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期权计划研究

股票期权计划研究

袁功鑫[1]2007年在《非上市公司股票期权计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票期权不仅是一种激励制度,更是一种公司治理制度。它是公司治理的理论界与实践界在结合股权激励原理与资本市场运作机理基础上的一个创举。股票期权制度被世界500强企业广泛使用的事实证明,该制度能较好地解决公司中的“委托一代理”问题。然而,股票期权似乎“天然的”与上市公司相关,理论界和实践界对非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计划关注较少。股票期权的原理是普遍适用的,但是由于非上市公司在股权结构、治理体系和股票特性上的不同,使得其股票期权制度在技术操作层面上有其特殊性。本文正是以非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对严密的逻辑分析过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了如何在非上市公司中运用股票期权制度。股票期权是股权激励的一种实现形式。因此,本文引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推导了股权激励在公司中所起的激励与治理作用的理论根源。并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实践效果的正反面观点,得出在我国的非上市公司中实施股权激励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的结论。依据“是否具有期权性质”和“股权的作用”两个纬度,本文将股权激励的主要实现形式进行分类。采用“先分类,后比较”的方法,比较分析了股权激励的几种主要实现形式,进而突出了股票期权制度的优势所在及其在非上市公司中的适用性。本文遵循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从非上市公司相对与上市公司的特点出发,分析非上市公司股票期权计划的设计难点与重点。在总结与评述现有的有关非上市公司股票期权计划中各个参数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提出了本文的观点。并且,通过实际案例详细推演了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本文的观点来设计非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计划。本文较早地、深入、全面地分析了非上市公司股票期权这一课题,为我国广大的非上市公司在设计、实施股票期权计划时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周根爽[2]2009年在《有限责任公司管理层的虚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有效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认可并予以广泛应用。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由于信息不对称,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股票期权制度能够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我国的实践中股票期权计划大多都应用于上市公司,而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非上市的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内部存在各种障碍,并不能像上市公司那样自如地运用股票期权这一长期激励工具。如何解决对有限责任公司管理层在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时遇到的瓶颈呢?本文在对虚拟股票期权激励的概念、理论基础、激励作用、中外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基于经营管理人员工作性质而实施虚拟股票期权计划的必要性;本文从股票期权机理和如何克服有限责任公司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障碍这两方面出发,详细地分析和研究有限责任公司的管理层实施虚拟股票期权计划的可行性,认为虚拟股票期权计划是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有限责任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工具。为了使所提出的虚拟股票期权计划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本文还以某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该公司管理层虚拟股票期权计划的设计,对虚拟股票期权的具体实施流程进行了分析,并对奖励基金的提取、虚拟股票价格的确定、授予数量、行权相关管理等问题都进行了说明。最后,提出了在虚拟股票期权计划方案设计和实施时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主要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股票期权激励机理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股票期权长期激励有效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以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为基础,结合有限责任公司特点,提出虚拟股票期权计划这一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合非上市有限责任公司管理层的有效的长效激励方案。(2)在目前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实施虚拟股票期权计划成功案例和相关研究成果均较少的条件下,结合某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虚拟股票期权的实施方案设计。分析了实施流程,同时对各技术要素进行了分析,对奖励基金的提取方法及分配比例、虚拟股票内部价格的确定、行权等问题等都进行了具体研究和设计。(3)对于备受理论界推崇的EVA方法,进行了实际计算后,发现了理论与实际上的差异,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虞海侠[3]2002年在《股票期权计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薪酬安排,股票期权计划最先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并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了美国企业的广泛重视,进而迅速风行于欧洲、亚洲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据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前500家大型工业企业中,至少有89%的企业实行了股票期权计划:美国硅谷的高新技术企业更是普遍采用了股票期权计划,并从中受益匪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股票期权计划开始进入中国,但由于《公司法》等法规方面的限制,我国现在所实行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期权计划,其效用也因此大打折扣。为了更好的发挥股票期权计划的作用,有必要深入了解美国所推行的股票期权计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论文首先对股票期权计划进行了概要的介绍。所谓股票期权计划,是指公司授予高级管理人员(有些计划已把授予对象扩大到一般员工)在一定年限内以某一固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公司股票的权利。这一固定价格又叫“行权价”,一般等于或略高于授予股票期权之时本公司的股票市价;与此相对应,购买期权项下本公司股票的行为即称为行权。在行权时,如果股票价格已上升,股票期权持有者将获得行权价与行权日股票市价之间价差带来的收益;如果股票价格不升反跌,则股票期权将因不被行使而变得一文不值。在美国,根据所适用税收规定的不同,可以将股票期权分为激励型股票期权与非法定股票期权,前者适用较优惠的税收待遇,但公司必须在计划的设计及管理上符合各种复杂的规定。传统上,激励性股票期权主要用于对高薪员工的激励。因为对这类员工来说,按照资本收益征税可以大大减轻其税赋负担。从股票期权的实践来看,激励性股票期权授予的对象有进一步向公司普通员工扩展的趋势,特别是在那些知识型创业公司中,往往以激励性股票期权作为聘用时的激励。除了期权本身所具有的激励特性之外,美国健全的人力资源体系、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成熟的资本市场以及周详的法律规定等一系列外在条件为股票期权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内外合力的共同作用下,股票期权计划在美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现在,以股票期权为主的长期薪酬在美国总薪酬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股票期权的适用范围日益扩大,并有力的推动了美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论文第二章探讨的是股票期权计划的内部管理情况。股票期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存在大量的程序性事务。许多内外机构,包括薪酬委员会、人力资源部、 股壮沏权汁划州卜Z中义摘茎99级金融研究主虞海侠 财务部、法律部等内部机构以及证券公司、专业咨询公司等外部机构一般都会参 与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其中,董事会下辖的薪酬委员会是股票期权计划最重要的 负责机构。在设计股票期权计划时,公司一般需要明确计划的目的、授予对象、 授予规模以及期权类型等问题。公司首先必须明确股票期权计划的目标。目标差 异导致了股票期权计划的主要内容——股票期权的类型、授予对象、待权时间表、 行权方式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明确目标是成功设计并有效实施计划的前提。 在确定股票期权的授予对象时,公司通常会考虑职位、工作年限、全职还是兼职 等各方面因素。股票期权的授予规模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是一个敏感话题,因此受 到股东大会和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督,而私人控股公司运用股票期权计划的力度与 广度则要相对灵活。公司通常根据期权计划目的及授予对象的不同确定股票期权 的类型。一般而吉,小规模的高科技企业倾向于使用激励性股票期权,若只是出 于给予员工一定的经济补偿或丰富其薪酬类型的目的,则公司往往倾向于使用非 法定股票期权。此外,在建立股票期权计划之后,公司还要对期权的授予、行权 以及股票的处置等事宜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整个程序管理中承担信息传递的责 任。 论文第叁章介绍了美国证券法律对股票期权计划的相关规定。股票期权计 划的实施不仅要遵守公司内部在程序管理方面的各项规定,同时还需要接受联邦 证券法的外部约束。联邦证券法的规定相当庞杂,山七项既独立又相关的法案组 成:((19年证券法》、(193年证券交易法》、(193年公共事业控股公司 法》、((19年信托债券法》、(194年投资公司法》、((19年投资顾问法》 以及((19年证券投资者保护法》。在这些法案中,(193年证券法》与((19 年证券交易法》对股票期权计划的实施具有较直接的影响,其中,前者规范股票 的发行,后者对股票的交易进行管理。山于期权的行权往往导致公司发行新股票, 因此,除非满足一定条件(例如小额发行),公司一般需要按照(193年证券 法》的规定对股票期权计划进行注册登记。而根扼 ( 934年证券交易法》,公 司内部人士必须及时披露自己?

陈超[4]2014年在《公司股票期权计划的激励性和有效性研究—理论与个案》文中认为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上市公司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为了能在激烈竞争中取胜,股票期权计划成为深受上市公司亲睐的长期激励方式之一。本文在以往学者和专家对股票期权计划相关理论和实施效果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已经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上市公司的实践,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并结合文献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方法等其他方法,选取了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双鹭药业的股票期权计划的激励性和有效性,包括计划实施的内外部环境对计划激励性和有效性的影响、计划本身的激励性和有效性以及计划实施的效果。通过研究,得出股票期权计划发挥激励作用的成功原因取决于计划实施的内外部环境、计划本身的激励性和有效性以及上市公司高管层的努力程度。建议从完善计划本身和内外部治理环境叁个方面进行改进股票期权计划。本文的研究成果和创见:一是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计划的激励性和有效性进行探索;二是采用了2002-2012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可信度更高;叁是在案例分析之前,提出了案例分析的标准和方法,以及案例的分析框架;四是结合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给出了测度激励性和有效性的指标;五是在股票期权计划实施前后业绩指标对比时,用大量的图表对数据进行了分析,论证充分;六是全面地提出了股票期权计划相关环境建设的建议,有利于今后股票期权计划的进一步推广。

许楚武[5]2006年在《深圳市中展科技有限公司员工股票期权计划研究》文中认为股票期权计划(Executive Stock Option ,以下简称ESO)是近二十几年来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用以激励经理人员的报酬制度,股票期权引入我国只有几年的时间,相应的法律规范和理论研究尚不完善和全面,探索如何正确、合理和有效地实施这一激励手段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中展科技公司作为一家高速发展中的高新科技企业,公司现阶段的很多特点非常适合推行股票期权计划,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股票期权模式的研究和分析,结合中展科技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设计了一套股票期权计划方案,希望通过此方案能较好地解决激励企业经营者、减少代理成本、改善治理结构、促进稳健经营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对中展科技公司发展历程、财务指标、薪酬情况和公司面临的激烈人才竞争等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股票期权的特点及其管理效应,论证了中展科技公司现阶段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必要性。紧接着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股票期权的种类和各模式之间的利弊,以此为基础,本文设计了一套切实可行又适合中展科技公司发展需要的股票期权计划。最后,本文对所设计的中展科技公司股票期权计划进行利弊分析,再次论证了此股票期权计划的可行性和优缺点,提出了实施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和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建议,希望其他企业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不断完善我国正在探索的股票期权计划。

朱启荣[6]2002年在《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股票期权计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西方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理股票期权制度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对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产生了较强的激励作用。近年来,股票期权制度作为一种企业的激励制度创新,已经悄然进入我国的一些企业,然而中国的情况不同于西方,要使股票期权制度能够在我国企业有效地发挥作用,尚有许多问题需要加以研究解决。本文从经理股票期权激励的涵义与特点出发,利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机会成本、产权理论、交易费用、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等阐述和研究了经理股票期权对改革我国企业现行激励机制的作用。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现行的期权模式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这些期权模式的特点、局限性以及我国上市公司实施期权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并对上市公司股票期权计划中的主要要素进行设计。同时,为了便于期权制度的实施,提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高琳琳[7]2006年在《创业期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实施股份期权计划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高科技产业在我国蓬勃兴起,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高科技产业是朝阳产业,代表着我国经济的未来,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大批高科技企业中,绝大多数还是创业期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虽然这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它们还是在种种主观或客观条件的制约下,发展的基础非常脆弱。这些创业期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往往需要比传统企业更高素质的人才来加盟,却往往限于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支付留住这些人才需要的高额薪酬;同时,由于创业是一个持续的艰苦的过程,这些企业也急需对创业者进行持续激励的有效手段。而期权计划的实施正是“以未来收益激励现在奋斗、以长远发展约束短期行为”的产权制度安排。在创业期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实施有效的期权计划,可以有效地激励创业团队,保护创业者的创业热情,解决这些企业所面临的体制和激励困境。 研究发现,就我国建立期权计划而言,期权主要可分为股票期权和股份期权两大类。我国处于创业期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绝大多数是非上市公司,即便是上市公司,其股票流通及其实施股票期权计划也受到很大限制,实施股份期权计划要比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相对容易且更现实。 股份期权作为一种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其应用是与创业期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分不开。为何创业期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需要股份期权?对这问题的讨论,离不开对创业期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基本特征、人力资本的特征进行研究。创新活动的难以测量与团队协作紧密、人力资本的产权私有性与专用性等特点使股份期权制度必然成为创业期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较好的产权间接界定方式和激励创新的内部产权安排。 首先,股份期权制度能够将经营者的薪酬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克服委托—代理关系中固有的管理人员与股东之间利益冲突,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其次,中国引进股权激励是近几年的事,在实践运用中与真正的股票期权差别较大,在现有条件下实行股票期权有着不可逾越的障碍,而股份期权这一创新形式则是较好的选择,可避开现在主要法律、法规的限制。 此外,股份期权与股票期权只有一字之差,在操作要素与原理机制上差别不大,因此通过借鉴股票期权的相关要素对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股份期权计划进行设计。

司徒大年[8]2004年在《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研究》文中认为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的核心目标是解决上市公司高管和股东之间目标函数不一致所产生的委托-代理矛盾,促进公司高管和股东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激励公司高管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中国上市公司高管长期激励机制的普遍缺乏突出了股权激励的迫切性。从国际背景来看,80年代发展起来的股权激励制度推动了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但在90年代后期,美国公司高管薪酬中股票期权的滥用引发了对股权激励的广泛质疑和争议。有必要对美国股权激励制度在80-90年代的发展进行系统总结,指导股权激励在中国的实践。本文研究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国内外股权激励的经验与教训;(2)中国现阶段股权激励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和理论探讨;(3)中国股权激励相关制度完善研究;(4)中国股权激励运行机制的设计。全文共分九章,约12万字,可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总结股权激励的理论文献和在全球的发展与问题,包括第二和第叁章。第二部分是对我国股权激励现状的分析和激励效应的理论探讨与模型分析,包括第四和第五章。第叁部分是我国股权激励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其中第六章是制度建设分析。第七、八、九章是对股票期权、高管持股和管理层收购这叁种股权激励机制的具体探讨。

钱春风[9]2007年在《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股票期权日益风靡全球的大背景下,期权制度已经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可以预见,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企业的探索、引进和应用将逐步展丌。而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这一制度激励功能的发挥。本文以现代会计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及世界各国在股票期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中的现有成果,充分吸收现代公司治理理论、激励理论和公司财务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股票期权会计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对股票期权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新会计准则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完善我国新的会计准则提供一些参考。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股票期权会计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主要问题,为全文的分析奠定研究基础。第二部分介绍了股票期权存在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对股票期权形成直观详细的了解,掌握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更好地进行相关会计制度的设计,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实施的股票期权经济事项对企业财务形成的影响。第叁部分讨论了股票期权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股票期权会计确认观的选择、初始确认时间的确定、计量方法和计量模型的选择等。第四部分结合我国国情,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此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股票期权会计准则及其理论框架。

李岩[10]2008年在《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的股票期权激励及其会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激励制度,能够有效地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股东与经理人的矛盾,使经营者的利益和股东的长期利益保持一致,既避免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和道德风险,又能达到激励公司员工的目的,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本文以现代会计学和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结合相关专着和文献当中的观点,阐述了股票期权激励的定义,并通过对比美国和我国在股票期权会计处理问题上的异同,指出我国在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时应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国所有企业需要引起重视的,更是电信运营企业不可忽视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等法律、法规出台后,我国上市公司应用股票期权计划时应注意改进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方法,使作法更加统一规范,也便于更快的与西方国家趋同。电信运营企业与众多其他企业有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共性,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企业当中更好地推行股票期权计划,将对提升企业业绩,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实现股东和员工的双赢局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的前言部分阐述了立意的出发点,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以及主要观点。接下来介绍了股票期权的相关理论,美国股票期权及我国在推广股票期权制度过程中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然后从电信运营企业的角度出发,概括了激励现状和股票期权制度实施情况。最后一章以中国移动为实例分析了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非上市公司股票期权计划研究[D]. 袁功鑫.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2]. 有限责任公司管理层的虚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研究[D]. 周根爽. 复旦大学. 2009

[3]. 股票期权计划研究[D]. 虞海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4]. 公司股票期权计划的激励性和有效性研究—理论与个案[D]. 陈超. 苏州大学. 2014

[5]. 深圳市中展科技有限公司员工股票期权计划研究[D]. 许楚武.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6]. 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股票期权计划研究[D]. 朱启荣. 新疆农业大学. 2002

[7]. 创业期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实施股份期权计划研究[D]. 高琳琳. 中国海洋大学. 2006

[8]. 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研究[D]. 司徒大年. 复旦大学. 2004

[9]. 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D]. 钱春风.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10]. 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的股票期权激励及其会计问题研究[D]. 李岩. 北京邮电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股票期权计划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