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影像在椎管内占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王界斌

益阳市中心医院CT室 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目的:深度探析MRI影像在椎管内占位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以供我国各大医疗机构借鉴。方法:择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接收入院的椎管内占位患者,共计46例来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选取MIR诊断法以及CT诊断法,分别对本次选取的46例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全面剖析两种诊断法的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中,无1例患者出现误诊以及漏诊的问题,诊断准确率高达100%。对照组中,出现误诊问题的患者,共计7例;无1例出现漏诊问题。本组诊断的准确率为86.96%,显著低于研究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椎管内占位诊断中,行MIR影像诊断,可显著提升诊断的准确率,具有非常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诊断价值;椎管内占位;CT诊断法;MRI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把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收治入院的椎管内占位患者,共计46例,拿来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27至75岁的范围之内,平均(51.3±7.9)岁。46例患者于住院后,都接受了相应的手术治疗。经临床诊断,46例患者都达到了“椎管内占位诊断标准”。其中,硬膜外肿瘤患者,共计6例,所占百分比为13.04%;髓内肿瘤患者,共计11例,所占百分比为23.91%;硬膜下水肿患者,共计2例,所占百分比为4.35%;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共计27例,所占百分比为58.7%。

1.2 排除标准

1.2.1 伴合认知障碍症状的患者。

1.2.2 伴有器官性损伤,且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

1.2.3 伴合精神障碍的患者。

1.2.4 伴合传染性疾病的患者。

1.2.5 处于哺乳期与妊娠期中的妇女。

1.3 方法

46例患者均实施MIR以及CI检查,分别如下:

1.3.1 MIR。

选取西门子Avanto 1.5T,诊断仪,并以矢状面的方式,分别对46例患者实施MIR诊断。其中,矢状面主要包括两种:其中一种为T1WI-TSE;而另一种则为T2WI-DRIVE。其横断面都是:T2WI-FFR。严格依照患者当前的病情状况,判断其是否应接受相应的冠状面检测。此后,所有患者都做“Gd-DPTPA”增强扫描。注,本次扫描的用量,为:0.1毫摩/千克;扫描的间距,为:0.5毫米;扫描层的厚度,为:2毫米。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的所有数据均以SPSS 20.0 软件,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比较以t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剖析MIR诊断的结果

46例患者在经过MIR检查之后,共有6例患者,被诊断为硬膜外肿瘤,其MIR影像表现为:出现骨质破坏现象;T1WI信号比较低;而T2WI,则以高信号的形式出现;此外,还伴有强化现象,形态较不均匀。共有11例患者,被诊断为髓内肿瘤,其MIR影像表现为:瘤体的边缘较为不清晰;伴合有强化现象;脊髓变粗;可在肿瘤两端的脊髓内发现空洞;部分蛛网膜下腔出现闭塞状态。共有2例患者,被确诊为硬膜外水肿,通过后期的手术诊断,可知该2例患者均属于是单纯性的硬膜下水肿,而并不是肿瘤性占位病变。此外,还有27例患者,被诊断为髓外硬膜下肿瘤,其MIR影像表现为:肿瘤边缘较为清晰;椎间孔变大;伴合有囊变现象;脊髓受到压迫,并逐渐呈现出移位的现象;蛛网膜下腔的厚度变宽。

2.2 剖析两种诊断法的诊断率

行MIR影像检查后,46例患者均被诊断为患有不同类型的椎管内占位疾病。其中包含6例硬膜外肿瘤;11例髓内肿瘤;2例硬膜下水肿;27例髓外硬膜下肿瘤。且无1例出现误诊以及漏诊的问题。本次MIR影像检查的准确率高达100%。

行CT检查之后,46例患者中,共有40例患者被诊断为椎管内占位。其中,有6例为硬膜外肿瘤;9例为髓内肿瘤;1例为硬膜外水肿;24例为髓外硬膜下肿瘤。漏诊患者共2例,所患疾病类型为髓内肿瘤。误诊患者共4例,其中有2例为硬膜下水肿,另有2例为髓外硬膜下肿瘤,但均被误诊为硬膜外肿瘤。本次CT检查的准确率为86.96%。

由此可见,MIR影像检查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即:100% vs.86.96%。两种诊断法检出结果间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的结果详见表1-1。

3 讨论

综上所述,针对椎管内肿瘤,临床医学上,我们可从多个方面去对其进行科学的鉴别,比如:肿瘤的大小;病灶的位置;MR信号特点;肿瘤的形态;增强后的具体表现。其次,从肿瘤的类型来看,椎管内肿瘤主要包括三大类,它们分别是:1)髓外硬膜下肿瘤;2)髓内肿瘤;3)硬膜外肿瘤。而本次研究,我们所选取的46例椎管内占位患者,其中就有2例为硬膜下水肿;6例为硬膜外肿瘤;27例为髓外硬膜下肿瘤;余下的9例,则为髓内肿瘤。从MIR影像的诊断结果来看,髓内肿瘤的特性主要有三点:其一为边界不清楚;其二为形态多以斑片状亦或者是结节状存在;其三为脊髓出现肿胀以及变粗现象。而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特性则比较多,主要包括:1)未出现骨质破坏现象;2)“硬膜外征”;3)肿瘤同侧的蛛网膜下腔厚度变大;4)脊髓受到压迫,逐渐朝着肿瘤对侧移动;5)瘤体周围一侧的蛛网膜下腔厚度变小,可见椎体骨质破坏现象。结合本次研究得出的结果,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46例患者在行MRI影像检查之后,无1例出现误诊以及漏诊的问题,诊断的准确率高达100%。而CI检查的结果,却表明:46例患者中,仅有40例被检出。此外,有2例为漏诊患者,所占百分比为4.35%;有4例为误诊患者,所占百分比为8.7%。CT诊断的准确率为86.96%。从诊断的准确率来看,MIR影像检查法的准确率显著高于CT检查法。两种检查法检出结果间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看出:在椎管内占位疾病的临床诊断当中,MIR影像检查法较CT检查法相比,更具有诊断价值,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上,它们分别是:1)具备较高的诊断准确性;2)定位非常精准。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椎管内占位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让椎管内占位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我们需将MRI影像检查法,更为广泛的应用到椎管内占位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我国医学行业对椎管内占位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余华.MRI影像在椎管内占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2014,(13):76-76.

[2]张辉.观察MRI影像在椎管内占位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8):523-523.

[3]莫旭林.MRI影像对椎管内占位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223-223.

[4]郭玲,胡彬欣,崔建岭等.MRI影像对椎管内占位的临床诊断价值[J].医学信息,2013,26(4):357-358.

[5]黄芳兰,邓兆旭,李涛等.高场MRI对椎管内占位病变诊断价值分析[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8):300-300.

[6]周围,曾卫宏,周春生等.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占位MRI诊断[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3):80-81,87.

[7]蔡金华.儿童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159-160.

论文作者:王界斌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

标签:;  ;  ;  ;  ;  ;  ;  ;  

MRI影像在椎管内占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王界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