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者思乡-玉溪纳西同胞“三多颂”仪式恢复的人类学解读论文

游者思乡-玉溪纳西同胞“三多颂”仪式恢复的人类学解读论文

游者思乡
——玉溪纳西同胞“三多颂”仪式恢复的人类学解读

朱永强1刘芳2

(1.玉溪师范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2.官渡中心学校,云南 昆明 650206)

摘 要: “三多节”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旧时每到此日,民间便会举行盛大的民俗庆典。上世纪中叶,众所周知的背景下很多文化传统戛然而止,近年随着国家文化政策的开放,很多民俗活动悄然复兴。2011年,在丽江“三多阁”开展了“三多节”仪式恢复活动,不仅如此,成都、玉溪、北京等地纳西同胞也组织恢复了此民俗仪式。这些活动成为纳西族及其传统文化“文化自觉”实践重要组成。

关键词: “三多节”;纳西;玉溪;

民族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各族同胞交流民族情感、分享民族友谊,强化民族认同的重要平台。“三多节”是纳西族传统民族节日,每逢“三多节”,无论是身处丽江的纳西族同胞还是远离故土的纳西游子都会集会庆祝,共叙乡愁。

一、祭“三多神”仪式的由来和变迁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为纳西族的“三多节”,又称“北岳神会”[1](124)此为纳西族唯一独享的法定节假日,届时,纳西人赶赴位于玉龙雪山脚下的玉峰寺赏“万朵山茶”的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旧时,除“二月八,茶花国”(“国”为纳西音,意为“赏”)之外,“三多节”另一项重要的活动便是参与祭祀纳西族传统的保护神的“三多颂”(此处“颂”为祭祀之意)仪式活动。农历二月纳西语称“恒久”,二月初八日,除“三多阁”(白沙三多庙)附近的村民会到庙中祭拜“三多神”外,不同区域的纳西人也会到就近的“三多庙”祭拜。不仅如此,据老人回忆,旧时每到此月份,各纳西村寨需要在各自轮值的“恒尼瓦”(祭神日),组织村民到村落公用的“恒吉”(神庙)里举行祭神活动,“三多神”便是祭祀的神祗之一。

“三多神”被公认为纳西族的保护神,民间也“阿普三多”的俗称,“阿普”纳西语意为“爷爷”,此处可也可延伸为祖先之意。历史上,除白沙外,“如鲁甸、新主、宝山、大具、大东、高寨花依、塔城等地都建有三多庙”,“大理鹤庆,迪庆德钦和西藏拉萨”[2](72-75)也曾有过供奉“三多神”的庙宇。但至今仅有两处“三多神”庙宇及神像存世,一为玉龙山脚白沙镇境内的“三多阁”,二为丽江黑龙谭公园五凤楼前。“三多阁”古称“北岳庙”,“始建于唐代大历十四年(779年)是丽江建造最早的庙宇”,[3](19)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过境丽江时,将当时庙内供奉白石化身“三多神”,封为“大圣雪石北岳定国安邦景帝”。[4](138)北岳庙于明嘉靖1535年重修,被民众认为是“求而无所不灵,祈而无所不验”[5](121-125)之福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于“三多神”的源流,学者周源认为,北岳庙原为山神庙,供奉神石,后由木氏先祖(木氏统治丽江时间约为公元1253—1723年)麦琮将其人格化、具象化,并以地名“三赕 ”为其命名 ;[6](357-363)另外,也有学者认为纳西人的“三多神”崇拜,是白石神灵崇拜(多神崇拜)过渡到单一神——阿普“三多神”的崇拜;[7](268)这样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广大纳西信众的心目中,“三多神”是集祖先神、战神和保护神为一体的综合信仰崇拜对象,这一点毋庸置疑。北岳庙在丽江旅游发展的黄金时期(1998年—2008年)一度成为了旅游公司旗下的热门景点,后来成为本土文产企业“丽江玉水寨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培养企业东巴传承人的教学点(2009年—2012年),现已被政府文物部门收回管理。目前的北岳庙内,除了供奉“三多神”像外,神像两旁还塑有“三多神”的两位夫人,此外,还有守卫、侍从的塑像共计18尊。[8](388)丽江黑龙潭内的“三多神”塑像则为一骑白马的戎装战将形象,该神像塑立时间约为1979年前后。

可以看出,纳西人在唐朝就修建了专门祭祀“三多神”的北岳庙,“三多神”以纳西族保护神的身份深刻在纳西人的民族记忆中。而以缅怀、纪念“三多神”为主要内容的“三多节”更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演变成纳西族的民族节日,对纳西族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节日当天,纳西族东巴祭司会在北岳庙中举行祭祀“三多神”仪式,无论是土司贵族或是布衣百姓,都会自发到北岳庙“三多神”前跪拜感恩、偿愿祈福。这一习俗一直被纳西民众恪守,直至20世纪中期,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特殊文化政策的实行,祭祀“三多神”仪式和其他很多民俗传统一道逐步式微并淡出人们的视野。上世纪末,随着国家文化政策的调整和丽江旅游业的推动,一些传统民俗事项逐步开始恢复,研究机构、文化传承学校和旅游景区开始以各自不同的立场尝试恢复这些民俗仪式。

隧道运营通风设计,洞内分别在K103+311和K103+441处设联络风道。联络风道内设置轴流风机,通过互补通风满足运营要求。

2011年3月12日,丽江白沙镇“三多阁”内烟雾缭绕,“玉龙村民祭祀‘三多’活动”如期举行,“三多颂”的东巴经文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再次响彻“三多阁”。此次仪式由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木琛与和丽宝两位东巴祭司主持,玉龙村村民和慕名而来的丽江市民以及政府和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在“三多神”神像前跪拜祭献、感恩祈福。这是自上世纪中断以来首次在“三多阁”开展祭祀“三多神”仪式,在场的多位村民老者都为这迟到的回归喜极而泣。祭祀仪式之后,附近村民还自发在“三多阁”外的空地举行了纳西族传统歌舞表演。此后几年每逢“三多节”,“三多阁”都举行了祭祀“三多神”仪式活动。而近年来在北京、成都等城市,每逢“三多节”,便会有纳西同胞自发组织“三多节”相关仪式纪念活动。作为除丽江本土以外纳西族人口分布较多的城市,昆明纳西乡友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便每年组织“三多节”相关纪念活动。

二、在玉溪纳西同胞的人员结构和社会文化参与情况

在东巴教祭祀仪式中,仪式规程通常需要由祭司诵读东巴经典来引导开展。鉴于玉溪纳西同胞中无人会诵读祭祀“三多”神所用东巴经典,笔者联系鲁甸新主村和盛典东巴咨询应对的方案。和东巴在了解相关情况后,向笔者详细讲述了仪式规程,建议边播放祭祀经文录音边开展仪式。除开展祭献牺牲和跪拜等必要环节外,他还强调增加仪式前除秽和仪式末尾占卜环节。与此同时,笔者还在电话中录存了和东巴口诵的《三多颂》经文,以备祭祀使用。

三、仪式恢复现状

(一)缘起

虽远离故土,但在玉纳西同胞组织参与“三多节”相关庆祝活动的传统却是早已有之。较早一批到玉溪工作的纳西同胞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便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前后三五家庭相约,或是外出踏青组织诗歌会、或是组织歌舞晚会以抒乡情。90年代开始,乡友中也有赴昆参与昆明纳西同胞“三多节”庆祝活动者,大家皆以此为荣、以此为乐。

2012年3月,笔者在玉溪之际,恰逢在玉纳西乡友着手“三多节”仪式恢复筹备工作,筹备组在得知笔者参与过祭祀“三多神”仪式且有祭天仪式的主持经验后,邀请笔者协助恢复工作。沟通之后,得知筹备组已规划了如祭献牺牲、上香、跪拜等仪式环节。其中祭献牺牲环节被列为重点,筹备者对牺牲的种类、数量、供奉顺序甚至每类牺牲的供奉人员都做了详细的安排。在进一步了解中,笔者得知负责统筹仪式恢复的是一位年过七旬的纳西老奶奶。作为此次“三多节”祭祀仪式恢复活动的发起者,和振荣奶奶向笔者讲述了一个让人感慨万千的故事。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3年,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环保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和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截至2005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中央一直将民生作为环境保护的目标。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原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主要职责为“拟订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政策和标准,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监督管理环境污染防治、协调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等”。

1997年,和振荣奶奶随一众在玉纳西同胞到云南民族村参与昆明乡友组织的“三多节”纪念活动。那是她第3次赴昆参与“三多节”活动,她不仅穿上了民族服饰,还佩戴了压箱底的传统首饰。也许是穿了纳西服饰的缘故,民族舞蹈打跳过程中突然有一位老者跑过来拉住了和奶奶的手,惊诧之余她严词告诫老者自重。一方交谈之后,才得知老者原来是一位民族村聘请的纳西文化专家。在向她详细介绍了旧时祭祀“三多神”仪式时所需牺牲、仪式规程等内容,老者还询问和奶奶否有意组织恢复此仪式。(受特殊时期文化政策余波影响,当时部分民众对民俗仪式仍持怀疑、恐惧和对立的态度)作为一位受过一定教育、离开故土数十载,阅历丰富的开明纳西族女性,和奶奶向老者坚定地表达了恢复祭祀“三多神”仪式的决心。双方约定来年的“三多节”将在昆明合力恢复祭祀仪式,之后还留影纪念。

2012年3月3日,丽江籍在玉同胞120人在玉溪市郊高仓农家乐举行了“2012年玉溪丽江乡友祭祀‘三多神’仪式”,仪式开始时间为上午10点。仪式道场选择在农家乐水池边的一块空地,一幅高两米宽一米的“三多神”像被悬挂在道场的北侧,神像前设有一排供桌。在和盛典东巴低沉而富有节奏的《三多颂》经录音声中,酒水、茶水、猪头、鸡、鱼、五谷、水果等牺牲贡品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顺序依次入场,一众乡友此时也按由长及幼的顺序依次入场站在神像之前。待牺牲和人员到位之后,便开始了除秽仪式。笔者左手拿着一个内装若干烧红小石子其上覆着白蒿叶的铁瓢,右手拿杜鹃叶蘸水洒向石块,石块发出滋滋的声响并冒出水汽,预示着将道场内的不洁之物驱除出仪式道场。除秽之后,是向“三多神”祭献贡品牺牲环节,五谷和熟食依次被供放在神像前祭献。按照和东巴的吩咐,笔者还用一只雄鸡点血向“三多神”祭献。仪式活动开展过程中,乡友们人手三炷香,恭敬地走到“三多神”前行跪拜礼,感恩祈福。待所有乡友进香跪拜完毕之后,便是最后的占卜环节,两颗各有一半被涂成黑色的白豆在卜碗中被掷了三次。至此,仪式环节圆满结束,整个过程持续约45分钟。仪式之后,还举行了歌舞联欢和聚餐活动。

在和奶奶的内心深处,恢复祭祀“三多神”仪式已经从一个誓言经转变成一种埋藏了近三十年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信念,它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日俱增,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众乡友共同的文化夙愿

正如王铭铭所言:“20世纪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变迁,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欧美文化霸权的东移,社会变迁所引起的族群关系与文化冲突、民族——国家与现代性不断强化对社区生活的冲击”,[10](4)经历着这场冲击的各少数民族传及其传统文化正面临种种困境。由于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及旅游开发的影响,纳西文化较早受到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影响。我们看到,过去的近30年,纳西文化在其文化主体性的主导下,通过文化转型和文化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先锋作用,也在区域少数民族群体中发挥了一定的政治和文化影响。此外,离开本土的纳西人群体仍保持着较高的文化认同,远离故土但仍创造条件自主实践着传统文化当前存续的新路径。纳西族及其传统文化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实践之路,印证了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的理念。即:“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1](22)在参与多地“三多颂”仪式恢复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深切的体会各地纳西人群体对于再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渴望及对其再现时表达的敬畏;也充分感受到优秀文化遗产在活态实践中对参与者潜移默化的教化魅力。作为文化转型期传统文化自觉实践的个案,目前的广受赞誉的各地“三多颂”仪式恢复活动能否在未来持续开展,也值得我们期待。

安妮宝贝以前所未有的超长篇幅,描写了两个女子——周庆长、沈信得,在各自人生中所经历的生命状态。情节文字饱含浓度和广度,章节中充盈各种意象,潜意识,幻相和暗示:古都。亭子。湖。白鸟。一座被摧毁的古老的桥。黑白照片。独自穿越隧道。夜泳。一次春日宴席。梦境。眼神和气味。独绳幻术。一场脱离世俗而合乎秩序的爱恋。一次孤立的叛逃和回归……深读下去更有灵修历练的成分丝丝渗入。

(二)恢复过程

注 释:

玉溪地处滇中腹地,距昆明市约100公里,离丽江市约500公里。据2010年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玉溪市常住纳西族人口约为341人,[9](1)其中红塔区、新平县与元江县是玉溪境内纳西族人口分布较多的区域。从职业分布来看,教师、公务员、国企从业人员和退休职工所占比例较大。此外,玉溪师范学院、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南民族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等玉溪高校中,每年约有100人左右纳西族在校生。值得一提的是,玉溪师范学院纳西族学生于2008年创建了大学生社团“纳西文化传习会”,该社团利用高校平台开展纳西文化学习和宣传活动,在区域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多样化的职业分布和老中青三代结合的年结构特点为基础,应在玉纳西乡友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纳西同胞于2011年初成立了“玉溪丽江纳西文化研究会”筹委会,筹委会在与丽江本土及全国各地“纳西文化研究会”建立广泛联系的同时,不定期的文化讲座、开展茶话会、组织歌舞演出。同年4月,由在玉退休丽江籍职工发起的文化团体“玉溪丽江纳西歌舞队”应邀赴丽江参与“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歌舞队的演出受到了丽江方面的高度评价。不难看出,在玉纳西同胞均保持着较高的传统文化认同,存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烈动机。

2.仪式过程

在距来年“三多节”前三四天之时,和奶奶便从玉溪赶到云南民族村向老东巴汇报仪式恢复准备情况,但让人惋惜的是,等待和奶奶的却是老者三个月前就已经辞世的噩耗(后通过合影辨识出老者为纳西族著名学者周善甫(1914—1998))。“那天我在民族村门口痛哭了一场,觉得是那个死老头骗了我!”悲伤遗憾之余,和奶奶暗自发誓在自己有生之年一定要恢复祭祀“三多神”仪式。

此后每年的“三多节”前后,在“玉溪纳西文化研究会”筹委会都会组织乡友开展祭祀“三多神”仪式和相关文化活动,至今已开展8年。为了方便仪式主持工作,2013年笔者还向和盛典东巴学习并手抄了《三多颂》经文,经文也由首次的录音播放改为后来的口诵。有了东巴经书的引导,仪式的开展也逐年愈发顺畅。此后的活动日,人数规模皆与首次相近,约为100人,其中老年人参与比例较之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三多节”活动当日,还增加了东巴象形文字猜字、射箭、打弹弓、跳绳等民众参与性较强的文体项目,深受欢迎。至今,在很多在玉纳西同胞心中,已经形成一种一到“三多节”就期待参与祭祀“三多神”仪式的文化心理。

余 论

2.运用精细管理新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通过新一代智慧城市技术广泛应用,使城市拥有“大脑”,实现更实时的感知、更宽带的互联、更智慧的分析,从而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水平。要发挥智慧城市在带动城市产业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等方面优势,发挥其在人口、空间、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组合效应,破解新时期城市发展难题,营造出绿色、智能、宜居的城市环境,使现代化城市更好地服务于人的根本需求。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动员政府各部门、城市居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包容发展、和谐发展。

在冬小麦的全生育期间,平均气温偏高一点,其降水量也比较多,雨水的分布比较集中。在冬小麦的种植期间,其平均气温为8.3℃,比常年高0.5℃;降水量为243.4 mm,比常年多3.8 mm;日照的时间为2531 h,比去年少126 h。在这期间其极端最高气温为35.7℃,出现在7月19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5.7℃,出现在12月31日。

1.与东巴祭司商榷

①1986年8月29日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第八届人大审议通过将“三多节”定为纳西族法定节假日,2005年3月21日,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十三届人大审议通过决定将“三多节”原定放假时间由一天延至三天。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传统仪式恢复已成为各个纳西族聚居区纳人群体常见的文化活动之一,祭天仪式、祭署(自然神)仪式、请家神仪式、索多(求吉)仪式等祈福仪式尤受传统文化爱好者的推崇。而除了传统纳人聚居的母土村落以外,有较多“纳一代、纳二代”工作的城市和区域也在传统文化精英的发动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民俗仪式恢复尝试,如“成都纳西文化研究会”和“北京纳西文化研究会”等社会文化团体也在近年(2015)邀请东巴祭司在成都和北京开展了“三多神”祭祀仪式,逐年持续性的活动也受到了所在城市纳人同胞的欢迎与支持。有意思的是,在异地工作或者有长期异地求学经历的年轻纳人群体中,东巴婚礼似乎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不难看出,在国家提倡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诸如“三多节”、“三多颂”等内涵丰富、积极向上的诸多符合时代主旋律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喜好。就“三多颂”仪式而言,其所歌颂的“三多神”承载的是一种骁勇善战、保疆卫民的气节,一种居安思危、缅怀先辈的情怀,一种乐善好施、和睦四邻的德行,一种洁身自好、兢兢业业的操守。仪式通过对纳西族及其周边兄弟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英雄祖先之追忆,寄托着对后世子孙磨砺前行的鞭策,流露出区域内各民族热爱和平、维护盛世的坚定信念。在传统文化形式逐渐流于表面,传统文化内涵式微,群体性文化信仰缺失的当下,这样的文化活动的意义无疑重若丘山。笔者以为,一方面,传统文化的耕耘和守护离不开生活于文化母土的传统文化的“大多数”,作为文化的骨血,其文化态度和文化实践决定着传统文化的气数;另一方面,离开母土的传统文化的“少数”或“他者”,作为文化的毛羽,其独特的“他观”文化视角和“别离回溯”文化情感,亦会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带来启发。

②玉峰寺位于玉龙山南麓,寺内有一株树龄约500年的山茶树,每年累计开发2万余朵,花朵以9芯18瓣著称。

③“恒”为神之意,由于此月中祭仪众多,又被称为祭神之月。

④芝山福国寺的主要建筑五凤楼于1979年迁至丽江黑龙谭,此前文献中并无芝山或黑龙潭内有三多神像的记载,故此三多神像应是五凤楼迁至黑龙潭期间所塑。

⑤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鲁甸新主东巴学校和玉水寨景区等部门以科研、教学展示或旅游展演为目的恢复了部分纳西东巴民俗仪式。

⑥2009年8月,纳西文化传习会赴南京参加“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声乐类二等奖,到目前为止,传习会以成功举行了四次纳西文化传承汇报展演活动。

我在口袋中寻找到车钥匙,并把我的手机悄悄放到桌子上——瑞安事先非常清楚地表明,不要带上手机,也不要写下地堡的位置。当我悄悄走向出口时,没人注意到我。我在途中还一把抓起那只装满药物的行李箱。看起来,现在不太可能有其他人会需要它。

⑦神像也按“三多阁”中“三多神”坐北朝南的坐姿而挂。

当w(j,k)→∞时,当w(j,k)→-∞时,即当待处理系数|w(j,k)|越大于λ时,处理后的 越靠近w(j,k).说明使用新阈值公式方法处理后的信号不会产生一个固定偏离.

⑧“纳一代、纳二代”指称“第一代、二代在异地工作的纳人群体”。

参考文献:

[1]和少英.纳西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

[2]嘟玛切里佩措,杨志坚编.纳西三多神[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2.

[3]杨林军.丽江历代碑刻辑录与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

[4]杨福泉.东巴教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美国)宣科主编.约瑟夫·洛克著: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

[6]周源. “三多”考.丽江第二届国际东巴艺术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J].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7]木丽春.东巴文化揭秘[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8]白庚胜.白庚胜纳西学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9]木崇根等编.玉龙往事——纪念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成立五十周年,丽市文广新(2011)内资字第24号,2011.

[10]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M].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The homesickness of the wander——An Anthrop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Naxi people Recovery the"Sanduo festival " ceremony in Yuxi

Zhu Yong Qiang1Liu Fang2
(1Y .uxi Normal University Yunnan Yuxi 653100 2.Guandu Zhongxinxuexiao Yunnan Kunming 650031 )

Abstract: "The Sanduo festival" is one of the Naxi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the past, the traditional activities will be held a grand. In the middle of last century, many cultural traditions stopped abruptly under the well-known background.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opening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policy, many folk activities revived. In 2011, the Lijiang Beiyue Temple launched the " The Sanduo festival " ceremony restoration activities, then, the Naxi people who live in Chengdu,Yuxi, Beijing and other places also restored the Naxi folk ceremony. These activities have be 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Naxi and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 "The Sanduo festival"Naxi Yuxi

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621(2019)01-027-05

收稿日期: 2018-11-01

项目基金: 本文为 2018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丽江纳西族民歌编目与研究》(项目编号:2018JS431)阶段性成果;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栏建设专项项目“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MZ1706)专栏论文。

作者简介: 朱永强(1986-),男,纳西族,云南省丽江市人。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讲师,博士后。

刘 芳(1984-),女,云南省玉溪市人。云南省昆明市官渡中心学校,教师。

【责任编辑 徐英】

标签:;  ;  ;  ;  ;  

游者思乡-玉溪纳西同胞“三多颂”仪式恢复的人类学解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