专家组的裁决。2003年12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取消进口钢材保护性关税,然而这场贸易纠纷并未就此结束。布什政府在宣布取消保护性关税的同时还表示将继续实行一项监督计划,以避免钢材进口大增。很快,美国就提出了一个新的钢铁保护方案,将对试图在美国以低价倾销的钢铁产品提高税收,涉及钢材金额达17亿美元。欧盟强烈反对美国政府的这个方案,并警告说,如果情况发展严重将使两地的贸易受损。可以断定,美国不会轻易放弃对本国钢铁行业的保护,美国和欧盟等贸易伙伴之间新的摩擦将很难避免。

钢铁贸易战还未平息,食糖贸易领域又起争端。澳大利亚认为欧盟出口食糖享受高额补贴,违反了世界贸易规则,损害了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世界范围的食糖出口国的利益。2003年7月8日,澳大利亚正式宣布参与巴西、泰国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反对欧盟食糖补贴的诉讼。随后,澳大利亚、巴西和泰国于7月21日第一次联合要求成立专家小组调查欧盟出口食糖补贴,三国指责欧盟扭曲了国际市场并且通过出口补贴压低价格。

据日本财务省发表的统计,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日本的牛肉进口量大幅增长,2003年第二季度增长势头更猛,进口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4%,已经连续4个季度大幅增长。为此,日本农林水产省的决定,从8月1日开始间,牛肉的进口关税将从38.5%提高到50%。到期后,政府将再根据当时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实施进口限制措施。日本的肉制品市场一直是美国和澳大利亚等肉类出口国的重要出口对象,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肉类出口商已经表示抗议。美国政府7月29日发表声明,“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尽快撤销牛肉设限决定”,批评日本设限将“强迫消费者承受不必要的负担”。这场“牛猪”大战的导火索已经点燃,日本如何应对美澳下一步的回击将是很棘手的问题。

(四)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有较大进展

2003年10月7日至8日,在印尼巴厘岛召开了一系列重大国际首脑会议。一是举行了第九届东盟领导人会议,签署了《巴厘第二协约》,提出要在2020年把东盟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安全和社会文化全面合作的共同体。二是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晤,中国成为修改后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第一个非东盟签约国,东盟由此成为一个开放性区域组织,同时还签署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关系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是举行了东盟与中日韩首脑会晤、中日韩领导人会晤以及首届东盟与印度首脑会晤等三次首脑会晤,这三次会晤在推动自由贸易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在中国率先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影响和推动下,日韩印三国都加快了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步伐。印度的举动尤其值得关注:印度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并成为《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约国。可以说,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最为活跃的局面。

二、2003年我国贸易概况

(一)我国对外贸易总体情况

2003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势头强劲,预计全年进出口规模可突破8000亿美元大关,但贸易顺差则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03年前三个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达606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2%,逼近2002年全年6208亿美元的水平。其中,出口总值达3077亿美元,增长32.3%,进口总值达2985.6亿美元,增长40.5%。前三个季度累计实现贸易顺差9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近110亿美元,为近年同期最低。我国对外贸易运行的主要特点:

1、进出口贸易高速稳定增长,月度进出口额屡创历史新高

前三季度,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2002年下半年以来的强劲增长势头。除个别月份外,月度出口增幅均稳定在30%以上;进口增速大部分月份保持在40%以上,其中1月份的增幅高达63.4%。9月份当月出口419.4亿美元,进口416.5亿美元,继今年7月之后,进出口额再次双创历史新高。进口和出口出现均衡、稳定、高速增长的局面,是多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少见的。

2、一般贸易增势强劲,加工贸易平稳发展

2003年,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都有较快增长。一般贸易增长势头强劲,前10个月一般贸易出口额达到145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9%;进口1534.2亿美元,增幅高达48%。而同期加工贸易发展平稳,出口1913.4亿美元,增长32%;进口1302.7亿美元,增长31.3%。前三季度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快于加工贸易0.9个百分点,改变了近三年来其增幅持续低于加工贸易的局面。

3、机电、高新技术产品进出两旺,资源性产品进口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564.4亿美元和733.3亿美元,增长41.4%和58.2%,增量分别占全国总出口增量的61.0%和35.9%;进口额分别为1606.2亿美元和846.1亿美元,增长46.0%和46.2%,增量分别占全国总进口增量的58.8%和31.1%。纺织服装出口实现近10年少有的快速增长,增幅达26.4%,鞋类、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增长稳定。原油、成品油、天然橡胶进口大幅增长,增速分别为60.0%、77.7%和89.4%。

4、与主要伙伴的贸易全面增长,对非洲和拉美市场贸易增长加快

前三季度,中国对十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全面增长,对这些市场的出口增量占到了出口总增量的86.4%。其中,对欧盟出口50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2%;对美国出口659.3亿美元,增长31.4%;对日本出口421.6亿美元,增长22.8%;对俄罗斯和台湾省的出口增幅分别高达57.3%和35.0%。此外,我国对新兴市场贸易增长也进一步加快,对非洲出口增长46.5%,从拉丁美洲的进口增幅则高达96.6%。

5、外贸进口活跃,贸易顺差大幅减少

2003年,我国长期保持的扩大出口、提高外汇储备的格局出现松动,“大进大出”新特征开始崭露头角。据预测,2003年全年我国外贸进口将增长38%,增幅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2003年中国进口增速持续高于出口增速,一季度曾出现9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前三季度,我国外贸进口就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2952亿美元的进口规模,贸易顺差较上年同期下降54.3%。到10月份,我国已累计进口3337.3亿美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0.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1.7个百分点。

6、外贸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非国有经济进出口活跃

2003年前三季度,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38.9%,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准高6.1%,占全国出口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4.1%,拉动整体外贸出口增长20.13%;国有企业外贸出口增长11.8%,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准低20.13%,占全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为32.7%,拉动整体外贸出口增长4.59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出口405.1亿美元,增长79.3%,高出整体出口增幅47%,其出口增量占总出口增量的23.8%。头9个月,全国累计贸易顺差为91.5亿美元,同比减少108.4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实现逆差61.7亿美元,对当期贸易顺差贡献率为-69.64%;外资企业实现顺差21.2亿美元,贡献率仅23.93%;而集体和私营企业顺差多达131.9亿美元,贡献率高达148.87%。

7、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稳步增长,合同金额增速较快

据商务部的统计,2003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企业)数目多达29539个,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8.6%;合同外资金额58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0%,增势迅猛;实际外资金额由上年同期的359.8亿美元上升到402.4亿美元,同比增长11.9%。从国别(地区)来看,香港地区稳居对大陆投资的榜首,约占同期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1/3左右。

(二)我国已成为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者

1、纺织品出口遭遇全面围堵

2003年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对其贸易规则3030/93种第三国进口纺织品管理的一般规则作出修改,并增加了针对中国的特殊保障措施条款。

2003年7月,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等组织正式提出对中国四中纺织品的保障措施申请。其中,针织布、胸衣和袍服等三种商品已于8月19日被美国商务部正式受理。11月18日,在没有进行充分调查和论证的情况下,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我国对美出口的针织品、胸衣、袍服三类纺织品实行新配额、启动特别保障措施。这是中国入世以来,美国首次启动对中国纺织品的临时保障措施。”

此后不久,秘鲁全国竞争与知识产权保护署也结束了对中国进口纺织品倾销案的调查,并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纺织品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进入秘鲁市场,对秘鲁民族纺织业已构成威胁。为此,秘鲁全国竞争与知识产权保护署建议政府对从中国进口的100多种纺织品和服装实施为期200天的民族纺织业保护措施。

根据我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纺织品特别保障条款将持续到2008年。可以预见,美国开了对华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的先例之后,中国纺织品行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出口形势。

2、彩电出口在美国市场遭遇反倾销

2003年5月2日,美国针对中国等一些国家向美国出口彩电提起反倾销诉讼。6月1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初裁,认定我国出口美国的彩电存在损害行为。美国商务部随即接受调查,并于7月22日确定长虹、厦华、康佳和TCL四家中国彩电企业为特别调查对象。

美国商务部最终于美国东部时间11月24日中午12时作出初裁,宣布中国彩电产品在美构成了倾销,侵害了美国相关组织的利益。认定中国涉案企业的倾销幅度为27.9%至45.9%不等。如果最终裁决也认定中国彩电存在倾销行为,那么在今后五年内,中国彩电出口美国的税率将提高30%以上。

目前,没有本土彩电制造企业的美国是当前全球最大的单一彩电市场。而且,从现在到2006年正是美国传统彩电向数字彩电更新换代的关键时期,市场容量高达数千万台。如果中国企业不能占领美国这一巨大的数字高清彩电市场,将在全球新一代电视发展中陷入落后境地。

3、其他一些产品出口也面临反倾销的威胁

2003年,中国多种商品在美遭遇反倾销措施。2月,美国商务部作出的最终裁决认定中国铸铁管配件存在倾销行为;3月1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做出裁定,称自中国的不可锻铸铁管配件使美国国内制造商受损,决定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不可锻铸铁管配件征收反倾销关税。5月,美国商务部又作出中国糖精存在对美倾销行为的最终裁定;6月1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4票对0票对中国糖精做出正式肯定裁决。

2003年10月31日,美国家具生产商联盟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递交了要求制裁中国家具厂商的诉状,并要求对出口美国的中国木质家具征收158%以上的反倾销关税。

(三)中国产品面临“普惠制危机”

目前世界上共有32个国家实行普惠制,除美国、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外,其余29个国家都给予中国出口的产品普惠制待遇。然而,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必须重新审视普惠制了。

1、日本实施新的普惠制

2003年4月1日,日本实施新的普惠制,氧化铅、餐具用陶瓷制品和床上用品等三种共六个税号的中国产品被取消了普惠资格。然而,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氧化铅、餐具用陶瓷制品和床上用品三种产品对日出口合计,2001年为1.5484亿美元,2002年为1.4489亿美元,下降了6.4%。其中,氧化铅在2002年出口764万美元,比头一年下降36.56%;陶瓷制品在2002年为2176万美元,仅比头年增长1.46%;床上用品四个税号中占比重最大的羽绒寝具,2002年下降11.06%,丝棉寝具2002年也下降3.43%。三类产品大部分税号的品种在对日出口连年下降的情况下,被日方取消普惠资格,值得我们深思。

2、欧盟正逐步取消对中国的普惠制待遇

2003年初,欧盟就调整了其普惠制产品范围。涉及中国内地的产品包括:可食用动物产品:其他动物产品;谷物、种子、水果、植物;紫胶、树胶及树脂;化学品(肥料除外);塑料及橡胶;皮具及毛皮;纸;鞋履;服装;玻璃及陶瓷;珠宝及贵金属;贱金属及贱金属制品,钢铁制品除外;电机产品;电子消费品;眼镜及钟表;其他杂项。

同年5月8日,欧盟部长理事会又新增6类中国的毕业产品。包括乳、蛋制品和天然蜂蜜、塑料和橡胶制品、纸制品、电子消费类产品、光学器材、钟表及乐器等。从2003年11月1日起,在原优惠安排的基础上,削减50%的关税优惠幅度;从2004年5月1日起,将取消全部优惠安排。

这些迹象表明,中国产品享受普惠制的范围将越来越小,能从普惠制中得到的实惠也将越来越少。如何规避这种趋势将对我国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四)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

“人民币汇率之争”在2003年持续了整整一年,升值的压力到年末也未消除。“人民币汇率之争”自2002年11月由时任日本经济大臣的盐川正十郎提出后,2003年进入高潮。

2003年2月22日,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在OECD七国集团会议上向其他六国提交通过提案,要求通过一项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但提案最终未获通过。2003年6月末,美国“健全美元联盟”突然提出动用美国的“301条款”来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动议,此举立即使人民币汇率承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升值压力。2003年9月,美国财长斯诺亚洲之行的目的不仅是要求人民币升值,同时要求中国采取浮动汇率制度。斯诺和中国总理温家宝会晤得到的答复是中国将坚持目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变,使得美国希望的要求亚洲国家统一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企图落空。但美国并未就此放弃对人民币施加升值的压力,12月温家宝总理出访美国时,人民币汇率问题仍旧是一大议题。

三、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

受到世界经济复苏,我们仍处于一个较有利的外贸环境。但受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初步判断我国2004年全年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将比2003年有所下降。

(一)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利因素

1、世界经济形势好转

据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比前两年有所好转,增长率将比2003年提高0.5至1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率也将提高1.5至3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和贸易开始复苏,而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形势也逐渐走出低谷,这有利于我国外贸环境的改善。

2、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各界对2004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率最保守的预计也在7%以上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方面能为出口的进一步增长提供充足的货源,另一方面也能带动先进技术、机械设备和国内短缺的原材料及能源产品进口需求的增长。

3、国际直接投资将保持稳定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逐步改善,将推动国际直接投资重新趋于活跃。近些年来,中国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长江、珠江两个三角洲拥有产业集群的优势,外资继续流入中国的前景较好,外商直接投资的稳定增长将为中国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创造更多机遇。

4、国际商品市场行情趋暖

在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的带动下,预计2004年国际商品市场在需求和价格方面将总体趋暖。大宗农产品受供求因素影响,2004年价格普遍看涨。钢铁产品的世界总供给超出总需求,但发达国家因经济结构调整引发的持续减产,使国际市场钢材产品价格亦将呈回升态势。纺织品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加剧,但世界各国对中、高档纺织品的需求在不断加大。机电产品中,信息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己率先恢复景气。国际石油市场供求状况趋于衡。

5、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

面对人民币面临的来自国际社会的升值压力,我国政府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成功地顶住了升值的压力。由于我国实行美元盯住制,美元汇率长线下降的趋势也使人民币相对其它货币贬值,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6、对外汇使用的限制有所放宽

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放宽居民和企业用汇限制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改革经常账户外汇管理,放宽企业保留外汇限制;不断简化进出口核销手续,便利企业对外贸易活动;改革跨国公司非贸易收付汇管理,以适应其经营活动;提高个人出国换汇的指导性限额标准,放宽出境携带外汇的规定;实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逐步拓展资本流出渠道等。

(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

1、需要履行的入世承诺相当繁重

2004年是中国加入WTO后履行有关承诺的关键一年,大部分过渡措施将在2004年底到期。我国需要履行的入世承诺相当繁重,而履行承诺带来的冲击也会相当大。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

2、世界范围内贸易摩擦不断

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增长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不断。坎昆会议的失败,意味着多边贸易谈判的受挫,可能会导致各国采取更加保守的贸易政策。反倾销和贸易保障等保护性措施的频繁使用就反映了这一趋势。而中国由于经济贸易一枝独秀,将更加成为各国注意的焦点。

3、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将给出口带来一定的抑制作用

根据国务院关于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我国平均出口退税率将下调3%左右。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将增加企业的出口成本,有可能影响多数企业的出口扩大,尤其使保本微利商品和一些面临激烈竞争的劳动密集型商品被迫退出国际市场,从而抑制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但从总体经济利益考虑,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有利于减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减少国外针对我国出口过快设置的贸易障碍,使出口增长保持长期的稳定。

标签:;  ;  ;  ;  ;  ;  ;  ;  ;  ;  ;  

2003年国际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综述_进口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